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2021-01-08 澎湃新聞

高校教材應該如何定義同性戀?

9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布了《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一文引發公眾關注,有關「同性戀是否屬於性心理障礙」的爭辯此起彼伏。

澎湃新聞注意到,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與北京同志中心協作發布了《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文靄潔(Agi Veres)在該報告前言寫道,在亞太地區(包含中國在內),性少數人群往往是社會中最為邊緣、最為弱勢的群體之一。歷史告訴我們,除非我們對少數族群加以認真清點,否則他們就根本「不作數」。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我們一向以終結不平等和對少數人群的排斥為使命。切莫忘記,可持續發展目標計劃的根本原則和使命,就是「不讓一人落伍」。

文靄潔總結認為,在中國,性少數人群依然生活在陰影當中,只有 5% 的性少數人士公開了他們的性身份。絕大部分 LGBT(性少數群體)人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歧視,尤其是在家庭內部;來自家人的排拒和凌辱是最為根深蒂固、刻骨銘心的。不過,另一方面,該報告也展示了一系列意義重大的進展。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性少數理應受到平等對待,充分享受各種社會服務。大多數受訪者同樣贊成制定和推行專門政策,尊重 LGBT 人群的地位,保護他們免受歧視。更為重要的是,這份報告描繪了一個正在轉變中的國家。

可見,社會的包容度會對性少數人群的身份認知產生影響。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認為,恐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師生帶來多重負面影響。對於異性戀學生來說,恐同教材可能會誤導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進而導致偏見、歧視甚至霸凌;而對於性少數學生來說,教材本身的權威性可能會阻礙他們接納自己的身份,增加心理健康風險。

崔樂曾在中國、俄羅斯、紐西蘭等國家的高校任教,同時他也是一位同性戀者。目前他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育與社會工作學院攻讀博士,並擔任學校助教。

以下是崔樂的自述:

七年前,當我還在廣東一所大學任教時,有次我在性別議題的教學中提到了同性戀。下課後,一個女生站在教室門口怯怯地問我:「老師,你看到同性戀不害怕嗎?」

她並不知道她面對的是一個同性戀教師,那時的我還不敢出櫃。

我的學生對同性戀的恐懼並不值得意外,日常的校園生活中看不到任何真實的同性戀,大量教材以「性變態、精神疾病、心理障礙」來定義這一身份。

對同性戀心懷恐懼的不只是學生,用於師資培訓的恐同教材還會塑造恐同的教師。在我2013年入職高校前,根據廣東省教育廳規定參加了崗前培訓。指定教材《高等教育心理學》(廣東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羅列的「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中,「同性戀」被認定為「性變態」之一,「應該對他們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他們改變病態行為,而不是將他們簡單地除名了事」。

還好有一些學生在推動改變。2016年,大學生秋白因恐同教材起訴教育部,以敗訴告終。2017年,大學生西西因恐同教材起訴高校出版社,歷時三年,於2020年一審敗訴。儘管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0年就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剔除,西西案中的法院仍然認為教材中「同性戀是病」不屬於「知識性差錯」,大量教材中病理化、汙名化同性戀的話語仍然存在。

恐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師生帶來多重的負面影響。對於教師來說,照本宣科會強化同性戀汙名,被認為發表歧視言論,可能遭到學生的反對;不按照教材的立場教學,或發表支持同性戀權利的言論,可能會被保守的高校領導層認為違反教學紀律。對於異性戀學生來說,恐同教材可能會誤導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進而導致偏見、歧視甚至霸凌;對於性少數學生來說,教材本身的權威性可能會阻礙他們接納自己的身份,增加心理健康風險。

