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美食絢爛的時代!

2021-02-16 江蘇社會科學普及

我們對民國並不陌生,談到世況、文化,扳著手指也能說出個一二三。

民國也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美食交流更加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

要說民國美食,則大多與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國名流有關。他們好吃、能吃、愛琢磨吃,無論是政壇要人還是文人墨客,都為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袁世凱

民國吃家第一人 

姨太太個個會做菜

袁世凱算得上是民國吃家的第一人,好吃清宮菜,更愛吃家鄉河南的美食;袁氏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還有三房朝鮮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長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高麗菜等等,也是有口福。

袁世凱飯量很大,連餐具都是大一號的,大瓷盤,大瓷碗,吃起來夠痛快。快六十歲的時候,袁世凱還能吃下整隻雞和鴨。袁氏信奉「能吃才能幹」的信條,常把「要幹大事,沒有飯量可不行」掛在嘴邊。

更絕的是袁世凱愛吃人參、鹿茸之類的滋補品,但不像常人那樣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大把的往嘴裡塞,嚼著吃,有時候吃得自己流鼻血。

佔了袁世凱光的厚德福飯莊:厚德福是北京一家經營正宗河南菜的飯莊,袁世凱稱帝後,厚德福飯莊借袁世凱為河南(項城)人這塊招牌,製造輿論。一時間,厚德福成為北京城達官顯貴聚集之處,生意越做越大,資金雄厚,名廚雲集,成為當時京城頗有名氣的飯莊之一。

魯迅

逛遍京城美味館子 

最愛點心薩其馬

都說魯迅筆下功夫厲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間,到處尋摸好館子吃好吃的。魯迅愛喝酒,每頓飯必喝酒,雖然酒量不大,但經常喝得酩酊爛醉,因此,魯迅很喜歡當時北京廣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還有解酒的功用。

雖然我們印象中的魯迅總是嚴肅的,但是你能想像魯迅其實超愛吃零食和點心嘛。魯迅最愛的點心是薩其馬,魯迅覺得吃甜點可以緩解工作中的緊張疲勞,嗯,很多女孩子也是這麼想的。

蔣介石的食養經

喝白水吃木瓜黃埔蛋

蔣介石飲食上講究很多,比如喝水,蔣介石喜歡喝30到40攝氏度之間的白開水,而且每隔20分鐘就喝一次。早餐也有固定搭配: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

有趣的是,蔣介石吃飯,常備的菜是一碗雞湯,一份鹽筍,還有醬瓜、黃埔蛋。宋美齡是講究西餐的,吃飯時,往往是蔣介石這邊鹹菜雞湯,而宋美齡則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

兩人有時候互相調侃。蔣介石說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美齡則回敬蔣:「你把鹹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呢?」

張大千

廚藝更在丹青上

口重好麻辣醇香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四川的飲食文化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他講究食材要鮮活,從不吃過夜蔬菜。在敦煌作畫的兩年七個月裡,即使受到了當地食材匱乏的影響,張大千也能在當地尋找食材自創美味。

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常去北京一家叫春華樓的福建館子,店東家白永吉很愛和文人墨客打交道,張大千來吃飯,總是免費招待。畫家白吃一頓還可以,第二頓就不好意思了,於是用畫作來抵飯錢,兩人也結下了很深的交情。

張大千很喜歡自己做菜,在臺灣、巴西、美國居住時都自己琢磨做美食。

于右任

美食「草聖」

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在民國吃家中,他是陝西菜的代表人物。于右任是書法家,這一生也不吝筆墨,揮毫給無數餐館飯店寫過牌匾。

在于右任的家鄉三原縣,有一家名叫「明德亭」的餐館,這裡的廚子張榮擅長做一樣拿手好菜——辣子煨魷魚。一次于右任回老家,聞得名聲,前去一品。

雖然身著便裝卻被當地縣長認出,張榮見于右任親臨餐館,不敢怠慢,使出渾身解數燒制辣子煨魷魚,于右任嘗後讚不絕口,掏銀元買單,張榮不肯收。於是于右任叫人拿來紙墨,揮毫題下「明德亭」三個大字,並落款「三原于右任」,此事也是一段佳話。

張學良

一生漂泊,口味常變

張學良出生、生長在遼寧,開始時喜歡遼菜。後來結識張大千、張群等一批川人,受他們影響,一度垂青川菜。抗戰前後,他在貴州被幽禁九年,所以對貴州風味也一直念念不忘。居住臺灣時,也常吃海鮮。

