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試讀 《好萊塢的猶太人》——同化(下)

2021-02-20 迷影舊號

電 影
當山姆遜•雷佛森和阿爾•劉易斯合作將短篇故事改編成喜劇時,雷佛森掌控著故事和其中傳達的信息。在我看來,故事要講的始終是雷佛森眼中的美國猶太人生活危機——在保留自己猶太人認同感的同時追尋美國夢,這個過程就如走鋼絲。雷佛森的作品展現了亞瑟•赫茨伯格所稱的「當猶太歷史被遺忘時,移民內心的煎熬」。《爵士歌手》被賣給華納兄弟公司後,雷佛森失去了對劇本的掌控,被完全排除在外。公司主要負責這次交易的是駐紮在紐約的哈利,他負責公司的運營。但是,這個華納兄弟裡最猶太化的人,對電影的進程卻很少發言。電影和劇本掌握在傑克和山姆的手裡,這兩兄弟負責電影製作。24 歲的製作總監達裡爾•F•扎努克負責監督電影的實際製作,山姆於是被委派去監督電影的技術層面,尤其是維太風技術的實施。兄弟中最小的傑克擔任監製並掌控劇本走向,他以自己和山姆作為美國猶太人的真情實感,保證了故事的真實性。傑克自稱「失敗的表演者」,是兄弟裡唯一一個表演過舞臺雜耍的人,他把自己看作是終極藝人。他視「娛樂事業」為自己的宗教,而且很自豪地讓人人都知道這點。山姆在1925 年跟一個天主教徒、齊格菲舞者莉娜•巴斯奎特(Lina Basquette)結婚,他一點都不怕這樣「離經叛道」會震驚家人——他是家族裡第一個跟異教徒結婚的。山姆顯然能理解《爵士歌手》裡傑克•羅賓跟舞者瑪麗•黛爾的羅曼史。

1927 年5 月, 阿爾• 喬生取代喬治• 傑塞爾成為《爵士歌手》的主演。媒體沒怎麼報導這次換角,喬治•傑塞爾的名字不再跟電影計劃聯繫在一起。對此,媒體的解釋眾說紛紜。傑克•華納在自傳《我在好萊塢的頭一百年》(My First Hundred Years in Hollywood) 裡宣稱,傑塞爾簡直不可理喻,要求給他更高的片酬才肯出演有聲片。在籤合同時,傑塞爾要求哈利也在合同上署名,表現出對傑克的不信任,這讓傑克無法接受。傑塞爾在他的回憶錄《我生活的世界》(The World I Lived In)裡也說自己的確要求漲片酬,因為他認為這麼大的電影計劃,高片酬是應該的。此外,他還反對由非猶太裔演員來扮演自己在劇中的猶太父母。最重要的是,編劇阿爾伯特•科恩對劇本做出的改動嚇壞了他。顯然,不管是什麼原因,當華納兄弟和喬治•傑塞爾鬧翻後,他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把當時相對沒什麼名氣的傑塞爾排擠了出去,這樣就可以讓喬生出演。當時喬生已經是一個超級明星,肯定更有票房吸引力。毫無疑問,經濟上的考慮影響了這個決定。接下來的新製作會加入幾首歌讓喬生演唱。阿爾•喬生顯然是那個時代裡最偉大的表演家,而喬治•傑塞爾則被認為「過於猶太」。尼爾•蓋博勒指出:「傑克和山姆絕不可能認同一個像傑塞爾這樣高調的圈內猶太人,最終不可避免地選擇了一個像他們一樣完全被同化了的猶太人。」這既是喬生的故事,也是華納兄弟的。魯斯•佩爾馬特(Ruth Perlmutter)指出:「其實明星將自己從普通人爬到明星的經歷進行再創作是值得的,而且它延伸了觀眾的信念,那就是接受這個體制的價值觀就會得到獎賞。」



華納四兄弟努力推動他們的娛樂新工具,維太風,「說話的電影」走向成功。

《爵士歌手》裡加入了聖歌和贖罪日儀式做支撐。阿爾伯特•科恩還加了一段新的開局,年輕的傑基•拉比諾維茨拒絕了父親的期許,離家去闖蕩世界,此時領唱正在教堂唱聖歌。跟原著故事和舞臺劇一樣,電影的開場表達了對過去的拒絕。然而,真正的挑戰是在結尾。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傑克還是山姆•華納,更不要說喬生,有誰真的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回到猶太老社區為教堂唱歌呢?喬治•傑塞爾宣稱,他跟這部電影的矛盾更多地在於它的內容而不是錢,讓他憤怒的是編劇科恩加的新結局:

故事沒有像舞臺劇裡那樣讓這個男孩離開劇院,延續父親為教堂服務的傳統,而是讓他返回冬日花園當一個黑臉喜劇演員,他母親則在包廂座位上拼命地鼓掌。為此我跟他們大吵,有錢沒錢,我都不會出演這個版本。

哈利•華納的孫女反駁道:「《爵士歌手》的結尾是創新的,因為它化解了衝突,當時的移民後代應該能夠理解。每個人都得到了他想要的:傳統的父親與兒子和解,聽到了他在教堂裡的演唱,而兒子後來也回去做了一個成功的舞臺演員。」

《爵士歌手》一開始是年輕的傑基•拉比諾維茨(羅伯特•戈登飾)在一個本地沙龍表演。那是贖罪日開始前的幾個小時,禁食前的大餐正在準備中。傑基的領唱父親(華納•歐蘭德飾)正不耐煩地等著他,因為傍晚儀式開始時他要站在父親身邊唱《科爾•尼德萊》。教堂神職人員尤德爾森拉比(奧託•裡德爾飾)在沙龍發現了傑基,並把他的行蹤透露給領唱。得知傑基在一個沙龍唱歌后,領唱跑到那裡強行把他帶回了家。這個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是因為他在教堂以外的地方唱歌嗎?是因為他沒在家為即將到來的禁食日做準備嗎?當領唱離家穿過整個城市去尋找他的孩子時,這兩個原因似乎都成立。

