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裡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藉此佳節,我以明月遙寄鍾情,祝福朋友們:中秋快樂,萬事如意,幸福美滿。
自製月餅成市民新時尚
老廣鍾愛的雙黃蓮蓉月餅,女士偏愛的抹茶玫瑰冰皮月餅、蘇式的鮮肉月餅、超越五仁的「十仁」月餅,更有黑暗料理界的「老乾媽辣醬」月餅……中秋臨近,和往年市民扎堆搶購打折月餅相比,今年家庭DIY月餅悄然興起。傳統本色的手工月餅走俏,承載了樸素而真摯的心意祝福。一家人團坐一起做月餅,也回歸了清朗而溫馨的佳節傳統。
臨近中秋的前一周,市民黃女士一改往日的健身房瑜伽達人形象,每天下班後便急匆匆奔回家中。今年中秋,她要親手烤制「創意」月餅,贈與親朋好友。目前,她已經烤制出了將近100個不同花色、不同字樣的月餅。
在實際操作之前,很少動手做如此「高大上」點心的黃女士特意去同事家裡取經。「一開始做的時候,分量掌握不好,要麼是麵粉和色拉油比例失調,要麼是蒸得時間過長,導致麵團太硬。」經過幾次失敗的教訓,黃女士終於做出了第一個四色月餅,綠色的是抹茶,紅色的是玫瑰,灰色的是可可粉,白色的是糯米。面對著第一批成品,黃女士掩飾不住興奮之情,拍照上傳朋友圈。「結果很多朋友看到了都來點讚,並且『跪求』月餅。反正我買了模具,不如就多做一些,送給朋友們。」
黃女士的手工月餅在朋友圈裡逐漸有了名氣,於是她把家裡的烤箱換成更大的。她坦言,每天上班時,看到同事朋友們收到月餅時的歡呼,感覺這種樂趣超過了單純的買月餅一起分食。
其實,價格並不是市民考慮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讓人吃月餅都覺得提心弔膽。不如自己動手做。」有網友表示。 [廣州日報 記者杜萌]
萬份月餅送空巢老人
「你們給我送月餅,讓我好安慰,十分感謝……」昨日,在梓元崗21棟505房內,平時冷冷清清的房間內傳出陣陣笑聲,獨居老人劉慧貞收到了恆福社工與愛心人士的一份月餅,更收穫一份濃濃「親情」。據介紹,自從恆福社工去年開展給空巢老人、低保家庭、住院兒童中秋送溫暖行動以來,類似上述的溫馨場面越來越多,今年不僅參與送月餅行動的愛心人士大幅度增加,送出的月餅更達到13200份,數量是去年的2倍,傳遞出廣州濃濃的都市關懷。
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行政總監戴燕妮告訴記者,截至9月4日,今年一共收到各界13200份月餅,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參與贈送的愛心人士也增加了很多,有14個企業,10個媒體參與進來。
戴燕妮告訴記者,除了給空巢老人送月餅,今年中秋送溫暖行動還走進了金沙洲,給4000多戶低保戶送上愛心。同時,通過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也向珠江新城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待做心臟、肝臟移植手術的兒童送上一份月餅。[廣州日報 記者劉幸]
越秀區舉行千人聯誼遊園活動 男女比例1∶2.5
昨日上午,正值中秋佳節前夕,越秀區首次在東風公園舉辦「愛在越秀·花好月圓」千人聯誼遊園活動,來自越秀區內282個企業、事業單位的近1500名單身男女參加這一熱鬧的「相親大會」。記者看到,昨日的活動現場俊男美女齊聚,但細看一下發現美女佔了大部分。據統計,前來相親的男女比例超過1 : 2.5。
在「相親」環節,現場玩起了「愛情轉盤」、「千裡姻緣一線牽」、「雙人綁腳踩氣球」等遊戲。通過這些小遊戲,讓陌生的男女們互相了解,跨出愛的第一步。參加完遊戲的男女都有在「姻緣樹」合影留念。
為給子女找對象 老人主動「搭訕」
「早上9點我就過來了,想為女兒挑對象,我看有位小夥挺不錯,我打算過去問問情況。」劉阿姨表示,女兒已經30歲了,但由於工作忙沒時間相親,就過來幫女兒看看。活動現場有不少老人過來幫孩子相親,拿著孩子的照片和資料,看見心儀的小夥和姑娘都會主動過去詢問對方情況。
「你在哪裡工作」、「你是哪人」、「我們加個微信吧」這是在活動周圍聽到的最多的搭訕話語。現場單身男女肩膀上都貼有個人信息、聯繫方式的貼紙,男生們看到心儀的女生都會主動出擊,女生們也毫不示弱,主動詢問心儀男士的聯繫方式。[廣州日報 文/記者林洪浩 實習生徐穎 圖/記者 王燕]
「我們想跟媽媽一起吃月餅」
昨日,百名留守兒童從山區來到廣州,與親人同遊珠江、大學城等廣州標誌性景點。晚上,一場溫馨的「公益心連心親子聯誼會」將百名留守兒童聚集一堂。
來自開平思始小學的雙胞胎莫離冠和莫家寶這次是第一次來廣州,昨晚也是他倆第一次參加珠江夜遊,在遊船上見到廣州美麗的夜景,他們驚嘆連連。
我們想跟媽媽一起吃月餅」是莫家兄弟的最大心願。原來,莫媽媽在哥倆剛滿三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再無音信。從他們懂事起,爺爺就常年臥病在床,而在東莞打工的爸爸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為了維持生計,奶奶種菜賣菜,靠著幾畝菜地辛苦地將他們拉扯大。
清遠浸潭鎮培僑小學六年級的寶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家中剩下的唯一勞動力。從小她爸爸就因為嚴重腰肌勞損喪失勞動力,媽媽離家後一直沒有回來過。17歲的姐姐和15歲的哥哥早早輟學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家裡的農活寶珠都一個人完成。
廣州媽媽:讓孩子學會感恩
除了留守家庭以外,這次活動還有20個廣州家庭一同參與。黃女士作為志願者也帶著自己5歲的孩子來了。她告訴記者,之所以經常帶孩子參與這種類型的公益志願活動,是想通過親子互動來教育孩子,培養他的愛心。同時,也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讓他們學會感恩。[廣州日報 記者李貝 實習生黃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