在被幽禁湖南湘西的日子裡,因交通不便,地方又貧窮,吃肉很成問題。於是,張學良常常親自上山打獵,打回野味以後再由廚子做成他喜歡吃的菜。被囚貴州時,張學良愛好釣魚,常把釣來的魚讓廚師或趙四小姐紅燒或清燉。

梅蘭芳

口味南北兼通

以淮揚菜為主

梅蘭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愛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愛吃川菜裡的宮保雞丁。但受家庭影響,加上唱戲保護嗓子的需要,梅蘭芳的飲食基本上還是以淮揚菜為主,如雞湯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別姬等都是他愛吃的菜式。

梅蘭芳每天必喝的是鴛鴦雞粥,為了保護肺和嗓子,且因喜歡清淡,梅蘭芳養成了「三不吃」的飲食習慣:不喝酒,不吃動物內臟,不吃紅燒肉之類的油膩東西。

胡適

走遍天下最愛徽州味道

胡適是安徽績溪人,徽州一品鍋是績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

胡適好酒,酒量雖不大,但年輕時曾飲酒誤事,後又患有心臟病,所有後來飲酒很節制。一次胡適去青島,聞一多等教授設宴款待。

席間,三十壇花雕酒轉眼喝完。胡適眼看酒力不支,於是從懷中掏出一枚戒指請大家傳看,只見戒指上刻著兩個字:戒酉。

原來這兩個字是夫人江冬秀為勸丈夫戒酒親自刻上去的。只是由於江冬秀文化水平低,將「戒酒」誤刻成「戒酉」。大家看了,便不再為難胡適。

張愛玲

用菜形容女人

張愛玲在小說《心經》中有段描寫:「許太太對老媽子說,開飯吧,就我和小姐兩個人,桌子上的荷葉粉蒸肉用不著給老父留著了,我們先吃。」

張愛玲愛吃粉蒸肉已經到了哲學層面,她曾說,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廣東女人像糖醋排骨。

張愛玲愛吃的菜多是母親、姑姑親手做的。只有在和胡蘭成熱戀時,喜歡拉著他吃街頭小吃,一副小女人情態。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飢》裡提到的一個小吃叫「大餅油條」。

鬱達夫

嗜酒愛吃

酷愛福建小吃大餐

鬱達夫生就一副好胃口,好吃,尤愛海鮮。這裡不得不提他和魯迅的交往,真是美食與美酒的碰撞,兩兄弟你來我往,喝酒吃菜、在酒桌上喝醉嘔吐了多少回恐怕很難說清。

1932年4月5日在聚豐園,鬱達夫請魯迅夫婦、柳亞子夫婦邊喝邊聊。魯迅晚年得子,對許廣平很愛。生完孩子的兩年中,魯迅花了很大心血照顧他們母子。鬱達夫飯桌上就打趣說,你這些年辛苦了吧。魯迅有些靦腆,當場回答:「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才是魯迅這口金句的真實出處,沒了一幅「革命」的派頭,卻多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王世襄

民國美食元老

會玩兒更會吃

王世襄被稱為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者型烹壇聖手。他興趣廣泛,喜愛古詩詞,也曾專研於音樂、繪畫、家具、竹刻等各個領域。

王老喜好烹飪,會做菜,更會買菜。其中,他對採蘑菇格外上癮。只要一閒下來去永定河河源採蘑菇。

王世襄在自己的著作裡也經常提到採蘑菇。他寫到,京城採蘑菇的高手多集中在右安門外和永定門一帶,他們每個人都有幾條採蘑菇的「秘密路線圖」,隔幾日就會巡迴採一次,生手很難發現這些蘑菇的生長之處。這種美食精神也是讓人佩服。

譚延闓

「民國政壇不倒翁」

開創現代湘菜新面貌

譚延闓自號祖庵,做過兩廣督軍、陸軍大元帥、行政院長。其開創的祖庵系列菜品促進了湖南菜和淮揚菜的發展。

譚延闓愛好美食,雖然位高權重,但對做菜下廚房也沒什麼架子。他的家廚叫曹敬臣,兩人經常一起合作,譚延闓是「設計師」,腦袋裡對烹飪食經條分縷析;曹敬臣是「工程師」,手上廚藝精湛,味道妙絕。