領唱疾行而過紐約下東區熱鬧街道的情景,是一出通過視覺展現當時美國猶太人生活的寓言。這次跋涉和尤德爾森步行去通知領唱的情節,是電影唯一的室外戲。顯然,導演艾倫•克羅斯蘭(Alan Crosland)特意添加了這兩段延展的室外戲。在來回沙龍的路上,小商販們推著各種手推車叫賣——他們努力求生,試圖在猶太世界和美國機遇間找到平衡。領唱這段「旅途」的目的清晰簡單:他要把兒子帶回教堂,將他從歌舞廳生活的誘惑中解救出來。然而對傑基來說,同樣的路途他不得不踮著腳尖小心前行。一邊是「家」,一邊是「工作場所」。在家,我們見證了舊世界的價值觀;而在沙龍裡,我們體驗了新世界的野心。傑基的生活就仿佛走在兩個世界之間的鋼索上,他真的能行嗎?像尤德爾森這樣的傳統猶太人,每次去酒吧是為了不讓自己跟「外面」的世界隔絕。然而對領唱來說,新世界的侵襲無法替代他的世界和兒子的生活。

夕陽西下,贖罪日即將到來,我們注意到教堂的燈光在背景裡閃爍。父親不顧孩子母親的抗議,一回到家就把傑基抓到隔壁房間一頓抽打。到了此時此刻,這個年輕人終於決定離開這種生活,到外面的世界尋找他的天地。母親莎拉•拉比諾維茨(尤金•貝賽爾飾)意識到:「我們的孩子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鏡頭對準了教堂窗戶上的猶太五角星,這個鏡頭隱喻了猶太教本身成為施加在男孩身上的懲罰,同時也是孩子出走的原因。那之後不久,領唱忍著眼中的淚水,準備在教堂唱聖歌。他對尤德爾森說:「今晚我兒子本該站在我身邊一起唱,但現在我沒有兒子了。」在禱詞中途,電影鏡頭切向坐在婦女席上低泣的莎拉,接著我們看見年輕的傑基很快又溜回公寓,拿了一張母親的照片後又很快離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是他和家人之間唯一的聯繫。

在索勒姆•阿什的小說《美國》中,作者對二十世紀早期美國猶太人的生活做了一次評估。他發現父親「被看成是『新手』,對英語交流和美國方式很陌生」。在許多移民家庭裡,由於父親總體上受到排斥,母親於是成為情感的中心支柱和家庭的保護者(我們在雷佛森的故事裡能明顯看到這點)。然而喬伊絲•安特勒(Joyce Antler)認為,莎拉似乎「凝固在時間裡,她困在那個舊世界裡,永遠都在懷念、哭泣和傷感」。 歐文•豪推測:「在猶太民間傳說中,母親的形象是嚴厲而溫柔的……對她的尊敬總是帶著傷感。」A雖然傑基離家出走了,但他仍然帶著母親的照片並和她保持聯繫。他跟母親的聯繫是電影的關鍵,這可以從他選擇的表演曲目中看出。歐夫•薩波斯尼克(IrvSaposnik)告訴我們:

這些「美國」歌曲中,有些歌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Dirty Hands,Dirty Face),有些承諾著暫時分離後的思念(Toot,Toot,Tootsie),有些讚美前方天朗氣清的光明未來(Blue Skies),有些頌揚永恆的母愛(Motherof Mine,I Still Have You)。

當傑克知道自己將回到東海岸舉行自己的百老匯首演時,字幕卡顯示了他內心激動:「紐約!百老匯!家!」最後一張字幕卡用放大加粗的字體寫著「母親」。雷佛森塑造了強烈的母子情義,兒子近乎有戀母情結。豪認為這種特殊聯繫「十分猶太化,甚至是一種猶太發明」。C然而莎拉和傑克的母子關係顯然給電影帶來了某種活力和普遍性。

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傑基•拉比諾維茨開始在全國各地的酒吧夜店表演,等待被發掘的機會。早在離家之前,他就已經在限制他的「猶太社區」裡尋找美國夢。在東歐,猶太人不得離開外界強行劃定的猶太定居點。但美國沒有這樣的物理邊界(至少在理論上),因此「外面的」世界對猶太人是開放的。

傑克「自認為的衣錦還鄉」得到的卻是父親的拒絕,拉比諾維茨領唱無法接受兒子的選擇。傑克的母親在一旁手足無措。

影片 用了很多筆墨來描繪傑克返回紐約家中的情節。他用唱歌和擁抱來逗母親開心,片中的獨白是電影史上的重要時刻。父親進入房間然後說出「停下」的那一幕,在聲音和沉默之間建起了強有力的聯結,製造了舊式默片和新式「說話」(talkie)電影之間的強烈對比。這幕描繪了父親和母親在第一代美國移民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母親忠於丈夫但仍然對孩子有著理解和愛,父親則偏執而「老派」。「停下」是領唱僅有的有聲對白。就如電影製作者所暗示的,他阻止思考和進步的努力沒有成功。這段情節是接下來發生的故事的重要前奏。

傑克在百老匯的演出預示著他的「成功」終於到來了。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得感謝他的非猶太裔女友瑪麗•黛爾(梅•麥克沃伊飾)以及同臺搭檔的幫助。這是傑克的機會,是事業的關鍵時刻,是他辛苦努力多年等來的機會。首演當晚剛好是贖罪日前夕,大多數猶太人都在教堂祈禱和冥想。對傑克而言,這代表了他和猶太傳統的最終決裂。領唱的兒子傑克,雖然沒有放棄猶太教信仰,但似乎已經決定擺脫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負擔。

