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圖片來源鄧文迪照片等
一直想做一個【專題系列】,多角度深入解讀我感興趣的文化/藝術/商界名人或品牌/家族故事。第一個想到的選題就是鄧文迪,因為她足夠傳奇也備受爭議,她身上具有複雜的人格構成,卻往往被淺薄化理解。
鄧文迪專題系列大概會寫3到4篇,基於傳記《謎一樣的女人:鄧文迪傳》《鄧文迪:我不是傳奇》兩本書,以及網上的視頻資料。本文為第1篇。
上一次鄧文迪引發大規模的輿論狂歡,是2016年。
那一年,84歲的默多克宣布再婚,迎娶59歲的前超模Jerry Hall;鄧文迪也不甘示弱,立即爆出跟小鮮肉看秀的照片,然後又是海灘上挽著另一名年輕男生散步……
國內的社交媒體立即高潮了,那正好是自媒體和女權主義剛剛開始野蠻生長的階段,於是鄧文迪三個字,變成了一種符號和象徵——有錢真好,有錢女人可以隨便睡小鮮肉。
人們對於成功或者是快樂的想像,常常是憑藉一幅畫面就夠了。可真相往往是,普通人對於名利的欲望,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烈;對於獲得了巨大名利的人,又會帶著偏激而淺薄的看法——沒錯,如果你只把鄧文迪看做「借男人上位」或者野心勃勃的名利場獵手,那就太淺薄了。
讀完《謎一樣的女人:鄧文迪傳》,我發現,這個傳奇女人的性格底色是「爭強好勝」和「控制欲」超強,她好像一直沒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子。
1968年,鄧文迪出生在江蘇徐州,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山東人,鄧文迪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鄧文迪出生的時候,父母殷切地希望第三胎是個男孩,連名字都取得即男性化又充滿時代特徵——鄧文革。
沒錯,鄧文迪的原名叫鄧文革,這個名字伴隨了她整個童年和少女時代。鄧文迪在採訪中透露過,小時候家裡很窮,一家人住在擁擠的小房子裡,50平米,住著六口人。幾乎沒有吃過肉。
其實,鄧文迪的父親是知識分子,改革開放後還做到了廠長的職位。在鄧文迪15歲的時候,父母被調回廣東工作,全家人遷徙回了廣東生活,父母帶著兩個姐姐和弟弟,唯獨把鄧文迪留在了徐州。
鄧文迪從小就是被忽視的那一個。比起貧窮,我想更令她耿耿於懷的,是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
因此,鄧文迪從小就格外爭強好勝,拼命努力讀書,各個方面都渴望贏,想以此來證明自己雖然是女孩子,但一樣可以很優秀,不比男孩差。
少女時期的鄧文迪,給人最大的印象是「懂事」。她自己上學,自己做飯吃,學習之餘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後來在財富和名利的旋渦中摸爬滾打那麼多年,她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無論做什麼,我都盡心盡力。家人和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總是伸出援助之手。」
在原生家庭裡被忽視的小孩,通常就是這樣,心裡仿佛有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為了一點愛和認可,可以傾其所有。
縱觀鄧文迪的早年生活,可以說她的行為模式是被恐懼感驅使的。後來聽從父母的意願,考上了廣州醫學院,父母希望她將來能成為一名醫生,好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
但是鄧文迪卻想逃跑了,於是她悄悄地反抗,一邊在醫學院讀書,一邊學英語準備出國。
不得不說,太佩服鄧文迪的「敢」。那個年代,出國留學的人鳳毛麟角,對普通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學費是一筆極其高昂的費用。可鄧文迪竟然敢做夢。
我發現原生家庭沒有得到過愛的小孩,很容易走上兩種極端的路途。
一種是永遠活在缺失和遺憾裡,餘生都在討著愛的補償,因此很容易被一顆棒棒糖就騙走,陷入更大的缺失和深淵;並且,自信心被一直打壓,他們夢想的翅膀很早就被折斷了。
另一種,是看清真相也接納了現實,反而活開了,不再被環境束縛,他們自我激發出了勃勃野心與進取精神,因此能活出超越原生環境的格局和價值觀,走得更遠更遠。
很顯然鄧文迪是第二種。
所以她後來也說,感謝父母對她的嚴厲,讓她很早就明白好好讀書受教育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一言難盡,但總的來說,鄧文迪是幸運的。她最大的幸運在於,她有機會接受教育,並且熱愛讀書。
為什麼同樣原生家庭缺愛,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對於鄧文迪來說,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來自於天賦。
要承認,人的天賦和能量是生來不同的,尤其是能夠大富大貴的人,一般都是天賦裡具有很強的能量,以及想要衝破現實,獲得巨大成功的欲望。
另一方面,是讀書帶給她開闊的視野和見識。
因為被忽視和冷落,鄧文迪從小喜歡讀書,可能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離吧。尤其是15歲之後,父母和姐姐弟弟都離開了徐州,她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煮一鍋飯可以吃上一個禮拜,放學回到家也沒人說話沒人陪伴,唯一能消解寂寞的事,就是看書了。
人的經驗,一部分來自直接的。是你生活的環境,認識的人,經歷的事情帶給你的。另一部分是來自間接的,你讀過的書,聽過的故事,它們啟發你思考。
為什麼間接經驗那麼重要呢?因為我們生活的時空是狹隘的,局限的,只有間接經驗,才能讓你活在更廣闊的時空坐標裡。
總之,18歲那年鄧文迪決定去美國留學,沒有錢,也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可是她義無反顧地決定了。
反叛,當然需要勇氣,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承擔自己選擇的一切後果」的認知能力。很多人抱怨原生家庭,但是不敢拒絕父母的任何一個要求,不過是不敢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罷了。
鄧文迪決定去美國,並且對爸爸說「出國的學費我會自己掙的,不會用您和媽媽的一分錢」。
爸爸是這樣回答的,「我跟你媽媽工作忙,從小就沒有多少時間跟你們姐弟幾個在一起,現在你的姐姐們也嫁人了,你又要去國外,機票那麼貴,你去了就應該幾年內不回來了,回來也該結婚生子了,我們父女之間的緣分看來也該到頭了……」
鄧文迪的出走,應該是帶著悲憤和決絕的,但是如果人生可以從來,她定然也不會做一個任人擺布的乖女吧?
下一篇,會分享鄧文迪去美國的求學經歷和嫁入豪門之前兩段情緣。
往期文章:
如果張晉不懂事,蔡少芬再聰明也不行
董明珠章澤天,統統輸給了喬欣
《紅玫瑰與白玫瑰》:其實哪種女人都不好惹
END
本期作者:李娜,一個瘋狂又理性的水瓶座少女。輕度古怪,中度文藝,重度八卦愛好者。已出版《你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公眾號:與爾同消萬古愁(shovid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