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皮影戲在沒落...一個美國妹子卻推著自行車,想要救活它...

2021-02-08 看鑑

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千百年來,同樣也是光和影,記錄著人間的紛紛擾擾。


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短短百年之後的西漢時期,中國對於光和影的運用就已熟稔,也創造出了時空交錯的舞臺表演藝術——皮影戲



之前《清平樂》中為我們呈現的宋代「夜生活」可以說是該劇有重點描摹的一個場景:華燈,遊人,雜耍,美食,才子佳人,精彩紛呈


其中,「皮影戲」作為一項夜市娛樂項目也得到了相當細緻的還原。


一張牛皮演繹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


皮影戲,它可以說是古代人發明的「不插電電影」,這門民間藝術自漢代誕生,唐宋時興盛,一直傳承至今。



這種看似過家家一樣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形式,卻成為了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文化之夜」的開場秀。


這種生于田間地頭的文化藝術,在娛樂之餘,它還履行著傳承、教化之責。


無論是仁義道德還是人倫綱常,皮影戲都以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在鄉野間默默地普及著。


看似毫不起眼的物件,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甚至社會底層的教育體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即使在網際網路影音大為流行、皮影戲早已不是人們娛樂休閒首選的當代,仍有許多皮影藝人及愛好者在堅持守護這門藝術,延續它的血脈。


說到皮影戲,就不得不說陝西華縣


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而對於華縣皮影戲而言,汪天穩這個人不得不提。



在皮影的藝術史上,汪天穩是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是陝西華縣皮影傳承人,也是現在中國皮影唯一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1962年起,12歲的汪天穩開始師從新中國最早評出的「中國十大工藝美術大師」之一的皮影大師李佔文學習皮影雕刻技術。


一學就是13年,最終將華縣皮影從制皮、雕鏤到敷色、綴釘等全部24道工藝及「推皮走刀法」完整地傳承下來。



所謂「推皮走刀法」,就是將製作好的牛皮放在案板之上,一手持刻刀不動,一手推動牛皮在刀鋒下移動、旋轉,從而雕鏤出想要的人物形象或場景。


牛皮厚實堅韌,「推皮走刀」是一項極需手勁兒和耐性的工藝。


這手勁兒要怎麼練呢?汪天穩的秘訣是:大不了手上每天吊兩塊磚練著。


就這樣,他練著練著,他就成了眾人盛讚的「天下第一刀」,製作皮影的技藝自然在業內也是首屈一指。



1982年,汪天穩曾受邀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設計、刻制《孫悟空大鬧天宮》,作品至今藏於該館。


2003年2月,汪天穩帶領團隊,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歷時11個月,製作出了23.58米長的牛皮雕刻畫《清明上河圖》,被業內人士稱皮影行業的「吉尼斯」


除了整理傳統皮影戲,汪天穩還極力嘗試將皮影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比如電影。


2011年上映的外國電影《功夫熊貓2》,開頭動畫便借鑑了中國的皮影藝術。


汪天穩的偉大在於用皮影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2017年,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上,汪天穩及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姚惠芬等人,合力創作了皮影表演作品《不息-移山填海》。


這部講述中華民族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焦點和中國館的核心展示,更是在國內引起了一波關於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如何結合的熱烈討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老藝術家汪天穩,大半輩子便是這樣子守護與傳承皮影戲的。


在民間,也有很多人努力傳承「皮影戲」,他們的堅持同樣讓我們動容。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甘肅環縣,12歲的魏宗富對皮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口和爺爺提出想要學習皮影。



魏宗富的太爺、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道情皮影的傳承人,然而魏宗富的爺爺卻說,這門手藝前途渺茫,希望他好好讀書。


「執拗」了兩年後,魏宗富終於如願以償開始正式學習皮影,幾年後終所成。


然而幾十年來,掌握了道情皮影精髓唱腔和演奏的魏宗富,卻一直苦於後繼無人:人心浮躁,誰還願意聽皮影戲呢?更別說願意沉下心學習的人了。


2018年,在兒子的幫助下,魏宗富開始在利用直播平臺,在上面開始傳播道情皮影戲,他的皮影生涯才迎來一波新的浪潮。


道情皮影因吸收了道教音樂的旋律和曲調,婉轉悠揚,在陝西眾多皮影戲中獨樹一幟。



這也是我國皮影戲的一大特點,即每個地方的皮影戲,受當地民風和戲曲的影響,藝術風格「環肥燕瘦」。


過去大多數人住在窯洞裡,道情皮影藝人帶著大傢伙在窯洞裡聽戲,門一關,燈一滅,黑漆漆的屋子裡只有白色幕布上皮影小人兒們的投影最為矚目,配以主唱的人千變萬化、聲情並茂的唱念,正可謂「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兩根竹竿表盡喜怒哀樂」,是人們閒暇時最為享受的娛樂項目。