傑克的父親病得很重,沒法去教堂演唱傳統的《科爾•尼德萊》。離表演開始還有幾小時,傑克的母親來化妝室看他。她幾乎沒認出自己的兒子——為了上裝彩排,他把臉塗黑了,這是當時的一種表演方式。母親鼓動傑克接替父親的位置,傑克的回應是自己必須上臺表演。他清楚地解釋自己要出演的是百老匯作品,他不可能就此放棄這次機會。雖然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母親,但母親離開後,他茫然地盯著鏡子裡自己塗黑的臉。麥可•羅金(MichaelRogin)指出,黑臉是傑克用來掩蓋自己猶太特徵和逃離舊世界身份的方式。歐文•豪則認為,黑臉是「猶太人表達時的一種面具,用另一個人的聲音說出自己的不幸」。音樂史學家馬克•斯洛賓(Mark Slobin)認為,喬生的黑臉似乎是「電影音樂馬賽克中的無辜調料」。誰是傑克•羅賓?他的身份是什麼?鏡子裡的形象漸漸消散,變成穿著贖罪日儀式白衣的領唱父親。傑克身上的猶太血液讓他陷入掙扎,這一幕其實代表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猶太人的一個重要歷史瞬間。傑克•拉比諾維茨像當時的許多美國猶太人一樣,把名字改為傑克•羅賓。他成功地用黑臉、美國舞臺喜劇演員的臉來掩蓋自己的猶太特徵。他屬於這個舞臺嗎?他最終能實現目標,得到接受和認可並把成功抓在他的指尖嗎?也許他應該洗掉臉上的偽裝,回歸教堂?在鏡子面前的那一刻,是電影劇情以及美國猶太人的決定性時刻。一個人可以改名,可以打扮成美國人,但是否能完全擺脫傳統和歷史的影響,擺脫老一輩的影響力和權力呢?


瑪麗和塗黑臉的傑克。傑克在事業和他對家庭的責任之間掙扎。黑臉表演在當時很普遍,但今天看來爭議很大。有很多文章討論他的「面具」可能代表的象徵意義,另外還有很多討論圍繞著這種妝容是否適當展開。

有趣的是《爵士歌手》裡有這樣一幕:旅途中傑克•羅賓走過芝加哥的一座演奏廳,發現約瑟爾•羅森布拉特(Yossele Rosenblatt)即將舉行一場「聖歌」音樂會。他被這位著名領唱的早場音樂會吸引,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和留在身後的猶太音樂世界。阿爾弗雷德•科恩原來的劇本要求這位備受尊敬的羅森布拉特領唱表演聖歌《伊萊,伊萊》(Eli,Eli),等幾幕後再讓拉比諾維茨的唱詩班唱一遍。然而,虔誠的羅森布拉特拒絕在鏡頭前演唱這首禮拜儀式的任何一段,所以我們聽見偉大的羅森布拉特唱的是《紀念之光》(Memorial Light)。 歐夫•薩波斯尼克認為《紀念之光》這首歌是對死亡的綿綿記憶,是「為那些真正去世的少數人所做的,他們的死亡具有象徵意義……是一篇哀悼往生世界的紀念悼文(kaddish)」。意第緒電影導演約瑟夫•格林(Joseph Green)曾到過電影拍攝現場,他說羅森布拉特會出現在電影裡是應華納兄弟的父親班傑明•華納之邀,班傑明是他的忠實粉絲。據格林所說,老華納覺得在電影裡加入羅森布拉特的演唱固然是情節發展的需要,但也是為了證明,即便電影拒絕「舊世界」選擇了「明日」,但在猶太教信仰和童年中佔據重要位置的猶太音樂仍然吸引著這位年輕歌手。這也說明,雖然傑克和相關製片人員衝著羅森布拉特傳統表演的電影效果而邀請他出演,但並沒有完全拒絕他的宗教信仰。傑克愛他的猶太世界,但就像他的同輩人一樣,他只是不想再受它束縛。思想傳統的班傑明•華納正是給了兒子們這種自由。

在見過母親,參加完上裝彩排後,傑克趕往「市中心」看望生病的父親。在科恩為電影寫的新結尾裡,傑克的確在母親造訪劇院後去看了生病的父親。根據我們的理解,這次回家本來是短暫的,因為傑克已計劃好回劇院參加當晚的首演。一走進父親的房間他就先安慰了父親,其實他也在為自己尋求安慰。父親醒來,他立即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深情:「我愛你!」接著,他在父親的房間外受到了尤德爾森的歡迎,感謝他回家來接替父親在教堂的位置。就在傑基試著解釋這不是他回家的目的時,瑪麗和經紀人哈利•李出現了。要理解我們的主人公和當時的美國猶太人,對這段情節進行分析會很有啟發性。



父子間的最後一次見面。


下決定的時刻。選擇!傑克·羅賓,還是傑基·拉比諾維茨?傑克會接過祈禱披巾,跟母親和尤德爾森去教堂嗎?或者跟瑪麗和經紀人哈利·李回劇院?

