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防彈衣是紙做的,是材料短缺的無奈,還是偉大發明?

2020-12-27 黃門左侍郎

中國最早的防彈衣竟然是紙做的,是偷工減料,還是偉大發明?紙甲與鐵甲的防護能力,誰更強?結果出人意料!

蔡倫的「蔡侯紙」並不脆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紙是脆弱,所以才有句俗話叫「窗戶紙一捅就破」。確實,紙的發明,最早是為了書寫的。在文房四寶中,與筆、墨、硯「三寶」相比,紙是最晚出現的。紙的發明者,世界上公認為我國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蔡倫是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後來,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並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從漢和帝下令推廣蔡侯紙至今,已有1915年的歷史。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漢書》)」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此,美國著名學者麥克·哈特給予了最中肯的評價:「今天,紙張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那時的紙張,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書寫與繪畫的,是傳播文明的載體,但是,誰能想像到,在距「蔡侯紙」面世750年多後的唐朝,單薄而脆弱的紙張,竟然成為戰場上的護身神器——史載,唐宣宗時,有人以紙為甲,武裝自己的部屬。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紙做的盔甲,竟然連箭都射不穿,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紙甲」。

河中節度使的奇思妙想

發明「紙甲」的人名叫徐商,時為河中節度使。徐商,字義聲,河南新鄭人,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侍御史、禮部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學士,後拜中書舍人。唐宣宗即位,擢為尚書左丞,詔任巡邊使,出使稱旨。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拜河中節度使。河中節度使,為至德二載(757年)設立,治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75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長期管轄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隰州,相當於今天山西省石樓、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澤、垣曲以西。

徐商發明「紙甲」,正是在河中節度使任上。因為河中府境內的特峨山駐有突厥殘部,其中有一千帳落渡過黃河主動歸附唐朝,唐宣宗詔令徐商安撫。徐商表請朝廷,讓他們在山東田多人少的地方安家,組成軍隊以備徵討之需,共有千人,摺紙為鎧,硬弓也射不穿。

「宣宗詔為巡邊使,使有指,拜河中節度使。突厥殘種保特峨山,以千帳度河自歸,詔商綏定。商表處山東寬鄉,置備徵軍,凡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洞(《新唐書》)。」

唐朝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前,人們追求的都是奢華與光鮮,在軍事裝備的盔甲上,也是如此。唐代的盔甲,史有記載的,就有鎖子甲、馬甲等十餘種,其中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縋、鎖子等是鐵甲甲。盛唐時士兵的盔甲除了堅固輕便外,還講究華麗美觀,甲的外表一般塗以金漆和各式花紋,光彩耀目,用以裝備軍隊,顯得陣容嚴整,威武雄壯。但是,到了唐宣宗時期,國力已大不如前,所以,才有徐商的變通之舉。

紙盔甲與鐵盔甲的較量

徐商的「紙甲」是如何製作的,史上並沒有留下詳細資料,但是,其經濟、實用的特性是非常明顯的,所以,這種紙做的盔甲一問世,便很快得到普及。在後人的記載中,我們發現,紙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紙造成,為防禦箭、鳥銃傷害,以三釐米厚的紙和掛裹,用以增加防護力。

比如,明代內閣首輔朱國楨在其《湧幢小品》中,就記載了紙甲的製作方法:「紙甲,用無性極柔之紙,加工捶軟,迭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 原來,所謂紙甲的甲片是由經過反覆捶打的多層紙張構成的。只是,書中所說的「無性極柔之紙」不知是何紙,但可看出它極柔韌,迭厚三四寸後再用鐵釘固定。對此,乾隆年間刊印的一本書中也有介紹:是先將紙捶輪,疊成三寸厚,每方寸釘四個釘子,然後裁製成甲,如經雨水浸溼,銃矢難透。

紙甲不僅能抵擋弓箭,對劈砍的防禦力也不比鐵甲遜色。國外的一檔科普電視《流言終結者》曾在第九季第十二集中做過測試,測試結果證實,紙甲的防護能力不遜於同時期的鐵甲,只是耐久度不及鐵甲。

紙做的防彈衣

正因為紙盔甲有著如此的優越性,加之紙甲成本低,便於推廣,所以,紙甲在唐宣宗以後就開始規模的運用,甚至成為了宋明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三萬件紙甲,可見這種裝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了。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就有了假冒偽劣紙甲,對此,宋神宗《熙寧編敕》中曾規定,若私造紙甲五領者絞(《要錄》),這是很重的刑罰了。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摺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幅就本軍換易紙甲。」從真德秀用鐵甲換紙甲的行為來看,紙甲的防禦能力還要優於鐵甲。尤其是在南方水戰中,紙甲以其輕便更佔優勢。

