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兒在劇中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人物形象,大家對她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這個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可有句話說得好:未經君之事,不勸君大度。看到很多彈幕評論,鮮兒為什麼在該來的時候不來,該走的時候不走?在本劇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敢於追求自己幸福的女子,堅持自己的想法,要和朱家人一起闖關東,甚至為此不惜和家裡人鬧翻,非常具有反抗精神,她什麼都懂,只是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救傳文,嫁做童養媳。在那個外憂內患的時代,闖關東必定要歷盡艱辛,不說遇上土匪強盜,飢餓、疾病都讓人難以忍受,身無分文又居無定所,偏偏朱傳文病倒了,眼看著身體越來越弱,走投無路的鮮兒只能貼出「賣身救兄」的告示,嫁給了比她小很多的糧兒,做了人家的童養媳。在當時,名節對於一個女人是何其重要,鮮兒的這份勇氣和善良值得敬佩!
進戲班,成名角。雖然做了童養媳,但畢竟沒有夫妻之實,糧讓鮮兒逃走,她感激之餘義務反顧,隻身一人闖關東去追求自己的所愛。前路漫漫,一個女孩子又不認路,她即將面臨的各種未知的兇險,恰巧遇上也要去關東的戲班子,簡直就是救命稻草,再三請求,進了戲班學唱戲,堅強、勤奮讓她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角小秋雁。人紅是非多,每天拋頭露面,長得又漂亮,被地頭惡霸陳五爺盯上,鮮兒為了救師傅,無奈之下被糟蹋,她的熱情、期待、希望在這一刻全部破滅。舊時社會的女人沒有了貞潔,是沒有人會要的,即使她知道朱家不會嫌棄,她又怎麼忍心去找傳文呢?
一直和命運抗爭,卻有這樣的遭遇,她沒有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接受了現實。當一個人沒有了幸福的渴盼,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生命便也只能隨遇而安。她進入山場子,她進王府做丫環,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她都能適應,就為了能有個安身的地方。
有人說,傳文成親的時候,鮮兒不應該回來。如果不是恰巧格格嫁給了傳文,我想她應該是不會回來的。她並不是不甘心,只是還沒有放下,跟著迎親的隊伍,在人群中默默看著這一切,本應該屬於她的幸福,這本是她愛的人,只能怪自己的命不濟,在很多年前,她就已經認命了。感情的事是說不清的,那種糾結、無奈與心酸,換做是我們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視而不見。
也有人說,傳武成親的時候,她不應該跟著私奔。確實,這是很魯莽衝動的行為,也是不能被原諒的,但當時鮮兒在朱家的位置是義女,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無論是傳文、傳武還是那文,幾個人相處起來氣氛相當尷尬,這樣的生活必然也不會長久,如果沒有傳武,鮮兒早晚也會走,如果沒有鮮兒,傳武也未必不會逃走,無論兩個人是否私奔,結局是改變不了的。
碰到了震三江,上了二龍山,成了三江紅,劫富濟貧,殺小鬼子,成為了巾幗女英雄,這或許是鮮兒活得最酣暢淋漓的日子,不僅找到了歸屬感,更是找到了她的人生價值。誰的人生沒有遺憾,最重要的是無論遇到多少的困難和坎坷,都要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大家有什麼樣的看法呢,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