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活動始於2008年,由國內中青年性與性別學者、社會活動家共同參與。評點活動關注每年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性與性別」事件,致力於在紛繁複雜、存在廣泛爭議的事件中,通過專業的評點,推進性人權,促進性別平等。該評點強調以社會性別平等等視角,進行價值立場鮮明的評點,希望以此引導社會輿論,促進公眾觀念和意識的改變。
2016年度「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公告由評點組授權澎湃新聞發布。以下為十大事件與部分點評:
1、高校女生節標語引發社會熱議3月7日,部分高校男生懸掛出的女生節橫幅的內容引發熱議和批評。如「春風十裡,不如睡你」,「XX校女生,國家唯一指定兒媳婦兒」等,由於內容涉性被部分人士批評為「集體性騷擾」和「性別歧視」。而高校「男生節」時,女生懸掛的橫幅也有相似的表達,但卻未引起爭論。
評點:「女生節」橫幅廣受批評,我們應該理解部分女性因標語中的性意味和性別刻板印象而感到不舒服,批判「女生節」背後的消費主義和娛樂文化物化女性有其合理性。但同時,去審視高校「男生節」中女生貼出的類似標語,也有助於我們認識時代變革中青年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促進對不同文化樣態的理解。女生的積極發聲使得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些橫幅背後的涵義,即 「趣味和段子才是王道」,一些民眾接納 「汙文化」也可用於親密關係的公開表達,認為「汙」一點更萌更可愛。
2、伴娘柳巖在包貝爾婚禮上「被性騷擾」視頻曝光3月30日,演員包貝爾夫婦的婚禮上,「鬧伴娘」(柳巖)的視頻被上傳網絡,引發網友對「性騷擾」的大討論。輿論多指責包貝爾和伴郎團趣味低下,柳巖公開聲明重視與新婚夫婦的友誼,不願給新郎、伴郎團等按上公眾希望的「公開性騷擾」的罪名。
評點:某些人憑藉視頻斷定這是一次集體性騷擾,說明社會整體對性騷擾敏感度提升的同時,也容易陷入簡單粗暴的框架中。公眾的「反性騷擾」呼聲在通過網絡傳播的同時,也在建構著另外一種「性騷擾」,也就是,基於自己的設定、假想、推理來評判。這種快速定性的輿論導向,忽視了當事人的真實感受和看法——評判權從當事人轉移到公眾手上的過程,亦是壓縮主體判斷力的過程。此事件還可看出傳統性別意識形態的固化,即女性是娛樂遊戲活動中的「受害人」。雖然「鬧新房」等婚禮習俗中存在性騷擾的情況,但也要警惕「反性騷擾」話語的擴張。
3、特殊場域公共事件引發熱議4月5日,一位女網友在網上爆料,稱自己在北京和頤酒店住宿時遭不明男子強行拖拽毆打,譴責酒店管理不力及相關責任部門冷漠。一時間,該酒店有「賣淫案底」、「塞小卡片」、「黑社會」等成為引發網友對酒店安全擔憂的關鍵詞。這起「良家婦女」被當成性工作者的「誤傷」事件,引發「女性需要安全的公共空間」的討論。11月,該涉案男子以介紹賣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評點:在一些人那裡,他們將性工作者和嫖客當成不安全的來源,進而希望通過掃除這些「不安全」來保護「我們」光鮮的日常生活。義正辭嚴的背後,缺乏對排斥社會底層和邊緣人群的反思。
2016年5月8日,湖南長沙,訴訟請求被駁回後孫文麟和胡明亮拿著判決書在法院門口錄視頻,孫文麟和胡明亮是一對同性戀情侶,2015年6月兩人到長沙芙蓉區婚姻登記處登記遭拒,隨後二人以不作為為由將芙蓉區民政局起訴至芙蓉區法院,2016年4月法院駁回了二人的訴訟請求。 澎湃新聞 資料
4、「同性婚姻第一案」敗訴事件:4月,長沙芙蓉區人民法院宣判,《婚姻法》明確規定結婚的主體是男女雙方,「同性婚姻第一案」的兩位主角孫文麟和胡明亮二人均系男性,申請結婚登記不符合中國婚姻法律法規的規定。孫文麟、胡明亮的訴訟理由不能成立。一些法律界人士對此判決之草率表示質疑。
評點:這一案件引來媒體爭相報導,同性婚姻權得到關注。同志權益的推進,需要講情,更需要說理。走向法庭,公開辯論,正成為年輕一代同志活動家喜歡採用的方式。而學界的參與,在專業領域內發出強音,讓同志權益得以在另一個維度上推進。
同性婚姻的議題,在同志社群內部也存在一定爭議。同性婚姻權的訴求掩蓋掉同志其他面向的訴求,這在西方同運發展過程中已引發反思,例如同志主流化的過程中對原本存在社群內的性多元的文化和實踐的切割。這也應該引起中國同志運動的警惕。
5、某記者被爆誘姦女實習生6月27日,廣州某大學生小卉(化名)遭到自己的實習老師、南方日報記者成某的「誘姦」。事後小卉接受成某2000元微信轉帳。一天後,小卉在朋友勸說下向公安機關報。成某最終被批捕。此事件在公眾中激發起許多爭論。