在這幕情節裡,所有的角色都參與進來。尤德爾森給傑克帶來祈禱披巾,那還是他早先送給父親的禮物——歷代傳統和延續的象徵。而瑪麗和經紀人哈利•李也來到領唱的公寓,確保傑克明白如果他不立刻回去準備當晚的首演,他會失去什麼。房間的另一端是傑克的母親,正在準備迎接贖罪日的到來。傑克因此而苦苦掙扎,幕間字幕卡打出「是選擇放棄我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機會,還是選擇傷透母親的心」。有趣的是,幕間字幕講的不是選擇事業還是宗教信仰,而是事業還是家庭。在傑克看來,這從來都不是拒絕猶太教的問題,而是要不要選擇遵循某些傳統。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眼前的影像就會發現,傑克被要求接過的是有象徵意義的祈禱披巾。傑克的一邊是哈利•李和瑪麗•黛爾,另一邊是尤德爾森和母親。此時已不用再走鋼絲——已經到了傑克•羅賓做決定的時刻。他是接過祈禱披巾回教堂,還是跟瑪麗和哈利回劇院?就跟雷佛森之前的每個版本一樣,傑克回到了教堂。

電影的不同之處是,領唱臨終前有機會實現心中的願望,看著兒子取代他在教堂的位置,雖然只是短暫的。父親聽到傑克開始唱聖歌《科爾•尼德萊》之後,終於接受和原諒了兒子,也讓兒子從內疚中解脫出來。領唱對妻子說完「我們的兒子回來了!」後就去世了。這一幕結尾的情景中,喬生在猶太教堂唱著《科爾•尼德萊》,我們看見老領唱的身影,穿著聖日的白色衣服,來到傑克的身後,將手放在兒子的肩上,仿佛在給他祝福。

接下來的一幕是阿爾伯特•科恩新加的,到此電影即將圓滿結束。傑克已回到劇院,母親和尤德爾森穿戴整齊地坐在前排聽傑克為母親和全場觀眾演唱《我的媽媽》。傑克似乎兼顧了事業與家庭,雖然當晚他在劇院和教堂之間選擇了後者,但他最後仍然回到了冬日花園A。萊昂納德•費恩寫道:「老實說,那些來到這片土地的猶太人怎麼看都是跟過去和傳統聯繫最少的人。不管他們到這兒是為了尋求自由、財富還是兩者兼有,他們這麼不遠萬裡要追求的都是改變和重塑自己未來的機會。」傑基•拉比諾維茨對成為家族第六代領唱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全新的自我。對傑基以及製作這部電影的華納兄弟來說,猶太教堂代表著「昨天」,而劇院代表了多樣的新生活。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Quincy Adams)的態度是,美國新移民「必須從此放棄自己的歐洲皮膚,他們該勇往直前向著後代和未來,而不是頻頻回首祖輩和過去」。

當時的好萊塢電影體現的是製片人的意圖。哈利•華納喜歡故事裡明確的猶太主題,故事會吸引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的個人猶太信仰,以及他敬仰的演員喬治•傑塞爾的參演。華納家的老父親班傑明•華納是一個傳統的猶太人,他對這個故事十分傾心,所以經常到拍攝現場確保裡面的猶太元素看起來足夠真實,尤其讓他激動不已的是他們能請到約瑟爾•羅森布拉特出演電影。後來,電影改成了大製作的維太風計劃,沒那麼猶太化的山姆•華納和傑克•華納插手進來,把故事換成了科恩的版本。新版本的故事更接近他們自己美國化了的生活方式,但其中的家庭和民族意識仍然很重要。然而,華納兄弟卻將它改成了一部具有強烈同化主張的電影。畢竟,一個真正的美國音樂天才會放棄一切而返回教堂去唱《科爾•尼德萊》嗎?當然不會,至少傑克•華納不認識這樣的人!選擇阿爾•喬生這個美國的猶太人來出演主角更符合傑克•華納的想法。至少在傑克•華納看來,新版本的《爵士歌手》將反映移民試圖離開自己的民族領地,向外跟美國社會交流和同步的真實願望。歷史學者大衛•溫伯格(David Weinberg)已經指出:「主人公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正是因為他背離了父親的期許。」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電影沒有拒絕宗教,只是拒絕那些可能妨礙一個人追求美國夢的傳統。從多方面來說,雖然故事是基於阿爾•喬生的人生經歷,但它也是山姆•華納以及整整一代人的真實生活故事。

實現美國夢是當時大多數美國猶太人的希望和目標,好萊塢猶太電影製片人當然也不例外。斯科特•艾曼(Scott Eyman)巧妙地評價《爵士歌手》,認為它標誌著「好萊塢猶太人對自身文化迷思和隨之而來的難題進行了少有的一次思考」。《爵士歌手》展示的不僅是猶太人從移民環境進入美國富裕階層的欲望,還體現了電影人為融入好萊塢和加州而脫離了東海岸和那裡的貧民窟、少數民族和傳統。當時的大多數好萊塢製作都會有一個猶太裔和非猶太裔通婚的「幸福」結局。這些製片人認為,此類結尾記錄的是他們自己的美國「成功」故事——猶太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美國生活。通過脫離傳統習俗、重塑自我(方式通常是通婚),一個猶太人能變成美國人。《爵士歌手》裡,傑克為了追求美國夢,似乎已經準備放棄自己的猶太聯繫,以免它阻礙自己去實現目標。他選擇了一個非猶太裔女友,而女友對他的成功之路也至關重要。他想要被同化,這種願望通常意味著要背棄自己的傳統。然而,就如雷佛森在《爵士歌手》裡對傑克•羅賓的生動描繪那樣,他們那代人即便進入了美國社會,心裡仍保留著矛盾和掙扎。

附 言
山姆•華納在《爵士歌手》這個計劃裡投入了大量心血,卻在電影上映的前一天不幸去世了,死因是由牙齦化膿而引起的感染。為了確保維太風聲音技術的應用能及時趕上《爵士歌手》的上映,他一直馬不停蹄地工作,根本沒去注意自己惡化的健康狀況。1927 年10 月6 日贖罪日前夕,《爵士歌手》在紐約舉行了首映式。華納兄弟全都缺席,他們要留在加州參加葬禮。

