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迪的原生家庭,也是一言難盡

2021-02-23 娜姐的光影筆記

©️TITLE圖片來源鄧文迪照片等

一直想做一個【專題系列】,多角度深入解讀我感興趣的文化/藝術/商界名人或品牌/家族故事。第一個想到的選題就是鄧文迪,因為她足夠傳奇也備受爭議,她身上具有複雜的人格構成,卻往往被淺薄化理解。

 

鄧文迪專題系列大概會寫3到4篇,基於傳記《謎一樣的女人:鄧文迪傳》《鄧文迪:我不是傳奇》兩本書,以及網上的視頻資料。本文為第1篇。

上一次鄧文迪引發大規模的輿論狂歡,是2016年。

 

那一年,84歲的默多克宣布再婚,迎娶59歲的前超模Jerry Hall;鄧文迪也不甘示弱,立即爆出跟小鮮肉看秀的照片,然後又是海灘上挽著另一名年輕男生散步……

 

國內的社交媒體立即高潮了,那正好是自媒體和女權主義剛剛開始野蠻生長的階段,於是鄧文迪三個字,變成了一種符號和象徵——有錢真好,有錢女人可以隨便睡小鮮肉。

人們對於成功或者是快樂的想像,常常是憑藉一幅畫面就夠了。可真相往往是,普通人對於名利的欲望,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烈;對於獲得了巨大名利的人,又會帶著偏激而淺薄的看法——沒錯,如果你只把鄧文迪看做「借男人上位」或者野心勃勃的名利場獵手,那就太淺薄了。

 

讀完《謎一樣的女人:鄧文迪傳》,我發現,這個傳奇女人的性格底色是「爭強好勝」和「控制欲」超強,她好像一直沒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子。

1968年,鄧文迪出生在江蘇徐州,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山東人,鄧文迪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鄧文迪出生的時候,父母殷切地希望第三胎是個男孩,連名字都取得即男性化又充滿時代特徵——鄧文革。

 

沒錯,鄧文迪的原名叫鄧文革,這個名字伴隨了她整個童年和少女時代。鄧文迪在採訪中透露過,小時候家裡很窮,一家人住在擁擠的小房子裡,50平米,住著六口人。幾乎沒有吃過肉。

 

其實,鄧文迪的父親是知識分子,改革開放後還做到了廠長的職位。在鄧文迪15歲的時候,父母被調回廣東工作,全家人遷徙回了廣東生活,父母帶著兩個姐姐和弟弟,唯獨把鄧文迪留在了徐州。

 

鄧文迪從小就是被忽視的那一個。比起貧窮,我想更令她耿耿於懷的,是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

 

因此,鄧文迪從小就格外爭強好勝,拼命努力讀書,各個方面都渴望贏,想以此來證明自己雖然是女孩子,但一樣可以很優秀,不比男孩差。

 

少女時期的鄧文迪,給人最大的印象是「懂事」。她自己上學,自己做飯吃,學習之餘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後來在財富和名利的旋渦中摸爬滾打那麼多年,她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無論做什麼,我都盡心盡力。家人和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總是伸出援助之手。」

 

在原生家庭裡被忽視的小孩,通常就是這樣,心裡仿佛有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為了一點愛和認可,可以傾其所有。

縱觀鄧文迪的早年生活,可以說她的行為模式是被恐懼感驅使的。後來聽從父母的意願,考上了廣州醫學院,父母希望她將來能成為一名醫生,好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

 

但是鄧文迪卻想逃跑了,於是她悄悄地反抗,一邊在醫學院讀書,一邊學英語準備出國。

不得不說,太佩服鄧文迪的「敢」。那個年代,出國留學的人鳳毛麟角,對普通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學費是一筆極其高昂的費用。可鄧文迪竟然敢做夢。

 

我發現原生家庭沒有得到過愛的小孩,很容易走上兩種極端的路途。

 

