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江水暖》拿下First電影節最佳電影和最佳影片,就已經給影迷朋友們無限期待
我也在持續關注著它的消息:坎城影評人周大放異彩,上影節展映,北影節展映。
「影評人周」總監點評《春江水暖》:這部電影具有寬廣、莊嚴的溫柔和敘事性的結構,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氣韻
但在北影節搶票前一天,作為官方推薦單元的電影,《春江水暖》在淘票票沒有任何購票信息
然後大家才知道,這部電影將在愛奇藝付費獨播,這意味著《春江水暖》將不可能在院線上映了
這與七夕當天,以戀愛噱頭輕鬆恰到爛錢的電影,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非常幸運的是,通過打探,《春江水暖》在今年北影節只放1場,而且僅在影院小程序售賣
我的好兄弟幫我搶到了1張票
我也順利的在8月23日看到了這部電影,而且映後有1場50分鐘的主創對談
《春江水暖》的故事不夠吸引人,但它講述的是每一個中國大家庭的故事,這在中國現在的電影市場中,屬於奇缺之物
它也許不適合院線,但它不該淪為網大。
它應該在影院中,靜待願意走近它的觀眾
看《春江水暖》前我略做了點功課,這是關於浙江富陽的一個家庭故事
導演顧曉剛就是富陽人,學服裝設計出身
但我沒想到的是,顧曉剛導演竟是這樣「瘦弱」的青年導演,言談舉止也是文質彬彬
有一個著名導演曾經說過:幹導演是個苦差事,沒有強健的體魄一般人幹不了這個。在我潛意識裡,導演大多氣質比較粗曠
8月23日那天北京天氣不算熱,但也還算夏日
顧曉剛導演穿著簡單的T恤,下身是一條工裝褲,重點是脖子上圍了圍巾
實際上不僅是導演,主創一行10人,穿著都算是簡單
儘管電影已經拍完多年,各位主創們也有新的拍攝任務。但與觀眾的交流中,依然就像緊張的孩子迎接考試一樣。
在後20分鐘觀眾提問環節,有了正向的反饋,對話才漸漸放鬆了
這也恰恰反應了《春江水暖》創作所經歷的不易
參與First電影節的,基本上都是小製作,沒有太多的經費。顧導是借錢一點點把《春江水暖》拍完的
演員上也是素人演員與專業演員混搭,很多演員是導演的親戚
本片要展現一年四季,拍攝跨度近2年
主創們的忐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春江水暖》在國產電影中的稀缺,他們不知道觀眾能否接受
用導演的話講,《春江水暖》的敘事邏輯,是源於中國山水畫「遊觀」的審美法則,「散點透視」的表現手法
何謂遊觀?以遊動的視角來對審美對象進行觀照。散點透視手法,多運用於中國畫長卷,就比如《清明上河圖》
在畫中,畫家的視角是不斷移動的
本片最重要的長鏡頭
所以說《春江水暖》是一個長卷式電影,它沒有明確的敘事焦點,但你能從中找到中國每一個普通家庭的身影
當一部電影關照了現實,它就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電影是從一場大家庭的壽宴開始的,中國家庭尤其是小地方,老一輩是一家之主
長輩在,這一家人,人心就不散
本來是為老人家衝喜,可不曾想老人家進了醫院,中了風行動不便記憶消退
然後電影就講述了老人的4個兒子,及其背後的小家庭,在長輩逐漸老去中,在時代變遷之下
親情的散落與聯結
大兒子算混的不錯,夫妻倆經營一家餐館,算是白手起家。早前因為好運氣,拆遷得了五百萬。大兒媳也常常在菜市場炫耀自己的眼光
但偏偏借錢給了小舅子,遲遲還不上
女兒顧喜到了結婚的年紀,母親想讓她嫁個好人家,免受生活之苦
二兒子就是富陽最普通的漁民,出海打漁賺的是辛苦錢,夫妻兩忙時就生活在船上
兒子陽陽馬上就要結婚了,工作是大哥幫忙在工廠找的差事,掙錢不多。
女方想要一套地鐵邊的房子,這筆巨款就只能夫妻倆承擔
好在老房子拆遷,勉強湊了首付,買了100多萬的地鐵房。但結果是夫妻倆只能終年待在船上
三兒子不學無術,成天賭博,債臺高築,債主們追著大哥屁股要帳。
老婆受不了他敗家,跑了。他獨自帶著一個腦癱的兒子,醫生當時說活不了3年,最後活了19年
老四是最小的兒子,是老人家最惦記的孩子
30多歲還是單身漢,哥哥們都為他焦心,時不時幫忙介紹對象
