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葉評《因為性別》︱超越「性別陷阱」

2020-12-27 澎湃新聞

《因為性別:改變美國女性職場環境的十個案件》,[美]吉莉恩·託馬斯,李明倩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400頁,68.00元

2月中旬,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之下,春節後的復工時間不斷後推,各大學校也不得不紛紛延遲開學。2月1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局積極建議市疫情處置領導小組向廣大駐濟企業單位發出倡議,稱「家中有低學齡且無人照看子女的雙職工家庭,延遲開學期間可以女方為主向企業提出在家看護未成年子女的申請,切實解決雙職工家長的實際困難」。

表面看起來,這樣的建議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畢竟在我們這個有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的國家,大多數人的既定印象都會認為女性在家照看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些職業規劃類書籍也都強調女性在照看孩子、從事家務等方面的「特性」。《定製你的未來 女性職業規劃手冊》一書,在說明女性在職場競爭中所受到的幹擾因素時,便提出女性精力不如男性,其原因是:「成立家庭以後,大部分女性往往承擔著過多的家務,主要表現為對子女的照看和對老人的照顧。年輕時,剛生完孩子,要花費幾年的精力去照看孩子,引導孩子學習,循循教化。到中年時,雙親漸老,大部分女性又要花很多的精力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家庭事務上耗費過多精力, 投放在職場的精力就會相對減少。很多女性,就是在照看小的,照料老的的過程中,逐漸老去。」言下之意,就是默認這些是女性專屬的事情,與男性毫無相干,並且將此作為女性職業規劃所必須要考量的一個重要條件。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被完全合理化的思想觀念,催生了濟南市政府的那個倡議。

不過,這個倡議馬上就遭到很多人的批評,因為倡議中的「以女方為主」這個表述被認為是一種性別偏見,而這樣的性別偏見經由官方組織提出,很可能會導致女性就業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的女性將會因為這樣的性別偏見而失去發揮工作能力的機會,並有可能在工作中遭到性別歧視。可以說,這個倡議對女性而言簡直就是一個「性別陷阱」。而在疫情蔓延的極端時期,這一事件與之前在網絡上遭到熱議的女醫護被剃光頭問題以及援助武漢的捐贈物資中缺少女性生理用品問題一起,讓平時隱藏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的性別歧視問題一下子暴露在世人面前。

關於性別平權的話題,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從1792年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名的《女權辯護》發表開始,在包括波伏娃、朱迪斯·巴特勒在內的許許多多女性主義者的努力下,已經出現了好幾波女性主義運動,也產生了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對整個世界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上的地位逐漸提升,以往所遭遇的種種不平等待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獲得了種種權利:選舉權、受教育權、更公平的工資待遇、提出離婚訴訟的權利、關於是否要懷孕的身體自主權、佔有財產的權利,等等。但即便如此,當今社會中仍然存在著林林總總的性別歧視,以及因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性別權益上的不平等。這些絕對不是某些國家特有的問題,而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社會現實與實踐層面上,追求性別上的平權、平等、同格的運動仍然面臨著非常嚴重的阻力。而這些問題又往往會集中表現在女性所從事的職業,例如,職業性別隔離、職業女性角色衝突、工作場所中的性騷擾、工資待遇上的偏差等等。

波伏娃

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裡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女性主義在許多方面都直接挑戰了既有的權力關係,女性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會不斷地遭受各種阻力和打壓。所以,在每個時期每個地區都需要許許多多人頂著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勇敢地進行鬥爭,毫不退縮地爭取女性該有的權益,有的時候還需要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巧妙利用既有的男性主導下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機制上的漏洞來爭取一點一滴的進步。在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女性權利項目高級專職律師吉莉恩·託馬斯的著作《因為性別:改變美國女性職場環境的十個案件》中,我們就能非常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不易。

在這本書中,吉莉恩·託馬斯通過美國歷史上十個改變女性職場環境的典型案件,來探索女性主義的演變過程以及美國女性職場中的生存狀況,詳盡客觀地呈現了美國女性在爭取合法合理權益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阻力與困難,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通過法律手段與職場中的不平等現實相對抗的這十位平凡女性的不平凡事跡,也讓人注意到為這些女性提供法律支持,以各種方式幫助她們戰勝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觀,讓美國女性就職環境切實得到改善的其他一些人的身姿。

