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Modern Times),1936年在美國上映,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是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本片是卓別林早期黑白電影作品之一。雖然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影片的配樂和特技都無法和當今的好萊塢影片媲美。但是,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天分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在1978年巴西《標題》雜誌刊登的世界有史以來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七位。

卓別林稱得上一代人的啟蒙大師,那個時代人們的偉大的藝術家,值得說稱讚的是我們還沒有出生的他們便開始研究了怎麼娛樂大家,開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努力奮鬥到達今天的電影境界,真實而富有啟發意義,感謝遇到了他們能夠為我們留下來如此寶貴的影像財富。本片故事發生在美國二十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片中喜劇手法和視覺手段都有著卓別林獨特匠心的痕跡。而其主題則更為突出,圍繞美國當年工業起步時期美國勞苦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詼諧的諷刺。

我想,現在世界上凡是知道卓別林這個名字的人,都會下意識會想到這是個喜劇演員,而且還是特別出名的一個演員。查理卓別林在銀幕上給觀眾留下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那個裝作紳士卻又有些邋遢的流浪漢形象。他總是以一個小人物的角色,給觀眾帶來快樂,帶來觀影后的深思,他用一個個搞笑的動作和故事講述著那個時代以及折射著現代的某些社會黑暗和底層人民的苦難。

這部被寫入中國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的超級經典之作,浸透了卓別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片中那個不聽話的「自動助食機」,即使放到現在,也依舊能讓眾多觀眾笑到面癱。影片將機器時代帶給社會底層的痛苦剝膚及髓,以滑稽到恐怖的美學反叛精神,對工業時代做出了最形象的概括,甚至在人們一想到「資本家」這個詞,便會浮現出卓別林在巨型齒輪的縫隙中「舞蹈」的畫面。

卓別林一開始在一個壓榨工人的工廠裡幹活,因為工廠節奏太快,自己精神崩潰,從醫院康復出院以後工廠也倒閉了,在街上巧遇遊行群眾被誤認為是共產黨人,警察把他抓進監獄,在監獄裡誤嗑藥幫助獄警制服犯人,被釋放出獄,然後卓別林說,「我能多待幾天嗎?我在這裡挺開心的。」——影片開始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大蕭條工廠倒閉,大多數人沒有工作,人們生活艱難,在監獄裡生活都比在外面開心。卓別林第二次出獄後進入了一家商城當守夜人,他帶她進商城玩,人生第一次睡到舒服的大床,可是遇到了劫匪,第二天早晨被警察關進派出所拘留十天,出來之後,她找到一個河邊的家,破落卻溫暖,兩個人終於有個著落。

電影一開頭便是一群豬和一群工人的暗喻,簡單而有力。之後便出現了百無聊賴的董事長,身強力壯卻無所事事的管理員,絲毫不敢懈怠的工人,獨立堅強而美麗的女子,粗暴無情的警察等等形象,這些角色相互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簡單的小故事。 卓別林力圖展現和演繹一個隨時隨地都心地善良,彬彬有禮,但是又笨手笨腳的肥褲腿,大皮靴,八字步,圓頂禮帽,並且蓄著小鬍子的可愛又可悲的形象。可愛在於他精湛的演技和誇張的劇情,但是這份可悲,卻是這個人物的品格與社會習俗的巨大衝突。

卓別林在作品裡塑造的人物,大都有一種悲情的色彩,基本都是因為其笨手笨腳,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被高速發展的社會淘汰。但是他的角色總是有著浪漫主義色彩,他們永遠心地善良,熱愛生活,愛好打抱不平,是一個總想當紳士的流浪漢,這種裝腔作勢其實是他對生活以及尊嚴的渴望。即使這樣,在他的電影裡,這樣的小角色總是會得到生活最卑微的垂青。所以我們總說最優秀的喜劇大師都是最為出色的悲觀主義者,並且在我看來卓別林尤甚。他的作品結尾大多都是小人物落寞的背影,在經歷了一切的滌蕩起伏以後,再一次走上小人物的流浪。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估計是卓別林所希望的觀眾對其角色的態度吧。

在世界電影發展的長河裡,有多少震耳發聵的流派,多少耳熟能詳的大師,無論法國新浪潮、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還是格裡菲斯、巴贊、戈達爾,他們都無一例外的在電影的高速發展中被淘汰,可是唯有卓別林的作品,在80年以後的今天,依舊有著雅俗共賞的強大魅力。想來是他的目光,總是充滿了對世事的洞察和憐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