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作家裡有許多流氓,而現在中國的流氓裡大都是作家。」
說這句話的王朔,現在的90後,00後應該不太熟悉,但是對於70,80後來說,這個名字伴隨著他們整個青春。
王朔不僅僅是80年代風靡一時的作家,由他的劇本改編的影視作品還引領著當時的中國青春電影市場,從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一聲嘆息》、《甲方乙方》到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而支撐這些作品的均是在各自領域非常有分量的導演和演員:趙寶剛、姜文、馮小剛、葛優、夏雨、寧靜……而1992年的電視劇《過把癮》也在2003年翻拍成了電影《我愛你》,主演正是與王朔有著說不清道不明關係的徐靜蕾。
除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及其改編的影視作品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王朔的感情生活中,被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他與徐靜蕾這段戀情---雖然當事人沒有正面回應過這個傳言,徐靜蕾本人從來都只稱王朔是「朋友」,王朔也只稱徐靜蕾是「紅顏知己」。
但在徐靜蕾的事業發展中,不得不說王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可以說當時籍籍無名的徐靜蕾之所以能夠一炮而紅,有一部分是靠了王朔在影視圈中的地位促成的。
王朔出生於1958年,南京人士。1965年他來到北京求學,從此沒有離開過。
年輕時候的王朔並不顯得特別出色,高中畢業後他參加了海軍,在此期間他開始創作小說並在雜誌投稿,從此找到了自己熱愛並且擅長的事情---寫作。
1984年夏天,王朔認識了對他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的人---他後來的妻子沈旭佳。
當時王朔「流氓作家」的風格已成氣候,而且花邊新聞不斷,也許是那種痞痞的壞男人形象吸引了沈旭佳,儘管身邊的人都不看好這段感情,沈旭佳還是義無反顧的愛上了王朔。
感情最濃的時候,兩人還合著了《浮出海面》發表在《當代》雜誌上。1987年兩人結束愛情長跑進入了婚姻殿堂。
也許戀愛真是催人奮進的良藥,從1986年開始,王朔陸續發表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得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過把癮就死》等重要作品。
1987年到1992年更是王朔事業的巔峰,不僅小說大賣,他還搖身一變成了編劇,其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紅遍國內。簡單舉個例子:1988年有四部由王朔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這一年也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
但是事業的急劇成功給他帶來了榮譽,也產生了副作用。1992年開始,王朔的文學創作靈感似乎枯竭了,直到1997年,王朔再也沒有寫出一本小說。
更令人唏噓的是,他與妻子沈旭佳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1997年,婚姻早已出現問題的兩人在僵持了兩年後終於離婚。外界傳言逼得兩人離婚的正是徐靜蕾,王朔為了躲避離婚帶來的負面新聞去了美國,一直到同年10月才回國。
也許是人生的大起大落重新給了他靈感, 2008年他更是寫下了後期風格代表作《致女兒書》。此書一出,王朔對妻女的愧疚之心表露無遺,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這輩子最對不起的是前妻和女兒。
他在《致女兒書》其中一篇沒頭沒尾地寫到:一閉上眼就在另一個世界裡。也許在夢醒時分,他也曾經後悔過去的所作所為吧。
然而人生沒有後悔藥,我們從來都只能背負著過去繼續走下去。所以他也只能對女兒說一句:我允許你對我撒野,因為我愛你。
1994年,尚未揚名的徐靜蕾20歲,處女作《同桌的你》如石沉大海,但她還年輕,有才華,對自己想要什麼把握的非常好。
1996年,徐靜蕾出演趙寶剛導演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搭檔的是濮存昕,編劇是海巖。而將她推薦給趙寶剛的就是王朔。
彼時王朔正是影視圈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毫不吝嗇地將資源介紹給徐靜蕾,而後者也沒有辜負他的寄望,從此在影視圈站住了腳跟。
1998年徐靜蕾憑藉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成為一代大學生心目中女神。2003年憑藉王朔編劇的電影《我愛你》摘得華表獎最佳新人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
