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語菲媽媽
昨天看我家侄女(標準的二次元愛好者)在朋友圈裡強烈推薦《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今天帶上我家小妮(愛看動畫片的小迷妹)也去了解下「小英雄」。我深深的被劇裡的雙擊殺燃到爆,感覺自己的小宇宙都被帶燒到火花四濺,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想每個平凡的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自己的英雄,不管TA是否有「個性」,都會通過堅持和努力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我們父母常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TA們都在想什麼做什麼,經常抱怨批評其沉浸在漫畫和遊戲裡不能自拔。我們為什麼不能思考和嘗試從不同角度了解下「二次元文化」,思考下二次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以及我們和零零後成長起來孩子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二次元」在日語中是指幾何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意思是二維空間二維世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網絡流行詞指動畫、漫畫、遊戲等媒介所創造的二維虛擬世界。
其實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深深喜愛著一些動畫角色、漫畫角色和遊戲角色。小時候吃晚飯追著看的「大力水手」是否讓你愛上了吃菠菜?上學時下課就騎自行車趕回家追的「灌籃高手」是否會覺得流川楓就是自己理想的擇偶對象?有了孩子和她們一起追的「名偵探柯南」是否也會影響你做什麼都要多思考,不停的找對應的線索和規律?但是現實是我們絕對沒有可能和深愛的角色發生物理或者生理意義上的接觸,這些深愛的角色也只存在二維線條、平面圖像和動態畫面所構成的虛擬的世界裡。我們是否能將二次元的愛好理解為一種代償性的精神追求,一種對於「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的世界觀沉浸式體驗呢?
在衣食無憂全家都寵愛到極致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和認同社會或是父母心中帶有支撐性意義的價值觀,孩子們從很小就開始思考著「我為什麼要學習?我為什麼活?我是誰?」面對階層固化的現實,面對奮鬥與歷史行程之間難以形成的良性互動的命運,他們難免會陷入到沉重的虛無感當中,而在現代社會文化趨勢延伸出來的二次元文化,為他們批量化而又分眾化地生產出來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消費品。在心理真實而非物理真實的意義上,許多動漫遊戲愛好者往往從二次元世界中獲得相當真摯的情感體驗,甚至相對於需要帶著某種假面,去陽奉陰違地應對著三次元的現實社會來說,對於二次元世界的情感投入才更為真摯和強烈,對於二次元世界和二次元角色也同樣有著真摯和強烈的喜愛之情,我們不斷從這些消費品當中獲得了快感與撫慰。
對於後現代的主體來說,不論是處於人際關係當中的他人,還是作為社會規則系統的大他者,事實上都很難充當那個能夠為我們的欲望之謎提供確定答案的依憑,而是構成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困擾的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一批批「御宅族」連二次元的「宏大敘事」都不需要,驅動他們進行二次元消費的驅動力又是什麼?既不是表層故事,也不是深層的世界觀設定,而是呈現在故事當中可以被抽離出故事情境和脫離出世界觀設定而獨立存在的二次元角色,以及讓這些角色得以持續不斷地複製再生產的「萌元素資料庫」。在二次元世界那些遍布其間五花八門卻又有著標籤可循的二次元角色為數位化生存的阿宅提供了一條無需經由他者的中介,即可獲得情慾滿足的便捷路徑。那些既誘導性地培植需求又極具針對性的滿足需求的萌元素能夠在欠缺和滿足之間為二次元用戶建立起一套又一套封閉而快捷的環路。萌元素組合、萌元素組合之間CP搭配能夠有效充當著易被搜索的關鍵詞,從大數據中調回符合自己需要的內容資源,它可以有效充當著明晰、可辨的欲求目標,驅動著二次元愛好者按照自身特定的趣味從不斷變換的故事情境,不斷切換的世界觀設定當中,獲得一種相對穩定的快感來源。當二次元的迷人幻象為後現代主體的意義訴求與情感需求提供了替代性的滿足,對於人類社群的運行來說,宏大敘事是否不再必需?當那些由人設要素與數碼影像拼貼而成的迷人角色,充滿了後工業消費社會的新媒體界面時,對於親密關係的建立來說,人類是否不再必需?虛擬與真實其實它們之間的邊界也正在變得模糊和曖昧,建立在差異的二次元和三次元這兩個概念是否也將成為過時的概念?
引用《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裡的臺詞「在思考之前,身體就率先行動起來了」。我們到底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孩子了?是否可以放下工作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聽一聽他們喜歡的歌;陪看一場他們喜歡的電影;陪讀一本他們喜歡的書;陪追一個他們喜歡的明星;陪玩一次他們喜歡的遊戲;陪跑一段為了考試不得不去的晨練。或許陪伴的過程並不能做到我們所謂的價值觀輸入,在不斷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相互的看見的過程中,我們相對視的一個微笑會在彼此心裡默契的說著「我懂你」。希望我們的陪伴會讓孩子們知道,即便摔倒也沒有關係,放聲大哭也沒關係,我們絕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沒錯,衝向更遙遠的遠方,你一定能成為英雄,我們相互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