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9日清晨,我被吵醒。眼睛睏澀澀的,腦袋昏沉沉的,癔症了好一會兒,我才明白,我已經身在千裡之外的部隊了。
房間裡有不少同來的新兵坐在床沿一邊抽泣一邊埋怨:這是什麼鱉孫地方啊,連個兔子都沒有,我想回家。傷心最厲害的是鄧希亭和邵理天,才到部隊那些天,他們幾乎天天都在哭,天天都在嚷嚷著要回家。
(鄧希亭,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邵理天,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起身穿好衣服,拉開房門,忽地一陣冷風撲面,割肉劃骨般寒冷。裹了裹棉衣,勇敢地走出房門,走出軍營。軍營坐落在一望無際的戈壁上,幾排沒有活力的平房孤零零地站立在茫茫大地上。.
白雪皚皚,潔白晶瑩的雪原在陽光下格外刺眼。飄蕩的寒風颳過,捲起層層雪浪,在廣袤的原野上漫無邊際地遊蕩。寒風颼颼,吶喊著冰冷,裹挾著肅殺,無情地擊打著萬物間的一切溫暖體。
這就是我們當兵的目的地,新疆奇臺縣8847部隊農場。
等大家都休息好了,吃過中午飯,連隊便將我們這些新兵集中到連部。連隊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野營拉練去了,留守的只是幾個體弱的老兵。連隊留守的幹部是副連長郭俊文。
(副連長郭俊文,1965年山東膠州入伍。)
郭是山東膠州人,65年兵,個低低的,眼睛大大的,但聲若洪鐘,人也特有精神。他筆直地站在隊伍前,大聲告知我們:「從現在起你們就是一名軍人了,你們將在以後的日子裡接受最為嚴格的軍事訓練,直到把你們訓練成一名真正的軍人。訓練是艱苦的,希望大家要有思想準備。」
副連長環視一下眼前的新兵,繼續大聲說道:「你們來到部隊,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你的部隊番號和代號。不然,你就會是個稀裡糊塗的兵,讓人給賣吃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豎起耳朵記住了,我們是新疆軍區五師十三團二營六連,連隊現駐防在新疆自治區奇臺縣農場。現在團裡各連都在烏魯木齊的小東溝搞備戰施工,只有我們一個步兵連在留守奇臺,我們的任務是生產。大家記住沒有?」副連長大聲問。
「記住了」聲音有氣無力,而且很雜亂。
副連長扯著嗓子道:「部隊番號是要保密的,對外不能公開,公開了叫洩密。但為了和社會上有個聯繫的渠道,部隊設有代號,我們團的代號是8847部隊,我們六連的代號是84分隊。你們今後給家裡寫信要用部隊代號,那就是新疆奇臺縣8847部隊84分隊,這樣就能收到了。大家記住沒有?」
「記住了。」回應仍是亂七八糟。
最後,副連長特意叮囑道:「對外寫信是不能用五師十三團二營六連的,你這樣寫信也寄不出去,寄來的信也收不到。如果誰這樣寫了,是要受紀律處分的。大家千萬要記住了,寫信不能用部隊番號,要用部隊代號。記住沒有?」
「記住啦。」還是亂七八糟的回音。
「吊兒郎當。」副連長罵道「真是些新兵蛋子。」
(張崇孬,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張雲向,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當兵5年,我所在的部隊更換了兩次代號。1974年部隊到了烏魯木齊市維持社會治安,更換的代號為121部隊;1975年代號更換為36113部隊。部隊代號雖然多變,但部隊的番號卻始終沒變。
從部隊復員後,不少回來的復員軍人相聚都會互問在哪個軍當兵,當問到我,我就會說不知道。因為在部隊我從未聽說過軍的番號和建制,知道的只是我們師直接歸新疆軍區管,部隊的前身是359旅。也有人說,你們既然是五師,那就是二軍。二軍在社會上很少有人聽說,其歷史淵源也很少有人知道。復員後,也有不少戰友猜測,是不是二軍在戰場上打了敗仗,丟了番號。有此疑惑,也就不再考究部隊是不是二軍,二軍的歷史如何?
