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面對疫情,選擇逆行;他們,立足崗位,奉獻擔當;他們,努力創新,不斷探索;他們,心懷夢想,逐夢奔跑……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龍華區各條戰線、各個崗位湧現出一大批堅守初心使命、愛崗敬業擔當、銳意改革創新、敢於實踐探索的典型模範。從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到省勞動模範、省抗疫先進個人,再到「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深圳「十佳愛心人物」、市抗疫先進個人……他們是龍華的先進典型,亦是龍華的奮鬥者、追夢人。他們的奮鬥故事,是無數龍華人的拼搏寫照。
奮鬥者的姿態是最閃亮的名片,奮鬥者的神韻是最靚麗的風景。
新年伊始,夢想起航。在龍華行政區建立四周年之際,我們將筆觸和鏡頭再次對準這些龍華的奮鬥者代表,回顧他們的奮鬥故事,傾聽他們的奮鬥格言,以此激勵廣大龍華幹部群眾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乘風破浪,為龍華建成大灣區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中軸新城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貢獻。
「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邵幹才 堅持奮鬥,用愛心託起明天的太陽
奮鬥故事:2010年,退休後的邵幹才隨家人來到深圳,在觀湖街道潤城社區定居。在熟悉了社區的情況後,邵幹才馬上投入到深圳關心下一代工作上來,並擔起了觀湖街道潤城社區關工委主任的擔子。
每逢周一、周五,他都會到社區「四點半課堂」,為學生進行課業輔導;每到雙休日,他又會到社區關工委組織的興趣愛好學習班志願服務。由他牽頭舉辦的社區暑期夏令營活動,幾乎每年都有過千名青少年參加。擔任潤城社區關工委主任以來,邵幹才結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群體的特點和思想行為特徵,在社區組織開展了100餘場品牌活動。去年他還參與編寫了《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教材》,並在龍華區範圍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系列講座活動。這些年來,邵幹才幾乎每天都在為關心下一代工作而奔波忙碌。在潤城社區,大家都說他是「不拿工資的上班族」。去年,他獲評「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市僅有5人獲此殊榮。
奮鬥格言:感恩龍華這片沃土的栽培和滋潤,在關愛路上,不忘初心,堅持奮鬥,砥礪前行,用愛心託起明天的太陽!龍華新聞記者 徐蔚昕
全國「自強模範」張瑩瑩 用光和熱回饋我們的城市,逐夢前行
奮鬥故事:一場幼時的小兒麻痺讓張瑩瑩差點過早夭折,經過救治雖保住了生命,但下肢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儘管行動困難,但張瑩瑩始終堅強而樂觀,從不認為自己是「特殊」的。
2011年大學畢業的張瑩瑩孤身來到深圳追夢,在這座有愛的城市得到了許多幫助和關愛。入駐保障性住房龍悅居後,她接觸到更多的殘友,了解到他們的需求。2016年,張瑩瑩毅然辭職,拉上一起做公益的夥伴註冊籌建「深圳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邁出了助殘事業的堅實一步。
這些年來,帶領團隊殘障者創辦4家社會組織、2家企業,探索出一條適合殘障者「多元化就業」的創新模式,目前已實現2700多名殘障者上崗就業,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視察時,張瑩瑩向總書記介紹了機構的多元化就業模式。
奮鬥感言:「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因為充滿機遇讓我停下腳步;因為包容、大愛、開放讓我在此安家立業;因為夢想讓我們無所畏懼地一路奔跑奮鬥。堅持創新發展助殘事業,用我們的光和熱回饋我們的城市,逐夢前行。龍華新聞記者 王雪敏
「全國勞動模範」李明權 選擇努力拼搏,只為不留遺憾
奮鬥故事:2002年,李明權來到深圳龍華,成為一名普通的汽車維修工。為了儘快適應工作崗位,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汽修車間。跟著師傅幹活時,他總會仔細觀察、認真體會。遇到技術上的難題,更是反覆鑽研、細心揣摩。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李明權成了「技術大拿」,在攻克技術難題中獲得5項發明專利。
多年來,李明權深深紮根汽車維修行業,通過不斷的學習、鑽研、考級、競賽,實現一次又一次的蛻變。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汽修專業知識,不僅圓了「大學夢」,還實現專業技能「三級跳」,成為深圳為數不多的「雙高級技師」專業人才。他還積極參與各級汽車維修技能競賽,以賽促學。
近年來,李明權先後獲得「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廣東省技術能手」「鵬城工匠」等榮譽稱號。2020年11月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他的個人先進事跡入選《建國70周年,70位農民工口述歷史》一書。