《爵士歌手》的巨大成功說明,美國公眾已經準備好接納進入美國社會的第一代猶太移民。畢竟,那個移民的孩子本來就可能是任何一個人的美國後裔。它的成功也證明觀眾不僅準備好了,而且疾呼著對聲音的渴望。電影史學家羅伯特•斯科拉說:「一夜之間,華納兄弟公司就躍到了行業的前排位置。1927年他們才只有一家影院,到1930 年他們已經控制了超過七百家。」1929 年的第一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演員道格拉斯•範朋克(Douglas Fairbanks)將奧斯卡特別獎頒給了華納兄弟製片廠的《爵士歌手》,獎勵「這部革新了電影工業的有聲電影先驅」。製作總監達裡爾•F•扎努克代表製片廠接過了獎盃,並將其獻給山姆•華納。

意第緒電影的回應
好萊塢電影面向全美觀眾,甚至是全世界觀眾;主要面向猶太觀眾的意第緒電影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主題。在紐約,意第緒電影人對好萊塢電影人的同化主義傾向反應強烈。他們的意第緒語電影傾向於頌揚猶太式的生活美德,促進猶太文化延續,鞏固猶太社群以及培養灌輸歸屬感。意第緒電影對猶太式生活採取頌揚的態度。

在1937 年的這部意第緒經典電影裡,領唱的兒子索爾熱愛劇院,他偷偷加入一家巡迴劇團並最終來到美國。

整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意第緒製片人都無法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來回應很多人在《爵士歌手》裡看到的同化觀念。連山姆遜•雷佛森都認為這部電影「可怕而令人難堪」。最終,路易斯•費曼(Louis Freiman)拍攝了一個意第緒版的《爵士歌手》,名叫《領唱的兒子》(The Cantor’s Son),由馬克•斯威德(Mark Schweid)改編。就如雷佛森的故事是基於阿爾•喬生的人生經歷一樣,斯威德的電影圍繞著歌手/ 教堂領唱莫伊舍•歐舍爾(Moishe Oysher)的人生經歷展開。莫伊舍離開東歐故鄉來到美國,成為美國最好的歌手之一。《領唱的兒子》的故事從歐洲開始,跟傑克•羅賓一樣,索爾•萊希曼(莫伊舍•歐舍爾飾)離開父母去追尋成為劇團成員的夢想。傑克準備在贖罪日登臺表演,而索爾唯一的罪孽是熱愛美國和它所有的誘惑。在這部1936 年的意第緒電影裡,衝突圍繞著索爾是留在美國跟愛他的美國女人在一起,還是返回故國。他在美國已獲得成功和幸福,但家鄉貝爾茲有他的父母、「鄉下女友」和似乎更加真實的未來。費曼似乎在告訴我們,美國缺少猶太文化,它留不住這位猶太小夥子。《爵士歌手》頌揚的是背離,而《領唱的兒子》紀念的是回家。

1940 年的意第緒電影《榮耀序曲》(Overture to Glory)在《爵士歌手》故事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一個有天賦的猶太歌手背棄他的社群後會發生什麼?這部電影仍然是由莫伊舍•歐舍爾主演,改編自前面提到過的馬克•艾恩斯坦1908 年的戲劇《維爾紐斯的小布爾喬亞》,故事基於約爾•都維•斯特拉辛斯基的真實經歷。斯特拉辛斯基十五歲時父親去世,他接替了維爾紐斯領唱的位置,神童的名聲傳遍全國。但到了二十幾歲時,他選擇離開維爾紐斯的猶太教堂和社區,離開妻兒,加入華沙的一家歌劇公司。就在斯特拉辛斯基剛適應了新環境後,他的孩子死於瘟疫。在聽到噩耗後,這位偉大的領唱崩潰了,從此再也不能演唱歌劇。《爵士歌手》的傑基•拉比諾維茨離開猶太社群後獲得了舞臺上的成功,而約爾•都維•斯特拉辛斯基卻受到了嚴酷的懲罰。《維爾紐斯的小布爾喬亞》的結尾,這位領唱回到教堂後得到了他最終的懲罰:在唱傳統的《科爾•尼德萊》時,倒斃在聖壇上。

意第緒電影對那些他們認為拋棄信仰和腐蝕猶太民族意識的人毫無憐憫。在《領唱的兒子》裡,索爾•萊希曼雖然能在美國獲得名利和成功,但最終仍會放棄新生活,回到家庭和更自在的猶太環境裡。《榮耀序曲》則說明,一個放棄自己根源、在俗世裡變得太過安逸的猶太人,最終肯定會迎來不幸和絕望,甚至是死亡。早期的好萊塢炫耀著美國世俗社會幸福生活所帶來的各種誘惑,而意第緒電影則警告,跟美國同化可能會帶來猶太人的滅亡。

翻 拍
1936 年,華納兄弟公司發行了一部「梅裡小旋律」(Merrie Melodies)動畫《我愛唱歌》(I love to Singa)。故事講述弗裡茨•奧爾教授(Professor Fritz Owl)由於厭惡兒子奧爾•喬生(Owl Jolson)的滑稽行為和對爵士樂的熱愛,將他趕出了家。「滾出去,你這個爵士歌手!」老奧爾告訴兒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期間有好幾個報導提到要翻拍《爵士歌手》。但阿爾•喬生的事業下滑,每晚只有一場酒吧表演;無論對他還是根據他的真實經歷改編的故事,人們都沒多大興趣。最終在1946 年,阿爾•喬生的傳記被幾個有勇氣的製片人改編為電影《喬生的故事》(The Jolson Story)並發行,由拉裡•帕克斯(Larry Parks)扮演喬生。電影很成功,將喬生重新帶回了鎂光燈照射的舞臺。三年後,《銀城歌王》(Jolson Sings Again)拍攝完成,拉裡•帕克斯再次扮演了這位表演藝術家。1950 年當喬生跟著美國勞軍組織(USO)到韓國巡演時,「軍人們高喊著讓他上臺,他再次跪下唱了一首《媽媽》,整個軍營都哭泣著歡呼」。1950 年10 月,阿爾•喬生巡演完回美國後才不過一個月,就死於一次嚴重的心臟病,享年64 歲。