譚很好客,一開始在自家擺超級大的八仙桌,宴請賓客,後來乾脆和一個湖南同鄉何鍵共同投資開設了一家湘菜館,取名「曲園」,倒也頗受歡迎。

版權聲明:文圖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美食絢爛的時代:民國時期的吃相
    民國也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美食交流更加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要說民國美食,則大多與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國名流有關。他們好吃、能吃、愛琢磨吃,無論是政壇要人還是文人墨客,都為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袁世凱民國吃家第一人 姨太太個個會做菜
  • 民國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 丨 魯迅最愛薩其馬
    我們對民國並不陌生,談到世況、文化,扳著手指也能說出個一二三。民國也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之間的美食交流更加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要說民國美食,則大多與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國名流有關。他們好吃、能吃、愛琢磨吃,無論是政壇要人還是文人墨客,都為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 【禪客酒語】民國吃家/一個時代的眾生相
    我們對民國並不陌生,談到世況、文化,扳著手指也能說出個一二三。
  • 讀書 民國文人的美食生活
    《民國太太的廚房》描述了張愛玲的美食地圖、沈從文的湘行美味、趙四小姐做的清燒豌豆和炒醉蝦、猶太富商哈同的太太讚賞的「柔曼殷紅、晶瑩凝玉的清醬肉
  • 絢爛的音樂時代—巴洛克的音樂
    巴洛克指的是西方藝術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巴洛克一詞原意為不規則的珍珠,最早指的是17到18世紀建築物中的裝飾性風格。這個時期以貝尼尼,倫勃朗,卡拉瓦喬為代表的藝術家著重拓展色彩,強調作品的動態與戲劇性。法國路易十四建造的凡爾賽宮就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富麗奢華,象徵著皇室的財富和權力。
  • 民國女子的愛恨情仇:103穆麗娟(戴望舒夫人)、104葉霞翟(胡宗南夫人)
    民國是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當中非常特別的一段,亂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們演繹了無數愛情故事,至今讓人們唏噓不一已。都說民國出才子,要我說民國更出佳人,尤其是那些穿著旗袍,搖曳在浮光掠影的滾滾紅塵之中的時代新女性。她們活在那個遠去的民國,愛恨已經作了塵埃。這一個個留在紙上的名字,都曾是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傳奇故事。遇見她們,才知這世間的優雅竟是如此。比如周旋。
  • 民國女子的愛恨情仇:107毛彥文(吳宓的單相思)、108蘇雪林(婚姻悲劇)
    民國是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當中非常特別的一段,亂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們演繹了無數愛情故事,至今讓人們唏噓不一已。都說民國出才子,要我說民國更出佳人,尤其是那些穿著旗袍,搖曳在浮光掠影的滾滾紅塵之中的時代新女性。她們活在那個遠去的民國,愛恨已經作了塵埃。這一個個留在紙上的名字,都曾是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傳奇故事。遇見她們,才知這世間的優雅竟是如此。比如周旋。
  • 民國軍閥割據時代的銀元解析。
    背景:民國元年黎元洪任中華民國臨時副總統。他盤據武昌,武昌造幣廠鑄造帶黎元洪頭像的開國紀念銀幣。該幣主要分兩式,戴軍帽和免冠、英文錯版、和七錢二分版。 民國執政段祺瑞和平紀念幣
  • 廣州東山口美食打卡:民國別墅群裡,藏不住的廣式美食誘惑?
    廣州東山口美食打卡:民國別墅群裡,藏不住的廣式美食誘惑?廣州這座城市,可以說是充滿了煙火氣和粵式風情的地方了,不管是大家熟悉的上下九、北京路,還是現代感十足的廣州塔、太古匯,都能讓你印象深刻,而今天言知要給大家帶來的則是民國風滿滿的——東山口。言知上一個公司的老闆就住在東山口,所以聽他時不時說起:「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
  • 活動預告|民國大師們的廚房與愛,張大千的牛肉麵
