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葉嘉瑩為「先生」,是性別歧視嗎?

2021-02-2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實習生 梁舒奕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節目在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中稱呼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為「先生」,引發熱議。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網友的討論源於主持人宣讀的《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葉嘉瑩的頒獎詞中提到的一句「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有網友對此評論稱 「葉嘉瑩是女士!叫先生抹殺了她的身份」,另有網友認為「稱女性為先生,表示了重男輕女的意識」。也有網友對該爭論表示「無語」,反駁稱「真正的平等不在刻意強調」,「此先生非彼先生」,「感覺有些人反應過激了,沒必要咬文嚼字」。


女性被稱呼為「先生」,從語言學角度怎麼看?2月19日,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先生」作為男性稱謂,以及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這兩種用法語義界限不明。當「先生」作為尊稱指代女性的時候,容易讓人誤以為指代男性。


崔樂以現代漢語的「他」舉例分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 「他」的用法描述是:現代書面語中一般只用來指男性,但在性別不明或沒有必要區分性別時也用「他」。心理語言學實驗表明,當「他」作為不區分性別的代詞時,所負載的信息偏向男性,會影響人們對人物的性別判定,將性別不明的人判定為男性。同理,以「先生」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也會使人們更傾向於認為所指稱的人是男性;當用於指代女性時,容易造成誤會。


崔樂表示,這種語言指代上的性別誤會,會進一步降低女性的可見度、加劇女性的邊緣狀況。因此,網民對「先生」作為女性尊稱的質疑,體現出對性別平等的訴求。


對於稱呼葉嘉瑩為「先生」引發的爭議,崔樂稱是因為語言使用的巨大慣性,此外一些人不希望改變現有的性別秩序。


崔樂表示,近些年網絡輿論除了質疑語言中的性別歧視,也出現了創造性地改造語言的現象。比如,為了避免以「他」作為不區分性別的代詞,很多人用「TA」來替代,甚至一些國家主流媒體也採用TA的用法來容納不同的性別。


「語言與性別秩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語言使用無法反映社會發展的現狀和人們的訴求的時候,就難以避免會引發質疑。」崔樂稱。


一位從事中國近代社會性別與婦女史、口述歷史等領域研究的教授則認為,稱女性為「先生」並沒有性別歧視,「我把『先生』看成是比老師更高階的對『老師』的稱呼。這位教授以1872年6月22日出版的《申報》為例稱,該報第一次出現「先生」一詞,就是「女先生」,描寫的是說書先生。

1872年6月22日的《申報》  受訪者供圖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曹辛華認為,葉嘉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一位女性用最高的稱謂『先生』是當之無愧的。」


曹辛華教授稱,對於稱呼「先生」一詞引發的爭議是因為對於「先生」一詞的多義性沒有判斷清楚。他說,漢語裡將有一定地位、聲望的女性稱之為「先生」,「這裡是比老師要高一個級別,比如文學上的冰心先生等」。


澎湃新聞注意到,2003年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年度會議論文集收錄了《「女士」不宜稱「先生」》一文,此文作者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製人之一周有光。

周有光《女士不宜稱先生》一文  圖片來源:中國知網

周有光在文中指出,對被尊敬的女性稱為「先生」極其不妥。周有光列舉了三個理由,其一混淆性別,其二重男輕女。稱先生是尊敬,稱女士是不尊敬。「這明明表示重男輕女的下意識,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其三,用詞混亂。「先生」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六個義項,沒有一項表示女性。周有光建議,慎重使用詞語,不再稱女士為「先生」。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14日刊發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滿華和博士生陳光的文章《不宜稱女性為「先生」》,文中作者建議,「據我們的觀察,現在被人稱為『先生』的女性,大多有資歷和閱歷,幾乎都會擁有某個或多個令人肅然起敬、至少也是較為體面的頭銜。那麼,我們可以根據她的實際情況選用這些頭銜,同樣可以表示尊敬。即使是極端的或個別較為特殊的情況,也總能找到解決途徑。」