紙甲多用於輕裝步兵,但是在宋朝攻打西夏時,守城的弓弩手也裝備了這種紙甲。直到後來的明朝末年,這種紙甲仍然活躍在戰場上,從未滅絕。比如,明軍抗擊倭寇時,也使用了紙甲。

明軍為何棄鐵甲而用紙甲,明人茅元儀在《武備志》中有著非常透徹的分析總結:「(南方)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

紙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過膝)為主要防護部位,長度是考慮南方多沼澤、水田而設定的。身穿紙盔甲能讓人有種安全感,甚至還可產生一種奇特的精神作用。紙甲對防禦遠程射兵器也很有效,甚至能抵擋燧發槍,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最早的「防彈衣」了。

結語

隨著槍炮、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戰略武器的加入,在近代戰爭中這些殺傷力極大的武器面前,紙甲就顯得不堪一擊了,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你不知道的驚人事實,這些逆天神器竟然是我們發明的
    皇帝南巡圖用竹條做紙在紙被發明之前,古代中國人會在竹子或絲綢上寫字,由於絲綢價格昂貴,人們開始更多地使用竹子,因為竹子更便宜圖2:一個寫字用的竹籤的例子現存最早的木簡或竹簡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期,竹簡是漢代的標準書寫材料,後來,漢代蔡倫發明的紙開始取代竹簡和木簡。
  • 懸泉漢紙——迄今所見最早有字的紙
    一紙是個好東西,輕便,廉價,不易朽爛,可以穿越時空,是信息記載的理想材料。
  • 曾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如今變成「最糟糕的發明」,國家要限制了
    「每天用的紙抽是塑料包裝的」「便利店裡的飲料基本都是塑料包裝」「我的刷牙杯也是塑料的」「買的新書,都用塑料薄膜包裝好」……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不是因為參與「無塑料」生活體驗,帶著「放大鏡」尋找塑料製品,他們平時不會注意這些。
  • 筷子的來歷:是誰發明的?最早何時出現的?筷子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材料多種多樣,主要有竹、木、骨、瓷、象牙、玉、金屬、塑料等。筷子最早是中國發明的,後來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的呢?其實在殷商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了。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銅筷子。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中,曾出土成捆的51枚的餐叉用具。為什麼餐叉在以後的朝代很少提及?記載和實物也較少出現?因為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
  • 最早的紙飛機疊法是誰發明的?真不是你爸
    如果給你一張紙,要你把它扔得很遠,你會怎麼做?邊吹紙片邊跑?還是捏成紙團扔出去?其實折成紙飛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雖然幾乎每個人都會摺紙飛機,但並不是每個紙飛機都可以飛得遠。畢竟,摺紙飛機是門技術活,「如何折出飛得最遠的紙飛機」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永恆的思考題。
  • 古代中國發明100種
    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它總長為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此吊橋上鋪了板便於人們行走。這種用竹子做的索橋是極有效的,整個纜索是以竹子為內芯,外邊包著從竹子外層劈下的竹條(蔑片)編成的「辮子」。編成辮子是因為蔑片把內芯纏得越緊,纜索的強度就越大,從而增加了安全因素。並且,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又發明了鐵吊橋。這橋可用於通行車輛。
  • 12.7口徑機槍用什麼防彈衣可以防禦?
    12.7口徑機槍用什麼防彈衣可以防禦?現在在役的裝甲車大部分都能擊穿!至於12.7㎜的子彈,什麼防彈衣都不管用,保命的唯一辦法是不被碰到。難免有些中學學渣要說什麼內臟受傷之類的。
  • 亞當•比恩——發明新材料的雕塑家
    然而,還有一個更偉大的雕塑材料的發明,使亞當•比恩為世界所知。他在成為雕塑家之後,不滿足於傳統的雕塑材料,潛心研發出一種叫做Cx5的雕塑材料,當將這種雕塑材料推廣向全世界時,Cx5立刻成了「雕塑專用材料」。這種具有熱敏感性和可塑性,受熱後延展性變強,冷卻後又會變的和塑料一樣堅硬。成型後收縮和彎曲很少出現,不會風乾變形和在水中融化,還可以進行溼砂打磨處理。
  • 微積分到底是牛頓發明還是萊布尼茨發明
    微積分的發明,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著名數學家、計算機學家馮諾依曼就曾評價:「…微積分是現代數學的第一個成就,而且怎樣評價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微積分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楚地表明了現代數學的發端」。
  • 愛迪生是科技商人還是天才發明家?
    愛迪生是技術歷史中著名的天才之一,擁有超過2000項發明,其中愛迪生的四大發明:留聲機、電燈、電力系統和有聲電影,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文明生活。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而他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地的專利數累計超過1500項。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他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也是人類的恩人。」