一種是永遠活在缺失和遺憾裡,餘生都在討著愛的補償,因此很容易被一顆棒棒糖就騙走,陷入更大的缺失和深淵;並且,自信心被一直打壓,他們夢想的翅膀很早就被折斷了。

 

另一種,是看清真相也接納了現實,反而活開了,不再被環境束縛,他們自我激發出了勃勃野心與進取精神,因此能活出超越原生環境的格局和價值觀,走得更遠更遠。

 

很顯然鄧文迪是第二種。

 

所以她後來也說,感謝父母對她的嚴厲,讓她很早就明白好好讀書受教育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一言難盡,但總的來說,鄧文迪是幸運的。她最大的幸運在於,她有機會接受教育,並且熱愛讀書。

 

為什麼同樣原生家庭缺愛,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對於鄧文迪來說,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來自於天賦。

 

要承認,人的天賦和能量是生來不同的,尤其是能夠大富大貴的人,一般都是天賦裡具有很強的能量,以及想要衝破現實,獲得巨大成功的欲望。

 

另一方面,是讀書帶給她開闊的視野和見識。

 

因為被忽視和冷落,鄧文迪從小喜歡讀書,可能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離吧。尤其是15歲之後,父母和姐姐弟弟都離開了徐州,她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煮一鍋飯可以吃上一個禮拜,放學回到家也沒人說話沒人陪伴,唯一能消解寂寞的事,就是看書了。

 

人的經驗,一部分來自直接的。是你生活的環境,認識的人,經歷的事情帶給你的。另一部分是來自間接的,你讀過的書,聽過的故事,它們啟發你思考。

 

為什麼間接經驗那麼重要呢?因為我們生活的時空是狹隘的,局限的,只有間接經驗,才能讓你活在更廣闊的時空坐標裡。

 

總之,18歲那年鄧文迪決定去美國留學,沒有錢,也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可是她義無反顧地決定了。

 

反叛,當然需要勇氣,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承擔自己選擇的一切後果」的認知能力。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但是不敢拒絕父母的任何一個要求,不過是不敢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罷了。

 

鄧文迪決定去美國,並且對爸爸說「出國的學費我會自己掙的,不會用您和媽媽的一分錢」。

爸爸是這樣回答的,「我跟你媽媽工作忙,從小就沒有多少時間跟你們姐弟幾個在一起,現在你的姐姐們也嫁人了,你又要去國外,機票那麼貴,你去了就應該幾年內不回來了,回來也該結婚生子了,我們父女之間的緣分看來也該到頭了……」

 

鄧文迪的出走,應該是帶著悲憤和決絕的,但是如果人生可以從來,她定然也不會做一個任人擺布的乖女吧?

下一篇,會分享鄧文迪去美國的求學經歷和嫁入豪門之前兩段情緣。

往期文章:

如果張晉不懂事,蔡少芬再聰明也不行

董明珠章澤天,統統輸給了喬欣

《紅玫瑰與白玫瑰》:其實哪種女人都不好惹

END

本期作者:李娜,一個瘋狂又理性的水瓶座少女。輕度古怪,中度文藝,重度八卦愛好者。已出版《你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公眾號:與爾同消萬古愁(shovidnana)

