蹽丫子、家雀兒、蠍拉虎子……這些記錄著很多北京人美好回憶的「京片子」,現在聽到得越來越少,甚至北京的中學生都日漸不識。昨天,教育部發布我國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語言狀況調查報告——《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市中學生對北京話認知程度日漸式微。本市計劃通過校本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等帶動青少年保護和傳承北京話。
北京孩子不識北京話
據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賀宏志介紹,《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目前正在審稿,預計8月底出版。從調查情況看,北京中學生對於北京話的認知程度日漸式微。對此,賀宏志解釋,近些年來,北京話受到挺大衝擊,這與全市總人口中「老北京」比例下降以及北京國際化現代化步伐加快都有關係。
北京孩子不識北京話?的確如此!北師大二附中語文教師何杰從小在北京長大,他就發現自己的學生對北京話了解確實不多,因為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是「新北京人」,家裡對話說的更多的是普通話或是老家話,而不是北京話。
有一次何杰帶孩子們賞析話劇《茶館》,評價一個角色時,何杰來了一句:「真局氣!」學生們一臉茫然,無人能懂。「其實就是形容人仗義、不耍賴。」何杰只好再給學生解釋。平時,他偶爾會蹦出「真格的」「撒丫子」等北京話,但能和他交流的學生並不多。
清華附中語文教師張彪也有同樣的感觸,現在的中學生接觸北京話的機會較少,沒有適當的環境,只有少部分學生通過家裡老人了解北京話。
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小馮曾參與過「京片子測試」,18道題,他居然有幾道沒答上來。他有些沮喪,「我是北京人,對北京話很有感情,那裡面有很多小時候的記憶。」小馮期望能儘快對北京話進行保護,「現在,我們知道的都少了,要是不保護北京話,以後我們的孩子可能連聽的機會都沒有了。」
京味兒校本課傳承北京話
對於北京話的傳承和保護其實早就開始了。
北京市語委已經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北京庫建設項目。2012年11月,本市還舉辦了尋找最地道老北京發音人的海選活動,通過紙筆記錄、錄音、攝像等方式,全面調查採集並整理老北京話原始數據。
賀宏志表示,本市還計劃通過校本課程以及校園文化活動來保護和傳承北京話,目前,這些工作已列入北京市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規劃。
北京語言類「非遺」208項
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北京話。
《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目錄顯示,報告專題篇包括「北京市小學生家庭語言規劃狀況」「北京市中學生對北京話認知和使用情況」「《北京晚報》(北京論語版)用字用詞計量統計和分析」等章節。資源篇中,詳細介紹了「老北京商業叫賣資源」「皇家園林楹聯牌匾資源」「皇家園林清御製詩詞資源」「北京話古詩文吟誦資源」「北京核心城區地名文化資源」以及「北京話歷史文獻資源」等。
報告還分門別類列舉了208項北京市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傳說類,也有以北京話為承載的曲藝,如在京西地區流行的蹦蹦戲等。
據透露,今年年底,北京將在全國率先建成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本次報告的內容以及3D版的碑帖牌匾等都將實現網上共享,市民可登錄北京語言文字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