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複查用核磁還是CT?患者是否需要做增強CT?

2020-12-24 騰訊網

CT與核磁在癌症的診斷和複查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時常會有病友問到關於CT、核磁的相關問題——「CT與核磁有什麼區別?」「我複查時要去做CT,需不需要做增強呢?」。今天,就為各位病友詳細解析CT與核磁。

CT、核磁如何「看到」患者體內的狀況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主要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或者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共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分層掃描。

詳細來說,在對人體某個部位進行分層掃描時CT是按照以下步驟工作的:

CT是斷面成像,可以一層一層地顯示人體,就好比是把一整塊麵包切成一片一片地看,雖然是斷面成像,但CT不僅可以顯示人體的正面、背面、側面、斜面,還可以還原出一個立體的人。溫馨提示:因為金屬會對成像造成幹擾,因此在進行CT檢查前,需要把身體上的金屬物全部拿掉。

核磁共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按照以下步驟工作的:

因為金屬會對外加磁場造成幹擾,有磁性的金屬還會移動和產熱,造成危險。因此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前,必須把身體上的金屬物全部拿掉。

CT與核磁,並不是非你即我

而是各有所長

CT: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檢查方式。CT的優勢:在於辨別有密度差的組織,例如人體骨骼、軟組織、空氣(肺部)、金屬異物等。而且相較於核磁來說CT更迅速。CT的局限:CT需要接受一定量的射線照射,通俗而言就是有輻射。不過也不需要特別擔心,一般情況下,前往醫院就診並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並不會引起明顯的傷害。放鬆心情,可以適量吃一些新鮮蔬菜、鍛鍊身體、注意休息,從而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

核磁:關節、神經系統、肝臟等器官適合做核磁共振。核磁的優勢: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既可以更清晰地成像,也可以多方面信息結合,綜合判斷;對軟組織的解析度更高,對於其他影像檢查無法分辨的神經、肌腱、韌帶、血管、軟骨等細微之處,核磁能夠勝任。安全性上,核磁共振不像CT一樣會產生輻射,相對而言更安全,但身體中有磁性物質的患者一般不適合做核磁。核磁的局限:核磁不擅於對骨骼鈣化顯像。患者自主與非自主的活動都會造成偽影,影響核磁最後的成像診斷結果,並且相較於CT,核磁檢查耗時較長。

CT與核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他們倆之間並不是非你即我的選擇題,也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在複查時需要做哪些檢查,是需要醫生依據患者的病情來制訂複查方案的。

是否一定要選擇增強CT、核磁

有些時候,醫生會建議患者使用增強CT或核磁,這與普通的CT 、核磁有什麼不同呢?

通俗來說,增強的作用就是會讓CT與核磁的成像的對比度更高一些,這樣可以讓可疑區域與正常區域之間的對比更加明顯。

在進行增強CT或核磁檢查時,會需要靜脈注射造影劑(有時會需要口服造影劑)。造影劑的顯影高於周圍的組織,從而形成對比圖像。另外,一些特殊部位,例如在腦組織,造影劑能夠透過不完整的血腦屏障,成像時可以讓對比度顯著提高,對於腦腫瘤的診斷和鑑別診斷非常有利。

有些病友擔心造影劑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其實無需驚慌。增強CT如果使用含碘的造影劑的話,只需注意過敏的可能,一般會在注射前詳細詢問過敏史,並且進行皮膚試驗,以了解是否過敏,在檢查後也會注意觀察有無不適。核磁的增強藥物出現過敏或者其他不適的機率更低,造影劑對普通人身體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有藥物過敏、腎功能、肝功能障礙的人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

