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此時正處於電影尚未萌發的維多利亞時代末期。1912年,卓別林赴美生活,開始從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等工作。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喜劇,甚至還擔任了製片和剪輯。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作家。他一生榮獲成就很多,主要有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不列顛帝國勳章佩戴者、AFI百年最偉大男演員第十名。他的《摩登時代》給我觸動很大,並且讓我懂得了即使衣衫襤褸,但也要紳士般的活著,因為沒了內心,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一位普立茲獎影評人曾說:如果你想了解電影的歷史,想真正愛上電影,就一定要了解為什麼黑白電影的效果不但不比彩色電影差,而且可以比彩色電影更加豐富。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他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全世界都可以讀懂的小人物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
提到《摩登時代》,大家一定會想起那位穿著紳士裝的小丑,踩著大皮鞋,手拿紳士拐杖,邁著鴨子步,周圍滿是經濟大蕭條的景象,而他卻一臉的樂觀,沒人去在意他,而他也就無所謂的歡樂著。孤芳自賞的黑色幽默總是最能打動人心,因為最好的喜劇往往是悲劇,在這部默片裡,我看到了卓別林對生命無差別的尊重。
這部電影的成功,毫無疑問,離不開卓別林自身的才能與努力。同時,他也向世界證明了,幽默並不一定需要藉助語言去完成。這部電影拍攝於1935年,其實那時候好萊塢的有聲電影可以說是已經非常普遍了,可是卓別林仍然不改初心,就這樣帶著可貴的堅持,完成了他偉大的收官之作,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卓別林如果沒有真切體驗過生活,是絕對刻畫不出那種底層小人物的。
卓別林坦言:我在銀幕上扮演的是一個膽小怕事、身體單薄、營養不良的可憐生靈。但是我從來沒有向使我受盡折磨的人屈服。我藐視苦難,我是悲慘境遇的犧牲品,但是我拒不接受失敗。法國影評人則說:卓別林通過電影裡的世界,為我們創造著童話。對此,我深以為然,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與觀眾共同見證的神話。
查理儘管每天承受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當他看到難過的流浪女時,善良的他依然選擇向前搭救,並選擇和她一起生活。我想這也是卓別林想藉助影片告訴我們:身處困境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他們的家雖然簡陋的不能再簡陋,可那終歸還是家。
各位網友,你們喜歡《摩登時代》裡的小人物嗎?你們對這部電影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謹以此文獻給令人肅然起敬的藝術大師卓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