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講述了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張導第一步非大女主電影(代號美洲豹先忽略),用時代變遷的視角,給大家看了芸芸眾生,隨波逐流,堅韌生長的樣子。
鞏俐又一次嫁給了一個大戶人家,但這一次她嫁給的不是惡霸,而是不學無術,只懂唱戲賭博的富貴。她也不再反抗,而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希望生活可以越來越好,最後失望離去。後來富貴輸了家裡僅剩的宅子,一貧如洗。為了生存跟龍二借到了皮影,開始闖江湖。至此,電影第一幕結束,講述了一個沒有被戰爭影響的農村社會富豪之間的新舊交替,生活照常進行,優勝劣汰。
之後就進入了40年代的主題,戰爭。才子佳人的戲碼唱不下去了,富貴被拉去抓了壯丁。作為94年的電影,活著最大的優點站在90年代去看40~60年代的生活,相比於現在的文學作品,美化程度明顯有所克制,相對的展現了更真實的生活。老全作為一個國民黨底層軍人,穿的破破爛爛,沒有遠大夢想,只想找到兄弟回家,這就是生活中平凡的你我他。戰爭不偉大,不浪漫,不需要美化。
富貴最後聽了老全的話,看見共軍後投降,總算回到了家鄉,做回了普通人富貴,只是時代不同了。
活著中國民黨的軍服
太平輪中國民黨的軍服
以前村子裡面是長者說話算數,尊重個人財產,但現在政府說了算,不知哪裡來的牛鎮長變成了村裡的一把手,幫大家解決困難。而龍二因為富貴祖上的宅子變成了地主,被批鬥,被槍斃,之前的受苦受難反而變成了一種幸運。多事之秋發生的事情就是這麼魔幻,老百姓能做的也就只有夾著尾巴,低調做人了。
2. 50年代 -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50年代的主旋律是大躍進,是人民公社,是我國領導人為了趕英超美做出的戰略性決定,是要提高工業指數和農業自給率,完成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目的跟改革開放是一致的,但卻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我們不開放,沒有錢,沒有資源,只能從現有的資源裡面做排列組合。為了煉鋼,人民要獻鐵,為了解決糧食的分配問題,有了人民公社,工業水平上去了,糧食自給率上去了,但錢也賠進去了。
改革開放不同,我們賣我們的糧食,賣我們的資源,賣我們的勞動力,賣我們的產品,賣我們的製造產能,用這些錢我們完成了工業化的轉換,成為了全球供應鏈中心,基本實現了小康,有了自己的世界級企業。
現在我們晶片被人卡脖子,要解決,要錢,要時間,從歷史經驗裡面看,我們需要更大的消費市場來掙這些錢,改革開放還是我們唯一的正確選擇。
3. 60年代 -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文革太過複雜,沒什麼能夠說的,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感覺像是一個宗教活動,人變成了神,談戀愛要感謝黨,結婚要感謝黨,毛主席語錄時刻傍身。證明人不是神的科學變成了異教徒,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都變成了中國的哥白尼。好在,人還在,情還在,不管怎樣,都要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
4. 以後 - 生命繼續,堅韌生長
富貴一道墳頭就開始想當時如果沒有做什麼什麼樣的事,有些事過不去,也不耽誤活,就是一輩子跟著你了。未來的日子,就只有等慶長大,希望日子越來越好了。最後的最後,感謝改革開放,感謝高考教育,讓一代代的貧民完成了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