【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的損失、風險及糾紛,樂啟生不承擔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腦出血檢查CT好還是磁共振好?為什麼呢?
    腦部出血一般來講還是完善頭部ct檢查相關比較好,因為,頭部ct檢測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出腦部出血的病情變化,如果當地醫院的設備比較良好的話,一分鐘就可以出結果。四五分鐘之後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個是非常快的。而且頭部ct檢測腦出血是高亮密度,對於患者而言,有一個非常好的分辨效果,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診斷作用。
  • ct和核磁共振,究竟哪一種才是最佳選擇?提醒:二者的區別要知道
    但是,ct檢查有一個輻射問題,雖然輻射量遠達不到傷害人體的程度,不過輻射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雖說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但和ct比起來,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價格:ct之所以應用廣泛,除了和檢查速度快有關係外,還有一點就是價格便宜。
  • CT、核磁、X光的區別,講得太到位了!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如果檢查者在受到傷害就容易誘發癌症、遺傳性疾病以及智力下降等。在臨床上有出現患者在做完ct常規檢查後,出現腹瀉不止而且嚴重頭暈的現象,細胞出現驟然下降,比正常人少一半的情況。由此可見,ct對人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傷害,因此在做ct的時候需要做好防護,特別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做ct能看出頸動脈狹窄嗎
    做ct能看出頸動脈狹窄嗎?事實上,做CT一般是診斷不出頸動脈狹窄的。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比較簡單的像頸部超聲,頸部血管彩超,都能看出頸動脈狹窄;而更加嚴密詳細的診斷,可以做CTA(CT血管成像)、MRA(核磁血管成像)、DSA(腦血管造影)等。
  • 超聲、核磁、CT、PET-CT,哪種準確率最高?
    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超聲、核磁、CT、PET-CT這四種最常見、最主要的檢查。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副主任醫師 林蒙哪種檢查的準確率最高,為什麼有的患者可能要做不止一種檢查?B超主要原理是用超聲波探測人體,彩超還可以提供血流動力學的信息。對於乳腺、甲狀腺、肝臟胰腺等腫瘤,尤其是甲狀腺的微小癌,超聲是準確性最高的。CT是用X線給身體每個橫截面「拍照」,對高密度的骨性組織和出血、腫瘤的鈣化病變的檢出,具有獨特優勢。
  • 做一次CT,會造成癌症?醫生闢謠:常規的正規的CT對人體沒有傷害
    急診一胸痛患者,47歲,突發胸部撕裂樣疼痛,持續不緩解,但是心電圖沒有明顯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表現;我們建議馬上胸部CT,排除主動脈夾層。因為胸痛最嚴重的的幾個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栓塞、氣胸等。做一個胸部CT非常必要。可是患者的妻子反問:不是做CT會造成癌症嗎?能不能不做,或做別的超聲、核磁什麼的?
  • 全球最頂尖CT設備FORCE CT在胃癌中的應用
    FORCE CT最早在2014年歐洲和美國出現,這一機器在影像界引起了很大轟動,它是做癌症影像診斷的一大利器,目前,仍然只有國際少數幾家頂尖醫院有引進此儀器設備資格。 FORCE CT是怎樣的先進儀器?
  • 骨折拍了X線,為什麼還要做CT和MRI?——你不知道的影像檢查
    現在醫院的影像科是最神秘的地方,大型設備越來越多,然而超聲,x線,ct,是不是越貴的檢查越能發現問題?是不是越「高大上的」檢查越好?下面以骨折為例帶大家簡單瀏覽一下。簡單的說,X光對多層的複雜結構用處不大,尤其適用於骨骼等大物件的成像。
  • 半月板撕裂行關節鏡術後複查核磁,居然還有損傷信號,手術失敗?
    需要特別關注嗎?謝醫生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在文章的開頭,我們還是給大家照例講解一下半月板的重要性。但一般情況下,本人很少建議半月板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短期內複查核磁,主要有種情況:第一,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畢竟核磁檢查費用是比較高的,頻繁的、反覆的進行核磁檢查真的會增加有一些患者的負擔,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所以一些老年人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就想著去做個全身ct呀或者核磁共振,感覺這樣自己才能夠放心,才覺得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樣就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的人出現,自己要求醫生幫他開檢查單的情況,而有的人覺得任何有放射性的檢查都不想做,對身體有損害,年輕人就很抗拒做這些檢查,有時候還會跟醫生發生爭執。
