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實習生 梁舒奕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節目在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中稱呼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為「先生」,引發熱議。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網友的討論源於主持人宣讀的《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葉嘉瑩的頒獎詞中提到的一句「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有網友對此評論稱 「葉嘉瑩是女士!叫先生抹殺了她的身份」,另有網友認為「稱女性為先生,表示了重男輕女的意識」。也有網友對該爭論表示「無語」,反駁稱「真正的平等不在刻意強調」,「此先生非彼先生」,「感覺有些人反應過激了,沒必要咬文嚼字」。
女性被稱呼為「先生」,從語言學角度怎麼看?2月19日,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先生」作為男性稱謂,以及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這兩種用法語義界限不明。當「先生」作為尊稱指代女性的時候,容易讓人誤以為指代男性。
崔樂以現代漢語的「他」舉例分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 「他」的用法描述是:現代書面語中一般只用來指男性,但在性別不明或沒有必要區分性別時也用「他」。心理語言學實驗表明,當「他」作為不區分性別的代詞時,所負載的信息偏向男性,會影響人們對人物的性別判定,將性別不明的人判定為男性。同理,以「先生」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也會使人們更傾向於認為所指稱的人是男性;當用於指代女性時,容易造成誤會。
崔樂表示,這種語言指代上的性別誤會,會進一步降低女性的可見度、加劇女性的邊緣狀況。因此,網民對「先生」作為女性尊稱的質疑,體現出對性別平等的訴求。
對於稱呼葉嘉瑩為「先生」引發的爭議,崔樂稱是因為語言使用的巨大慣性,此外一些人不希望改變現有的性別秩序。
崔樂表示,近些年網絡輿論除了質疑語言中的性別歧視,也出現了創造性地改造語言的現象。比如,為了避免以「他」作為不區分性別的代詞,很多人用「TA」來替代,甚至一些國家主流媒體也採用TA的用法來容納不同的性別。
「語言與性別秩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語言使用無法反映社會發展的現狀和人們的訴求的時候,就難以避免會引發質疑。」崔樂稱。
一位從事中國近代社會性別與婦女史、口述歷史等領域研究的教授則認為,稱女性為「先生」並沒有性別歧視,「我把『先生』看成是比老師更高階的對『老師』的稱呼。這位教授以1872年6月22日出版的《申報》為例稱,該報第一次出現「先生」一詞,就是「女先生」,描寫的是說書先生。
1872年6月22日的《申報》 受訪者供圖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中華詩詞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曹辛華認為,葉嘉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一位女性用最高的稱謂『先生』是當之無愧的。」
曹辛華教授稱,對於稱呼「先生」一詞引發的爭議是因為對於「先生」一詞的多義性沒有判斷清楚。他說,漢語裡將有一定地位、聲望的女性稱之為「先生」,「這裡是比老師要高一個級別,比如文學上的冰心先生等」。
澎湃新聞注意到,2003年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年度會議論文集收錄了《「女士」不宜稱「先生」》一文,此文作者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製人之一周有光。
周有光《女士不宜稱先生》一文 圖片來源:中國知網
周有光在文中指出,對被尊敬的女性稱為「先生」極其不妥。周有光列舉了三個理由,其一混淆性別,其二重男輕女。稱先生是尊敬,稱女士是不尊敬。「這明明表示重男輕女的下意識,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其三,用詞混亂。「先生」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六個義項,沒有一項表示女性。周有光建議,慎重使用詞語,不再稱女士為「先生」。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14日刊發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滿華和博士生陳光的文章《不宜稱女性為「先生」》,文中作者建議,「據我們的觀察,現在被人稱為『先生』的女性,大多有資歷和閱歷,幾乎都會擁有某個或多個令人肅然起敬、至少也是較為體面的頭銜。那麼,我們可以根據她的實際情況選用這些頭銜,同樣可以表示尊敬。即使是極端的或個別較為特殊的情況,也總能找到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