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與姜子牙,一男一女、一少一老,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代表了中國人的價值觀與追求。前者代表著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的志氣,與孝順父母、以家國為己任的胸懷;後者則是老成持重、忠誠與智慧的象徵。
這兩個極具中國符號色彩的人物分別進行了一次文化輸出,前者是迪士尼做的,口碑票房雙慘;後者是中國團隊自製,票房大賣,但是口碑卻兩極分化。在此,泣山老師對劇情不做點評,畢竟那是評論家們該做的事兒。咱們就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給大家講點與之相關的「冷知識」:
比如說:姜子牙不叫「姜」子牙,歷史上也沒有「姜太公」這個人。
(90版《封神榜》姜子牙扮演者——藍天野)
絕大多數人知道「姜子牙」,還是通過明代許仲琳(疑)的小說《封神演義》。藝術家藍天野老師在老版的封神中也曾經扮演過姜子牙,相信是不少情懷粉心中永恆的經典。
姜子牙無疑是整個封神當中的靈魂人物,幫著周武王伐周滅殷,最後在封神臺上,冊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完成了封神大業,妥妥的主角命。姜子牙本事雖然不怎麼樣,年齡也不大,但是輩分極高——是元始天尊的親傳弟子,跟崑崙十二金仙稱兄道弟,連大名鼎鼎的商朝太師聞仲都比姜子牙矮了一輩兒,按規矩得管他叫一聲師叔。
姜子牙幼年訪道崑崙,但可惜緣分實在是不行,當不成神仙,只能享受人間的富貴。封神臺前,連自己的一生之敵申公豹都封了個「分水將軍」的神職,到了自己這兒什麼也沒落到,最後也沒能像李靖、哪吒那樣肉身成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當不成神仙,就好好當凡人吧。好在姜子牙在人間留下的故事也足夠精彩,比如眾所周知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一副魚竿釣出了周朝八百年的河山。
但是這種說法有兩個非常致命的漏洞。
第一,他不叫「姜子牙」。
第二,歷史上沒有「姜太公」。
這位老兄,是神農氏的子孫,「姜」是他的「姓」。後來他的祖先被封在了「呂」這個地方,所以他是「姜姓呂氏」——先秦時貴族男性,小宗往往稱氏而不稱姓,姓氏合用,都是在戰國以後的事情。比方說著名的孔子,他的姓就是「子姓」,「孔」是他的氏;再比如大詩人屈原,人家的姓是「羋(酓)」,「屈」是他的氏。
把姓、氏、名、字排列一下,就是這樣:
(※先秦古人的「字」,有單字情況,有的時候前面會加上補全成雙字,比如補個「子」,或者補上「伯仲叔季」的排行。有的時候甚至直接用排行來代替「字」。孔子的字,叫仲尼,他老了之後,魯國國君直接叫他「尼父」——「尼老先生」)
因為這位老兄他是「呂氏」,名字叫做「尚」,所以叫「呂尚」,又因為他的字是「牙」,所以也叫「呂牙」。像是《孫子兵法》裡面就說: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後來清朝人考證,是唐代的張守節在寫《史記正義》的時候,說「姜子牙,周文王師,封齊侯也。」——把他的字叫成了「子牙」。所以真要是穿越回當年,我們管姜子牙叫「呂尚」或是「呂牙」才是對的。
那這個「太公」又是咋回事兒呢?
一般人會以為,「太公」指的是年歲大的長者,比如劉邦的父親,就叫「劉太公」。那這個「姜太公」指的不就是「姜姓長者」嘛?
其實還真不是,因為這個「太公」,他應該姓「姬」。
當時的呂尚,過得比較慘,「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搞點屠宰呀、賣飲料之類的小行業,但是收入很低,後來聽說周文王招賢納士,就跑到周地。《史記》說他「漁釣,奸周西伯」——這個「奸」字用得非常巧妙,大概是呂尚搞了點小動作,用了點營銷手段,把自己裝扮得非常神秘,一來二去,終於等來了姬昌。
姬昌打獵至此,遇見呂尚,倆人一聊天,姬昌發現這個呂尚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大喜之下言道:
「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
我的先祖太公啊,早就預言,說有聖人會來到我們周邦,使我們興盛,看來就是您啊!
「吾太公望子久矣。」
我祖宗等您等的好久啊。
後來大家就管呂尚叫「太公望」——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祖宗等你」。所以這裡面的「太公」,其實應該是一位姬姓的先君,到底是周文王的父親還是祖父、曾祖,咱就不好說了(一般認為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但他肯定不是呂尚。
久而久之,太公這個詞與呂尚慢慢融合成了一體,也加上呂尚的歲數也比較大(實際上可能只是一個四五十歲的人),確實是個老頭子,所以大家就把他老人家也意會為太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