  • 世界上最早的飛機杯竟然是日本和尚發明的!
    飛機杯絕對是一個男人寂寞時最為正派的排解手段,誰都別小看這個東西,發明它不是什麼驚奇的事兒,可關鍵這東西是個和尚發明的,你說過不過分。 其實在善祐法師發明吾妻形之前,咱們的祖先對男人打飛機這件事也做過不少努力,比如寫了一首「正兒八經的」詩:
  • 中國文明最早的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祖國廣闊的土地上,過著最原始生活。中國國內最早的原始居民是約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者,遠古人類的蹤跡遍及中華民族的大街小巷,在經歷了初始部落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後,伴隨著生產主力的發展趨勢和部落戰爭的加重,遠古時代的公有制經濟慢慢分裂,私有制出現,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是在夏朝,這也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眼鏡最早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裝入框中的放大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出現了(和中國皇帝通過放大鏡看星星如出一轍)。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13世紀的義大利。」眼鏡乃中國人發明的相關佐證,還指向了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這一點與維基百科給出的「最早的眼鏡出現在13世紀的義大利」不謀而合。
  • 物理學推動的偉大發明——蒸汽機
    英國發明家瓦特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出現於1世紀,其實它只是古希臘數學家希羅發明的汽轉球玩具而已,直到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於1679在觀察蒸汽逃離他的高壓鍋後製造了第一臺蒸汽機的工作模型。瓦特並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現了蒸汽機。紐可門於1705年獨立發明了紐科門蒸汽機,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
  • Katy Perry在澳洲開演唱會收到粉絲送的捲紙 這真是份貴重的禮物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間,我們經常看到各國人民搶購口罩、消毒液、食物等急需商品,可是一些歐美國家卻出現了衛生紙被搶購一空的情況!近日美國知名歌手Katy Perry(水果姐)去澳洲參加公益演唱會期間,歌唱到一半時卻收到粉絲上臺送出的禮物,這份禮物並不是鮮花或者紀念口,反而是一卷衛生紙,收到這份特別禮物後,水果姐一開始是一臉無奈,然後想了想才知道這份禮物有多貴重。
  • 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追溯書寫材料的源頭,「在紙張未發明以前,中國曾有千年以上的`簡犢時代'。」關於「簡」、「犢」,東漢王充雲「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碟,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塹,析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犢。」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簡牘實物。從這些實物來看,竹簡細長寬一釐米左右,長度從十幾釐米到六、七十釐米不等,尤以二十釐米左右的最常見。
  • 「展覽」紙藝術巡展:跨越材料價值邊界,循環「紙」的無限美好
    「這件衣服是紙做的嗎?太神奇了。」「廢棄的蛋託與海報結合,還能製作出寓意深刻的藝術品?」「原來這些不起眼的舊報刊也能夠進行藝術創作!」…… 在展覽現場關於紙制材料循環利用的談論聲此起彼伏。「致敬傳統——中國當代紙藝術巡展」展覽現場近日,在山東美術館舉辦的「致敬傳統——中國當代紙藝術巡展」異常火爆。展覽因新穎的展示方式及腦洞大開的創作形式,一時間得到了各大媒體的熱力報導。作為山東美術館暑期檔重推的展覽,眾多院校師生紛紛打卡,一起感受這神奇而有趣的藝術現場。
  • 比愛迪生還偉大的發明家「特斯拉」的詭異人生
    )說起特斯拉(Tesla),相信絕大多數人想到的只有一輛電動車,然而狂人馬斯克之所以用他來命名,或許因為這是一位比愛迪生還偉大的發明家,比愛因斯坦還偉大的科學家。出了名的X光手部照片其實特斯拉最早拍攝的。1856年生的特斯拉活了86歲,不信邪的倫琴沒有那麼好運,而冤家愛迪生因為不信特斯拉的意見,玩命做X射線的醫學實驗,長期暴露在輻射環境,不僅助手截肢保命,他自己也險些失明。如果說特斯拉僅僅和大名人,大科學家有學術爭議,那就太小瞧他了。
  • 愛迪生偉大的發明家還是奸詐的商人?教科書中的發明大王還是騙子
    南希還經常讓愛迪生自己動手做實驗。1857年,愛迪生開始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書做實驗,並且經常搞得事故頻繁。1859年,愛迪生為了有足夠的錢購買化學藥品和實驗設備,開始找工作賺錢,他找到了在火車上售報的工作,一邊賣報還一邊捎帶著水果、蔬菜生意,但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去圖書館看書。
  • 鋼筆是如何發明的?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鋼筆又稱自來水筆,從鋼筆被發明至今,也曾風靡一時,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具必備品。如今,兩百年的歷史行程滾滾向前,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鋼筆的發展史。鋼筆的原型:最早的鋼筆是蘆葦筆和翎管筆。西方的書寫工具與中國軟筆的不同,一直是由硬筆書寫主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