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大師卓別林在1935年拍攝了《摩登時代》,這部電影被許多粉絲視為經典。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聲電影展示了資本主義時代大機器工業中對人的無情殺戮。也詮釋了一代大師的經典傳奇。雖然時隔百年,但是如今再來看,這部電影依然帶給我們很多深思,時代不同,但是小人物的悲喜相似。
電影《摩登時代》中的故事發生在社會大蕭條時期的工業生產時代。這不僅導致大量工人失業,而且礦業工廠也更加殘酷地剝削已經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工人。故事的主人公查理是一名鉗工,在一家大型工廠的裝配線上努力工作。這個小傢伙原本天性懦弱,在一天又一天單調而瘋狂的機械勞動中完全失去了理智。混亂過後,他先是在工廠裡製造了很大的噪音,然後被送到了醫院。當他出院時,他已經被工廠無情地解僱,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窮人。工廠領袖查理被錯誤地視為罷工領袖,並被關進監獄,在那裡他不得不過著沒有食物和衣服的生活,遭遇監獄暴亂他提前獲釋,重獲自由。查理出獄後在造船廠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被判有罪後不久又被解僱了。沒有出路,這時候他遇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從那以後,查理和她分享了他的煩惱。雖然查理在百貨公司做守夜人,回到鋼廠幾天,在酒吧做服務生和歌手,但為了拯救無家可歸的女人,兩個人不得不再次流落街頭,但是面對這樣的生活狀況,查理樂觀自信,鼓勵無家可歸的女人勇敢地面對生活。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部電影的結尾,當男女主人公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並找到了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放棄時,男女主人公坐在路邊哭泣,但查理支持她,鼓勵她相信他們會更好,然後他們攜手前行,一塊浪跡天涯。這時,查理停了下來,他微笑著用手指抬起女英雄的嘴角。他們兩人都在微笑,眼睛閃閃發光。
電影中沒有任何臺詞,並且是黑白電影,背景是富有喜劇效果和強大敘事功能的主人公配和音樂的肢體語言。在這部電影中,有許多喜劇片段,但是笑聲中包含同情、感動和震撼的淚水。這部電影的主旨是「以樂寫悲」,每一個場景都是查理的真實感受,沒有任何做作。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細節顯示了卓別林對民生和社會的深入觀察和關注。他的諷刺效果是巨大的,他諷刺了無聊的世俗資本家、無能的警察、無知的人和被工業時代疏遠的社會。從表面上看,它的諷刺既溫和又滑稽,但看了之後,內心感覺很尖銳。
此外,電影的音樂背景也是點睛之筆,它與劇中人物的動作和情緒的起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這部以音樂和動作為主要角色的電影中,音樂總是貫穿整個電影,不亞於情節的曲折。幾乎每個場景都伴隨著合適的音樂。令人驚訝的是,這部電影的音樂是卓別林自己創作的,所以我們不禁深深地屈服於喜劇大師的高超技巧。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和社會性都很好的電影歷史經典。
選擇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的問題可能有很多答案,但是如果你想選擇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戲劇藝術家,查理·卓別林無疑將成為世界公認的唯一選擇。卓別林出生在英國,在美國成名,他對電影藝術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經常有人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立刻想到了那個穿著肥大褲子、大鞋子、破帽子和刷鬍子的無家可歸者。早在無聲電影時代,卓別林就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是多才多藝的,擅長表現廣泛的滑稽和微妙的諷刺。他不僅精通啞劇、表演、舞蹈、音樂和其他藝術,還寫作和指導自己,主演自己並為大部分電影打分。這也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憑藉他傑出的才華,他使他的電影高度統一、細膩和完整。成功地走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每部電影平均有3億觀眾。
對於這位前所未有的電影大師的評價,很明顯,任何讚揚都不會太華麗。對此,美國電影歷史學家曾經說過,「談論卓別林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從來沒有人像卓別林那樣成為一個角色,當他笑的時候,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會和他一起笑。當他悲傷的時候,全世界都會想到悲傷的哭泣。前蘇聯著名作家kukarkin也由衷稱讚道:「他對人性的理解可以與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相提並論;他諷刺的尖銳程度可以與伏爾泰匹敵。」
卓別林是一位真正的圖像大師。精心包裝在喜劇皮膚中的小丑情節改變了一切,從通過笑話判斷醜到表達真、美和美。通過觀察扭曲的工業、社會和人,現代為他的無聲電影之路畫上了輝煌的句號。正如在他之前的作品中一樣,喜劇吸引眼球,形象隱喻,情感認同和流暢的敘述沒有倒下。即使在一百年後,它仍然不沉悶,現實主義批評的意義也增加了。這比用極度陶醉來表達自己對人類永恆主題的看法要高。喜劇本身是一種表現出比醜陋事物更強大的形式。
文章原創,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