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灰
12015年1月24日,北京,羅琦舉辦「樹生長的聲音」大型個人演唱會。這是她出道20年第一個個人演唱會。在生完孩子近一年後,她帶著自己的新樂隊新專輯新書,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裡。
一年前,她在「我是歌手」節目中宣布退賽時,說想在(生完孩子後)重新回歸這個舞臺,展現給群眾一個全新的自己。
她做到了。
2羅琦是個傳奇。她在享受著所有人給予的天才稱號的同時,毫不吝嗇地給予了所有人一堆可聊的八卦,而且都十分耐聊。17歲年少成名,18歲痛失左眼,一直沉迷毒海的她在1997年更是成為公眾場合第一個公開身份的吸毒者……
16年前,羅琦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大眾眼中的搖滾歌手們的統一狀態——年少輕狂、憤世嫉俗、生活放縱。在那時提及搖滾,首先被掛上的標籤是:「混混」、「不良」、「流氓」……平心而論,除去羅琦的年紀,她的其他所作所為並不是個例,只是她最突出。
而在當下,她的復出顯得理所當然,一個有實力、有故事、有新的開始的歌手,帶著一顆所謂的「摯愛音樂」的心回歸,大部分人都能夠坦然接受。這是現在社會一個很可愛的地方,我們開始允許別人靠自己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只要有最終的成果,似乎什麼都好說,什麼都能夠過去。
年少輕狂的我們會做錯很多事情,有些可以彌補,有些無法挽回。但無論如何,這些傷疤和疼痛都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羅琦自己說的:「我覺得所有人在生活中、在一輩子裡都會有選擇錯誤的時候,如果所有一切都圓滿,那你感受不到什麼是生命。所以你犯錯了沒關係,走回來了就OK,如果你走不回來也沒關係,因為那是你自己的生活。」
3在音樂類選秀、表演節目異常發達的今天,羅琦是少數通過電視節目成功回歸的歌手,並且一改以往不佳的形象,以一個成熟母親的面貌再次出現。但奇怪的是,寫稿的時候,我問了好幾個朋友,如何看待羅琦復出一事,很多人卻抱著一種負面的態度,還有人直接說是因為「奶粉錢難賺」。
大概是「我是歌手」作為羅琦復出的一個跳板,意外地讓她跳得格外高遠,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再加上產後緊湊地開辦個人演唱會出書等事情,讓羅琦的復出給人一種功利心、炒作性高於羅琦本身對音樂喜愛的感覺。
但其實在我個人看來,羅琦的復出是在順應當下流行搖滾的復興大流。搖滾本來是宣洩憤怒與不甘等負面情緒為主的一種表達方式,可是在音樂產業單一商業化的現在,搖滾作為一個以前被忽視甚至被拒絕的音樂形式,讓大部分人耳目一新。
我們應該慶幸一下。無論是因為經濟的發展還是領袖的指示,在這16年來(從羅琦遠走德國開始),整個社會開始以一種我們能感受到的速度張開了自己的手,播下一些包容性、多樣性和理解性的種子,並且讓他們開始在大眾思想裡滋長。
羅琦回來了,她變了很多;但其實變的更多的不是羅琦本身,是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