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他把「回流兒童」界定為有城市流動經歷,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帶來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關注。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研究表明,由於各地入讀公辦學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礙,一般而言,有升學需求的流動兒童都會轉變為「回流兒童」。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高中階段留守兒童有過流動經歷的比例大約為15%。

11月30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宋映泉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一部分。

這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是基於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課題組在河北蔚縣、涿鹿縣、沽源縣以及在四川蒼溪縣、旺蒼縣的調查得出的。

宋映泉和同事發現,無法上公辦學校以及父母返鄉是兒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兒童」中,表現出「回流趁早」的現象,即多數兒童選擇在低年級回流。在回流之前,大部分兒童在城市的學習狀況,包括公辦學校的就讀情況、師生關係和學業成績都較好,但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留守兒童」相比,更少被老師關心,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這些都導致其對學校生活難以適應。

「與『非回流兒童』的學業情況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留守兒童』,其抑鬱風險都在60%左右,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風險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對於後一組數據,宋映泉解釋,是採用了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兒童發展抑鬱量表,並多次測試得出的。

「我們的研究是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回流兒童』在學業和心理發展方面處於不利地位,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是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為此,宋映泉和同事提出,宏觀制度應相應改變,逐步消除流動兒童異地求學,尤其是升學的障礙。同時,在戶籍制度改革短時間內難有突破的情況下,鼓勵城市務工的父母在讓孩子返回老家時做出理性決策,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之下返回老家就讀,以儘快適應老家的學校和生活環境。

關於「回流兒童」,北京社科院研究員韓嘉玲還發現,這一群體返鄉後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且相當普遍。

研究組在對從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回流兒童」的訪談中發現,很多孩子在返鄉後,身上長疹子。但「水土不服」不僅表現在生理上,更多表現在心理上。

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心理上有巨大落差,想念原來的老師同學和校園環境;這些孩子大多獨自返回家鄉,長期住校,生活上遇到了挑戰;對新學校的教學方式、學校文化難以適應……

「『回流兒童』的『水土不服』不同於普通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層面都應該給予關注和應對。」韓嘉玲建議,這些兒童的父母應該與孩子提前做好溝通,努力實現在回流初期至少有一個人陪同孩子,不能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安排。公益社會組織也可以進行預防性介入和幫助。

本報北京11月30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回流兒童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相關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回流兒童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回流兒童經歷流動又留守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本報見習記者張守坤  □本報記者 王陽  小美今年15歲,目前在戶口所在地某縣城一所私立中學讀書。
  • 回流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與留守兒童和一般的流動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群體的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的學業和心理問題也更為嚴重,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大量兒童被迫回流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 回流兒童心理學業易受影響 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與留守兒童和一般的流動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群體的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的學業和心理問題也更為嚴重,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  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大量兒童被迫回流  近幾年,受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出現返鄉潮以及一些地區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回流兒童群體出現。
  • 「回流兒童」問題值得關注
    這是指那些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報告顯示,與「非回流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
  •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回流兒童」的現實困難不容忽視
    近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其中包含了一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光明時評:讓「回流兒童」不再制度性發生
    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總之,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  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說出乎許多人意料。
  • 「回流兒童」的煩惱
    「回流兒童」的煩惱 2021-01-07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流動、留守兒童是與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相伴而生的兩大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則是更特殊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整體看來,在學業、心理發展方面,回流兒童面臨的挑戰更大,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和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
  • 《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
    這些選擇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需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2019年以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的人口政策的提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表現出了新特徵和新趨勢。藍皮書力圖呈現中國流動兒童教育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下所面對的挑戰和可行的解決路徑。
  • 直面回流兒童的困境
    來源:南方日報一提到「兒童」,大家第一反應是「無憂無慮」。但在「兒童」前加上「留守」「流動」等前綴,顯然就沉重了。近日備受關注的「回流兒童」,便是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一個詞。回流兒童,指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 探訪流動兒童:受教育條件差 超八成存健康問題
    一方面是流動兒童和家長自我標籤化,在心裡設了一堵牆;另一方面,是一些城裡的家長也不讓孩子和流動兒童接觸,給流動兒童貼上標籤,「他們不懂禮貌、會罵人、偷東西,我的孩子跟著學壞怎麼辦?」一名家長說。  「這種心理鴻溝非常明顯。」李濤說,相比制度鴻溝,心理鴻溝更難消除。
  • 學習的榜樣,深圳的公寓消除「回流兒童」現象
    留守兒童我們都知道怎麼回事,就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家鄉由家人或親友撫養。那麼您聽說過回流兒童嗎?然而實際上很多兒童回流家鄉的原因卻並非父母想回去務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在北上廣深打工了、戀愛了、結婚生娃了,卻因為無房子,導致孩子沒能讀上公辦學校,因此痛下決心趕緊帶娃回家鄉。很多家庭是父母帶孩子一起回去,但考慮到依然是大城市的收入較豐厚,於是父母又重新出去或者留下夫妻其中一個留在家鄉陪伴孩子,結果就是和留守兒童的境況一樣了。一個叫留守一個叫回流,但根本性質還是沒變。
  • 城市的未來|穿越30年的兩代回流兒童故事
    這個群體我異常熟悉,他們在幼年抑或是青少年階段,經歷了其他人不曾經歷的困難和挑戰。我先生的大家庭更是回流兒童的聚集地。我先生,以及他的堂弟、堂妹曾經都是回流兒童;現在我的兩個女兒和她的堂兄弟姐妹們依然還是回流兒童。上世紀90年代初,公公婆婆從老家重慶來到上海打工,主要工作是在建築工地上拆房子。他們在上海穩定後,將我先生接到上海,讓我先生和同齡的親戚孩子一起在一所安徽人辦的學校讀小學。
  • 兒童11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
    專家提醒,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通常屬於心理問題,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通過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1、寶寶大了依舊愛吸吮手指表現:一些較大的寶寶經常吸吮手指或腳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見,嚴重時還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著覺。
  • 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介紹,《藍皮書》是該領域領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學者的必讀書,它概括了流動兒童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生存狀況和教育狀況、入學和升學政策,這次的《藍皮書》著重關注回流兒童和和流留兒童(即流動的留守兒童)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況,並系統比較了不同城市對於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動兒童的指南性資料。
  • 「小蝸牛」需要被看見、被理解,是時候關注讀寫障礙群體了
    發現方圓的問題後,她曾利用課後時間為方圓進行一對一補習,但不論用什麼方法,都收效甚微,這也令她感到非常困惑:明明聊天時不存在任何問題,但為什麼這名學生在認、讀、寫方面會有這麼大的困難?這個疑問在不久後得到解答。
  • 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 第三次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暨留守兒童關愛工程手牽手活動
    ,關愛留守兒童,關注基層義務教育,揚民族精神,育家國情懷。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由祖輩隔代撫養。相比臨代撫養的兒童,隔代撫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情緒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
  • 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
    聽到不存在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物體 (出現幻覺)。 四、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大部分心理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其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創傷和環境壓力。
  • 兒童多動症的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症狀較輕的,還可以對感興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嚴重的對任何事情都不能保持注意,一件沒做完又去做另一件,做事有頭無尾。 2、學習困難 由於多動症兒童注意力難以集中,即便他們智力水平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他們更容易遭受學習困難,難以跟上正常的學業水平。因此他們的成績往往較差,或是成績波動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