而今,道情皮影在當地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在網絡平臺上卻又吸引了無數愛好者隔空觀看,其魅力其實始終未曾減退


關注魏宗富的粉絲已有13萬多,而魏宗富的皮影戲短視頻,多是幾十萬到幾百萬的播放量。



新的網際網路傳播渠道,打破了從前皮影藝人們只能用驢載著道具、遊走表演的傳播方式。


快手平臺亦對魏宗富這類的民間藝人亦予以諸多扶持,魏宗富現在前往全國各地現場表演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魏宗富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誤打誤撞發現了皮影戲新天地。看著透過屏幕洶湧而來的網友的熱情,魏宗富對於皮影傳承的信心也多了許多。


老藝術家還有民間的能工巧匠對於「皮影戲」的堅持,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粉絲。


「表演一開始,我就知道,皮影戲是我一直追尋的東西。」美國女孩Annie如是說。



可能因為母親是中日混血的原因,Annie其實比身邊其他人對中國文化更好奇、更了解。


在偶然聽聞了中國的皮影戲之後,Annie便痴迷了。


2008年的時候, Annie還是美國的在讀研究生,但從那時候開始,Annie多次來到中國,她去了很多有皮影戲的省份,拜師學藝,最終從一個愛好者成為了專家。


她會推著皮影戲表演車,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著皮影之美;



她還專門建了一個關於中國皮影的英文網站,那裡面記錄著關於皮影的一切;

甚至回國之後,她自己製作皮影,搭建舞臺,讓國外越來越多的人漸漸了解皮影戲。


這一切都源於她最初的心願:我要救它(皮影戲)。


其實,皮影戲傳到海外,早在中國元代就開始了,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藝術瑰寶。


沿著兩條絲路,波斯(伊朗)、阿拉伯、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都曾被皮影戲的藝術魅力徵服。



在泰國,至今仍可在他們的節日活動中看到皮影的存在。


在中國之外,皮影戲似乎一直不憚遼闊海洋帶來的地域隔閡和文化差異,或許是因為它與中國鄉土民風氣息最接近、血脈最緊密,代表了最真實和鮮活的中國民族文化。


然而,當國外對皮影戲讚不絕口的時候,皮影卻越來越淡出我們中國人的生活


皮影戲的劇本內容,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皮影戲的製作與表演費時且費力,


許多皮影傳承人因此後繼乏人,社會上依舊湧現著更多的新事物……



難道,皮影戲在傳承千年之後,只能選擇默默退場嗎?


當然不。


皮影戲,源於中國人自古便旺盛的創造力,製作皮影的一道道工序,源於中國人自古便有的專注和匠心。


在皮影戲中,有我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愛恨嗔痴。



幸而還有許多皮影守護者們,踽踽而行,從不曾放棄。


汪天穩在整理傳統皮影戲之餘,也在結合現代生活創作新劇本,並嘗試了牛皮雕刻畫及皮影電影等,即是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魏宗富則藉助新的傳播渠道讓差點寂滅的道情皮影煥發生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無論時代和社會怎樣變,皮影戲歷經千年沉浮卻一直生生不息,它的價值不是因為人們的漠視而消失。