在本書開篇的導論部分,吉莉恩·託馬斯首先提到了《民權法案》議案在眾議院進行辯論的情況。1964年2月8日,當身為種族隔離堅定支持者的國會議員霍華德·史密斯提出要在《民權法案》第68、69、70和71頁的「宗教」後面加上「性別」一詞。在在場的十二名女性眾議員的努力下,這個提議獲得多數議員贊成。7月2日,《民權法案》正式頒布,讓這一法案成為美國職場女性的福音,這一刻也成為美國男女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時刻。之後,許許多多美國職業女性通過這個法案為自己爭取合法合理的權益,從而改變了人們對職場女性的認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之所以霍華德·史密斯這位種族隔離支持者會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密西根州的民主黨人瑪莎· 格裡菲思警告他,如果《民權法案》第七章裡沒有性別條款,那麼就只會使黑人女性獲得比白人女性更多的權利,而「白人男性今天給該修正案投下的反對票,也是投給他們的妻子、遺孀、女兒或姐妹的反對票」。可以說,瑪莎· 格裡菲思就是利用霍華德·史密斯的種族隔離意識,將性別問題轉移到種族問題上,才讓這位種族隔離支持者接受這個建議的。而在當時,美國大多數性別平等權利修正案的支持者往往也都是一些保留著激進種族主義思想的白人,他們也會在性別平等問題中加入種族主義式的考量。這也是很多議員支持這一條款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見,《民權法案》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職業女性的福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平等權利修正案支持者打了一個種族主義的擦邊球。而即便是在該法案頒布之後,也未必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甚至連根據該法案成立、負責實施該法的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在其成立初期,首屆執行董事都對該法案不以為然,將該法案貶斥為「僥倖出生的私生子」。 這一非常弔詭且極具諷刺意味的情況足以說明女性在爭取兩性平權上的難度有多大。

這本書所介紹的這十個案例也都充分說明了,即便有這部《民權法案》存在,在強大而頑固的男權意識與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很多僱主以及對性別問題持保守態度的人也仍然會用種種手段來規避法律的限制,剝奪女性員工的合法權益。不論是1966年僱主在招工時以「性別加其他」標準在事實上貶低職業母親求職的菲利普斯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案,因「女性無法勝任」警察職務的刻板印象而以「業務必要性」為由將女性排除在職業門檻之外的多薩德訴羅林森案,女銀行職員在「惡意環境」中隱忍男上司連續不斷的無理要求與性虐待,並最終在提出訴訟後被辭退的美馳聯邦儲蓄銀行訴文森案,還是僱主以違反經《反懷孕歧視法案》修正過的《民權法案》第七章為由,不讓休產假三個月年輕母親恢復原職的加利福尼亞聯邦儲蓄信貸銀行訴格拉案,每一個案件大多經歷了從聯邦的地區法院到巡迴上訴法院,再到最高法院的錯綜複雜的訴訟過程,每一次庭審、每一份判決意見書都是各方力量激烈對決的結果,當事人和她的律師以及相關人員全都付出莫大的時間與精力,才最終獲得來之不易的勝利。

不過,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往往會引發激烈的辯論,這也會促使人們對相關法案重新審視、理解和解釋說明,甚至對教條式的女性主義觀念進行反思,糾正一些女權組織的教條式的做法。例如,在加利福尼亞聯邦儲蓄信貸銀行訴格拉案中,吉莉恩·託馬斯就提到了一些律師及女權組織對1978年經《反懷孕歧視法案》修改過的《民權法案》第七章與《反懷孕歧視法案》的質疑與反思。

1978年美國政府通過了《反懷孕歧視法案》,要求僱主對待「受懷孕影響的女性時,應出於僱用目的,與其他未受懷孕影響,但相似地具有或不具有工作能力的員工同樣對待」。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女性權利項目、全國婦女組織、全國婦女法律中心和女性法律辯護基金會等該法案草擬者強調「平等待遇」的女權主義,相信職場中對懷孕職工進行「特殊對待」的模式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會損害女性的職場地位,而且「這樣的特權事實上是一種恥辱,是因為與男性『不同』而獲得的恥辱」。因此,「更好的處理方法是讓僱主和法律意識到,不論女性或男性,幾乎沒有人不會在工作生涯中經歷一段時期的疾病或傷殘。如果懷孕被認為只是僱員需要請假的眾多原因之一,這種『不同』就被正常化了」。