相關焦點

  • 鄧文迪:一路被黑,她仍舊是最偉大母親
    如果你只把鄧文迪看做,「借男人上位」或者野心勃勃的名利場獵手,那就太淺薄了。讀完《謎一樣的女人:鄧文迪傳》,我發現,這個傳奇女人的性格底色是,「爭強好勝」和「控制欲」超強,她好像一直沒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子。
  • 是什麼成就了鄧文迪的價值
    鄧文迪,1968年12月出生在山東濟南,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一家人蝸居十多平米的小房子裡,但高級工程師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為的就是給兒女讀大學。受父母的影響,鄧文迪「好勝心「和「控制欲」也很強。她身上有種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用力感,我想那和原生家庭的氛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儘管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父母並不認為這是歧視是偏心,但對於年幼的女孩子來說,她感受到的就是不平等。
  • 女性的地位變得更高,從不羨慕學習鄧文迪和不辱罵鄧文迪開始
    鄧文迪的這個行為,雖然讓自己獲得了想要的東西,但也事實上傷害了好心幫助她去美國的Cherry夫人。 當然,如果是Cherry自己想要離婚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從時間線看起來,並非Cherry夫婦本身不和。 而是20歲的鄧文迪進入了Cherry的家庭之後,才發生了這樣的變故。
  • 鄧文迪究竟有何特殊魅力
    今天我們暫且不去定義鄧文迪這個人,我們聊一聊這個「頂級撈女」的原生家庭。1968年12月5日,鄧文迪出生在濟南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原名鄧文革。鄧父是東莞人,鄧母是濟南人,倆人都是高級工程師。連生兩個女兒的鄧家非常希望第三胎是個男孩,但是第三胎的鄧文迪依然是個女孩。
  • 原生家庭很重要
    有愛、有溫暖的原生家庭既使很窮,孩子長大後照樣有出息;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原生家庭既使不怎麼窮,孩子長大後照樣不知所措!很多人並不是希望原生家庭有多有錢、多富有,而是希望自己的原聲多有愛、有溫暖就行了。原生家庭窮不要緊,但是一定要有關愛、有溫暖,在這個人情世故的世界上,從小不被關愛、不被溫暖的人長大後是冷漠的,是很難懂得去關愛和溫暖別人的,也是很難立足於人情冷暖的社會的!
  • 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又刺眼,又「平常」
    她們要麼是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要麼是父母親戚一言難盡,她們都飽受原生家庭之苦,讓追劇的觀眾也看得又心疼又生氣。也是那種冥冥之中的相似感,讓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和小女孩穆蓮生這兩個有著類似童年經歷的人走到了一起。
  • 別再抱怨原生家庭了,父母也是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
    她將自己保護得很好,對待友情如此,面對愛情也是,從不給自己受傷的機會。2004年,陳喬恩與霍建華因合作拍攝電視劇《千金百分百》成為戀人,但是這段感情並沒有維持多久兩個人就因為性格的原因分手了。概念被廣泛傳播之後,很多人將生活的不順遂、不如意,情緒的不穩定、不健康都歸結為原生家庭不好。確實,在接觸到社會其他人影響之前,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接收信息的全部,我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感受世界、愛、快樂和痛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之後,判斷和分析力也會隨之加強,家庭的影響就會減弱,自己的色彩會越來越明顯。
  • 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
    長大後,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感覺是複雜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另一方面,又覺得對原生家庭有未盡的義務和必須維繫的親情。  對於這個新的小家庭,我們真正地希望融入它,並屬於它,希望能夠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幸福,即使不能做到「幸福」二字,最低要求也是能夠相安無事地把日子過下去,能夠有一個安穩的晚年。  為什麼一定要分開?  這兩個家,難道不是一個家麼?  可能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定要把小家庭同原生家庭分開呢?
  • 「豪門貴婦」鄧文迪:沒有我搞不定的男人
    上期我們聊了一下鄧文迪的原生家庭,回顧但是最能看出鄧文迪能力的,是連切利的妻子也喜歡她。她積極幫鄧文迪申請大學,拿學生籤證,甚至後來鄧文迪到美國也是住在切利家,與他們的女兒共用臥室。鄧文迪在加州大學的老師說鄧文迪是系裡最聰明的學生之一。