但卻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不斷創新,這些瑰寶才能散發出它原有的魅力,成為眾多中華文明中一根強有力的支柱。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皮影戲在沒落…可有個美國妹子,推著輛自行車,想要救活它…
    但是與此同時,她也發覺了中國皮影的現狀...「它正在走向消亡」「現在所有的皮影師傅,他們的年齡大約都在60歲到80歲,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還能看到皮影的人了」。甘肅的史師傅(Master Shi),騰衝縣的劉師傅(Master Liu),都是她的皮影老師。就這樣,她從一個皮影戲的外行,學成了皮影戲專家...
  • 【讓夢想飛】泰山皮影傳承人 一個可以用英語說皮影戲的人
    是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皮影,又稱影人、燈影、影戲、傀儡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用驢皮或牛皮製作人物形象,藉助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操縱人偶使其活動起來,加上演唱與旁白,進行故事表演的戲曲形式。
  • 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把封面新聞的記者拉進客廳旁邊一個小書房。書房不到10平方米,屋裡除了書架和座椅,最引人矚目就是一個1米多高的黑框白布小戲臺。這是羅蘭秋新近搭好的燈影戲「影窗」,由羅蘭秋自己設計,自己買材料製作而成。 58歲的羅蘭秋是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石家莊8月5日電 題: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記者高博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謎語。  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  「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
  • 《孫子從美國來》:比父母更愛我們的是父母的父母
    信中說短則一個星期回來,長則半個月回來,然而這一去便是二十多天。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回來,老楊卻被告知兒子和兒媳分開了,布斯也要回美國了,他們三人晚上就會離開。老楊對兒子痛心疾首地說道,「你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敗筆」。
  • 皮影歸來!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皮影戲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皮影戲表現和演出的劇目數不勝數,比如白蛇傳、西廂記、西遊記、三國演義、楊家將、嶽飛傳等。
  • 「燈影傳奇」皮影戲館即將開戲嘍!
    可如今,它仿佛是夕陽中踟躇的滄桑老人,令人心悸而傷感。我們學校地處杭州市城區中心地帶,近年來在閆學校長的引領下,提出「無邊界教育「為學校的辦學核心理念,確定以培養擁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小孩「為學校的育人目標。校長認為皮影是很獨特的傳統文化瑰寶,所以,她非常鼓勵與支持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努力傳承這樣一門古老的藝術。
  • 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南路、北路,是怎麼一個說法?
    據傳,舊時的環縣道情皮影戲以地域和演唱風格綜合起來講,可大致分為兩大流派,雖然之後直至現在,隨著人員流動和信息傳播等便利之下,唱腔表演互相融合滲透,幾乎已經沒有南、北之分,但粗略了解當時的南、北之說,還是有助於理解當下的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特點
  • 印尼史話 -- 十個世紀的堅守:哇揚皮影偶戲
    今天,印度尼西亞皮影不僅在爪哇、峇里島流傳,在周圍的一些島嶼,諸如龍目、馬都拉、蘇門答臘和南婆羅洲等島嶼,也同樣受到人們喜愛。這些地方的表演風格和音樂伴奏已經逐漸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 這兩種人偶的共同點是都有風格獨特的服裝和面部特點,以及關節可以活動自如。在人偶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通過系在人偶上的細棒操縱可轉動的偶人胳膊。這種古老的光影藝術表演在印尼獲得了在其他地方所無法期冀的榮耀與地位。
  • 夢澤皮影館的故事
    始於清中葉,至今仍有皮影26臺。演出活動常年不斷,1995年2月由省文化廳授版為「湖北皮影藝術之鄉」。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前臺演唱兼操縱,後臺司擊樂伴奏,俗稱打鑼腔或二人臺,有戲劇輕騎之稱。「夢澤影戲館」是雲夢縣最有影響力的皮影演出場館,位於城關東正街95號,是雲夢當代著名皮影藝術家秦禮剛自建的房子,自當老闆,自己演出,堪稱湖北省第一家。