令人沒想到的是,野心勃勃的她並不滿足演員的身份。同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我和爸爸》上映,次年獲得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新人導演獎。這部作品似乎與王朔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看看演員表:葉大鷹、姜文……我們很難不去推測正是王朔推薦了新人導演徐靜蕾,這些大腕們才一起參演了這部電影。
徐靜蕾非常懂得把握機會,2004年再接再厲,緊接著推出自己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茨威格同名小說,將西方的故事換上了東方的外衣搬上了熒幕。搭檔仍然是影帝姜文。
這部電影先參加了52屆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一舉斬獲最佳導演銀貝殼獎,徐靜蕾也被評為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
兩年的時候,從一位文藝範的演員華麗變身為一名文藝氣質的導演,徐靜蕾本人的能力和眼光自然沒話說,但是背後推波助瀾的王朔卻是功不可沒。
雖然王朔已經漸漸開始走下坡路,1992年後他不再有新作品,只能吃著老本,早已不如前些年般風光,但他憑藉多年在影視圈積累的人脈,為徐靜蕾盡心盡力的鋪著路。
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兩人並未公開在一起,即便王朔離婚後多年亦是如此。
多年後,王朔曾經直言不諱的提到徐靜蕾:「他們是搖滾出生,搖滾出生在北京份兒是最正的,玩的是邋遢帥,我就特別喜歡這種人」。
反觀徐靜蕾,她雖也在訪談中提到,她認為出軌是人的天性,不應該過多地去指責這種不可違背的天性。但她又在之後被魯豫採訪時談到,她對於婚姻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好吵」,因為在她的早年生活中,父母不間斷的爭吵給她帶來了無法癒合的傷害,她對於「吵架」「婚姻」有著本能的反感和恐懼。
而在她和王朔的相處中,兩人是如何的呢?她多次表示王朔是「良師益友」,但他們「經常吵架」,「誰也不會讓誰」,「都不會妥協,到最後就不聊了」。
2017年,徐靜蕾在上金星秀時坦言與現任男友已經相處了七年,談到結婚問題她不再如早年那般避之如蛇,反而是說兩人已有共識,想結婚就結,想現在這樣相處就這樣相處著。「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不焦慮、不著急、不糾結的人」「特別簡單,相處起來不累」。
也許這就是徐靜蕾的回答吧。不結婚,只是沒有遇上那個她認為對的人。套用王朔本人在《我的千歲寒》中寫到的:結婚,感覺不到,就不是。
王朔曾自曝他的房子是徐靜蕾給他買的,在他低迷期的時候,徐靜蕾沒有離開這位亦師亦友的「朋友」,幫了他很多忙,還給他買了一套房。
後來在趙忠祥的訪談中,他也證實了這件事情。算是報答吧,所以稱自己死後財產肯定是歸徐靜蕾的。
兩人如今仍然是非常親密的朋友,2015年徐靜蕾的新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編劇的位置赫然站著王朔的名字。也許這才是對他們兩個更合適的相處方式吧。
1997年婚變風波平息後,王朔回國繼續從事文學評論方面的工作,那個痞子作家似乎又回來了。
1999年他出版小說《看上去很美》,在自序中他這樣回憶過去:1991年我寫了100多萬字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本,第二年遭了報應,陷入寫作危機……我認為我崩潰了。在提到本作時則說:我這本書僅僅是對往日生活的追念。
雖然他再三提到,該作中的人物是摻雜和提煉自生活,其真實性無法追尋。讀者大可不必對號入座,但這本小說普遍被認為是他的自傳體小說。
在這本書裡,痞子淡成了一個影子,一絲無力唏噓的感覺滲透在字裡行間。有很多讀者感覺不認識王朔了,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的一次重要轉變。
2007年,王朔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他的小說合集《我的千歲寒》被倫敦書店買下版權,創下了當時的中國國內版稅的新高----365萬。
2008年,王朔出版了小說《致女兒書》,有人看不懂有人欣賞,毀譽參半。
2010年,王朔和馮小剛再次合作,電影《非誠勿擾2》,慢慢的回到了他熟悉的圈子裡。
綜觀這些年王朔經歷的這些起起伏伏,我認為如今的他並不是被生活打倒了,反而像是更加看清了生活的本質。
從過去名利雙收轉變到名聲驟落,他早早地認清了自己,覺得「光好看了,結果是事後總排解不開一個自問:原來是這樣麼?」
所以王朔還是那個王朔,還是看誰不順眼就罵,寫文章罵,採訪時罵,甚至有時候要被人嫌惡。偶爾也能聽見他贊同別人,他說:現在的人對於表達真善美覺得特別老土,但我覺得沒問題啊。真善美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
但在其他的方面,他卻顯得低調得讓人見不到他的影子。最開心的時候永遠是和女兒在一起的時候,訪談中談到女兒考上了伯克利大學,那股驕傲勁藏也藏不住。
雖然《致女兒書》被有些人詬病寫得沒有邏輯,不知道在寫什麼,其實這部作品更像是他從內心自言自語中切下來的片段,喃喃給女兒聽。
也許痞子從未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自處,也換了一種方式與他人相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