然而,加利福尼亞聯邦儲蓄信貸銀行訴格拉案當事人莉蓮· 加蘭的律師克裡格爾則認為,「平等不能通過要求女性和男性被完全同等對待而實現」,「原因在於一個簡單的事實:女性會懷孕,而男性不能」。那麼,這就意味著女性員工就更需要留職產假。可是美國政府沒有制定家庭休假或病假留職機制,故而,懷孕女性員工到了產期就只能任憑上司決定她的去留。

同樣都是女性主義者,都是要為女性爭取合法合理的平等權利,為什麼會在這個問題上出現這麼大的分歧呢?在克裡格爾看來,這是因為雙方的支持者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講,擁護《反懷孕歧視法案》的女性主義者所維護的是女權運動本身。這些人都是以戰略眼光來挑選客戶和案件,與學術界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在司法判例中發現漏洞,幫助當事人決定接下來要抨擊何處。選定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之後,事業律師們會挑選一個客戶來提起最能說明該問題的案件訴訟。或者,他們會藉助通常比較緩慢的立法程序來力求徹底改變法律」。

而克裡格爾與她的同事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他們的女權組織主要面對的客戶是工薪階層、粉領客戶。這些客戶主要從事的是由女性從事的工作,而且「大多缺乏工會代表、工作安全條例及附加福利」,是屬於「次等勞動力市場」。對她們來說,禁止產期休假的政策就相當於失業,而她們的經濟狀況又很不穩定,如果她們面臨的法律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就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經濟後果。也就是說,他們根本無法指望平權組織花很長時間來倡導某種可以解決無工作能力者休假問題的普遍方法。

《反懷孕歧視法案》擁護者認為,對懷孕女員工提供特殊待遇的保護性法律會導致女性被貼上「弱小」「脆弱」的標籤,讓女性蒙受不配得到薪酬最豐厚的工作的汙名,儘管他們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女性平等權益,但是對身處社會底層的工薪階層、粉領客戶而言,他們的觀念、方法並不適用,甚至讓她們失去應有的平等待遇,讓生活陷入窘境。這也就說明了美國《民權法案》第七章雖然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卻沒有效解決「平等之謎」,也說明了雖然《反懷孕歧視法案》是一項對女性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但也留下了嚴重的缺陷。1986年美國最高法院受理了此案,並最終判處莉蓮· 加蘭勝訴。六年後,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籤署了自己任內的第一部法案:《家庭和醫療休假法案》。之後,在美國當僱員「為了照顧病重的家人,為了與剛出生或剛領養的孩子培養感情,或由於自身糟糕的身體狀況(包括懷孕及產後恢復)而請假時,該項法律會為他們提供留職休假的保障」,無論男女。

在這本書中,吉莉恩·託馬斯並不僅僅把視線停留在案件本身,她儘可能詳盡地還原當事人的生活背景,讓讀者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當事人的境況,同時,對相關的律師、法官以及相應的法律法案全都做了具體的介紹與說明,讓人充分理解案情發展過程中各種力量之間的抗衡與影響。這樣的細緻描寫,讓這些錯綜複雜的案件變得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即便對法律一竅不通之人,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內容,深刻地體會到,所謂的男女平權,絕不是一些女性主義思想家、理論家或女性主義運動領導者大旗一揮就能實現的,而是由一個個具體、鮮活的個體頂著沉重的政治、生活壓力,用自己的行動一點一點地推進,而且,每一個個體的情況也都是非常複雜且各不相同的,很難用一些抽象的理論、以二元論式的對抗方式來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再回到我們中國人自身所面臨的性別不平等、性別歧視的情況來看,我們就會明白,這本書對思考並解決中國女性員工在職業所面臨的職業性別隔離、職業女性角色衝突與困惑、工作場所的性騷擾等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問題,乃至解決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不平等待遇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參考的意義。

即便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很多時候還是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將女性作為非規範的、非常規的群體來對待,根據既有的刻板印象,對男性與女性進行模式化劃分,女性被期待為柔順耐心的賢妻良母,以「相夫教子」為主要職能,而家庭內部「無報酬勞動」的重要性也長期被忽視,女性仍然只能在男性設置的角色範圍內工作生活。而對男性的期待則比較單一,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事業有所成就,這也是男性乃至相關家庭是否幸福的最大指標,相反對男性作為「賢夫良父」的預期則很低。

