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川普記者會上說了一句「我來自臺灣」,上海東方衛視駐美國白宮的臺籍記者張經義被民進黨當局盯上了。
張經義,曾被臺灣媒體稱讚為「臺灣之光」,因為張經義駐白宮多年,「見過的美國總統比郭臺銘還多」。誰能想到,僅僅一年後,同樣是一句不無自豪的「我來自臺灣」,竟讓張經義成了民進黨當局政治追殺的對象。民進黨當局為何非得在這個時候跟張經義過不去?導火索是美國的網軍發帖攻擊張經義,而有美國政客也轉發帖子並威脅要將張經義「踢出」美國。一貫「媚美抗中」的民進黨當局當然要小跑跟上以表忠心,打自己的孩子也在所不惜。更何況民進黨一貫敵視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胞,認為他們是藍營支持者,害怕他們會揭穿綠營抹黑大陸的謊言,從來沒把他們當「自己人」。在民進黨當局看來,處罰張經義既可討好美國政客,又能以儆效尤,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他對你很禮貌啦」
2017年1月20日川普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對於張經義來說一大變化是原本就十分靈活的工作安排變得更加飄忽不定。
作為一名白宮記者,他在歐巴馬執政期間尚有有序的作息,那時候白宮幾乎每天都有發布會。如今,緊湊不失規律的工作節奏已經一去不返,川普上臺後不久,新聞發言人離職,川普成了自己的發言人,白宮例行新聞發布會變為隨機事件。時間不定,可能是大清早,可能是深夜;地點不定,可能在總統橢圓形辦公室,可能是烈日當空或寒風凜冽的室外草坪。張經義無法預料什麼時候勞作,什麼時候休息,因為川普可能隨時與媒體通氣。這樣一種時刻待命的狀態又被稱為「薛丁格的作息」。
但他仍有一個習慣自從業時起雷打不動:每天早上起來要讀半個小時新聞,即睡覺期間錯過的所有和美國政壇相關的新聞。面對「不按常理出牌」、令白宮記者們十分頭疼的川普,張經義慢慢摸索出一番套路。曾是企業家的川普習慣掌控一切,如今的總統身份更助長了這種風格,在發布會上喜歡主導問題走向。
此時作為記者不能因為他的權勢而顯露出半點膽怯,應在氣場上儘量與之齊平。語言的力量感要很足,才能呈現出比較好的鏡頭語言。如果讓川普覺察到你畏畏縮縮,可能在回答問題時就會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回答不到點上。近幾年,他問川普關於俄羅斯、日韓、朝鮮等等問題,在實力和運氣的護佑下,川普的回答總是「很給面子」。
有觀眾和網友調侃「他對你很禮貌啦」,但張經義自己知道,在問題說出口前他雕琢演練了無數遍,把答案預測了無數遍。
「白宮記者中唯一的中國人」
張經義是「白宮記者中唯一的中國人」,沉甸甸的名頭背後是一段死磕到底的熱血往事。
華盛頓聚集了全世界的媒體,「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用來形容華盛頓媒體圈並不為過。不同於美國記者換了本國媒體證件就可以進入白宮,外國記者需要白宮行政官員出門來「認領」,在官員出來之前,就得在露天的鐵柵欄前等。張經義經歷的最長的一次等待是在大雪中,沒有遮蔽地站了三個小時。
而「白宮記者證」意味著可以自由出入白宮。新聞官告訴他拿到白宮記者證很困難,一周要有四到五天都駐守在白宮進行採編,這期間各種拖延、無意義的等待、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是常有的事。許多記者紛紛放棄,但他堅持每天守在白宮新聞辦公室工作,一年半後如願以償。白宮記者證的英文名是「Hard Pass」,「hard」有困難和堅硬的意思,張經義解釋道:「寓意大概是,你得是一個意志堅如磐石的人,經歷困難才能夠拿到吧。」他認為拿到證件還得益於中國崛起的大背景。歐巴馬執政時舉辦過十三次國宴,只有一個國家佔了其中兩次,就是中國。一次是為胡錦濤主席,一次是為習近平主席,足以看出白宮方面對中國的重視。
「我是誰?」「一名中國記者」
數位化浪潮不但使新聞從業者、新聞源和新聞受眾等傳統行業概念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令新聞生產過程逐漸由單向傳導轉變為「平等的對話」,而且還對從業者提出新的知識或技能要求,從而使得「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新聞從業者群體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尖銳性。張經義並不畏懼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競爭,將其當做機遇,親身試水,策劃了一檔網絡短視頻節目《白宮義見》,用中國視角解讀國際新聞。
張經義考慮到受眾最大化的關鍵問題,在美國政治結構和法律體系較為複雜的情況下,選擇用凝練的語言,和電視鏡頭前相異的輕鬆活潑風格釐清真相,抽絲剝繭,在極短時間讓受眾最大程度吸收消化新聞。
張經義常捫心自問「我是誰?」答案是「一名中國記者」。
新聞是否能夠充當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大學期間他到沙烏地阿拉伯學習一年,到沙特的第十天,9·11事件發生了。眼看著不同信仰的人之間存在的隔閡釀成了巨大的災禍,張經義思考著做新聞是否能夠充當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儘可能彌合誤會與裂痕。
大學畢業後,張經義進入了臺灣一家老牌月刊雜誌社《遠見》,發現新聞承擔的社會功能非常重要。他做了一個這樣的比喻,幾十萬年前,遠古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一部分人白天到洞穴外打獵,一部分人留守洞內,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聽打獵的人講外面世界的見聞。時至今日,雖然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信息交流並非毫無阻礙,面對遠距離的事件,人們還是需要媒介來告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大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他自認為有「講好故事」的天賦和能力,於是到美國讀研的時候希望更專心地投身於媒體工作。
做聯合國總部實習生的時候,張經義被分配到新聞部門。他的另一份實習是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廣播公司NBC(全國廣播公司)。碩士畢業後,他在美國最大的華人報紙《世界日報》周刊專職頭版頭條報導,由於撰寫的稿件被電視臺負責人注意到,從而實現從紙媒到電視媒體的轉變。如今的張經義是東方衛視駐白宮記者,SMG(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北美新聞中心主編。
他覺得自己挺幸運,頭銜名稱在變,而身份內核這麼多年來只有一個「記者」,更幸運的是,在31歲那年,「記者」前多了兩個字:白宮。
2014年,時值中美建交三十五周年紀念日,他在北京專訪卡特——最長壽的美國前總統。卡特當時已經90歲了,但思維非常清楚敏捷,表達清晰,對世界局勢洞若觀火。問釣魚島事件時,他說這個事件在風口浪尖上,是日本先挑起來的;再問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在美國海軍艦艇上服役,到過中國青島,如此久遠的事情,在卡特的描述下恍若昨日;1979年鄧小平訪美和他見面時的各種細節,他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