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為峰」,岀自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友人所贈送的對聯"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
每當讀罷這首對聯,感覺對聯的意境是的麼深邃高遠,富含哲理。的確,一個人只要肯攀登,就能達到"山高人為峰"的新境界。如同與每次戶外徒登山到頂的自豪感一樣。
每次戶外徒步登山穿行,面對前路跋涉的多數是山路、山澗、山峰之間穿行,直置到檢登上山的頂峰。我們先來看「山高我為峰」的「山」這字,中間高,兩邊低,山再高永遠有最高點,哪就是中間的一豎,少這一豎不能成為山;再來看「峰」字,「峰」字由山和夆組成,「夆」是遇的意思,也就是山與山相遇成為山脈、山巒,便有「山」的氣勢;而峰則是高而尖的山頭和最高點。
因此不難看出:峰是山的最高點,山無峰則平淡,峰無山則失去氣勢,眾山之合力抬起才有峰的博大而宏遠。「山高」不一定是山真的很高,也不一定要高,它是相對的,人站在山上,哪山就在腳下,山再高高不過腳底。再說「人為峰」,人們通過由低到高的徒步跋涉,經過不斷的努力攀爬,終於站在山上,相比所站著的山高,山在腳下了,成為這個山的最高點,自然人為峰了。所以山高人為峰不難理解,沒有高深的道理,最難的是如何去做到,如何成為峰。以此去感悟,徒步登山與山高人為峰是關聯緊密的。也由此想到,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懂得如何去堅持,堅持之後的結果是勝利。
理解與懂得了為何「山高人為峰」的道理,這對於我們在徒步登山過程中,就不再為山高路遠而犯困惑與愁緒,要敢於攀登,要有高廣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有了信心足夠才會有無窮向前邁進的力量,才會有常人沒有的智慧和膽略,才能更容易登上山之巔,而成為眾人仰望的峰。
由此,深深的感受到:一個人應是這樣,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恐懼山高海深,沒有想成為峰的信念,就只能在山下立於平淡,仰視他人,而永存遺憾。
認真品味「山高人為峰」,你就會覺得,「山高人為峰」的含義,不單只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啟示,種積極向上奮進意志力的推導,更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努力奮鬥精神。作為一位有進取心的中國人,都必須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並且要堅定意志,不遺餘力去實現它。如同徒步登山路有不平,也有危險,要想戰勝高山,成為其峰,沒有理想信念與毅力恆心,勢必難以立於高山之上,把高山壓在腳下。
讀「山高人為峰」這幾個字,就仿佛聽到了衝鋒的號角,面對高山,就要勇往直前,青年是國家的接班人,是開拓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繼承者,自身沒有敢踏高山的勇氣和戰勝高山的本領,就會成為山的俘虜,成為山的嘲笑者。
我想,人們為何越來越多的喜歡到戶外徒步登山,一年四季不辭勞苦的到戶外跋山涉水,目的與意義何在?或許「山高人為峰」廖廖幾個文字,已給了每一個愛好徒步登山者最好的解答。
愛好戶外徒步登山的您,對「山高人為峰」與徒步登山緊密關係,又是怎樣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