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千百年來,同樣也是光和影,記錄著人間的紛紛擾擾。
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短短百年之後的西漢時期,中國對於光和影的運用就已熟稔,也創造出了時空交錯的舞臺表演藝術——皮影戲。
之前《清平樂》中為我們呈現的宋代「夜生活」可以說是該劇有重點描摹的一個場景:華燈,遊人,雜耍,美食,才子佳人,精彩紛呈。
其中,「皮影戲」作為一項夜市娛樂項目也得到了相當細緻的還原。
一張牛皮演繹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
皮影戲,它可以說是古代人發明的「不插電電影」,這門民間藝術自漢代誕生,唐宋時興盛,一直傳承至今。
這種看似過家家一樣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形式,卻成為了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文化之夜」的開場秀。
這種生于田間地頭的文化藝術,在娛樂之餘,它還履行著傳承、教化之責。
無論是仁義道德還是人倫綱常,皮影戲都以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在鄉野間默默地普及著。
看似毫不起眼的物件,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觀甚至社會底層的教育體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即使在網際網路影音大為流行、皮影戲早已不是人們娛樂休閒首選的當代,仍有許多皮影藝人及愛好者在堅持守護這門藝術,延續它的血脈。
說到皮影戲,就不得不說陝西華縣。
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而對於華縣皮影戲而言,汪天穩這個人不得不提。
在皮影的藝術史上,汪天穩是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是陝西華縣皮影傳承人,也是現在中國皮影唯一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1962年起,12歲的汪天穩開始師從新中國最早評出的「中國十大工藝美術大師」之一的皮影大師李佔文學習皮影雕刻技術。
一學就是13年,最終將華縣皮影從制皮、雕鏤到敷色、綴釘等全部24道工藝及「推皮走刀法」完整地傳承下來。
所謂「推皮走刀法」,就是將製作好的牛皮放在案板之上,一手持刻刀不動,一手推動牛皮在刀鋒下移動、旋轉,從而雕鏤出想要的人物形象或場景。
牛皮厚實堅韌,「推皮走刀」是一項極需手勁兒和耐性的工藝。
這手勁兒要怎麼練呢?汪天穩的秘訣是:大不了手上每天吊兩塊磚練著。
就這樣,他練著練著,他就成了眾人盛讚的「天下第一刀」,製作皮影的技藝自然在業內也是首屈一指。
1982年,汪天穩曾受邀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設計、刻制《孫悟空大鬧天宮》,作品至今藏於該館。
2003年2月,汪天穩帶領團隊,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歷時11個月,製作出了23.58米長的牛皮雕刻畫《清明上河圖》,被業內人士稱皮影行業的「吉尼斯」。
除了整理傳統皮影戲,汪天穩還極力嘗試將皮影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比如電影。
2011年上映的外國電影《功夫熊貓2》,開頭動畫便借鑑了中國的皮影藝術。
汪天穩的偉大在於用皮影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2017年,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上,汪天穩及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姚惠芬等人,合力創作了皮影表演作品《不息-移山填海》。
這部講述中華民族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焦點和中國館的核心展示,更是在國內引起了一波關於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如何結合的熱烈討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老藝術家汪天穩,大半輩子便是這樣子守護與傳承皮影戲的。
在民間,也有很多人努力傳承「皮影戲」,他們的堅持同樣讓我們動容。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甘肅環縣,12歲的魏宗富對皮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口和爺爺提出想要學習皮影。