  • 做一次CT,對人體傷害有多大?這裡有個輻射量排名,你可以看看
    王大爺去醫院體檢,做了腹部和肺部CT,由於儀器在身體停留的時間過長,王大爺擔心輻射會加大,本來檢查之前就有點抗拒做ct,現在心裡更硌得慌了,害怕做檢查導致的輻射會傷害身體,老想著做些什麼可以清除體內的輻射。影像學檢查的輻射對有人體傷害嗎?
  • 看了上千份體檢報告,終於明白為什麼癌症一查出來就是晚期!
    這種普通體檢,只能讓咱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重要器官運行是否正常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一些常見的慢性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篩選比較有用,對於中晚期比較嚴重的癌症會有一個指示作用,但是你要拿它去篩選早期的癌症尤其是腸胃消化道的癌症,十個裡面得有九個會被漏檢。 想想你的體檢報告是不是就是這樣?
  • 《卡羅爾與星期二》與ct一起的時光
    ct的故事像個普通的配角故事,有家庭矛盾的兩個小女孩熱愛唱歌,於是經過選秀和朋友們的幫助成為了知名網紅,在一些音樂節pk善妒的競爭對手最後和解。類似日本動漫中光環的主角,以純善面對社會並居然成功了——童話!宣傳了6個月的奇蹟的七分鐘還是個友誼地久天長,煽動手法過簡陋,音樂導演渡邊實在太討巧。可我還是很喜歡。
  • 胡大一 周鵬 心血管空間(十一)——心肌活性、CT和核磁造影......
    對胸痛患者,CT冠脈造影(CTA)對急性冠脈症候群(ACS)患者的敏感性是100%,特異性是54%。與功能性的運動負荷試驗相比,CTA的有點是縮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數,但增加了冠脈造影、支架和射線暴露。 對門診有症狀的胸痛患者,與功能性的運動負荷試驗相比,CTA增加了冠脈造影、支架和射線暴露問題,其最終的「費用-效益比」與無射線暴露、無需造影劑的先比,大致相同。點評: 患者的「風險-得益比」呢?
  • 出現哪些症狀,要高度警惕癌症骨轉移,醫生給您詳細講清楚
    03了解了以上的情況,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很多癌症患者,發現的時候就骨轉移了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很多患者在身體出現症狀的時候採取了一個字有些患者會因為有症狀去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建議做ct,但是患者覺得麻煩或者是費用比較高,往往會選擇普通的x線檢查,但是普通x線檢查對於腫瘤的診斷敏感性是非常低的,僅僅佔44~50%,而像ct對於骨轉移的診斷敏感性為71%~100%,核磁的診斷敏感性是82~100%,而PET_CT,對於腫瘤的檢測靈敏度達到了92%,特異性為99%,這些數據上的差異是一目了然的
  • 來自眉山的患者,希望一切順利!
    今天收到一名從眉山過來的煙霧病患者,患者自述道:在8月份天氣還正熱的時候,上午工作結束後在家午覺,睡醒後感覺有點渴,去客廳倒了水喝,當時就感覺自己頭腦懵懵的,就順勢坐在沙發上,過了一會睜開眼發現自己躺在沙發上,杯子倒在茶几上,水流順著桌沿滑落,我就很懵,就在想我什麼時候把杯子打翻了
  • 患者有治療意願時是否該尊重其選擇權?一位磨玻璃患者的親身經歷
    感謝這位蘇州妹子對我遠道而來的信任,她這個4mm的磨玻璃結節,位置深,很少有醫生願意或者說敢做。醫生怕漏切,怕切到良性的,怕把肺切下來也找不到結節。因此醫生們自然不建議患者做「不必要」的手術。但這位患者有家族史,自己也懂一些肺結節知識,不會因為切出來是良性就說過度治療。因此醫生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患者有強烈的治療意願時,還是應該尊重患者的選擇權。
  • 為什麼去醫院拔智齒要拍CT,還得做血檢,這有必要嗎?
    燒哥牙醫,聊聊口腔問題~一般拍全景片就可以,智齒根部清晰可見,方便診斷,如果是埋伏智齒,離下頜神經管很近,考慮到術後風險,得精準該位置距離,好評估後得出治療方案,才需要拍ct,三維立體影像對判斷有幫助,而全景片位置不是很清楚,為你我規避風險,拔前有必要拍的。
  • 今年72歲成功抗癌20年,他是如何摘掉癌症「帽子」的?看完或清楚
    黃先生是如何摘掉癌症「帽子」的?你看完或許就知道了。黃先生和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一樣,被查出癌症的那一刻,感覺「一切」都結束了,也哭過,也鬧過,甚至想過直接結束生命算了。其實很多癌症患者感覺絕望,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家人,治療需要費用,照顧需要精力,一個人患癌,相當於是給整個家庭增加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