喬生死後兩年,麥可•柯蒂斯(Miachel Curtiz)拍了《爵士歌手》的第二個版本,由歌手丹尼•託馬斯(Danny Thomas)扮演傑瑞•戈丁(JerryGolding),角色設定為移民第二代的大學畢業生,從朝鮮戰場返回的退伍軍人。當父親宣布退休並期望兒子接替他在費城猶太教堂領唱的位置時,這位年輕大兵拒絕了,他想跟女朋友茱迪•萊恩(派姬•李飾)一起成為歌手。《線索》雜誌寫道:「山姆遜•雷佛森原來的劇本將舊傳統和新生活之間的衝突戲劇化了,而現在的版本只是一個直白的『教堂歌手成為百老匯明星』的成功故事。沒別的了。」新改編還去掉了在傳統家庭長大的猶太人想跟非猶太裔女子在一起的戲劇衝突,我們可以從茱迪所說的「我離家後就沒參加過逾越節家宴」中得出,她也是猶太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猶太人的安全感有所上升,電影對猶太教堂和集會地點的豐富描繪就體現了這點。教堂負責人是個博士,而傑瑞和父親都是大學畢業生。此外,這些猶太人似乎跟他們的非猶太裔朋友相處融洽,老領唱最好的朋友是一個愛爾蘭裔美國棒球裁判。



1952 年版《爵士歌手》的主角傑瑞·戈丁是一個從朝鮮戰場返回的退伍軍人,由丹尼·託馬斯扮演。他寧願在酒吧跟茱迪一起唱歌,也不願接替父親做教堂領唱。

這期間,坊間還謠傳其他人也要翻拍雷佛森的故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娛樂界驚喜地聽說傑瑞•劉易斯(Jerry Lewis)正準備拍攝一個符合他自己真實經歷的電視版故事片。麥可•柯蒂斯1952 年的版本不溫不火,那之後沒人相信還會有新的版本。然而喬生在傑瑞的生活中佔據一個特殊的位置,一個來自傳統猶太家庭的年輕人能打入娛樂界對傑瑞有著特殊意義。肖恩•利維(Shawn Levy)在他寫作的劉易斯傳記中指出,劉易斯的父親丹尼觀看了喬生在紐約冬日花園的表演後選擇成為一個藝人。A傑瑞的父親總是記得那場改變人生的表演,他將那段記憶傳給了兒子——如果這位充滿魅力的猶太表演家能在美國成功,也許他也能。《爵士歌手》畢竟不只是喬生的故事,它也是整整一代可能成為喬生的人的故事。

在劉易斯的電視版本中,年輕人離開傳統猶太生活成為一個小丑,而不是歌手。劉易斯將主人公的名字從傑克改為喬伊(Joey),他自己的整個童年都用這個名字。他還痛苦傷感地指出,喬伊的母親莎拉跟他深愛的、撫養他長大的外祖母名字一樣。這是劉易斯的第一個非喜劇角色,因此遭到了大量的反對。評論家認為他應該繼續演喜劇,很多人也認為這個故事已過時。這部電影由金妮•吉本斯(Ginny Gibbons)和拉爾夫•尼爾森(Ralph Nelson)導演,作為「福特開場秀」(Ford Startime)特別節目和電視電影系列的一部分在1959 年10 月13 日,也就是贖罪日的前一天在電視上播出。

1980 年,理察•弗萊舍(Richard Fleischer)再次將雷佛森的戲劇改編成了電影,由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扮演主角傑西•羅賓(JessRobin),別名尤瑟爾•羅賓諾維奇(Yussel Rabinovitch),又是一個領唱成為歌手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設在紐約下東區,主人公是一個意志消沉的領唱助理,他利用自己所有的空閒時間創作搖滾歌曲。傑西跟妻子瑞芙卡(凱特琳•亞當斯飾)的婚姻似乎很幸福,但她更在乎他們服務的教堂的需要,而不是鼓勵傑西去追求他的世俗音樂事業。跟之前的電影版本不同,機會不是來自非猶太裔女朋友,而是來自一個非裔美國朋友布巴(弗蘭克•阿亞耶飾)。布巴站在好萊塢伊甸園汽車旅館外給傑西打電話,勸說傑西到他稱為「天堂」的洛杉磯。在洛杉磯,傑西邂逅並愛上了莫莉•貝爾(露西•阿納茲飾),兩人同居了。莫莉是一個義大利天主教徒,會在安息日點上蠟燭,跟傑西一起享用周五晚的祈福葡萄酒。這部1980 年的電影裡沒有母親,只有傑西的父親(勞倫斯•奧利佛飾),一個大屠殺倖存者。他在得知傑西與莫莉在一起後,宣布自己的兒子死了。在這個版本中,傑西回教堂唱《科爾•尼德萊》時並沒有化解父子間的矛盾。只有當傑西給父親看新孫子哈伊姆•羅賓諾維奇(ChaimRabinovitch)的照片後,兩人才和解了。在那一刻,電影讓我們相信這個家庭的成員們從此會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尼爾•戴蒙德跟雷佛森、喬生和劉易斯一樣,將《爵士歌手》看作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與身為第一代移民、母語為意第緒語的祖父母一起度過。後來,戴蒙德遵從父母的期望而成為紐約大學醫學部的預科生。跟傑西•羅賓一樣,為了追求他的創作歌手夢,戴蒙德跟傳統決裂。他跟第一任妻子離婚,又跟一個異教徒結了婚。電影裡傑西告訴父親:「你得知道你從何處來,又將去向何處。」跟他扮演的角色一樣,戴蒙德承認自己的猶太背景對他的生活很重要:「我所有歌的旋律都來自我的猶太傳承。」他說:「我的父親是一個業餘表演者,他經常跟著意第緒唱片對口型假唱。那些歌幾乎都是歌劇風格,我的旋律感都來自它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版的《爵士歌手》頌揚了美國和它提供的各種機遇。在這裡,尼爾•戴蒙德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猶太男孩可以離開學校,為猴子樂隊(The Monkees)以及傑(Jay)這樣的藝術家和美國人創作音樂。最終,他自己也成為一名藝人,獲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這部新電影的上映展現了這樣一個美國:黑人、猶太人和天主教徒互相激勵對方去追尋自己的美國夢、美國式成功。電影結尾,傑西在臺上唱道:「我們將去美國……再也不回頭……就在今天!」這個版本的「美國」裡,傑西穿著一件綴著藍色亮片的襯衫,脖子上戴著一條白圍巾,跟前面情節裡他在猶太教堂戴的祈禱披巾很像,背後是紅色的舞臺幕布。父親、莫莉和他的經紀人在觀眾群裡讚賞地看著他。他的旋律來自他的猶太過往,不管是美國的紅藍白還是猶太人的藍白A,傑西•羅賓這位天才知道他想要什麼。他想要「美國」,就在今天!