另一方面,社會又長期將女性設定為「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在這樣的觀念下實施一些針對女性的保護措施,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對女性施以「特殊優待」, 但這些措施實則是一把雙刃劍,在使女性獲得一些表面利益的同時,在社會文化形成、組織制度制定和選擇過程中,又產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女性要保護自己,唯有按照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保護措施去生活,接收這種以「保護」為名的施捨的同時,也要接受這種簡單化的保護措施反過來按照男權或父權的標準再次規範、塑造女性。這些都會進一步導致女性在職業規劃和工作環境中遭受更嚴重的不平等待遇和歧視。可以說,我們的社會依然鼓勵男性成為有攻擊性的、強勢的角色,而女性則被規訓為有依附性的、軟弱的角色。

如果再聯繫到中國近些年來的狀況,就知道女性在社會場所、工作場所中遭受性騷擾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 074職場女性法律熱線曾經發布的一份《2018年中國職場性騷擾調查報告》表明,「在233名受訪者中,66.5%的人遭遇過職場性騷擾。其中有5位男性遭遇過職場性騷擾,佔男性受訪者的23.8%;有150位女性遭遇過職場性騷擾,佔女性受訪者的70.8%」,「在遭遇過職場性騷擾的150位女性中,90.7%遭到過來上司或者同事的性騷擾,其中有26.7%的女性同時遭受過來上司和同事的性騷擾」。但是「在遭遇過職場性騷擾的受訪者當中,最近一次遭遇性騷擾後向外求助的只有46人,佔遭遇過職場性騷擾的人數的29.7%。仍有109人沒有向外求助,即70.3%的遭遇過職場性騷擾的受訪者保持了沉默」。

性騷擾給女性的工作、生活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讓被騷擾者情緒壓抑,備受精神困擾,產生挫敗感,失去自尊。可是,這些女性在遭遇性騷擾之後卻仍然選擇了沉默。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社會以及工作單位缺乏必要的反性騷擾機制,立法機關也缺乏相關的反性騷擾法律法規,很難有效地對性騷擾者及未盡職責的企業加以處罰,更無法很好地為女性提供各方面必要的幫助與支持。

在《因為性別》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十個案例之所以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得勝利,並且成功地推進了相關法製法律的完善,推進平權運動的發展,首先應該歸功於各個案件中的當事人,「她們都是當時的職場文化中的叛逆者,在抗爭過程中都曾猶豫、惶恐和困苦,在開始走向法院時不知勝訴概率有幾許,但在複雜跌宕的漫長訴訟中,她們每一個人都展現出頑強意志,義無反顧堅持到最後」。不過,這十個案件能夠成為美國男女平權史中有裡程碑意義的判例,絕不僅僅只是依靠每一個當事人自己的力量,還因為那些為她們提供法律、生活、心理以及精神上支持與幫助的機構、團體及個人。如果沒有那些人和組織的支持與幫助,這些當事人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如果沒有以《民權法案》為代表的各種法律法規,這些女性主義者也會失去鬥爭的武器。

