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網友金石道人來稿
在高層眼裡,房地產金融一度被認為是安全的。
2011年,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在公開場合強調,中國銀行體系房地產信貸資產佔各項貸款的比重為19.8%。要知道那時候,很多歐美銀行的房地產業務動不動就佔了半壁江山。
對比之下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但僅僅5年之後,這一數據的比例就超過了40%。
房地產成為了支柱產業的同時,也愈加讓人感到慌張。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曾在陸家嘴論壇上表露過擔憂:
「金融機構和國家已經明顯被房地產綁架,房價一旦控下來,大家都害怕。」
這種異樣的氣息,不止是中國第二大銀行的董事長感受到了,大家都感受到了。
一顆顆子彈正在射向這個行業。一個舊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1
「五花大綁」
2020年最後一天,兩道紅線從天而降。
第一道紅線是「房地產貸款佔比」:大型銀行不得超過40%,中型銀行不得超過27.5%,小型銀行不得超過22.5%,縣域農合機構不得超過17.2%,村鎮銀行不得超過12.5%。
第二道紅線是「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大型銀行不得超過32.5%,中型銀行不得超過20%,小型銀行不得超過17.5%,縣域農合機構不得超過12.5%,村鎮銀行不得超過7.5%。
這兩道紅線來自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的一則通知,通知中將銀行劃分為5檔,針對每一檔銀行,都設置了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銀行規模越小,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的佔比上限越低。
這是一記砸向樓市的重錘。打蛇打七寸,信貸就是樓市的7寸。可以說,過去這些年來,銀行貸款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動力,沒有之一。
一直以來,房地產也流傳著「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說法,一旦失去信貸的支持,進入樓市的資金必然減少,高房價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專業機構曾測算過,如果2021年房貸增速從2010年的16%下降至15%,住宅銷售額增速將從10%降至8.5%;如果房貸增速下降至13%,銷售額則將同比下降6.9%。
卡緊銀根,為的就是對樓市進行精準調控,讓新增貸款資金更多地流入實體經濟。
這樣一記重錘,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影響確實不小。據安信證券研報數據,35家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裡,踩中紅線的多達10家,不僅有杭州銀行、成都銀行等小銀行,更有建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等中大型銀行。
這些不達標的銀行勢必要壓降流向房地產市場的貸款,根據安信證券的估計,這將導致2021年房地產貸款餘額少增4000億左右,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少增3500億左右。假設按照50%首付規模計算,少增3500億個人住房貸款,意味著將減少7000億的商品房銷售額,佔201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59725億元)的4.3%。
對房企和購房者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一些中小房企,將很難再感受到地方銀行的大力支持,資金壓力會越來越大;而購房者,依靠貸款買房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時至今日,樓市上空已經有了「五道紅線」。
去年8月,「三道紅線」突襲,一眾以高負債、高槓桿著稱的房企,被套上了緊箍咒,不得不走向降負債之路。
如今,紅線又多了兩條,買房者這個口子的銀根也一併收緊了。
至此,樓市的三股力量——房企、銀行和購房者,都被緊緊拴住。
「五花大綁」之下,中國樓市正在迎來一個強調控時代。
2
高槓桿深淵
一直以來,我們房地產調控的宗旨都是一個字:穩。
樓市是中國人最大的資產池,樓市一旦崩塌,會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因此,鎖緊樓市銀根,並不是讓房價大跌,更不是要消滅房地產。給樓市來個「五花大綁」,主要目的就是穩槓桿,降低風險。
這背後的一個現實情況是,當今樓市的槓桿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20年末中國的居民槓桿率已經超過60%,相比2008年的18%,翻了3倍多。這一數字,已經超過國際平均水平,正在趕超發達國家;增速之快,位居世界前列。
