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是人性無盡的「貪婪」

2021-01-08 週遊世界電影

在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了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影片是卓別林整個電影生涯的代表作品。這部影片通過一個被逼瘋的流浪漢和一個可憐的孤女,表達了對這個所謂的「摩登時代」的深深諷刺。

作為默片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大師,卓別林的表演風格,在整個默片時代的後期,已經趨於在默片藝術上的完美。舞臺演員出身的卓別林,在銀幕上,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為其主要的表演特色。而卓別林的影片,除了能夠帶給觀眾歡笑之外,很多的時候還能夠啟發觀眾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和認識。

作為一個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藝術家,卓別林以其不向時代妥協的藝術態度,在好萊塢已經被有聲電影完全佔領之後,他依然帶著自己對默片藝術的執著,先後創作了《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有人說偉大的對手創造偉大的自我,而當時卓別林的對手,正是日益革新的有聲電影技術。卓別林之所以依然在有聲電影時代,堅持創作無聲電影,一方面來源於當時的有聲電影技術還不太成熟,另外一方面是卓別林認為無聲電影才是當時電影藝術的最佳表現形式。正是卓別林藝術態度的堅定,以及對自我表演技藝的強烈自信,使得他在有聲電影來臨之後,依然能夠創作出,堪稱整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兩部默片電影。而這兩部無聲電影的巔峰之作,也是這位「默片之王」,向屬於他自己的那個電影時代表達的最誠摯的敬意。

有影迷說,卓別林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其實就是一個角色。永遠的是戴著一個破禮帽,穿著一條肥褲子,腳上一雙大頭鞋,手上一個破拐杖,留著一個小鬍子的流浪漢形象。這個流浪漢時而神經敏感,時而面帶嬌羞,時而一臉嚴肅,時而帶點小壞。卓別林的這個角色,算不上老實,但是絕對善良,相對於基頓那個勤奮的小夥子,卓別林的這個角色更接近於市井中的常人,所以在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上,卓別林的流浪漢除了帶給觀眾笑聲,還往往要帶走觀眾大量的眼淚。

卓別林的影片之所以讓觀眾流淚,並不是因為影片中的故事情節有多麼感人,而是通過他的影片,銀幕前的觀眾,總能找到自己的曾經為生活奮鬥所遭遇的某個過往。當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對著一個強者尬笑的時候,當他面對著心上人一臉嬌羞的時刻,當看著他在電影結尾時,留給銀幕前觀眾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們總能從中找尋到自我在生活裡掙扎彷徨的身影,感受到生活中無盡的無奈和辛酸。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所表現的,是當時人們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擔憂。正如我們當下的人們對所謂人工智慧的擔憂一樣。在影片中最為諷刺的,是卓別林飾演的工人查理,在周遭環境的壓榨之下,精神變得極度失常。查理是一名流水線工人,他每天要做的工作,便是根據履帶傳送的速度,擰緊履帶上工件的螺絲。而履帶傳送的速度,則掌握在工廠管理人員的按鈕上,他們根據工人的工作狀態,和現場情況,調節履帶的速度,以此達到最大的生產效率。而為了讓生產效率最大化,他們還試圖發明一種給工人餵飯的機器,以儘量的縮短工人的用餐時間。

為了監控工人的一舉一動,當時的工廠中已經布滿了攝像頭,在查理試圖在衛生間抽菸偷懶的時候,工廠經理可以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呵斥查理。這便是卓別林所要交代給觀眾的「摩登時代」。在影片中,科技的發展首先不是服務底層人民的生活,而是為了讓工廠領導更好的監控底層人的工作,以此達到讓他們的生產效率最大化。

如果仔細的想一下,即使在8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不依然是卓別林影片中的「摩登時代」嗎?我們的工廠,在各個工序和工位上,都設置了標註的作業指導書,在作業指導書上,有標準的用工時間和作業規範。而工人們在工廠要做的任何事情,也幾乎都已經在企業的掌控範圍之內了,吃飯時間,休息時間等等都是固定的。

而這些設定,就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中的餵飯機一樣,無非是希望更大化地提高生產效率。而在現如今的工廠,工人們越來越機械化,而機器設備卻越來越智能化。之所以這樣設定,更重要的就是為了激發更大的生產效率。雖然生產效率是一個企業的命脈,但是對流水線上的工人而言,無限的強調生產效率,勢必會造成《摩登時代》中查理式的悲劇,那便是在機械化的工作中,逐漸的讓人的主觀能動性降低,甚至會漸漸地剝奪了他們身上的人性。