從根本上講,解放女性就是解放男性,解放人,女性主義的目的並不是讓女性站到男性的對立面上,而是從兩性天然具有的差異性出發從根本上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存在,讓所有人都獲得解放。中國如果要切實有效地推動男女平權運動,消除性別歧視、性騷擾等問題,不僅要提高每一個個體的性別意識以及與來自社會、企業、家庭等各種壓力相對抗的勇氣,機構、企業也必須在實質上認識到性別問題的重要性,學習其它國家和地區進行必要的教育,普及性別問題與男女平權等相關的支持,建立防治性別歧視、性騷擾的良好的社會環境與職場環境,鼓勵追求性別平權的組織、機構的組建與發展,積極地為每一個弱小的個體提供實質上的幫助。可是,只要我們稍微關注一下最近發生的一系列與性別問題相關的現象,我們就明白,我們在性別平等方面的意識還極其薄弱,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缺席,缺乏在處理這類事情上必要的常識,絕大多數人依然習慣性地根據自己對性別問題的刻板印象來處理性別問題,無形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性別陷阱」,成為性別歧視的參與者或共謀者。這種錯誤的性別意識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不得不說,在兩性平權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觀音菩薩的性別
    其實性別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別。然男女性別,僅限於欲界六道眾生。欲界天道眾生,雖有男女性別,及男女性慾,但欲心微薄,所謂:四王忉利慾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人天真快樂。色界眾生,雖有色相,但純是蓮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無男女性別,亦無男女情慾。無色界眾生,依正俱空,身心都無,何來性別?至於四聖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輪迴,無所謂男女性別。四種聖人:阿羅漢,闢支佛,菩薩,佛,隨其智慧深淺,功德大小,所感報身,相好莊嚴各殊。但皆純是大丈夫身,絕無男女之相。
  • 稱葉嘉瑩為「先生」,是性別歧視嗎?
    2月19日,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先生」作為男性稱謂,以及作為不區分性別的尊稱,這兩種用法語義界限不明。當「先生」作為尊稱指代女性的時候,容易讓人誤以為指代男性。崔樂以現代漢語的「他」舉例分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 「他」的用法描述是:現代書面語中一般只用來指男性,但在性別不明或沒有必要區分性別時也用「他」。
  • 《摩天大樓》真敢拍:家暴、性別偏見...
    《摩天大樓》真敢拍:家暴、性別偏見...它有五個步驟,被稱為五步陷阱法。首先建立自己的個人形象,然後顛覆個人形象,證明自己沒那麼壞,建立契約再撕毀契約,讓對方覺得本來已經得到的東西被毀掉了,最後進行情感虐待。
  • 這個奧特曼看著像男的,卻由女性配音,官方說ta已經超越了性別
    但是在諸位奧特曼裡,卻有一個特殊的存在,ta就是被大家稱作「正義姐」的傑斯提斯奧特曼,是一位已經超越了性別的存在,2020年更新的《奧特銀河格鬥 巨大陰謀》裡有ta的出場,看著是一位男性奧特曼,但其配音卻是女性,我還特地切換了中文日文兩種配音,都是可愛的小姐姐配的。
  • CMBYN:愛,超越性別
    超越範疇的) tale of first love, based on the acclaimed novel by André Aciman. 盧卡·圭達尼諾的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講了一個感性的、超越性別的初戀故事,改編自安德列·艾席蒙廣受好評的小說。在1983年的夏天,17歲的埃利奧再次和父母一起去他家的避暑別墅,一位名叫奧利弗的美國博士生也來到這裡參加埃利奧父親提供的年度實習。一段意想不到卻改變人生的愛情在兩個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年輕人之間綻放。
  • 莎拉·盧卡斯的藝術符號與性別表演
    而如果說「遊擊隊女孩」通過「女性為何只有裸體才能進博物館」直接質問這種隱形的霸權,那麼莎拉·盧卡斯則將那個禁止被表徵和符號化而現實卻在其上運作的事實直接呈現出來——兩枚煎蛋和一份肉餅所表徵的身體和面部便是一幅過度真實的裸體畫——進而完成了她戲謔的嘲諷。與性符號同時出現的往往還有所謂女性化符號,即代表女性社會性別的符號,譬如絲襪和肉餅煎蛋,其中後者指向「將食物帶到餐桌上的這種女性勞動」[2]。
  • [轉載][性別友善校園] 關於葉永誌,我們不應該只講述一個「悲傷故事」
    「為什麼我只是因為和他們不一樣就要受欺負呢?」可能就像葉永誌不解自己為什麼會僅僅因為像女生而受欺負,前三次法庭審理的審判長也不明白為什麼上訴的律師和葉永誌的媽媽一直講述他因性彆氣質像女孩而受欺負的故事,這和他的死亡又有什麼直接聯繫呢?
  • 【我寫性別】電影中的「跨性別」元素
    既然說到了跨性別,那就給大家科普一下與跨性別相關的小知識:Transgenderist:跨性別者(總稱) Transsexual:變性人(指從心理上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能適應,認為自己的性別與外生殖器的性別相反,從而產生變換生理性別特徵的心理傾向)Transgender:主要是為了區分transsexual而發明,泛指有跨性別(性別越界)傾向的人群,與