相關焦點

  • 稱葉嘉瑩「葉先生」,餘秀華惹爭議丨可是不稱先生,怎麼稱呼呢?
    「先生」不妥,似乎是以男性主義為中心,莫如稱呼「葉女士」。——那麼,那位回應餘秀華的網友為什麼覺得稱呼「葉先生」不如稱呼「葉女士」好呢?這應該是某些性別論者的認識。其實,「女士」這個詞彙並非「古已有之」的,它與稱女性為「先生」出現的時代大概相同,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我們看1900年代後的文學作品,這個詞經常碰到。比如丁玲的成名作叫《莎菲女士的日記》,再比如魯迅稱丁玲為「丁玲女士」等等。
  • 葉嘉瑩先生為什麼熱愛杜甫?《葉嘉瑩說杜甫詩》可以找到答案
    看《掬水月在手》,我們也許就會明白葉嘉瑩為何會如此熱愛杜甫。同樣的山河破碎,同樣的艱辛人生,兩個生命穿越時空的共鳴,如此動人。所以《葉嘉瑩說杜甫詩》,不僅僅是葉嘉瑩對杜詩的解讀,更是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對另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的共情和禮敬,所以讀這本書,特別能讓人體會到兩股生命熱流的交織,能讓人在領略杜詩魅力的同時,更領略生命的艱辛和這艱辛中迸發的蓬勃力量。
  • 中國首例跨性別就業歧視案:女性穿男裝被開除
    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導美媒稱,中國西南省份貴州的一個勞動仲裁機構11日就中國首例跨性別就業歧視案,舉行聽證會。預計該案將於本月做出裁決。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11日報導,在該案件中,提交仲裁申請書的C先生(化名)今年28歲,是一位原生性別為女性,自我性別認同為男性的跨性別者。他說,原供職單位以其愛穿男裝為由開除了他。  報導稱,C先生在接受採訪時稱,去年4月他入職貴陽慈銘健康體檢中心有限公司,做銷售工作。他說,自己曾身穿男裝接受了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金主任的一對一面試。
  • 淺談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
    英語中的性別歧視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爭議不斷的話題,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西方社會對於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特別敏感,如果有人對女性講話時用了有歧視性含義的語言,就會被指責為「性別歧視者」(Sexist)。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白巖松葉嘉瑩致敬「弱德之美」
    海報以荷花為主題,反映了葉先生與荷花的淵源。葉先生生於六月第一天,父母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故她平生對於荷花情有獨鍾,自少年時代即寫有詠荷之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意在表達葉先生雖然出身於亂世,但一直堅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對古詩詞的熱愛。荷香嫋嫋,更猶如葉先生之詩音不絕,為古詩詞文化的傳播奉獻終身。
  • 中小學資料涉性別歧視│默認性別標籤化,是最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安古蘭獲悉,12月3日,有網友舉報稱,深圳市龍華區發放的《中小學青春期心理生理衛生常識手冊》中存在性別歧視等問題,有「這樣的女生,男生不喜歡」,「女生喜歡的男生什麼樣?(6):「有錢」,「男生不喜歡的女生什麼樣?(9):「拜金 」等種種不當表述。12月5日,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回應稱,已立即停止該項目,同時安排收回所有已下發的資料冊。
  • 艾瑪·湯普森:性別歧視在演藝圈內日益嚴重
    中國網7月22日訊 據英國媒體7月21日報導,演員艾瑪·湯普森直言演藝圈中存在的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和反目不和已日益嚴重。繼瑪吉·吉倫哈爾,海倫·米倫和導演簡·坎皮恩之後,湯普森是近期再次對電視和電影業中性別歧視發表言論的女星。
  • 柏林電影節表演獎項不再分男女,取消獎項性別之分=消除性別歧視?
    柏林電影節的兩個總監Mariette Rissenbeek和Carlo Chatrian稱這是為了消除電影界的性別歧視,電影界的性別歧視的確需要消除,可是取消獎項性別區分真的可以做到公平競爭嗎?【影視界的兩性現狀】性別歧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楊笠在脫口秀大會上的出圈經典段子就是女性現狀的最好展現。
  • 小豬佩奇又火了,這一次,它涉嫌「性別歧視」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用英國國家消防局的數據稱,在英格蘭與蘇格蘭,女性消防員比例為5.2%,而在北愛爾蘭,這一比例僅為3%。 此外,倫敦消防局還讚揚了芭比娃娃的製造商,表示歡迎消防員芭比加入「消防性別歧視」(#FirefightingSexism)的隊伍中。