在幾次遭遇之後,查理突然發現了監獄是一個很好的去處,他在監獄裡有吃有喝,還不用面對那種無休止,沒人性的勞動。這是卓別林對當時那個時代極其尖銳的諷刺。在《摩登時代》上映之後,遭到了很多當時的資本持有者的抨擊,認為卓別林試圖用這部影片,在刻意的製造社會矛盾。

但是在歷經了80年之後,人們愈加地發現了這部影片的內在含義,的確可能在表象上卓別林的這部影片的確將一些矛盾表現得太過尖銳。但是如果將這部影片,放在靈魂的層面上去探究,即使在80年之後,我們依然是生活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

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用上影片中的自動餵飯機,但是我們在工作時的吃飯時間是不是被明確限制了,雖然我們現在的流水線作業還沒有影片中那樣的苛刻,但是我們的每個工作崗位上是不是都有標準的產能定額,雖然對我們的限定有時候並沒有像影片中所表現的那樣硬性,但是所嵌套的社會資源,依然讓我們的生活奮鬥在「摩登時代」的各種指標中。

據說卓別林曾想著給《摩登時代》設計一個悲慘的結局,查理徹底瘋了,孤女變成一個修女。但是卓別林覺得這樣太過不近人情。的確是這樣的,雖然每個時代總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受不同的人生百味,但是終究帶給人們的,依然有幸福和快樂。因為潛藏在人們靈魂深處的人性,總會像影片中結尾所表現的那樣,在黎明第一縷的陽光中,被徹底的喚醒。

查理和孤女的境遇,一樣也是很多銀幕前觀眾的境遇。在社會的大節奏中,我們迷茫的找不到當下的出路和未來的方向,以至於我們跟隨著那個本不屬於我們的節奏,愈加的瘋狂,迷失。而此刻我們要做,並不是更快的增加節奏,以獲得這個「摩登時代」的認可,因為即使我們的節奏再快,我們也只能成為別人生活的註腳。相反我們要做的,卻是要保持一下和這個「機械」世界的距離,回歸到原始的人性中,重新審視我們心中的「摩登時代」。影片的最後,查理和孤女留給觀眾的背影,便是他們走向的,屬於他們的「摩登時代」,也是銀幕前的觀眾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服務於我們生活的,而不是剝奪我們生活的「摩登時代」。

