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好朋友吵架了,到現在都沒有和好,我很煩惱。」「輔導班太多,爸爸媽媽不能陪我去旅行,我不開心。」「爸爸媽媽,童年是短暫的,請不要剝奪!」
……
5月31日,伴隨著六一兒童節的到來,記者徵集了106份小學生寫的《成長的煩惱》作文,父母嚴厲的管教、多樣的輔導班、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等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煩心事」。
學生:人際交往讓孩子苦惱
「我和我的好朋友從幼兒園就是一個班,到了小學我們又幸運地分到了一個班裡,可是前兩天因為我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和她一起去上輔導班,她就生氣了,我都跟她道歉了,但是她還是不理我,我很煩惱。」「我每天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很少有時間和周圍的小朋友玩,所以我沒有什麼朋友,很孤獨。」「我的輔導班有4個,到了周末比上課的時候還忙,所以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帶我出去玩,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帶我去旅行就好了。」
……
5月31日,小學生們用稚嫩的筆,寫出了他們現在遇到的煩惱。
在徵集的兩所城區小學的106份作文中,記者發現有80%的學生提到了空閒時間被輔導班擠佔和被父母嚴厲管教。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學生提到了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朋友如何相處的煩惱。
除此之外,減肥的話題、如何保持好的成績、家中「二寶」帶來的兩個孩子之間的相處問題,都在作文中有所體現。很多學生也藉此表達心聲,最多的是希望家長給他們足夠的放鬆空間,而不是在學習和輔導班之間來回穿梭,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有趣的童年。
家長:嚴厲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對於孩子們提到的父母嚴厲的管教和輔導班問題,不少家長表示有些無奈。「其實孩子們說的這些,我們又何嘗不知,但是現在社會競爭這樣激烈,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玩,別的孩子卻在這段時間學習,這就等於浪費了時間。」兒子正上四年級的王先生說。
像王先生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家長表示,三年級之前還好,如果有時間可以讓孩子娛樂一下,但從四年級開始,他們的課業就變得緊張起來。「平時學習的時間都覺得不夠,哪有時間讓他們玩,而且現在對於學習講求的是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要求孩子們堅持,例如閱讀的積累,需要的就是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去讀書才能達到目的。」齊女士的女兒正在上五年級,她對女兒的要求非常嚴格,雖然心中有很多不忍,但也很無奈。
老師:應「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聽過孩子抱怨家長過於嘮叨和嚴厲,家長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教訓孩子。」德開小學朱老師建議,家長要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溝通,重話輕說,急話慢說,氣話不說,儘量換個角度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朱老師認為,應該儘量以「三心」育兒,就是以愛心撫慰孩子的心靈,以誠心贏得孩子的信任,以耐心期待孩子的轉化。
在朱老師看來,家長不應過多地用言語去教訓孩子,「身教甚於言傳」,應該以身作則。當孩子在書房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可在大廳裡看書、練字、寫作。家長的陪伴,為孩子樹立了榜樣,讓孩子看到愛的力量,從而自覺學習。
「家長也可以設置一些小獎勵,當孩子完成一個既定目標時,進行獎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而不是無休止地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朱老師說。
同時,朱老師提醒,在孩子做作業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度打擾,「家長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孩子沒有認真寫作業時,稍微提醒一下,把更多的自主權留給孩子。」孩子完成作業後,家長可以根據學校網站上公示的作業內容,在數量上簡單檢查一下。同時,鼓勵孩子自己檢查對錯,幫助孩子進行更正。
專家:讓孩子知道學校是溫暖的環境
對於不少學生提到的朋友之間相處的問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黃翔宇表示,小學階段正是由兒童期向少年期轉變的一個過程,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地聽老師的話,也不滿足於接受課堂教學。「這時的孩子喜歡課外書,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產生興趣。興趣愛好也有所分化,並有了廣泛交友的願望,所以出現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問題實屬正常,這時家長要給予關注,必要的時候給予指導。」黃翔宇說,「家長需要細心觀察,比如孩子突然之間沒有了胃口,或者出現晚上難以入眠等問題時,就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情況。」
一旦發現孩子在學校裡與同學出現矛盾,或者被欺負,家長可以和班主任及時溝通,了解實際情況;也要和孩子溝通,可能是他們第一次交往的方式不對,以及沒有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去拒絕對方,一味地選擇逃避並不是好的解決辦法。
黃翔宇提醒,家長別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而是應該時時鼓勵孩子,這對孩子以後的性格成長有很大的益處。「與孩子的交談也以一種隨意的姿態,從側面的溝通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更放鬆、更有歸屬感。」黃翔宇說,家長還應該不斷地做孩子心理上的疏導,讓孩子意識到學校是個溫暖的學習環境,人際交往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必要的情況下,應該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南 通訊員 高向陽 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