  • 法國立法禁止口音歧視: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同列
    讓·卡斯泰(Jean Castex)開口說話時,他的口音經常被諷刺為「有點像橄欖球」——而這只是因為他來自橄欖球運動非常流行的西南部。現在,法國人不僅想出了一個詞「glottophobie」(口音歧視)來形容這種偏見,而且還出臺了一項新的法律來禁止這種偏見。
  • 重拳出擊——就業性別歧視將被「聯合約談」
    面試官:「你有男朋友了嗎?考慮什麼時候結婚?」潛臺詞:入職後就要休婚假了吧?面試官:「結婚兩年了吧?考慮什麼時候生小孩?」潛臺詞:入職後就要休產假了吧?面試官為什麼這麼關心結婚生育問題呢?因為背後暗戳戳隱藏著就業性別歧視呀!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中國當代古典詩詞研究、古典文學大家之一;席慕蓉稱她為「詩魂」,瘂弦贊她為「穿裙子的士」;教書育人75載,曾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弟子中包括了白先勇、席慕蓉等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加拿大皇家學會史上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在自媒體公號裡,給先生最多的標籤卻是「裸捐3568萬的老師」。
  • 木蘭慧 | 李佳琦上節目袒露受盡歧視,職場性別歧視如何破解?
    在《她有情緒 又怎樣》節目中,張偉麗(UFC草量級世界冠軍)和李佳琦(口紅一哥)在節目中敞開心扉,談起了職業性別歧視這件事。、學歷歧視、城鄉歧視、外貌歧視屢見不鮮,更常見的是性別歧視。01職業性別歧視表現為幾個方面呢
  • 林葉評《因為性別》︱超越「性別陷阱」
    2月1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局積極建議市疫情處置領導小組向廣大駐濟企業單位發出倡議,稱「家中有低學齡且無人照看子女的雙職工家庭,延遲開學期間可以女方為主向企業提出在家看護未成年子女的申請,切實解決雙職工家長的實際困難」。
  • 楊笠被舉報性別歧視,姚晨為楊笠發聲力挺遭惡評,姚晨霸氣回懟
    稱:「總有人問我脫口秀應該什麼模樣,我覺得很可能是羅翔老師那樣,但肯定不是楊笠那樣。」池子的發言再次引起了大家對楊笠的爭議,網友們也分成兩派,有支持楊笠的,也有支持池子的。在大家爭議不斷的時候,網曝楊笠被人舉報了,質疑楊笠演出內容涉嫌性別歧視。
  • 《最美逆行者》我們抵制別國「種族歧視」,自己卻在性別歧視
    《最美逆行者》我們抵制別國「種族歧視」,自己卻在「性別歧視」要說今年發生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席捲全球的疫情,我們國家可以說是及時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的擴散,成為了最早控制疫情的國家,而這和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工作是分不開的,為了紀念抗疫工作人員,特意拍攝了《最美逆行者》,從最開始片花的播放,它便成為了國民們最期待一部電視劇
  • 父權制及其性別歧視
    當這些家庭集合為社會時,其中的某些家庭總是比其它家庭掌握著更多的資源,於是父的頭上還有父,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子成為了父。而性別歧視的根源就在於此——子雖然很難但終究有機會成為父,而女永遠不可能成為父,只能成為母。
  • 深圳對性別歧視廣告出手了!
    一直以來不少廣告中存在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和吐槽網際網路的發展給廣告商造成強大輿論壓力促使其主動道歉和採取補救措施但這些性別歧視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類似情況仍層出不窮廣告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性別不平等和刻板印象的存在男性和女性都是受害者希望所有人共同提升性別平等意識一起構建包容、公平、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為了回應公眾關切進一步提高深圳城市文明水平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圳對性別歧視廣告出手了↓↓↓
  • 全棉時代反轉廣告:無意識滋生的性別偏見與歧視
    有網友質疑該廣告故事情節「不尊重女性」,還有網友認為「侮辱了男性,男性就一定是跟蹤尾隨犯嗎」。《中國婦女報》也評論,該廣告「充滿了偏見、惡意、無知」。雖然全棉時代對此做出了回應,稱其做法為無意之舉,僅「為突出商品的清潔功能」。可社會上的很多偏見和歧視往往就是從這些無意識行為中產生的。正是這種種所謂的無意之舉,使偏見和歧視一次次得到強化。疏忽和大意不該成為一次次冒犯的藉口。
  • 對性別歧視廣告說「不」!深圳率先出臺《廣告性別平等審視指南》
    指南共分為編寫說明、性別歧視的認定,預防和教育,廣告性別平等審視,相關職能部門、廣告主體的職責,投訴和舉報等六個部分,建立了較為清晰的審視標準、審視機制,有較強的操作性。《審視指南》五大亮點據悉,《審視指南》首次明確了涉嫌廣告性別歧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