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鞏固和劉備的聯盟,不僅將南郡的一部分借給劉備,同時還將自己的妹妹孫夫人嫁給了年過半百的劉備,孫劉兩家通過這場政治婚姻結為親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結婚三年,但劉備和孫夫人卻一直沒有生出孩子。
孫夫人年齡不過20出頭,與足以做他父親的劉備自然格格不入。同時,孫夫人性格剛烈,喜好武藝,其貼身侍女皆持刀配槍。劉備每次與其同房,皆心有戚戚,唯恐被孫夫人所劫持。
根據《三國志》記載,孫夫人簡直成了劉備的禍害。陳壽在書中寫到:「(劉備)北畏曹操之強盛,東懼孫權之威脅,而身側的孫夫人就仿佛閨中的敵國」。閨房不靖,對於國君來說相當危險。
為此,劉備徵詢了貼身謀士——法正的意見。法正原本是西蜀劉璋部下,後來投靠在劉備身邊,他足智多謀,甚至曾被曹操稱之為「奸雄」。對於諸葛亮,劉備或許是敬重;而對於法正,劉備卻是親近。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後宮秘事,劉備都與法正商議。
法正認為:「孫夫人動機不純,不應該和她過多接觸,不然或許有殺身之禍。」因此,劉備專門在公安城築城,以躲避孫夫人。而孫夫人也在劉備居所不遠處建城,是為「孫夫人城」。
在政治婚姻中,生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若劉備與孫夫人產下一子,這個兒子便是孫權的外甥。有了血緣聯繫,孫劉兩家自然親近得多。然而結婚三年,孫夫人的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因此,孫劉兩家嫌棄叢生,關係逐漸惡化。
其後,劉備入蜀,孫權立即派大船來接孫夫人。而孫夫人二話不說,竟抱走了劉備唯一的兒子劉禪,準備讓其作為人質,逼迫劉備歸還荊州。誰知趙雲當機立斷,截江奪阿鬥,才避免了這樣一場損失。
孫夫人走後,劉備便沒了正妻。劉備自起兵以來,一直顛沛流離,眾多妻子都被敵人擒獲。孫夫人走後,劉備的妾室僅甘夫人一人。親兒子,也不過只有劉禪。
東漢時期,是門閥豪族最為猖獗的時期。為了壓制門閥豪族,統治者皆會選擇努力多生兒子。相對於外人,顯然兒子更親近,更值得信任。宗室人丁越稀薄,越難控制這些不斷膨脹的門閥。而劉備呢?他既不像孫權,有親族作為支撐;更不像曹操,有25個兒子。宗室弱則門閥強,劉備入蜀稱漢中王后,人丁稀薄一直是他的心病,唯恐制服不了川蜀本地的豪傑。
為了解決主公的憂慮,法正提出建議,不如娶西蜀大將、豪傑吳懿的妹妹吳氏。吳家本是西蜀的大豪,為了籠絡吳家,西蜀之前的主人劉焉曾納吳氏為自己兒子劉瑁的媳婦。然而吳氏生子後不久,劉瑁便去世了。因此,吳氏一直在劉家守寡。
法正之所以建議劉備娶吳氏,一方面是為了籠絡西蜀豪傑。另一方面,也是以曹操為榜樣,讓劉備多生兒子。為什麼這麼說呢?曹操喜好人妻,這事人盡皆知,他的妻子環夫人、杜夫人、尹夫人都曾做過別人的妻子,而且還生過孩子。
由於古代醫療條件差,初次生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然而第一次生孩子後,再生孩子的危險度便會逐次遞減。曹操好人妻,一方面是好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現實考慮。娶更容易生孩子的人妻,便更容易擴大自己的子孫數量,從而加強宗室的實力。事實上,這個方法也的確奏效了,他的「人妻」妻子都為他生了孩子,曹操光兒子就有25個。
一開始,劉備對娶吳氏還有牴觸,認為她是同宗之妻,在倫理上說不過去。然而在法正的再三勸說下,劉備最終還是應允了這門親事。公元214年,劉備與吳氏成親。其後兩年,吳氏連續給劉備生了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法正的計謀果然奏效了。
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吳氏被立為王后,諸葛亮親自為她頒發王后玉璽。由於劉永、劉理年紀尚幼,且劉禪也是自己的嫡子,因此劉禪仍然是他的太子。
到了後世,娶人妻仍然是快速擴大自己的宗族的好手段。比如宋武帝劉裕,原本他一直只有一個女兒。其後他在相士的建議下,娶了幾個生過孩子的寡婦,僅用8年便生了9個兒子,輕易地解決了繼承人和宗室薄弱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