奮鬥格言:人生需要選擇努力拼搏,不為別的,也不為別人,只為了自己以後不留遺憾。
龍華新聞記者 吳雪平
「廣東省勞動模範」盧保軍 乘創新發展之舟,實現龍華夢個人夢
奮鬥故事:2003年入職佳能立志凱的盧保軍,雖只有高中學歷,但她和千千萬萬來深建設者一樣,從未間斷過自我學習與提升。
為了與國外專家更好溝通,盧保軍利用閒暇時間學習外語。她積極加入廣東省自考大軍隊伍,先後獲得廣州外貿外語學校頒發的日語專業畢業證書,並順利通過日語2級認證和全國英語三級合格證書。
通過學習為自己賦能的同時,盧保軍在工作中勇擔責任,面對壓力不逃避不急躁不服輸,不斷總結梳理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為公司解決了一項又一項的難題。
經過多年努力,盧保軍在佳能立志凱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普通的流水線工人成長為領導幾百名員工的管理者,並先後於2018年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於2020年榮獲廣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奮鬥格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路上未知的事情太多,值得我們終身學習與探索,希望我能夠借著「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乘著中軸新城的創新發展之舟,實現龍華夢、個人夢!
龍華新聞記者 金璐
深圳市勞動模範艾克熱木·艾山 以青春之名,擔龍華之志
奮鬥故事:2006年大學畢業後,艾克熱木·艾山從新疆老家來到深圳龍華,進入警隊成為基層民警。在守護平安的崗位上,他一幹就是15年。
15年來,艾克熱木·艾山紮根龍華一線,充分發揮自身語言優勢,在治安管理、打擊犯罪、矛盾化解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
他是警隊的「破案能手」,曾在接警6小時內解救被拐的13個月嬰兒,以專業的調查研判和細緻入微的地毯式排查迅速將嫌疑人抓捕歸案;他是人盡皆知的「24小時救火員」,只要有需要他的時候,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攬下苦活累活,衝鋒在前毫無怨言;他是轄區民眾眼中的「熱心暖男」,誰家裡鬧了家庭矛盾,一個電話他便立即趕來熱心調解,業餘時間主動貼近新疆在龍華務工、經商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積極做好民族團結工作。
「龍華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我願用生命繼續守護龍華的安寧,讓龍華更平安、更美好。」艾克熱木·艾山說。
奮鬥格言:以青春之名,擔龍華之志,不為名利所困,誓為警徽增光。
龍華新聞記者 楊奕
「全國三八紅旗手」趙卉洲 繼續紮根深圳,堅守工匠精神
奮鬥故事:作為一名設計師,多年來,趙卉洲始終堅持原創,對藝術保持探索、敬畏與求真,堅守用工匠精神進行服裝設計。
2014年,作為APEC峰會服裝設計的核心成員之一,趙卉洲和團隊為2014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領袖配偶設計了禮服,並驚豔世界;2015年9月,趙卉洲成為第一位在米蘭時裝周露臉的中國女裝設計師;2018年,憑藉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不斷創新的設計,趙卉洲榮獲第22屆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
多年來,趙卉洲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為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總額達1100餘萬元,她所創立的藝之卉時尚集團被評為深圳愛心企業;她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地,為優秀的設計師人才提供無償資助、創業支持,為服裝設計人才隊伍的培養貢獻力量。
去年,趙卉洲先後獲評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傑出工匠,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
奮鬥感言:繼續紮根深圳,堅守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繼續大膽創新,將時裝和中國文化融為一體,為建設先行示範區作出自己的貢獻。
龍華新聞記者 周德萌
「廣東省抗疫先進個人」曹赫 不忘醫學初心,牢記疾控使命
奮鬥故事:去年春節前,曹赫安排了三年來的第一次長休假。彼時,龍華轄區報告第一例疑似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曹赫當即取消休假,和家人交代兩三句,轉身便投入疫情阻擊戰。