魏宗富的太爺、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道情皮影的傳承人,然而魏宗富的爺爺卻說,這門手藝前途渺茫,希望他好好讀書。
「執拗」了兩年後,魏宗富終於如願以償開始正式學習皮影,幾年後終所成。
然而幾十年來,掌握了道情皮影精髓唱腔和演奏的魏宗富,卻一直苦於後繼無人:人心浮躁,誰還願意聽皮影戲呢?更別說願意沉下心學習的人了。
2018年,在兒子的幫助下,魏宗富開始在利用直播平臺,在上面開始傳播道情皮影戲,他的皮影生涯才迎來一波新的浪潮。
道情皮影因吸收了道教音樂的旋律和曲調,婉轉悠揚,在陝西眾多皮影戲中獨樹一幟。
這也是我國皮影戲的一大特點,即每個地方的皮影戲,受當地民風和戲曲的影響,藝術風格「環肥燕瘦」。
過去大多數人住在窯洞裡,道情皮影藝人帶著大傢伙在窯洞裡聽戲,門一關,燈一滅,黑漆漆的屋子裡只有白色幕布上皮影小人兒們的投影最為矚目,配以主唱的人千變萬化、聲情並茂的唱念,正可謂「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兩根竹竿表盡喜怒哀樂」,是人們閒暇時最為享受的娛樂項目。
而今,道情皮影在當地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在網絡平臺上卻又吸引了無數愛好者隔空觀看,其魅力其實始終未曾減退。
關注魏宗富的粉絲已有13萬多,而魏宗富的皮影戲短視頻,多是幾十萬到幾百萬的播放量。
新的網際網路傳播渠道,打破了從前皮影藝人們只能用驢載著道具、遊走表演的傳播方式。
快手平臺亦對魏宗富這類的民間藝人亦予以諸多扶持,魏宗富現在前往全國各地現場表演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魏宗富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誤打誤撞發現了皮影戲新天地。看著透過屏幕洶湧而來的網友的熱情,魏宗富對於皮影傳承的信心也多了許多。
老藝術家還有民間的能工巧匠對於「皮影戲」的堅持,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粉絲。
「表演一開始,我就知道,皮影戲是我一直追尋的東西。」美國女孩Annie如是說。
可能因為母親是中日混血的原因,Annie其實比身邊其他人對中國文化更好奇、更了解。
在偶然聽聞了中國的皮影戲之後,Annie便痴迷了。
2008年的時候, Annie還是美國的在讀研究生,但從那時候開始,Annie多次來到中國,她去了很多有皮影戲的省份,拜師學藝,最終從一個愛好者成為了專家。
她會推著皮影戲表演車,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著皮影之美;
她還專門建了一個關於中國皮影的英文網站,那裡面記錄著關於皮影的一切;
甚至回國之後,她自己製作皮影,搭建舞臺,讓國外越來越多的人漸漸了解皮影戲。
這一切都源於她最初的心願:我要救它(皮影戲)。
其實,皮影戲傳到海外,早在中國元代就開始了,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藝術瑰寶。
沿著兩條絲路,波斯(伊朗)、阿拉伯、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都曾被皮影戲的藝術魅力徵服。
在泰國,至今仍可在他們的節日活動中看到皮影的存在。
在中國之外,皮影戲似乎一直不憚遼闊海洋帶來的地域隔閡和文化差異,或許是因為它與中國鄉土民風氣息最接近、血脈最緊密,代表了最真實和鮮活的中國民族文化。
然而,當國外對皮影戲讚不絕口的時候,皮影卻越來越淡出我們中國人的生活。
皮影戲的劇本內容,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皮影戲的製作與表演費時且費力,
許多皮影傳承人因此後繼乏人,社會上依舊湧現著更多的新事物……
難道,皮影戲在傳承千年之後,只能選擇默默退場嗎?
當然不。
皮影戲,源於中國人自古便旺盛的創造力,製作皮影的一道道工序,源於中國人自古便有的專注和匠心。
在皮影戲中,有我們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愛恨嗔痴。
幸而還有許多皮影守護者們,踽踽而行,從不曾放棄。
汪天穩在整理傳統皮影戲之餘,也在結合現代生活創作新劇本,並嘗試了牛皮雕刻畫及皮影電影等,即是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魏宗富則藉助新的傳播渠道讓差點寂滅的道情皮影煥發生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無論時代和社會怎樣變,皮影戲歷經千年沉浮卻一直生生不息,它的價值不是因為人們的漠視而消失。
但卻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不斷創新,這些瑰寶才能散發出它原有的魅力,成為眾多中華文明中一根強有力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