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局面形成,美蘇兩國在軍備、太空等諸多領域開始角力。1957到1975年間的美蘇太空競賽,極大促進了航天事業的發展,載人航天、空間探測等新技術得到長足發展。
然而,在太空競賽趨於平靜的末期,前蘇聯領導人卻被警示:美國的研究中包括了太空梭項目。於是蘇聯隨即開啟了自己的「暴風雪計劃」,我們今天的主角——An225「夢想」運輸機也應運而生。
20世紀80年代,蘇聯急需設計一款重型運輸機,來滿足暴風雪號太空梭與其他火箭設備的運輸需求。1985年春季,安225開始設計。由於開發時間非常短,安-225的大部分概念都是來自蘇聯另外一架大型運輸機安-124。標誌性的H形尾翼,就是為了適應背負太空梭飛行而做出的改動。
安-225的一號原型機於1988年11月30日完工出廠,並於12月21日在基輔進行第一次試飛,1989年5月12日時它首次完成暴風雪號的背負飛行。但由於當時蘇聯的經濟情況已經惡化,不足以支持昂貴的太空計劃,暴風雪計劃在實際發射成功一次之後就被迫中止。而專門為了太空計劃而設計建造的安-225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連正在建造中的二號機也在半途叫停,使得背負暴風雪號飛行了一次的一號機,成為碩果僅存的一架安-225實機。
蘇聯解體後安-225由安東諾夫所在的烏克蘭接管,由於該國無力操作安-225,飛機被長期封存在工廠,機上的許多零件也被拆下成為其他飛機的備件。但在安-124的民用化改造大獲成功後,安東諾夫重新將目光放回安-225身上,在經過1年左右的改裝與機身強化之後,安-225換上先進的西方航電設備,於2001年上半年起開始重新飛翔於天空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安-225機身全長84米,翼展88.4米,僅空重便達到175噸。安-225公布的運載能力為250噸,但一般認為,安-225至少有超過300噸的運載能力,因為安-225原本為了背負暴風雪號太空梭所設計的機背貨架,也擁有載運250噸重物體的能力。相比之下,美國空軍所擁有最大型的軍用運輸機C-5也不過只有118噸的額定酬載能力。
為了承載如此巨大的重量,安-225設計了堪稱華麗的起落架,鼻輪部分是由兩對復輪一共4個輪胎組成,而腹輪部分則是前後七組復輪左右共兩排,總共有32個輪胎,全都是以油壓方式上下運動。因為機身龐大,所能攜帶的油料也相對更多,安-225擁有超長的續航能力,在全負載的情況下仍能持續飛行1,350海裡(約2,500公裡)的距離。
由於昂貴的運輸和養護成本,安-225在平日並不忙碌,但新冠疫情的到來使得全球貨運航班資源驟然緊張。運載能力超強的安-225一下子成為了「香餑餑」,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紛紛租用,平常難得一見的巨無霸成為了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常客。滿載醫療物資的全球最大飛機,不斷從中國起飛前往世界各地,為全球的抗疫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裡是飛機博物館,歡迎大家的關注和評論,小編將持續更新飛機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