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在社會各種矛盾下,依然嚮往著新生活

2021-01-08 雨柏說電影

這是卓別林第一部有聲片,他儘可能寫一個對話劇本,儘可能嘗試一次聲音的實驗,然而由於卓別林堅持一貫的「流浪漢」角色,聲音似乎又與角色不協調。反觀,聲音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我們聽到的機械設備(有聲)對人的打壓(無聲)正符合了電影主題的象徵。卓別林總帶有純真的浪漫。影片宛如他早年時代的縮影,儘管工作根本無法讓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卻依舊保持著樂觀。就像結尾,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在哪兒,還是會跟著他走下去。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可悲可嘆可憐。誇張的表演,展現那個時代中苦不堪言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底層階段,從笑聲中看到當時社會現實,結局時主角相依微笑走向遠方卻又給觀眾留下希望。無論是表演力還是影片所傳達的思想均足以讓百年後的今天羞愧。節奏緊湊反轉多 工廠齒輪監獄打鬥大船下水百貨店輪滑 笑點太多了! 還有一段歌舞 看得好開心! 片尾雖然暫且沒有像樣的房子但前路上希望未失,太溫馨太治癒了! 仔細想我們生活的年代和我們所能想像的摩登時代 又和這裡對工業社會的描繪有多大區別呢 。

簡直被這片子迷住了,小時候看過很多卓別林的電影,現在重新找出來看真讓人有種笑中帶淚的感覺。片子開頭自動餵工人吃食物的機器簡直太天才了!卓別林不僅是喜劇演員還是前瞻大師發明家啊。卓別林對生活,愛情,工業時代的觀點全部寫在電影裡了。機器時代下個體的異化,或者說,物質時代下個體性的消解,關於異化的題目,我們可以在後現代的文藝創作中比比而見,思想家和大師們總能預見到人類即將面對的困境,卓別林同樣前瞻地呈現了文明時代人的尷尬處境和永恆話題。但卓氏的故事總會給你一個希望,儘管這希望在那絕望處境中飄搖不定,隨時可滅。人的機器化,精神壓力,鋃鐺入獄,家庭,罷工,不知道當時會有多少人從這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會有多少人從卓別林最後一抹笑容中找到一些生存下去的希望。卓別林有聲熒幕歌舞處女秀印象深刻。

無情地揶揄了整個工業時代和大蕭條,事實上整個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被卓別林殘酷地諷刺了一番。最後十分鐘的表演可以看做卓別林經典影像的濃縮,最後字幕上的幾句話讓人聯想到他們用血肉之軀在鋼筋混凝土社會艱難掙扎的悲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後不久,有聲電影就全面搶班奪權了。無聲電影在摩登時代落幕,表演大師卓別林則首次在影片中發出了聲音,頗有深意的巧合。對比城市之光,前者的濃濃的人性光輝是不可超逾的,但這部摩登時代所反思的社會性在今天也不過時。卓大師的經典,雖然很多鏡頭有點過頭了;跨時代的想像力,揭示的是那麼多現實,只要行動,總會越來越好的;看這片的時候,想到犯罪心理裡面,一幫人破案後一起看卓大師的膠帶電影的場景,很是溫馨。

工業革命的影響和資本主義低階的生活寫照。 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細節和橋段,至今的電影仍在模仿和引用。我們的喜劇,進步的只有畫面,只有技術,沒有橋段,沒有升華。雖然是1936年的電影,除了畫面是黑白的,對白少了點,其他一點都感覺不出他的陳舊。雖然是喜劇片,除了讓我笑到肚子疼外,還諷刺了深刻的社會矛盾。尤其是一開始流水線的工作,更是讓人能聯想到最近熱門的富士康問題。午餐機器極盡反諷,所謂的提高效率。字幕的字體好喜歡。女主有點點像艾瑪。從那時起夢想就是有房子啊。吃那麼多毒品竟然還活著。生活的心酸,小人物的悲劇,難得的愛情。看著看著突然發現在小時候已經在中央臺看了好多遍。卓別林真是全才,編,導,演,製片,連配樂都一手操辦。總是能把最苦的故事用最快樂的方式講述出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帶著微笑一直走下去。

即使大機器時代是如此的冷冰冰和不近人情,但卓別林所扮演的小人物自始至終也沒有越雷池一步,做下真正違反法律的事情,點點滴滴的幸福都格外珍惜,知足常樂,以善良之心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社會,那麼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廠螺絲工,監獄生活,玩具商城溜冰鞋獨舞,酒吧獨唱,還有最後的黎明曙光。卓別林是個偉大的左派,可是現實未必比電影進步,一些特色的左派國家正在步入本片後塵 。經典的卓別林代表作,表現了工業時代的種種社會詬病,工人沒有保障,工作量大沒人性。而這麼沉重的話題被卓別林的幽默刻畫出了令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效果。那個自動餵食物的機器後來貌似還被很多其他戲劇電影借用了。機器生產給人帶來的麻煩遠多於好處。卓別林如歐亨利筆下的索比一樣,讓人不禁感嘆人生是如此的嘲諷。不過好在故事最後是滿滿的希望,他們攜手走向新的生活。