當時,龍華轄區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名從疫情發生地返深的龍華居民。豐富的專業知識讓曹赫和同事敏銳地察覺到,立即對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至關重要!「病例去過哪?有多少密切接觸者?」沒有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第一次流行病學調查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多方聯手日夜奮戰,曹赫帶著團隊終於摸清病例的活動軌跡,準確圈定出6名密接者,馬上爭分奪秒地阻斷疫情傳播途徑,對病例及6名密接者居住的小區進行全面消殺、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戰疫中,類似的場景不斷上演,曹赫和流調員們如同抗疫一線的「病毒偵探」,靠一張嘴、兩條腿與病毒「賽跑」,查找傳播鏈條,開展疫點消毒,最終斬斷疫情蔓延的鏈條。
奮鬥格言:不忘醫學初心,牢記疾控使命!我將堅持不懈,全力以赴,以科學嚴謹的專業精神、細緻務實的工作舉措,助力推進龍華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最終勝利。龍華新聞記者 黃曉華
深圳「十佳愛心人物」劉精鋒 堅守一份初心,守護一方光明
奮鬥故事:2019年1月,劉精鋒作為龍華區第四批醫療隊隊長,帶領隊伍奔赴廣西鳳山脫貧攻堅「戰場」。
在鳳山縣人民醫院,劉精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當地眼科醫生的醫療技術,帶著年輕醫生用豬眼開始訓練眼科顯微操作基本功。一年的積累,讓鳳山縣真正擁有了一支能力強、帶不走的眼科醫療隊伍,實現眼科手術、住院人數零的突破後;又用半年時間,劉精鋒為當地建起「東西部協作龍華鳳山共建眼視光中心」,實現鳳山縣眼科從無到有的突破。
另外,他還向鳳山縣委縣政府提出「萬名學子視力篩查」計劃,在全縣10所公立學校為1.2萬名在校學生開展視力篩查及防控知識宣講,在全縣掀起一股近視眼防控熱潮。
從翻山越嶺看病難,到在家門口享受眼科醫療服務,鳳山縣眼科醫療技術的提升給當地百姓帶去福音,劉精鋒被鳳山人民親切稱作為「光明使者」。
奮鬥格言:堅守一份初心,守護一方光明。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我將會更加關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關注兒童視力健康。
龍華新聞記者 黃曉華
「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楊飛飛 加倍努力工作,讓人生更精彩
奮鬥故事:2003年,楊飛飛來到深圳龍華,成為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由於從小喜歡與機器打交道,入職後的他狂熱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別人不願幹、不想做的活兒他都搶著做,最多時曾一天同時操作4臺設備,他在單位創造的單月產出最高紀錄至今無人能打破,成為部門的技術能手。
不斷琢磨優化工藝流程、提升產品品質,使楊飛飛的技術創新能力獲得極大提升,也讓他成為了富士康公認的「技術咖」。他所在的線切割團隊成為富士康機械加工事業單位當之無愧的明星團隊。近年來,他一直保持著年均10餘項創新改善目標。如今,他研發出的新技術和設備已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勤奮努力地工作、創新,讓楊飛飛從一名農民學徒工起步,一路從富士康科技集團技術能手成為全省、全國勞模,再到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去年,楊飛飛當選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
奮鬥格言:作為新一代的產業工人,我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為深圳明天更輝煌、祖國更強大做出應有的貢獻。龍華新聞記者 周德萌
「深圳市抗疫先進個人」於麗 紮根基層,用心用情守護社區
奮鬥故事:2007年,當了10年兒科專業護士的於麗順利通過考試,成為民治街道第一批社區專職員工。
「我在醫院是為人民服務,在社區也是為人民服務,只是服務的方式、內容不一樣。」這是當年面試時於麗說過的一段話。就這樣,於麗來到了基層社區,一做就是十多年。
民治社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她都熟悉親切。用於麗的話來講,「工作站裡沒有人比她更了解社區的情況。」因此,疫情來襲時,剛做完腳部韌帶撕裂修復手術不久、腳裡還有鋼釘的於麗毅然堅守一線,帶著社區工作人員,入網入格入家庭,切實築牢社區聯防聯控的防線。
「社區事務千頭萬緒,非常繁雜,但本著一顆為群眾服務的心工作,總會有思路有辦法。每當我們幫群眾解決一個難題時,他們眼睛裡真誠的謝意、臉上的微笑,我都會記得很久,覺得多苦多累都值得了。」十多年過去了,於麗初心不變。
奮鬥感言:轉眼十年過去了,我也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但我依然有著最初來深圳、龍華時的拼勁,一步一個腳印走來,我想繼續紮根在社區,為居民提供更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
龍華新聞記者 王雪敏
T12~13版攝影 陳建華 蔡維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