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與核磁在癌症的診斷和複查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時常會有病友問到關於CT、核磁的相關問題——「CT與核磁有什麼區別?」「我複查時要去做CT,需不需要做增強呢?」。今天,就為各位病友詳細解析CT與核磁。
CT、核磁如何「看到」患者體內的狀況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主要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或者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共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分層掃描。
詳細來說,在對人體某個部位進行分層掃描時CT是按照以下步驟工作的:
CT是斷面成像,可以一層一層地顯示人體,就好比是把一整塊麵包切成一片一片地看,雖然是斷面成像,但CT不僅可以顯示人體的正面、背面、側面、斜面,還可以還原出一個立體的人。溫馨提示:因為金屬會對成像造成幹擾,因此在進行CT檢查前,需要把身體上的金屬物全部拿掉。
核磁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按照以下步驟工作的:
因為金屬會對外加磁場造成幹擾,有磁性的金屬還會移動和產熱,造成危險。因此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前,必須把身體上的金屬物全部拿掉。
CT與核磁,並不是非你即我
而是各有所長
CT: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檢查方式。CT的優勢:在於辨別有密度差的組織,例如人體骨骼、軟組織、空氣(肺部)、金屬異物等。而且相較於核磁來說CT更迅速。CT的局限:CT需要接受一定量的射線照射,通俗而言就是有輻射。不過也不需要特別擔心,一般情況下,前往醫院就診並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並不會引起明顯的傷害。放鬆心情,可以適量吃一些新鮮蔬菜、鍛鍊身體、注意休息,從而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
核磁:關節、神經系統、肝臟等器官適合做核磁共振。核磁的優勢: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既可以更清晰地成像,也可以多方面信息結合,綜合判斷;對軟組織的解析度更高,對於其他影像檢查無法分辨的神經、肌腱、韌帶、血管、軟骨等細微之處,核磁能夠勝任。安全性上,核磁共振不像CT一樣會產生輻射,相對而言更安全,但身體中有磁性物質的患者一般不適合做核磁。核磁的局限:核磁不擅於對骨骼鈣化顯像。患者自主與非自主的活動都會造成偽影,影響核磁最後的成像診斷結果,並且相較於CT,核磁檢查耗時較長。
CT與核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他們倆之間並不是非你即我的選擇題,也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在複查時需要做哪些檢查,是需要醫生依據患者的病情來制訂複查方案的。
是否一定要選擇增強CT、核磁
有些時候,醫生會建議患者使用增強CT或核磁,這與普通的CT 、核磁有什麼不同呢?
通俗來說,增強的作用就是會讓CT與核磁的成像的對比度更高一些,這樣可以讓可疑區域與正常區域之間的對比更加明顯。
在進行增強CT或核磁檢查時,會需要靜脈注射造影劑(有時會需要口服造影劑)。造影劑的顯影高於周圍的組織,從而形成對比圖像。另外,一些特殊部位,例如在腦組織,造影劑能夠透過不完整的血腦屏障,成像時可以讓對比度顯著提高,對於腦腫瘤的診斷和鑑別診斷非常有利。
有些病友擔心造影劑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其實無需驚慌。增強CT如果使用含碘的造影劑的話,只需注意過敏的可能,一般會在注射前詳細詢問過敏史,並且進行皮膚試驗,以了解是否過敏,在檢查後也會注意觀察有無不適。核磁的增強藥物出現過敏或者其他不適的機率更低,造影劑對普通人身體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有藥物過敏、腎功能、肝功能障礙的人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
【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的損失、風險及糾紛,樂啟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