一部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的經典之作,很多人覺得此片是他最好的電影。他的舞臺魅力猶如一束光芒一般讓人一下子就體會出了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幽默感,這就是所謂的逗比吧。在憨豆,周星馳,趙本山身上都不難發現很多他的影子,喜劇鼻祖當之無愧。一部既具觀賞性,又有社會價值的佳作,這一次卓別林再次沒讓我失望,這部作品在風趣幽默的場景中無處不隱藏著那個時代的悲哀,男女主的愛情在時代的映襯下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又是那麼的動人,結尾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本片的音樂更是契合影片。演員方面,卓別林還是那個卓別林,寶蓮高黛真的很美。片子的題材過百年也不落後,導演對社會的洞察真是透徹。論表演,最後餐館裡他的獨舞段落讓人印象深刻啊,反覆看也看不膩,肢體語言非常漂亮。

相關焦點

  • 影片《摩登時代》反映了怎樣的歷史背景?
    答|百度派 @小時候騎過豬喜劇大師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影片《摩登時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時代,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裡集中。隨著這場工業和社會變革洪流到來的是大量淪為機器工業文明附庸的無產階級,在技術革命的旋渦中迷惑,然後成為這個機器社會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微不足道,隨時可以被無情拋棄,工人的價值不如機器。如今看《摩登時代》,依然是表現20世紀初社會化大生產的最為著名的影片了,為經濟危機給廣大工人帶來的痛苦而大聲吶喊呼號。
  • 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是人性無盡的「貪婪」
    而卓別林的影片,除了能夠帶給觀眾歡笑之外,很多的時候還能夠啟發觀眾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和認識。作為一個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藝術家,卓別林以其不向時代妥協的藝術態度,在好萊塢已經被有聲電影完全佔領之後,他依然帶著自己對默片藝術的執著,先後創作了《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有人說偉大的對手創造偉大的自我,而當時卓別林的對手,正是日益革新的有聲電影技術。
  • 《摩登時代》:縱然卑微無助,飽含熱淚後也可創造別樣摩登人生
    《摩登時代》不僅僅被稱為「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同樣成為國內思政與歷史課堂匯總給教師常用的典型教學素材。卓別林用自己獨到的創作思想與細膩而嫻熟的喜劇表達手法,對經濟蕭條時代激化的社會矛盾進行抨擊,表達著對社會底層工人的深刻同情。
  • 《摩登時代》與卓別林
    片名「摩登時代」(Modern Times),也可理解為現代社會。工業化大生產造就了現代社會。卓別林通過幽默喜劇的形式,反映了進入工業文明的現代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病,以及底層人物生活的悲劇。影片開始,寫了一行字「一個描述工業時代的故事,描述了私營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間的衝突」。揭示了電影的主旨。一大群羊群湧入的場景,隨後又播放工人群眾上班時的景象。
  • 《摩登時代》——卓別林
    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
  •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好的一部電影嗎?
    《摩登時代》以二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以一個被壓榨的工人、社會底層人物的視角,揭露著社會矛盾和現實,可以說是披著喜劇外衣的帶有悲劇氣息的社會現實寫照。雖然是一部默片,卻無聲勝有聲。他和偷麵包的流浪女在飢餓和無助中共同憧憬著溫暖的家,幻想著幸福的日子,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希望。雖然最後女孩做了舞者,自己也有了工作,但好景不長,最終兩人又陷入了逃亡中。
  • 推薦一部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豆瓣9.2分,值得一看
    推薦一部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豆瓣9.2分,值得一看人的異化,極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舊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卓別林是個極為矛盾的個體:一方面,他總是對社會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頑疾給予毫不留情的諷刺和抨擊;另一方面,他也是個執拗的人性本善論者。
  • 《摩登時代》為什麼能成為卓別林的代表作?
    《摩登時代》一直都是卓別林的代表作,為什麼這樣說呢?該片是卓別林的第七十五部影片,豆瓣有9.2的評分,在TOP250中排名102。《摩登時代》是他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也是最後一部流浪漢電影。這部《摩登時代》是卓別林對於社會、人生、電影藝術的思考。
  • 卓別林與《小丑》只有一線之隔,《摩登時代》的小丑人生
    而在《小丑》這部電影裡,編導以《摩登時代》的溜冰跳舞片段來為《小丑》畫龍點睛,這讓人不禁拿《摩登時代》來做對比。以我的感受來說,卓別林與小丑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在《摩登時代》中,我們看到資本家對勞工毫無憐憫的壓榨與監控,也看到資本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不友善,電影中,在工人出獄後,熱心善良的卓別林陰差陽錯地參與了勞工的示威遊行,讓他被捕入獄。