貸款的錢大部分都流向了樓市。從近5年總體趨勢上看,2016年以來,居民持續加槓桿購房,致使槓桿率高企,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也呈逐年走高態勢,截至2020年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多達33.7萬億元,較2015年淨增長157%。
疫情也沒能澆滅中國人買房的熱情。2020上半年,在個人按揭貸款沒有放鬆的情況下,購房者再次主動加槓桿,全國購房槓桿率回升至歷史第二高位,僅次於2016年。
從城市來看,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樣本,有7個城市的資金槓桿率(居民貸款/居民存款)超過了100%:
廈門(161.7%),杭州(138.8%),南京(137.9%),深圳(137.2%),合肥(122.9%),蘇州(109.2%),廣州(103.9%)。
你會發現,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樓市投資熱情高漲之地。
居民槓桿率攀升,會持續擠壓消費,這在內循環時代尤其顯得格格不入。
正因為此,銀保監會曾表態:
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在人們加槓桿衝進樓市的大潮中,一些奇怪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不少地區為了讓支付能力較弱的居民有上車資格,默許了「首付分期」等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個人的槓桿率。
此前深圳樓市還出現了「眾籌打新」,即幾個人合買一套房的奇景。
在去年,一個叫「7蟹姐姐」的微博用戶髮長文控訴擁有百萬粉絲的微博大V「深房理」,聲稱自己被「深房理」給騙了,導致自己價值728萬元的深圳房產被查。
看著火熱的深圳樓市,這位「7蟹姐姐」在「深房理」的指導下,以「假結婚」、墊資等非常規方式,加槓桿以728萬元買下了深圳網紅片區前海的一套住宅,最終被套,追悔莫及。
與此同時,一條灰色的炒房產業鏈也浮出水面。
炒房客的瘋狂,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在過去的數年間,高評高貸、氣球貸、加按揭、月供貸、消費貸、信用卡套現、循環貸、P2P眾籌……炒房客們幾乎窮盡所能。
同時手握數十套房產,對炒房客來說,司空見慣。他們是一群賭徒,對「買房是普通人致富的唯一途徑」深信不疑。
他們賭的就是房價的上漲,一旦遇上樓市的調控,等待他們的,就是無盡的深淵。
3
冰火兩重天
亂象之下,控制樓市槓桿,收緊房地產銀根,以防範金融風險,成了當務之急。
但這些紅線的影響,降落到樓市,並不是均勻的。
在房地產貸款的集中度上,監管對於中小銀行的要求要遠高於大銀行。
因為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房貸業務佔比非常大,且多集中於本地中小型城市,但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不穩定,地產崩盤概率遠遠大於大城市。
一旦某一地區的房價下跌幅度過大,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過高的本地中小銀行,極易被牽連,造成大量壞債,導致銀行的危機。
如此一來,大中小城市的房貸利率,將會變得更為懸殊。出於風險考量,銀行將會將有限的信貸更多投放在樓市風險較低的城市。
大城市,銀行多、樓市風險小,房貸利率一般較低;中小城市由於信貸資源不夠豐富、樓市風險較大,房貸利率一般過高。
紅線越多,城市之間的懸殊就越大。重複一下我之前的觀點:
對中國樓市來說,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是:過去那種「一起漲、一起跌」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當天津房價一夜跌回4年前的時候,杭州的樓市正在扶搖直上;當鶴崗的房價跌到「白菜價」的時候,深圳人還在熬夜排隊搶5000萬一套的豪宅,大概率還搶不到。
有城市一瀉千裡,就有城市如日中天。
這種分化,隨著樓市銀根的收緊,會更加明顯。
4
尾聲
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1個多月前寫下的這句話,是當下樓市「五條紅線」的最佳註腳。
上世紀以來,世界上發生過130多次金融危機,其中100多次與房地產有關。
中國絕不能重蹈覆轍。郭樹清筆下的「灰犀牛」,正在一圈圈地被套上緊箍咒。
限購、限售、三道紅線、兩道門檻……一個盲目加槓桿、粗放擴張的房地產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
對房企尤其是尾部房企來說,未來是一個如履薄冰的時代。易居集團CEO丁祖昱甚至在2020年的年終大會上悲觀地表示,未來房地產行業將步入一個「無增長時代」。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無論房貸利率怎麼變,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獲得房貸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用房貸撬動一套房子的門檻,將越來越高。
個人房貸的政策紅利期,已經來到尾聲了。
過去那種,普通人也能通過房子實現階層躍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