  • 他為騰訊、百度刻的動漫皮影萌翻萬千網友,是「中國皮影第一刀」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侯建川:孝義皮影傳人的苦樂年華
    進入四月以後的每個周六,侯都會在長風商務區的山西省圖書館內為孩子們表演皮影戲,上午和下午各演一場。4月23日上午,記者在省圖採訪的時候,侯建川正在表演《西遊記》。幕前,二十幾個孩子看得聚精會神,幕後,還有三五個小孩兒好奇的觀看。表演結束後,侯建川讓站在幕後的小朋友自己拿著皮影嘗試,並手把手地教他們,孩子們玩得開心極了。
  • 江南皮影,無人接力的「獨角戲」
    在鹽官老街的皮影戲館裡,一張素布、一盞昏燈就是簡易舞臺。那些用薄牛皮製作的「生、旦、淨、末、醜」一個個粉墨登場了。激越的鼓樂聲中,老人為我們充分演繹了「中國傳統動畫」的韻味。跟北方皮影不同,他用抑揚頓挫的「亂彈」和「長腔」(海寧皮影戲的音樂唱腔)吟唱,用幾根細細的竹棍舞弄小小的皮影人蹦蹦跳跳,演繹著世態萬象。正所謂「兩根竹棍表盡喜怒哀樂,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
  • 豆瓣8.4分《孫子從美國來》:中國空巢老人和美國留守兒童的故事
    他為了讓布魯克斯吃到漢堡包,用肉夾饃做了個中國式漢堡;為了讓布魯克斯喝上牛奶,多次去找村上的王站長家接牛奶;甘願把自己心肝寶貝一樣的孫悟空皮影給布魯克斯玩耍;不小心踩碎了布魯克斯的蜘蛛俠玩偶,熬夜做一個蜘蛛俠皮影逗小孫子開心。在爺爺老楊頭這些溫馨感人的行為下,中西方文化在祖孫兩人的相處中由碰撞到融合。代表美國英雄的蜘蛛俠,和代表中國傳統手藝的皮影,在老楊頭的手裡完美結合。
  • 中國匠人用皮影玩轉二次元,瑞典女孩拔出湖中劍丨一周趣聞
    說起皮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可是知名的傳統藝術。不過,皮影匠人的日子不怎麼好過,時代發展這麼快,喜歡這項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少。近期卻有一些傳統皮影匠人,用皮影來演繹二次元文化,希望讓皮影煥發新生命。《狐妖小紅娘》在騰訊熱播,而一組「塗山蘇蘇」的皮影刻畫,也在網上廣為流傳——這組動漫皮影的刻畫者名叫汪天穩,是國家級的皮影傳承人,被譽為「中國皮影第一刀」,12 歲時就成為中國著名皮影雕刻大師李佔文的關門弟子,如今,大叔從事皮影雕刻已有
  • 瀏陽痴心藝人家中建起「微型皮影館」,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棖衝鎮古田路6號,張明星便是這樣一個痴心的皮影藝人。從18歲開始拜師學習皮影戲後,今年52歲的他不僅仍痴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是搜集了整整一屋子的皮影,在家辦起了一個微型的皮影館。唱念做打,文武場面,50年來,張明星熟悉鄉村皮影的每一個細節。「到任何地方唱戲,都是由主家點戲,這是其他任何劇團劇種所不能輕易接受的,而唯獨皮影戲藝人心中藏有成千上萬部戲。」一部戲少則演上七天,多則一個月,小本子戲更有三四百本,一本戲至少要唱一晚……說起皮影戲,張明星侃侃而談:從年輕時一副擔子挑道具,跋山涉水去唱戲到現在的皮影戲進校園,他整整揮舞著那薄薄的紙片人兒唱了半個世紀。
  •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靠一齣戲救活了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靠一齣戲救活了 2020-04-01 11: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汪氏皮影雕刻工具
    在皮影雕刻中這樣的尖刀通常要備3把,尖刀的熟練使用是皮影成功的關鍵,不能精準掌握尖刀會造成皮影線條的澀滯,製作不出好作品。尖刀刻長線最考驗刻線人的耐性與功力,刀工好的刻得直而有勁。工具中屬製作琢子最費力,製作時在工地上找來細鋼筋,最好是中碳鋼,截成短條在爐火中煅燒,以前由於條件限制,爐子只能是一般的蜂窩煤爐子,鋼筋一頭打成四稜狀,中間擰成麻花狀,另一頭打成扁平狀,放入圓柱狀的針或鐵鉗子作為芯,用扁平端將其包住形成中空,捲起後一點點敲制塑形,形成一個圓形或半圓形有闊口的琢子,然後蘸水淬火、蘸生石灰保溫,使其慢慢冷卻,再搓打、磨製平滑。一邊是刀口,一邊是防滑的握把。
  • 山西皮影,幕布上的人生百態
    王全安導演的影片《白鹿原》、劉德華主演的三國影片《見龍卸甲》中也都有皮影戲的表演片段。皮影戲,這個古老而傳統的藝術,運用在電影中,使得全片基調都不再沉悶。同時皮影戲有著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在電影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 《八佰》裡的皮影唱腔出自咱濟南,這個皮影世家傳承卻遇到難題
    (李晨飾演)撥著地球儀問:「小孩兒,我們在哪兒?」熟悉之後,端午拿了一張地圖告訴他:「這就是上海,如果我死了就沒有人告訴你我們在哪兒了。」端午犧牲了,犧牲前給山東兵修好了皮影。山東兵知道自己在哪兒了,他畫了一張中國地圖,透著這張地圖唱了一曲皮影調……「半世飄零半戎生,風打燈籠照殘燈……」在電影《八佰》中,一曲悲涼的皮影引得即將發起最後衝擊的士兵們百轉千折,也讓觀眾看得唏噓不已。影片中,那段激昂又悲涼的皮影曲調,出自李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