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一部顛覆傳統又極具內涵的影片《沉默的教室》。該影片由德國拍攝,從片中可以一如既往地感受到德國的那種現實中的嚴謹,理想中的浪漫這種獨特氣氛。該片的選材也非常地出色,將對革命、對制度、對人性的深層次題材放在本是輕鬆活潑校園裡,通過對比衝突,加劇影片矛盾的尖銳性,因此教室不在熱鬧,學生不再純粹。等影片結束後,落下帷幕,會突然覺得《沉默的教室》這一影名,取得真好。
關於這部電影的情節在這裡不多加講述,因為對匈利亞的同情和學生時代的無畏決定以課堂上集體默哀兩分鐘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卻不料接下來遭遇了來自校方和社會的一系列風波,從而雙方的茅盾凸顯,加劇,最後爆發。少年與同伴,子女與父輩對此事件的不同態度,遭遇,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不同尋常的東西。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關於對暴力的反抗、對自由的呼喚;也有人說,這是基於西方視角對社會主義的黑化;還有人說,這是歌頌青年的無畏、熱血、團結,認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或許都對,這部電影都涉及了這些地方,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是,他還不止於這些地方。
從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導演並沒有一味地偏袒西方,也沒有一味地醜化東方。在東方的世界裡,西方的吸血的魔鬼;在西方的世界裡,東方是紅色夢魘。電影製作者小心的將自己放在了中間地帶,講述在這兩種對立面下,人性所展現出的種種喜怒哀樂,忠誠與背叛。
影片中真正令人感到可怕的,應是那種無孔不入滲透著方方面面的專制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本來是一件小事的2分鐘集體默哀行為,而被教育部門認為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從而動用了可笑之餘又讓人可悲的手段調查所謂背後的真相。利用親情、友情來攻擊人性中善良的部分,以謊言、出賣來交換豁免和前途,最終在對主義的信奉之下,真誠和真相碎了一地。這讓我想起來文革,人性禁不起考驗,不然,則是一場悲劇,一場浩劫。
但這部電影又實實在在地帶給我們許多感動,也許青少年的青春熱血在現實中不堪一擊,所信仰的在一些人眼裡是如此地可笑。但這總是理想主義者所做的事情,也是理想主義者令人敬佩地地方。可悲地是,他們往後還能去西德繼續自己地理想,而在電影落幕的看客在以後又能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