這個故事的最新一次翻拍是1991 年電視動畫片《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裡的一集,這集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福克斯電視臺播出。編劇傑•科根(Jay Kogen)和華萊士•沃洛達斯基(Wallace Wolodarsky)創作的基礎是劉易斯版本的《爵士歌手》。這個故事圍繞小丑克魯斯蒂(Krusty)跟他的父親海曼•庫斯託夫斯基拉比(傑基•梅森配音)展開。克魯斯蒂跟父親斷絕了父子關係,因為他選擇做小丑而不是拉比,而巴特•辛普森則努力幫助兩人和好。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代際差異和移民父母帶來的難堪造成了許多家庭的分裂。自那以後,美國已經發生了劇變,當演員、小丑或者爵士歌手的各種禁忌已經消失。此外,許多猶太藝人的成功也激發了其他猶太人在娛樂界獲得成功的夢想。庫斯託夫斯基拉比和新一代的美國猶太人都對此做出了妥協。

本文為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官方授權刊載的電影圖書試讀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觸電影知識的機會,文中內容不代表迷影網觀點


【編輯:腿霸阿童木】



相關焦點

  • 好萊塢的猶太人趴2
    猶太人的祖國以色列,位列十大美女國家排行榜第7位這種事我會亂說麼?接著上一期,小i繼續給大家送上高顏值猶太裔好萊塢明星第二波! 哈裡森·福特Harrison FordParker 1965年3月25日生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父親信奉猶太教,她本人也表示自己是猶太人。1998年Parker接下了《欲望都市》拍攝任務,隨著收視飆升,Parker也名聲大噪,但是儘管劇情裡含有許多成人的話題,她仍堅持不在劇中裸露。Parker從第三季起成為製作人,猶太姑娘果然是常常讓人有一種不禁想問「既然能靠臉何必還要靠腦子」的趕腳啊!
  • 美國移民同化政策,來自英語國家的易於同化,北歐相較於東歐容易
    因此,現今移民的同化很可能緩慢得多,不如過去全面,而且不同於以前的移民的同化。同化不一定再意味著美國化。就墨西哥人和其他拉美裔人來說,同化尤其成問題。他們移民來美國,給美國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問題,下一章中再細說。本章將比較一般地對比一下1965年之前和之後的移民、移民過程、美國社會的反應以及談談這種種差別對於現今移民問題意味著什麼。
  • 圖書試讀|《再爛的電影也能賣出去》——《上班一條蟲》和《搏擊俱樂部》
    以往試讀內容:《再爛的電影也能賣出去》——漫威創始人的推薦《再爛的電影也能賣出去》——小小瘋狂,卻又成就不凡:喬納斯·梅卡斯訪談錄【本期試讀內容】:上班一條蟲(1999)我在本書前幾章提到過,營銷過程中可以由你創作的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海報,一幅成功的海報應當表現出電影中最有趣
  • 猶太人與中國人系列——開封猶太人
    他們在中國娶妻生子,參加中國的各類科考,擔任各級文武官吏。宋代猶太人在開封有1000多人,到明代已發展到5000多人。欣然加入中華民族行列,這在世界史和以色列史上是個奇蹟。在其他國家裡,猶太人是不願意改變自己信仰的,即使被迫改宗,心中仍篤信著本族信仰。然而,他們雖然沒有遭到中國人太多的歧視和迫害,且是逐漸被同化了。到了17世紀,這種同化加劇了。
  • 開封猶太人是什麼群體?以色列為何拒絕承認他們是正統的猶太人?
    他們的到來,最早或許要追溯回唐朝(約公元8世紀前後),在一些歷史遺蹟和物品的見證下,得出了最早猶太人是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結論,而學術界也普遍認可這種說法。當時的大唐國力旺盛,經濟繁榮,文化開放包容,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商人互相來往,向外大量輸出著絲綢、瓷器、茶葉和等;而往回輸入了寶石、香料,花草等奇珍異寶供宮廷貴族把玩。
  • 二戰德國人如何區分猶太人?其實特徵非常明顯,染髮也沒辦法改變
    在整個二戰中,德軍一共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這種肆意屠殺,帶來的傷害一直到現在還揮之不去。那歐洲人長相都差不多,德軍是如何準確地區分猶太人呢?就不怕抓錯嗎? 這個還真不怕抓錯。首先從相貌上來區分,猶太人是一個不願意被同化的民族,所以不管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猶太人都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徵,但恰恰被德國人所掌握。
  • 中國與猶太血脈情之開封猶太人
    12世紀的宋朝,有些認為自9世紀晚期猶太人就來到中國。在其他國家裡,猶太人是不願意改變自己信仰的,即使被迫改宗,心中仍篤信著本族信仰。      然而,他們雖然沒有遭到中國人太多的歧視和迫害,且是逐漸被同化了。到了17世紀,這種同化加劇了。結果導致了猶太人信仰和禮儀習俗、社會和語言傳統上的改變,同樣變化的還有他們開始了與其他民族例如漢、回和滿族的大範圍的通婚。
  • 開封猶太人是什麼群體?以色列為何拒絕承認他們是正統的猶太人?
    在中國的最初時光,這些猶太人在開封一直遵守著本民族的習俗,比如一日 3 次對上帝禮拜,每月 4 次會齋,一年 7 次守戒。開封猶太人不斷發揮其聰明才智,甚至幫助皇帝度過了經濟危機。平日裡,他們不僅僅將精力放在經商上,同時也非常重視教育,猶太人後代刻苦努力勇攀高峰,史書記載開封猶太人中有20多人考取了進士。