評點:未明確拒絕的性行為、未明確同意的性行為、未強烈反抗的性行為,這些模糊地帶的存在,增加了對強姦認定的難度。顯然,發生性行為應尊重對方意願,但如何才算表達了意願呢?有人提出 「是才是『是』」的標準,即明確表達同意才算同意,但也有人覺得這個要求過於嚴苛,且它可能妨害性意願表達的多樣性。事實上,親密關係中客觀存在的模糊地帶無法消除。
同樣要警惕的是:「反性侵」的高度政治化,也可能使得他人在勸說當事者報案時忽視當事人的真實需求,從而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做出自己尚未準備好應對其後果的選擇。
6、網絡名人引發的爭議事件6月,眾多粉絲以「女友」身份譴責明星吳亦凡「騙炮」,引發熱議。
8月,網友曝光稱,有數百萬粉絲的網絡大V「飛雪之靈」隱瞞已有女友的事實,跟多位女網友發生親密關係,並保留了對方的私密照片。此事引發網絡熱議後,「飛雪之靈」在微博公開道歉,聲稱已刪除相關照片。
評點:選擇與誰發展私密關係,是否同時與多人保持私密關係,均是個人的權利,也是個人隱私,不需要對其他人負責。當然,如果涉嫌欺騙和威脅,就是侵犯人權。但我們需要警惕在輿論譴責中隱含的維護一對一親密關係、詆毀其他多元關係的論調,以及考慮公權力在多大程度上幹預私生活才合理。我們強調親密關係中的互相尊重、坦誠相待,而不是進一步強調性的忠貞,對主流性道德不加甄別地進行維護。
7、傅園慧面對媒體暢言經期遊泳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的遊泳運動員傅園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因這幾天處於自己的生理期,並沒有發揮好實力。傅園慧的言論讓很多民眾知道了這樣一個事實:處在生理期的女性,可以從事遊泳運動,這是衛生的,也是安全的。
評點:傅園慧在公開的場合挑戰了月經禁忌,刺激了公眾意識中對性話題的「曖昧和隱晦」態度。但消除因社會對女性月經的貶低和無視而產生的生理期羞恥,並非只是一個公眾人物的言語就可以完成的。
8、多位明星出軌被曝光8月14日,王寶強發微博自曝其妻馬蓉與經紀人宋喆婚外情。隨後,各種酒店捉姦圖片及馬蓉暗中轉移財產的傳聞在網絡上瘋傳。
8月30日,張紀中的妻子樊馨蔓被曝出軌導演肖齊,且兩人正試圖轉移張紀中的財產。樊隨即否認出軌,卻坦承正在跟張鬧離婚,同時還曝料張在美國有小情人並有私生子。
此後,徐崢、劉愷威、林丹等被曝出軌。
評點:在如今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新媒體時代,明星的私人生活被過度娛樂和消費,個人隱私權被道德綁架下的網絡暴力不斷侵犯,集體窺視與網絡狂歡成為常態。媒體都恨不得把攝像頭放到人褲襠裡去了。公眾對他人私生活進行道德審判,而導致有的當事人因此公開道歉,道德衛士們的聲討、謾罵、人身攻擊後面,是對私人權益的踐踏。王寶強事件中,馬蓉比宋喆受到更惡意的網絡暴力,體現出針對男女性權利的差別對待。此外,人們對馬蓉的惡意,主要是因為將王寶強定位於「屌絲逆襲」「窮人」被騙,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階級因素。
9、車震被警察曝光,女主角自殺8月30日,一位韓姓婦女在河北省館陶縣公安局喝下劇毒農藥自殺。她曾在2015年7月,與一名男性「車震」,被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館陶縣公安局幾名警察看到,警察擅自使用手機對車內進行錄像,視頻長達1分27秒。此後該視頻外洩,並在網上迅速傳播,最終致使韓姓女子受辱自殺。
評點:私家車中的「車震」屬於私人領域,沒有任何一條法律禁止。在對「性」充滿禁忌和管控的社會,幾乎任何人的「涉性」隱私一旦被公之於眾,往往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和非難,而相比之下,女性遭受的壓力和非難會更大。也正是這種針對「性」的社會控制結構,成為此類行為賴以滋生的沃土。
10、「防性侵」教育泛溢,性教育前景更加暗談今年「防性侵」教育受到社會廣泛推崇,韓紅等政協、人大代表持續提議案,呼籲反性侵教育立法;各類機構紛紛推動,各級政府大力支持,防性侵教育項目在全國遍地開花,媒體一片叫好。「防性侵」被等同於「性教育」,而真正全面的性教育開始逐步淡出公眾視野。
評點:目前主流的「防性侵」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問題:不講全面的性,更不談性的正面價值,培養青少年的性汙名感與性罪惡感;不講性的責任、自主、安全、愉悅,只培養青少年說「不」的能力,卻不培養說「是」的能力;只講授拒絕性侵犯的意識和方法,不告訴青少年「生命最重要」,這可能誘導一些青少年以死抗爭;不講性侵犯是對身體自主權的侵犯,過分強調「性」,加重受性侵者的羞恥感。防性侵的能力,不是靠幾節防性侵的課可以培養出來的,一定要靠增能、賦權的全面性教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