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防彈衣竟然是紙做的,是偷工減料,還是偉大發明?紙甲與鐵甲的防護能力,誰更強?結果出人意料!
蔡倫的「蔡侯紙」並不脆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紙是脆弱,所以才有句俗話叫「窗戶紙一捅就破」。確實,紙的發明,最早是為了書寫的。在文房四寶中,與筆、墨、硯「三寶」相比,紙是最晚出現的。紙的發明者,世界上公認為我國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蔡倫是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後來,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並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從漢和帝下令推廣蔡侯紙至今,已有1915年的歷史。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漢書》)」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此,美國著名學者麥克·哈特給予了最中肯的評價:「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那時的紙張,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書寫與繪畫的,是傳播文明的載體,但是,誰能想像到,在距「蔡侯紙」面世750年多後的唐朝,單薄而脆弱的紙張,竟然成為戰場上的護身神器——史載,唐宣宗時,有人以紙為甲,武裝自己的部屬。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紙做的盔甲,竟然連箭都射不穿,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紙甲」。
河中節度使的奇思妙想
發明「紙甲」的人名叫徐商,時為河中節度使。徐商,字義聲,河南新鄭人,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侍御史、禮部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學士,後拜中書舍人。唐宣宗即位,擢為尚書左丞,詔任巡邊使,出使稱旨。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拜河中節度使。河中節度使,為至德二載(757年)設立,治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75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長期管轄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隰州,相當於今天山西省石樓、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澤、垣曲以西。
徐商發明「紙甲」,正是在河中節度使任上。因為河中府境內的特峨山駐有突厥殘部,其中有一千帳落渡過黃河主動歸附唐朝,唐宣宗詔令徐商安撫。徐商表請朝廷,讓他們在山東田多人少的地方安家,組成軍隊以備徵討之需,共有千人,摺紙為鎧,硬弓也射不穿。
「宣宗詔為巡邊使,使有指,拜河中節度使。突厥殘種保特峨山,以千帳度河自歸,詔商綏定。商表處山東寬鄉,置備徵軍,凡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洞(《新唐書》)。」
唐朝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前,人們追求的都是奢華與光鮮,在軍事裝備的盔甲上,也是如此。唐代的盔甲,史有記載的,就有鎖子甲、馬甲等十餘種,其中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縋、鎖子等是鐵甲甲。盛唐時士兵的盔甲除了堅固輕便外,還講究華麗美觀,甲的外表一般塗以金漆和各式花紋,光彩耀目,用以裝備軍隊,顯得陣容嚴整,威武雄壯。但是,到了唐宣宗時期,國力已大不如前,所以,才有徐商的變通之舉。
紙盔甲與鐵盔甲的較量
徐商的「紙甲」是如何製作的,史上並沒有留下詳細資料,但是,其經濟、實用的特性是非常明顯的,所以,這種紙做的盔甲一問世,便很快得到普及。在後人的記載中,我們發現,紙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紙造成,為防禦箭、鳥銃傷害,以三釐米厚的紙和掛裹,用以增加防護力。
比如,明代內閣首輔朱國楨在其《湧幢小品》中,就記載了紙甲的製作方法:「紙甲,用無性極柔之紙,加工捶軟,迭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 原來,所謂紙甲的甲片是由經過反覆捶打的多層紙張構成的。只是,書中所說的「無性極柔之紙」不知是何紙,但可看出它極柔韌,迭厚三四寸後再用鐵釘固定。對此,乾隆年間刊印的一本書中也有介紹:是先將紙捶輪,疊成三寸厚,每方寸釘四個釘子,然後裁製成甲,如經雨水浸溼,銃矢難透。
紙甲不僅能抵擋弓箭,對劈砍的防禦力也不比鐵甲遜色。國外的一檔科普電視《流言終結者》曾在第九季第十二集中做過測試,測試結果證實,紙甲的防護能力不遜於同時期的鐵甲,只是耐久度不及鐵甲。
紙做的防彈衣
正因為紙盔甲有著如此的優越性,加之紙甲成本低,便於推廣,所以,紙甲在唐宣宗以後就開始規模的運用,甚至成為了宋明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三萬件紙甲,可見這種裝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了。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就有了假冒偽劣紙甲,對此,宋神宗《熙寧編敕》中曾規定,若私造紙甲五領者絞(《要錄》),這是很重的刑罰了。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摺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幅就本軍換易紙甲。」從真德秀用鐵甲換紙甲的行為來看,紙甲的防禦能力還要優於鐵甲。尤其是在南方水戰中,紙甲以其輕便更佔優勢。
紙甲多用於輕裝步兵,但是在宋朝攻打西夏時,守城的弓弩手也裝備了這種紙甲。直到後來的明朝末年,這種紙甲仍然活躍在戰場上,從未滅絕。比如,明軍抗擊倭寇時,也使用了紙甲。
明軍為何棄鐵甲而用紙甲,明人茅元儀在《武備志》中有著非常透徹的分析總結:「(南方)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
紙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過膝)為主要防護部位,長度是考慮南方多沼澤、水田而設定的。身穿紙盔甲能讓人有種安全感,甚至還可產生一種奇特的精神作用。紙甲對防禦遠程射兵器也很有效,甚至能抵擋燧發槍,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最早的「防彈衣」了。
結語
隨著槍炮、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戰略武器的加入,在近代戰爭中這些殺傷力極大的武器面前,紙甲就顯得不堪一擊了,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