  • 不能錯過的外國電影之《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是1936年上映的電影,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的最有名的電影之一,也是他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喜劇片之一。在影片剛剛開始時,並沒有出現主人公,二叔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然後緊接著才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其實這種人和牲畜的形式很接近, 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向我們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 影視點評:《摩登時代》笑中帶淚的社會喜劇
    《摩登時代》可以說是卓別林的代表作,正向片語說的那樣「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即使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在看影片時,同樣產生了很多共鳴。《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標籤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託於上世紀20-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大蕭條,正如影片開頭的字幕揭示的:「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
  • 《摩登時代》:跨越階層究竟有多難?
    人的異化,極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舊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卓別林是個極為矛盾的個體:一方面,他總是對社會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頑疾給予毫不留情的諷刺和抨擊;另一方面,他也是個執拗的人性本善論者。《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豆瓣評分9.3分,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了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
  • 《摩登時代》是一部悲劇?結局本來會很灰暗
    查理·卓別林的電影總是充滿著荒誕奇想,他用非現實的表現方式,表達了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無疑是最能代表他的作品,裡面有著許多滑稽搞笑的橋段,同時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情況,溢滿批判和諷刺的色彩。
  • 《摩登時代》:查理·卓別林默片時代的一去不返
    當一天,有個人告訴你,別這樣幹了,時代變了,之前的那套行不通了,我們的時代過去了。這個時候,你會不會黯然失落,巨大的無奈感將你帶入過去輝煌的記憶溫泉,但因為火山已死,溫泉的水溫也會最終慢慢變涼。查理·卓別林是默片時代偉大的電影大師,他參演的所有默片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因為當時的電影無法錄製和播放演員的對白,所有的內容都必須靠演員的肢體表現出來,查理·卓別林創造的表演方式非常深遠的影響了世人。但因為技術的革新宣告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宣告了默片時代的終結,即使是查理·卓別林也無法阻止電影史的進程,而《摩登時代》則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
  • 電影:摩登時代(1936)
    【電影:摩登時代(1936)】導語:在摩登時代(1936年),仍然保持沉默的Tramp,他熟悉的小德比帽,小鬍子,大靴子,寬鬆的褲子,緊身夾克和手杖使他的最後一次屏幕亮相。這部社會抗議電影是查理卓別林對抗同步有聲電影的最後立場 — 這也是他最後一部完整的「無聲電影」 — 雖然必須指出它是一部準無聲的電影。電影中沒有傳統的,同步的語音對話 — 但是聲音和聲音確實來自機器(例如餵食機),電視屏幕(即,老大哥屏幕 — 喬治奧威爾的書1984年之前,發表於1949年),和卓別林的實際聽到的聲音是一首虛構的,無意義的胡言亂語。
  • 《摩登時代》裡的聲音印象
    19世紀30年代,好萊塢有聲電影快速發展,但喜劇大師卓別林堅守自己對無聲電影,肢體表演藝術的熱愛,為我們帶來黑白默片的經典之作:《摩登時代》。電影中聲音的豐富運用,巧妙敘述了繁華的「摩登時代」下小人物心酸又戲劇化的生活,其間隱喻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 笑聲中的淚水與正義——評卓別林默片代表作《摩登時代》
    一、電影主要概述1、主要情節概述《摩登時代》是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 20 世紀 30 年代導演並主演的無聲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夏爾洛在工廠被機器捉弄,他經過無數次掙扎,但是依舊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當時資本社會的「吃人」本質。二、《摩登時代》所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1、誇張手法的應用喜劇電影之中的誇張手法有效地幫助其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張力,這種誇張更是營造出了電影之中的「笑點」。
  • 《摩登時代》查理·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
    【 查理·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時代》在美國上映,誰也不曾想過的是,這居然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
  • 摩登時代的困境
    文/ 金鑲玉 1936年,卓別林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默片《摩登時代》。
  • 《光榮時代》,嚮往新生活的「秦招娣」能做到嗎?
    在《光榮時代》中,薛佳凝扮演的「秦招娣」,演技不必多說,因厭倦了刀尖上的生活,像過個平平淡淡的生活,理想中開始新生活,其實一開始這就註定無法實現的。而此時心狠手辣的尚春芝已註定無法過上新生活。鄭朝山到了北平感覺陽光都是明媚的,滿大街的彩旗招展,心情也是舒暢的,感覺自己即將開始秦招娣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