4個小家庭,亦是中國千千萬萬最普通的家庭
上文我們說,4個小家庭的散與結,不僅僅是因為老母親重病給這個大家庭帶來的不確定性
更是源於富陽這個城市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電影中不難得知,富陽自古以來是小縣城,突出一個自給自足。文化底蘊豐富,有2200年的歷史。
富春江中,江鱸魚肥美,家家戶戶靠打漁就能過得滋潤。
但2014年撤市設區,正式併入杭州後,交通等一系列連接杭州市區的基建,馬不停蹄的趕來
對於普通人民群眾來說,G20後最直觀的是,房價忽然就坐上了火箭
很多人因為拆遷一夜暴富,曾經的小情調生活節奏找不到了
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繞不開錢、房產這些話題
但電影在這種巨大變遷下,在散點敘事中尋找大家庭中親情的痕跡
老大作為年長者,主動承擔了照顧中風母親的重任。儘管大兒媳頗有不滿。
老二心裡過意不去,但在船上生活無辦法,在經濟上出錢幫助大哥贍養母親
老三在侄子陽陽結婚前,不知道從哪搞來的錢,還上了欠二哥的債,還硬塞了大紅包
老三被人追債,求大哥幫忙,大哥還是把車借給他幫他跑路。後來債主上門把大哥飯店砸了
兄弟們之間,有磕磕碰碰,但終歸是血脈相連,互相扶持
影片後半段有一場戲,老母親又一次住進了醫院,4兄弟又一次聚在一起
經歷了1年的各種大事,買房,小輩們婚事,4個中年人在籃球場上蹩腳的投籃動作
病床上半截身子入黃土的老母親,銀幕外的我們,都欣慰了:這個大家庭起碼還沒散。
回到上文導演講散點透視,這些不同的觀察視角主要有
社會變遷下人的變化、社會養老問題逐漸凸顯、中國傳統大家族的生活瑣事
老母親去世,小輩們祭祀。電影從老人壽宴開始,到老人離世結束
與這些相比,愛情看似在其中最不重要。它的不重要在於,它僅需要程式化的套路,就能獲得最優解。
中國婚戀觀中,門當戶對從古到今一脈相承
如果說婚姻終究會面臨不確定性,那麼為何不在開始前就買一套保障?來讓潛在的損失降到最低
所以討老婆,從過去的「三件套」,演化成如今的房、車、彩禮。
用電影中顧喜的母親來看,女兒與小江自然恩愛,但難敵歲月漫長,她是過來人。
她深知在愛情中更應該抓住金錢與地位,才能讓女兒得到最優解。
貧賤夫妻百事哀,她不想讓女兒再吃貧的苦。
老二兒子陽陽結婚前,母親對他說:我們做父母的最理解父母,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像你阿姐一樣,不要房不要車。
這種為人父母的心情,太好理解了。
這也讓本片中顧喜的母親,面對女婿小江的冷漠甚至沒有好臉色,最終甚至不認女兒,顯得情有可原
但電影又多次提到了老大,老二與妻子之間,愛情細節。
顧喜母親給女兒講自己的愛情,提到最初也是得不到家人祝福,但終究還是被父親真誠打動
顧喜陪奶奶出門散步,已經記不起事的奶奶把孫女當成大兒媳婦,念叨著:他忙後廚,你就當老闆娘收錢。這日子啊,慢慢就紅火了
老二和妻子剛給兒子選完了精裝修的洋房,在回漁船的路上走進一家批發市場,那時正好要過冬了
老二給妻子買了一條圍巾,那天正好是妻子生日
象徵溫暖的圍巾,久違的笑容,統統映照在鏡子裡
儘管說上一代與下一代對於婚姻、愛情、家庭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
但這種代際之間的共性——對質樸愛情的嚮往。實際上是人類天性所在。
只不過這種對質樸愛情的剛需,大多已被現代社會的法則,摧枯拉朽般摧毀了。
愛情成為提升地位,階層跨越下的附屬品。
這種摧枯拉朽,就好像電影中老二的房子被拆遷,老二的妻子感慨:住了30年,3天就被拆了。
很多大齡剩女匆匆結婚,卻悵然若失。有些東西你堅持了30年,但好像3天它就被打破了。
很多觀眾覺得,顧喜不顧母親反對,與愛人結婚。這條愛情線太過突兀
甚至這場婚禮在船上舉行的,導演把這段愛情與陸地上的變遷隔絕開來
在筆者看來,講究散點透視的敘事中,顧喜愛情線雖然突兀,但這是一種在社會變遷下,對真實、質樸的堅守。
一如富春江養育的富陽人,世事再無常,不變的是對故鄉山水的依戀
「富春江山高水長,上鱸魚,年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