因最近寫《綠色印痕》,又涉及到自己所在的部隊,不免又冒出一探究竟的念頭來,於是在電腦上輸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查找,查找出了下面一段文字: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王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後郭鵬任軍長,王恩茂任政治委員),郭鵬、頓星雲任副軍長(後楊秀山),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員,張希欽任參謀長(後賀盛桂),左齊任政治部主任。獨立第4旅、第359旅、獨立第6旅依次改稱第4、第5、第6師,共3.6萬餘人。改編後,參加春季戰役和陝中戰役,解放鹹陽、武功、扶風、鳳翔、郿縣(今眉縣)、盩厔(今周至)等縣城。6月中旬,在金渠鎮地區阻擊國民黨軍向西安的反撲。6月17日,第2軍編入第1兵團。7月中旬參加扶郿戰役。下旬向甘肅、青海進軍,相繼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臨夏等縣城,爾後由循化、永靖強渡黃河,9月10日抵西寧與第1軍會合。接著挺進甘肅省河西走廊,攻佔民樂、張掖、酒泉等縣城。10月中旬參加進軍新疆,至1950年3月,先後進駐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蘇、焉耆等地。5月,抽調部隊組建獨立騎兵師。此後,第2軍擔負保衛邊疆、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
原來我們部隊真的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我們五師的前身是南泥灣大生產的359旅,我們的軍長是赫赫有名的王震將軍。其實,後來二軍全轉為兵團,好像建制不存在了。
副連長講完,便接著為我們新兵分了班。副連長一個班一個班的點名,將我們40多個新兵分成四個班,一個班八九個人。我所在的班是新兵二班,班長叫丁衛國。新兵有:韓建業、王元甲、鄧希亭、高孬子、鄧功銘、柳文軍、步新佔、焦海軍等。去我們那接兵的號長也是六連的,叫郎進前,接兵回來後也擔任了新兵班的班長,後來任九班班長。
(鄧功銘,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王元甲,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白賴毛,1971年河南新安縣入伍。)
新兵訓練就要開始了,綠色的夢原來是這樣平平淡淡,既不驚天動地,也不有聲有色。
1月10日,來到部隊的第二天,我急忙寫信給家,告知了部隊的地址。不少新兵由於沒有離開過家鄉,出過遠門,仍然不停地暗暗抽泣和懊恨。
嘿!哭什麼啊。多麼嚮往的軍營,多麼美麗的地方,儘管這地方遠在邊陲,充滿了荒涼,但卻聚集了陽光和充滿希瞭望。
註:
2015年6月4日,我打了114後,將電話撥到山東省膠州縣農業銀行,說想找下郭俊文行長。接電話的是位姑娘,說行裡沒這個人。我說明原委後,姑娘婉轉地說,我在單位呆的時間不長,讓我問下老同志。沒一會,那姑娘電話告訴我,有這個人,可是他早調到縣農村信用社了。漂亮的姑娘怕我為難,特地告訴了我縣信用社辦公室主任的電話,並祝我能早點找到老連長。
我將電話打給信用社辦公室主任,主任說,郭行長早就調到青島了,不過你放心,我一定找到郭行長的電話,並讓人告知你。一個小時後,一位女同志撥通了我的手機,告知了連長郭俊文的電話。
撥通了郭連長的電話,我剛剛說完我是誰。電話那頭便傳來爽朗響亮的、非常熟悉的聲音:「老戰友好,你怎麼找到我的,我94年調青島的,都二十多年了。」我說:我遇到好人啦,找你最為順利。
郭連長還是那樣為人熱情開朗,沒有一點架子,很注重戰友情感。找到他後,我請他打聽下山東膠南的戰友。郭連長不顧年邁,幾次深入農村,終於找到了連隊的於學科、李洪平、張培松三個戰友。
2017年1月19日,李明在青島終於見到了四十多年後的郭俊文連長,並帶去了戰友們的深情問候。
(2017 年,李明與副連長{右}四十多年後重逢在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