  •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現在長大了,懷著對生活好奇的態度去思量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身邊許多人確實可能會因為和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自身性格的缺陷,但是一味抱怨原生家庭的罪責,讓我們忽略了人本身的強大,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但它也只能佔一部分,我們接觸的世界太小又太大,每一步都是我們自己有意無意的選擇,在這期間我們接觸到的所有人文環境都是鑄就我們自己的導火索。
  • 鄧文迪離婚六年再分268億,野心家總是能贏
    鄧文迪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曾為她取名為鄧文革,這樣一個偏男性化的名字直到鄧文迪讀大學,才被改掉。或許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潛移默化,鄧文迪的性格相當強勢進取。她在高中時期是排球隊的一員。每天早上5點半就要起床訓練,練到早上7點。下午放學以後,還要接受密集訓練。
  • 鄧文迪弟弟:被重男輕女的父母寵愛長大,全家靠姐姐實現階層跨越
    說起這個世界上的傳奇女性,鄧文迪絕對算得上一個。出身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她,硬是憑藉著野心和頭腦改變人生,單單靠著兩次婚姻便讓自己走上了人生巔峰。圖為鄧文迪與兩個女兒【鄧文迪的原生家庭】>鄧文迪出生於山東濟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鄧德輝是名工程師,母親劉雪芹也是個有文化的人,家裡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逐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鄧文迪母親:重男輕女培養出野心女兒,全家靠女兒過上流社會生活
    要說「成功女人」的典範,鄧文迪絕對算上一個。從中產階級家庭不受寵的灰姑娘,到西方上流社會的女王,鄧文迪用兩段婚姻便實現了階層的跨越,也給了父母親人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看到鄧文迪的光鮮亮麗的背後,相信很多人對她的原生家庭很感興趣,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鄧文迪的母親劉雪芹。
  • 人生的失敗源於原生家庭?不,原生家庭不背鍋。
    《沉睡魔咒2》主演安吉麗娜.朱莉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傷害更大。同樣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為什麼布蘭妮和安吉麗娜.朱莉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呢?布蘭妮雖然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操控,但是她沒有審視自己內心:到底需要什麼?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以為離經叛道就是對父母操控自由的抗議,最後更傷害自己。
  • 中國式原生家庭背後隱藏的矛盾|你誤解了原生家庭
    但由於很多人沒能完全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對原生家庭產生很多誤解,進而引申出父母皆禍害的命題。這可能已經偏離了原生家庭這個詞彙本身所承載的含義,實屬傷及無辜。原生家庭這個詞用在中國的家庭是不適合的,即使是應用,意思也與西方社會所提出的那個原生家庭大相逕庭。也就是說,原生家庭這個詞一旦用在了中國家庭的描述上,便具有了中國特色,已經不同於西方的原意。
  • 鄧文迪的彪悍情史
    同年,她改名為鄧文迪。在校成績一般,但擅長交際,也是交誼舞高手。1、鄧文迪(21歲)和第一個男人切瑞(Cherry)(53歲)1987年,鄧文迪結識了在廣州工作的美國人切瑞,提出跟傑瑞的太太喬伊斯(Joyce)學英語。不久,切瑞夫婦擔保資助鄧文迪留學,直到其可以自立。
  • 《春潮》:原生家庭中的母女關係,是羈絆也是悲劇
    春夏的身上有著許多年輕女性的影子,一個個期待愛情、相信愛情的女孩,因為原生家庭的婚戀觀影響,害怕自己無法維持和經營婚姻,於是只好選擇了拒絕開始。在她們身上,我看到了女性長輩帶來的深切影響,也想到了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春潮》。
  • 「豪門貴婦」鄧文迪:老娘好才是真的好
    前兩期我們聊了聊鄧文迪的原生家庭和遇到默多克之前的生活(關鍵詞:鄧文迪)。所以安娜要求:默多剋死後,鄧文迪無權繼承他的遺產,除非鄧文迪婚後能生下孩子,而且只有在默多克去世時,鄧文迪的子女不滿18歲,鄧文迪才能掌控她孩子名下的股份。這樣一來,安娜的孩子就能繼承絕大多數遺產。
  • 原生家庭無罪說
    人們討論原生家庭對於性格的影響,對於為人處事的塑造。而其中大部分討論集中在斥責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遺傳學家曾經在雙胞胎身上做過實驗,在「基因」、「原生家庭」、和「個人經歷」這三個因素中做數據研究,想要發現其中哪個影響最大。在把雙胞胎分開撫養和共同撫養的對比試驗之後,得到了驚人的結論。分開撫養的雙胞胎雖然在全然不同的家庭環境中,卻依然有著驚人的相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