    :2016年12月4日 14:30——17:00地點:重慶購書中心時代天街大坪店  作者從「吃」下手,切入張愛玲、張大千、吳宓、黃侃、錢鍾書、張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餘位民國時代文化大師的私生活,細數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聞、雅事,並以此理出我們所熟悉的印象中難得的「陌生」。款款細述間,將這些大師再次予以生動描畫、使之豐滿。濃濃煙火氣息中,這些文人的吃貨本色一覽無餘——這,才是真實的他們。
  • 《民國諜影》:在壯闊的時代投身諜戰,投身為國
    小白今天要推薦的小說是《民國諜影》,這本書作為近年來少有的諜戰型好書,屬於絕對的仙草類別。整體結構緊湊,文筆絕佳,人物豐滿。為了反映當時壯闊的大時代,所有人物智商在線,將民國時期刻畫的殘忍真實,卻又不失爽點高潮。
  • "舌尖"美食顧問二毛:真正的美食是一種生活方式
    談及詩歌和美食的關係,二毛說,這些都是美麗的東西,「其實詩歌和美食是相通的,是都需要想像的。」  「大師」的吃相和一般人是平等的  在自己的新作《民國吃家》中,二毛記錄了民國年間各色名人關於「吃」的故事,有軍閥袁世凱,也有一向嚴肅的魯迅。而二毛認為,即便這些人都是名人,但「在吃或者吃相上和一般人是平等的」。
  • 民國,中國歷史上最浪漫且風華絕代的一個時代?
    不知何時,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民國是一個浪漫且風華絕代的時代,說起回到民國,仿佛自己就是風流上海灘的公子闊少或者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姑娘,但民國真實的情況真就如同大家想像的這般浪漫嗎?你很難想像,如此慘案就發生在某些人口中歷史上最浪漫最風華絕代的時代。民國就是上層社會的名利場,底層百姓的絞肉機。
  • 夢回民國 —— 立春旗袍朗誦沙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2021年2月3日立春,「穿越回民國 旗袍名媛會-立春旗袍朗誦沙龍」, 在一九三四文化產業園三期舉行。這場室內主題文化沙龍,主持人沈文老師帶大家進入多彩繽紛的旗袍視界。本次現場活動邀請了專業人士講解民國髮型的後現代演變、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葫蘆絲合奏、旗袍走秀、旗袍詩歌朗誦演示旗袍文化禮儀方面的知識。
  • 《許你浮生若夢》首播 朱一龍安悅溪上演民國愛戀
    《許你浮生若夢》首播 朱一龍安悅溪上演民國愛戀 2018-09-07 14:56:23來源:環球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藏在西安的民國小鎮,仿佛穿越了民國時期,距離市區半小時車程
    如果你只是來這裡旅遊,一秒進入民國的感覺。在這裡,街道大多是民國風格,甚至還有不少民國初期的古建築。不少遊客認為這裡就像是民族影視劇的拍攝現場。除了這裡的街道和古建築。這條街上還有老上海來的有軌電車。廣告鋪天蓋地,都是民國味兒。而且這裡還有很多老電話亭。在這裡打卡拍照並不容易,因為每天來這裡拍照的攝影師和模特太多了。除了這些景點,你還可以乘坐這條街上的老電車。
  • 民國元年:南京記憶與時代剪影
    民國元年的生活新氣象  從1912年1月1日起,至1912年3月30日止,民國元年年初的這幾個月,南京作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都所在地,除舊布新氣象萬千。第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一下子過了兩次年。民國成立,舍農曆,用陽曆,同時廢前清皇帝紀年,用民國紀年。原來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現在陽曆1月1日被定為元旦。
  • 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地 重慶民國街,馮小剛直誇太美了!
    山城重慶,依山傍水,除了歷史悠久的磁器口古鎮,這裡還有獨特歷史風格和民國風情的民國街——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民國街&電影《一九四二》同年年底兩江國際影視城一期項目開街,同時在國泰戲院舉行了《一九四二》的首映禮,由於一期項目很高程度還原了民國時期重慶的城市風貌,大家都開始俗稱「兩江國際影視城」為「民國街」。
  • 民國時代的追星族原來也這麼瘋狂!
    百年前,還沒有電視,明星主要靠拍電影、唱歌或者唱京劇出名,那時的當紅藝人,都有一大批成年死忠粉。如今很多流量明星都會有對應的粉絲團,比如TFBOYS的「四葉草」、李易峰的「蜜蜂」、吳亦凡的「梅格妮」……在民國時代,也早就有了,比如「梅毒」(迷梅蘭芳至深者)、「瑤痴」(王瑤卿迷)……▼
  • 穿越回民國•旗袍名媛會 —— 立春旗袍朗誦沙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東方人骨子裡重尺度,對女性之美崇尚含蓄,卻也不乏曼妙,而最能勾勒這種曖昧美感的衣裝,莫過於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