相關焦點

  • 《摩登時代》——卓別林
    本片故事發生在美國二十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卓別林飾)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思想?
    卓別林的滑稽動作表演工廠生活的疲勞乏味。剝削社會對於貧苦人民的無情。殘忍變態的現實讓男主人翁查理情願待在監獄討得飯食和住所,也不願活在慘澹的現實社會。小編看影片時笑過又抑鬱了,查理看似滑稽,實則無比可憐。卓別林的肢體動作麻利流暢靈活,這是一般演員沒有能力做到的。影片中女主人翁的純真善良俏皮的笑容我看得都快哭了。看到女男主人翁之間純真的愛更是讓小編感動。
  • 《摩登時代》與卓別林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在1936年導演並主演的黑白無聲電影。影片講述了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故事。
  • 《摩登時代》為什麼能成為卓別林的代表作?
    《摩登時代》一直都是卓別林的代表作,為什麼這樣說呢?該片是卓別林的第七十五部影片,豆瓣有9.2的評分,在TOP250中排名102。《摩登時代》是他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也是最後一部流浪漢電影。這部《摩登時代》是卓別林對於社會、人生、電影藝術的思考。
  • 鹽觀影 | 卓別林《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是我完整看過的第二部卓別林,看第一部在2019年,是《城市之光》。我驚嘆於:導演、編劇、主演、配樂,卓別林。除了《摩登時代》,他的很多電影配樂也都由自己挑選各種古典音樂小品或自己根據情節創作完成。我喜歡這樣的人,他生來就是藝術家。
  •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好的一部電影嗎?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的代表作之一,從影片字幕中我驚訝的發現,他兼導演、編劇、演員甚至配樂於一身,真乃當之無愧的喜劇大師。影片雖然是黑白片,但是如今看來仍然別有味道。《摩登時代》怎麼說的,單看片名,摩登,意味著發達、進步。摩登時代,聽名字應該是一個和發達的都市生活有關的電影。實則不然,摩登的城市之下,透露著底層人民的艱苦,工廠倒閉,工人吃不起飯而被迫當強盜,人們艱苦的掙扎在生死的邊緣。與之相比的富人生活,玉盤珍饈,看表演。讓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卓別林為無聲電影畫上的句號—《摩登時代》
    今日影片推薦:查理·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介紹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百年前的《摩登時代》,小人物亦有著同樣的悲喜,致敬卓別林大師
    喜劇大師卓別林在1935年拍攝了《摩登時代》,這部電影被許多粉絲視為經典。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聲電影展示了資本主義時代大機器工業中對人的無情殺戮。也詮釋了一代大師的經典傳奇。雖然時隔百年,但是如今再來看,這部電影依然帶給我們很多深思,時代不同,但是小人物的悲喜相似。
  • 《摩登時代》查理·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
    【 查理·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時代》在美國上映,誰也不曾想過的是,這居然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
  •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表演堪稱經典,不愧是喜劇大師!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表演堪稱經典,不愧是喜劇大師!《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經典喜劇,該片於1936年2月上映。影片開始呈現出的一派景象就是「摩登時代「的模樣,工廠、流水線工人、資本家、機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機器對人的奴役、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發明」吃飯機器「看上去體現的是人對機器的進一步控制、對技術的進一步掌控,實則不然。相反,這是機器對人本能的掠奪,對人體的物化。資本家們急迫地想要研發出」取代人「」方便人「的機器,工人們行走在生存線上,掙扎以求得麵包。
  • 推薦一部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豆瓣9.2分,值得一看
    推薦一部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豆瓣9.2分,值得一看人的異化,極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舊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卓別林是個極為矛盾的個體:一方面,他總是對社會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頑疾給予毫不留情的諷刺和抨擊;另一方面,他也是個執拗的人性本善論者。
  • 《摩登時代》無法超越的經典,無法忘記的卓別林!
    前夜裡找出一部老片,上世紀30年代的無聲電影——摩登時代。何謂摩登,詞條中如是說:時尚。那時的美國正處於機械時代,笨重的機器需要多個工人來操作,工人們賺取微薄的酬勞被迫成為機器的附庸,被剝奪了時間甚至自由。
  •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最為閃耀的兩大亮點
    查理·卓別林於1936年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摩登時代》,已然是一部傳世經典之作。該片不僅被讚譽為「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還被寫入了中國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1920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工人被當作機器一樣被無休止地壓榨。
  • 《摩登時代》:卓別林表演藝術特徵,搞笑人物背後的辛酸悲劇
    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無疑是最能代表卓別林的一部影片,而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反映一個時代,20世紀初西方國家進行工業革命,大工廠取代了傳統的人工作業,恰逢美國經濟大蕭條,每一個底層勞動者為了生存苦苦掙扎。
  •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
  • 北青報: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遮蔽了什麼
    這方面對大家影響比較大的一個通俗文化產品,就是卓別林導演和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1936年)。除了描寫當時工人嚴重的失業狀況,卓別林尖銳批評了以福特汽車公司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流水線。他扮演的工人,即那個經典的小個子流浪漢,在流水線上被迫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複擰緊螺絲的單調動作,最後因此精神崩潰。在電影裡,工人的吃飯時間都被苛刻地計算,以至於工廠設計了餵飯機器來提高效率。
  • 卓別林與《小丑》只有一線之隔,《摩登時代》的小丑人生
    但是在卓別林的作品中,卻都深刻地反映了小人物的悲苦,他以喜劇的方式,來描述悲劇的故事,所以他是用喜劇的方式演出了悲劇。而在《小丑》這部電影裡,編導以《摩登時代》的溜冰跳舞片段來為《小丑》畫龍點睛,這讓人不禁拿《摩登時代》來做對比。以我的感受來說,卓別林與小丑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 電影《摩登時代》,卓別林塑造了一位全世界都可以讀懂的小人物
    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此時正處於電影尚未萌發的維多利亞時代末期。1912年,卓別林赴美生活,開始從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等工作。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喜劇,甚至還擔任了製片和剪輯。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作家。
  • 查理卓別林
    可愛的查理《摩登時代》中我們的查理卓別林是位流水線上的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重複的生產機器零件,單調枯燥。流水線的工人就像是個機器而已,機械的擰螺絲上螺帽一刻都不能休息,工人被逼成了神經痙攣性瘋狂症。那就是工業時代和那個時代的勞苦大眾,他們不能停歇,因為失業就意味著無法生存。今天已經是資訊時代了,你想想你又在機械的重複哪種工作,你又在被哪種機器投喂?
  •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所演繹的年代,你知道有多「摩登」嗎?
    查理·卓別林於1936年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摩登時代》,已然是一部傳世經典之作。該片不僅被讚譽為「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還被寫入了中國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影片講述的是卓別林飾演的查理與其他工人一樣在工廠裡的機器前,夜以繼日的從事著單調枯燥而又緊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