  • 【漲姿勢】希特勒和猶太人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這群人就是猶太人,猶太人起源於中東地區,連續被埃及、巴比倫、羅馬帝國奴役驅逐,淪落世界各地,其中的多數流落到了歐洲,由此開始了猶太人與歐洲人長期格格不入、別彆扭扭的共同歷史。猶太人世代相傳下來的猶太教,使猶太人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幾百年來猶太人一直想復國,賺到的錢都保留下來。
  • 猶太人自願加入中國國籍!現有百億身價,被稱為「蘭桂坊之父」
    能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誰能說猶太人不聰明?之所以這樣,和他們的宗教信仰,重視知識的習慣分不開,而在很多人看來,猶太人雖然優秀,但始終是世界上最難同化的民族。對於這位「中國猶太人」,我們都非常佩服,當初他小小年紀,來到中國,就能夠發現商機,找到成功的門路,賺得盆滿缽滿,正是因為他受到從小到大猶太人智慧的影響。
  • 為什麼猶太人是最富有的民族?原因藏在教育孩子的這5個秘訣裡
    猶太人一直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經常被人稱為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民族」。雖然這裡面所說的「富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猶太人中精英出現的比例卻相當值得我們深思,猶太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0.2%,但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佔比卻高達22%。
  • 解密 | 希特勒與猶太人真的是血海深仇?
    希特勒滅絕猶太人的政策導致六百萬左右猶太人被屠殺。希特勒之所以要滅絕猶太人是否如通常所說的僅作為其轉移國內矛盾、欺騙輿論、搞亂人們的思想、掠奪猶太人財產、為其戰爭政策提供藉口等的手段?甚或如有文認為的是希特勒心理變態的結果呢?筆者認為並非如此。一是因為猶太人太聰明。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
  • 奧斯卡新規定的「黑幕」,表面是給黑人甜頭,實際是猶太人的算計
    但是,在成為影視基地,並且有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流動之後,猶太人一系就打入好萊塢,並一舉掌控了好萊塢。就連奧斯卡獎項本身,就是猶太人自己創立的。所以,在好萊塢一直有說法:寧願得罪上帝,也不要得罪猶太人!梅根福克斯之所以能夠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好萊塢三線模特,走紅成為全世界的夢女郎,就是靠著猶太人的一部《變形金剛》所捧紅的。但是,梅根福克斯走紅兩三年,又迅速隕落,就是因為她得罪的了猶太人勢力。
  • 希特勒為什麼要滅絕猶太人?原來雙方的想法都邪惡的令人髮指!
    在二戰期間,希特勒大肆煽動人民的反猶情緒,通過納粹組織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這也是二戰最慘無人道的行徑之一。據戰後統計,波蘭原有350萬猶太人,戰後僅剩7萬;羅馬尼亞原有65萬猶太人,戰後僅剩25萬;捷克有36萬猶太人,戰後僅剩下1.4萬;德國和奧地利原有33萬猶太人,戰後僅剩4萬。
  • 6個猶太人改變人類發展歷程,歷史上猶太人為何這麼強?
    「有些人喜歡猶太人,有些人不喜歡猶太人。但凡有思想的人都不會否認這樣一個事實:猶太民族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卓越的民族。」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這樣評價猶太人。猶太人到底有多麼強大、多麼卓越呢?
  • 十部電影讓你認識二戰猶太人的劫難(下)
    然而好景不長,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毅然同行,與丈夫兒子分開關押在一個集中營裡。聰明樂天的圭多哄騙兒子這只是一場遊戲,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兒子快樂、天真的生活在納粹的陰霾之中。儘管集中營的生活艱苦寂寞,圭多仍然帶給他人很多快樂,他還趁機在納粹的廣播裡問候妻子:「早安!公主!」
  • 猶太人教育出來的孩子,為什麼大多是精英?
    猶太人僅佔世界總人口的0.3%,但諾貝爾獎的得主22%是猶太人,這個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華爾街的精英中50%是猶太人。為什麼猶太人中會產生這麼多的精英?在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近一半,高盛、所羅門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猶太人創建的。
  • 【猶太人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
    【猶太人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
  • 2020「鼠」你最優秀 京東圖書分發「硬核」年終獎 !
    2020「鼠」你最優秀 京東圖書分發「硬核」年終獎 ! 農曆新年越來越近,京東年貨節也越來越熱鬧。
  • 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圖書出版生態
    在此背景下,從圖書的本質屬性、生產方式、產業規模、政策壁壘四個方面分析,可以確定圖書出版將在媒體深度融合格局中相對獨立存在。圖書出版在人類的知識創新、文化塑造和思想傳播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功能,包含產品、用戶和生產者三大要素的新型圖書出版生態將變得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