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 鄭龍一海)
費爾南多·佩索阿
1888年6月13日,費爾南多·安東尼奧·諾蓋拉·佩索阿(Fernando António Nogueira Pessoa)出生於裡斯本,父親約阿基姆·德·西伯拉·佩索阿是一位業餘音樂評論家。他們家正對著裡斯本歌劇院,小時候佩索阿跟父親去那兒看過演出。母親瑪麗亞·瑪德萊娜·諾蓋拉·佩索阿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佩索阿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讀寫。1893年7月,父親在他剛滿五周歲時死於肺結核。六個月後,小弟弟夭折。不久母親改嫁駐德班的葡萄牙國領事。1896年1月,佩索阿隨母親乘船去德班。三年後進德班高中,在那兒接受了一流的英文教育。1903年大學預考時,他的英語作文在899名考生中拔得頭籌,獲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獎。
17歲那年他回到裡斯本,次年考取裡斯本大學文學院,攻讀哲學、拉丁語和外交課程,常去國立圖書館閱讀古希臘和德國哲學家的著作,繼續用英文寫作。不久,他因學生罷課而輟學。開過一家很快就倒閉的印刷所,後來去商業機構任職,工作是翻譯和草擬英文或法文商業信函,業餘時間都用來研究文學、哲學、玄學、神秘學和星象學,將這一切糅入自己的創作。
1918年佩索阿自費出版了英文詩集《安提諾烏斯》和《35首十四行詩》。他的第一部葡萄牙文詩集《使命》出版於1933年。直到去世,他只在葡萄牙為人所知。
「佩索阿」在葡萄牙文中是「個人」和「面具」的意思。對佩索阿來說,這個名字有著太強烈的宿命色彩,似乎他命中注定要在一個又一個面具之下度過一生。佩索阿作品英譯者之一埃德溫·霍尼格說,「在佩索阿的作品中尋找另一個他是一件永遠都不會完結的事。所謂『他』,就是詩人在同時掩蓋和揭露的『本我』……遮掩的目的在於揭露,喬裝的目的在於揭開——從一個身份轉移到另一個身份……佩索阿之所以勇氣不凡,在於他這一生中都堅持做其他人。這就好像他一方面不斷地讓自己重生;另一方面又允許自己廢棄自己,不再存在——變成虛無」。
佩索阿在他的寫作生涯中創造了很多面具,這些面具被他稱為異名者和半異名者,他們各有各的生平,個性,思想和政治、美學及宗教立場。
埃德溫·霍尼格說,「佩索阿一生未婚,而他的異名者就是他的家人」。
1914年,三個偉大的異名者從天而降——卡埃羅、坎波斯和雷耶斯。這是佩索阿創造的眾多面具中最重要的三個。
帕斯在談論卡埃羅的重要性時說:「卡埃羅是太陽,他的軌道上運轉著雷伊斯、坎波斯和佩索阿。每個人都有否定或非現實的成分。雷耶斯相信形式,坎波斯注重感受,佩索阿喜歡象徵。卡埃羅什麼都不信。他只是存在著。」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先在葡萄牙,後來在巴西,佩索阿贏得越來越廣泛的讀者。他的幾部詩集在他死後出版並且被翻譯成西班牙文、法文、英文、德文、瑞典文、芬蘭文和其他語種,其中最重要的是《費爾南多·佩索阿詩集》(1942)、《阿爾瓦羅·德·坎波斯詩集》(1944)、《阿爾貝託·卡埃羅詩集》(1946)和《裡卡多·雷耶斯詩集》(1946)。他的祖國將他和十六世紀大詩人卡蒙斯並稱為葡萄牙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葡萄牙的文學史家更認為應該給予佩索阿「與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和喬伊斯同樣的地位」。1985年10月15日,為紀念詩人逝世50周年,葡萄牙舉行盛大的遷葬儀式,將佩索阿的遺骨移至裡斯本熱羅尼莫大教堂的聖殿,供人瞻仰。這裡也安放著卡蒙斯的石冢。
——選自《每天都在悲欣交集中醒來:佩索阿詩選》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