  • 性別暴力: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2000年4月20日上午,臺灣屏東縣高樹鄉高樹國中學生葉永志被發現陳屍學校廁,當時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校方說他是「不慎摔倒」,法醫相驗說無外傷與他殺嫌疑,但隨著新聞逐漸擴散,才知道葉永志因為外型秀氣、舉止溫柔,在學校常常受到欺凌。
  • 無性別著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美
    ▲林叄  走出二進位的性別選擇和固化的時裝思維,正是當今每個放眼長遠的時裝藝術家正在努力嘗試的演變。  在國內也有不少設計師和時尚達人透析了無性別的美,為其時裝設計和潮流穿搭提供了新的靈感,發掘更多可能。  「無性別的美」Ta們怎麼看?
  • 性別,從來不是二元的
    現實世界的後果纍纍:軍隊禁止了跨性別者進入、廁所法案被槍斃(廁所法案是美國某些州提出的保護跨性別者人權益的法案,跨性別者可以根據自己認定的性別使用相應性別的公共廁所和更衣室,譯者注)、針對工作場所和醫療歧視的保護被取消了、跨性別者自殺未遂率41%至51%,以及他們常常遭遇針對性的致命暴力。這不再只是網絡挑釁了。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蒂爾達·斯文頓毋庸置疑的是,在今天,傳統的二元性別體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鬆動。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早已超越生物性徵,走向更為彈性與複雜的社會學建構。當你在網絡上搜索「性別分類」相關的關鍵詞,將獲得超過60種性別分類標籤,其中不僅有人們熟知的LGBT、酷兒、無性別,還包括兩性人(Androgyne)、順性人(Cis)、性別流動(Gender Fluid)、泛性別(Pangender)等非傳統性別。性別究竟意味著什麼?當「性別多元化」日益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與身份標籤,我們真的理解「性別」這一概念的由來與發展嗎?
  • 中小學資料涉性別歧視│默認性別標籤化,是最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性別刻板印象」這個話題竟然出現在中小學資料中,很多網友覺得這種行為非常不妥,是把成年人的片面的思想和偏激論點強行加注到孩子身上。默認的性別標籤化,是最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性別刻板印象」這個話題。
  • 宋惠仁:錯過性別不錯愛,因為是你!
    宋惠仁:錯過性別不錯愛,因為是你!世界上如果有一種感情是永恆的,那一定是愛情,愛情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界,與工作職業愛好相貌性別無關的一種純粹的感情,它的力量很小,小到一不小心就會分開,它的力量很大,大到可能與世界對抗。
  • 娛樂圈裡深交多年、超越性別的閨蜜的明星都有誰?
    對於女性說到閨蜜,總是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同於普通友情,更不同於男人之間的兄弟感情,總體來說是一種尤為複雜的情愫,超越友情甚至愛情的獨特存在。男閨蜜也是超越了友情愛情的一種神一樣的存在,娛樂圈中真正的超越了性別的閨蜜,多是深交多年的,情之深也是讓人嘆服,當然偽閨蜜自然也不少,關鍵時候捅一刀的,只能讓人唏噓。盤點幾位,娛樂圈真正的「異性閨蜜」。
  • 跨越性別的美之胡瀟靈
    世界上有一種美,不論性別,但是往哪裡一站,就讓人感覺十分美好。這種美在我個人看了這是一種很高級的美感,歡迎來到南風新開的專題《跨越性別的美》圖片是胡瀟靈第一次見到胡瀟靈是在sci謎案集裡他飾演趙禎他的出場真的驚豔到我了寫真寫真寫真寫真寫真寫真這張真的很文藝。
  • 雙性同體是致命的:徐克電影中的性別越軌和易服裝狂歡節
    他超越了男女固有的性別標籤,體現了「男人有女人」和「女人有男人」的意圖,徐克創造了許多傳說。讀完這些經典著作,大家都會感嘆:雙性同體是最致命的。01《刀馬旦》在男女面孔的演員中,林青霞的美幾乎是年輕一代藝人不可逾越的高山。事實上的電影《刀馬旦》並不是反角色。
  • 你已成了性別歧視的幫兇!還有這些詞都帶有性別...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張秋盈「林有有簡直就是個高段位綠茶!」「綠茶配山楂,臭魚配爛蝦!」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也讓「綠茶」這一網絡詞彙再次火爆。「綠茶」即前幾年「綠茶婊」的同義詞,與之類似的網絡詞彙還有「白蓮花」「傻白甜」等等。
  • 寶萊塢一部跨性別電影,激怒了真正的跨性別者
    孟買的跨性別權利活動家克裡斯·楚達瓦拉(Kris Chudawala)表示,「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在抱怨這部電影不足以代表跨性別者,但讓我們惱火的不僅僅是這點。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者,所以你會相信電影裡呈現出的跨性別者形象。任何金錢都無法抵消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傷害。」
  • 日劇中日益模糊的性別界限
    年末年初看了一些日劇評論家對談,如果說2017年日劇的主題是像《四重奏》這樣陌生人因為興趣愛好或機緣巧合聚到一起,構建起共同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