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的兩名學生在校園舉起「讓同性戀遠離大學校園」的標語。本文均為受訪者供圖恐同的校園環境會對性少數學生的學業和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由公益機構「同語」2016年發布的一項針對2077名中國性與性別少數學生的調查顯示,只有11.07%的學生在校園完全出櫃,23%的學生報告在過去一年因性與性別少數身份而成績下降。由北京師範大學學者2019年發表的一項針對732名LGBT學生的調查顯示, LGBT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風險,約有85%的學生感到情緒低落,40%的學生有過自殺想法。另一群在校園裡需要隱藏身份的是同性戀教師。我的博士研究訪談了40位中國高校的男同性戀教師,他們大多數需要以異性婚姻或虛構女友來偽裝異性戀。一些教師認為他們需要比異性戀教師更加努力工作,以出色的研究產出應對身份暴露可能帶來的風險。在進行同性戀議題的教學時,許多教師只是一帶而過,或有意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以避免身份暴露、學生反對或違反教學紀律。一些從事同性戀研究的教師為了避免暴露身份有意保持低調,有的則出於對學術發表與申請資助的顧慮而放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指出,校園中的恐同事件不應只是被視為孤立的個案,而應檢視導致恐同事件發生的環境,推動校園環境的改變,包括頒布反歧視的校園政策等。對於中國高校來說,這些建議也許並不現實——如果我們的教材還不能承認同性戀不是病。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育與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稱葉嘉瑩為「先生」,是性別歧視嗎?
    2月19日,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先生」作為男性稱謂,以及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這兩種用法語義界限不明。當「先生」作為尊稱指代女性的時候,容易讓人誤以為指代男性。崔樂以現代漢語的「他」舉例分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 「他」的用法描述是:現代書面語中一般只用來指男性,但在性別不明或沒有必要區分性別時也用「他」。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在理論層面上,創業者價值取向、創業者心理健康等問題一直是創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對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之間是否有關聯,創業教育對二者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目前研究較少。 國內學者黃希庭較早將價值觀引入心理學,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諸多合理的教育建議(黃希庭,2014,第30—58頁),論證了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緊密關係。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大學是三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是社會最強有力的力量,影響最大!
  •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自積極心理學被引入我國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也逐漸引入了積極心理學理念。研究表明,多數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焦慮、抑鬱、矛盾、失落等負面心理狀態,且在心理需求上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他們不僅希望心理服務能幫助緩解不良情緒、糾正不合理認知及消除不適應行為等,更希望在提升人際關係、激發個人潛能等方面獲得專業支持和指導。
  • 教育專家聚焦「中國式焦慮」 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趙琬微)「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中國式焦慮」的原因,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 校園同性戀群體多遭攻擊 中國人為何「恐同」
    專家解讀:「恐同」皆因不了解有關資料顯示,「恐同」是導致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欺凌的重要原因。美國的同性戀研究專家Damien Lu博士表示,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是產生「恐同」的重要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常常宣揚男性與女性之間有天經地義的差別,所以很多人不能夠接受超越這些的人生態度或行為。很多人反對同性戀者,僅僅是因為不符合「社會規範」,這屬於個人思維上的恐同。
  • 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評選活動15年紀事:來自無序的有序
    在此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個案促進法治」的案例研究作為主要工作方向。為了工作需要,我們與時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教授合作,設立了清華大學憲法與公民權利中心。 中心有選擇地進行法律援助,希望通過典型個案推進法治進步。2003年我們援助了「孫志剛案」,助推收容遣送制度改革,這極大鼓舞了我們的幹勁。
  •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推動中小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為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建議學校及有關部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發揮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教學活動主導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
  • 恐同者,他們在怕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同性戀早已洗清了「精神疾病」的汙名(1973年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被刪除),人們也開始真正地了解、研究並慢慢肯定了同性戀者的存在。然而,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的群體——恐同者——依然沒有消失。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恐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學又能給我們怎樣的答案呢?
  •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哪些問題 心理學專家有金句
    專家和領導合影近日,第二屆「木鐸心聲」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論壇在南岸區舉行,本次論壇雲集了邊玉芳、盧家楣、李玫瑾、徐凱文、林祺堂等國內外眾多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在這場心靈盛宴中他們說了哪些金句?「一切向分數看,甚至忽視對學生的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成為很多家長、教師的教育觀,這是導致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徐凱文認為,教育應該是學以成人、是育人的。他表示,唯分數論的教育格局太小,如果孩子從小被功利的目標推著走,長大後就會變成沒有內心尺度的「空心人」,教育必須要和個人成長、國家使命結合起來,將德育與心理諮詢相結合。
  •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他把「回流兒童」界定為有城市流動經歷,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 同志驕傲月:他們為什麼恐同
    神情嫵媚的Steve Wiles研究中也發現了恐同者受到同性性吸引的現象。1996年,Henry Adams博士和同僚們用問卷篩選出35名男性恐同者和29名男性非恐同者,兩組被試分別觀看了同性和異性的色情錄像。結果發現:在觀看同性色情影片時,恐同者生殖器的勃起程度要大於非恐同者。(Adams, Wright & Lohr, 1996)對此,有一種解釋認為,仇恨是內在自我鬥爭的反映,深櫃恐同者恐懼的不是同性戀,而是自己會變成同性戀。
  • 西安市新城區教育局全力推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西安市新城區教育局高度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全面推進,特色發展、分類指導」的心育原則,結合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立德樹人,紮實開展「心育護航,幸福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全力推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原標題: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
  • 中青國培王鴻達:學業規劃是社會剛需
    12月10日,由環球網主辦、維思傳媒承辦的2020環球網教育盛典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隆重舉行。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頭人、專業研究機構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疫情之下教育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變革與發展,並深度研究教育與公益如何實現更深融合,為實現教育資源聯動創新尋求更多機遇。
  • 教育觀察:中美教育親歷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經合組織的學者通過研究確定,美國學生的成績比其他高水平國家學生的成績落後兩個半年級。其實,美國的比較教育學者早在20多年前就發現美國學生和亞洲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學習上的差距」。美國教師和亞洲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教學上的差距」,從教學目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到教師的素質和職前教育、在職培訓等,從教師備課的方式到教學的組織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別。
  • 恐同即深櫃是什麼意思 恐同即深櫃有沒有科學心理依據
    恐同即深櫃意思介紹  恐同就是討厭排斥同性戀,深櫃就是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某種意義上恐同=深櫃  「恐同皆深櫃」這種說法的觀點認為:「雖然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恐懼症常見於異性戀,實際上同性戀恐懼症更多見於那些有潛在同性戀傾向,卻自視為異性戀,從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偏見、歧視、迴避甚至暴力反對的現象。」
  • 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堅持心理和諧的教育理念,在向學生全面介紹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探索獲得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並從教育與發展的角度,使學生理解積極心理的理念,增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並能夠把有關積極心理健康的知識更好地應用於未來的實踐之中,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