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

2021-01-08 公益時報網

 一群無法在深圳升學讀初中的六年級非深戶畢業生離開深圳前的背影

  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下,產生了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前者受限於升學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選擇離開大城市,返回家鄉讀書,而後者則選擇『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家鄉周邊的城鎮學校就讀。

  近日發布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對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進行了重點關注。

  藍皮書指出,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還伴隨而生了『隨遷父母』,即家庭為了子女教育選擇讓一方父母進行陪讀,照料其子女生活,為了教育而再次流動。這些選擇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需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2019年以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的人口政策的提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表現出了新特徵和新趨勢。藍皮書力圖呈現中國流動兒童教育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下所面對的挑戰和可行的解決路徑。

  圍繞流動兒童群體生存現狀、發展特徵、入學政策、升學政策等問題,呈現了流動兒童教育的現狀,比較了各地政策的友好程度差異,分析了流動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特別關注了回流兒童、再遷兒童等兒童群體的教育,並通過對地方案例和社會力量的教育實踐的梳理,展現了我國流動兒童教育的新動態。

  新的趨勢與挑戰

  藍皮書對2019年以來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下流動兒童教育的發展概況進行了全面掃描,並提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中國流動兒童所面臨的新挑戰和可行的解決路徑。

  藍皮書指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下,產生了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前者受限於升學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選擇離開大城市返回家鄉讀書,而後者則選擇「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家鄉周邊的城鎮學校就讀。

  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還伴隨而生了「隨遷父母」,即家庭為了子女教育選擇讓一方父母進行陪讀,照料其子女生活,為了教育而再次流動。

  這些選擇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需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回流兒童面臨嚴重問題

  受到近年來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農民工返鄉潮的出現以及異地中高考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出現了另一個兒童群體——回流兒童。這些兒童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由於入讀公辦學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種種障礙,一般而言,有升學需求的流動兒童都會轉變為回流兒童。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高中階段留守兒童有過流動經歷的比例大約為15%。

  藍皮書基於2015年10月在河北和四川5縣137所農村寄宿制學校17000多名四、五年級學生的調研數據,對回流兒童的基本特徵、學業與心理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數據發現:

  無法上公辦學校以及父母返鄉是兒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兒童中,雙留守兒童佔比高達65.51%,遠高於非回流兒童群體的44.87%的比例,且存在「回流趁早」的現象,即多數兒童選擇在低年級回流。在回流之前,大部分兒童在城市的學習狀況,包括公辦學校的就讀情況、師生關係和學業成績都較好,但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兒童相比,更少被老師關心,欺凌的比例也更高,使其學校適應狀況不良。

  與非回流兒童的學業情況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

  藍皮書指出,過去20年,儘管政府出臺大量相關政策,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發展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果這近一個億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不好,中國社會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從根本上,應尋求宏觀制度的突破,逐步消除流動兒童異地求學,尤其是升學的障礙。在戶籍制度短時間內難有突破的情況下,應鼓勵城市務工的父母想讓孩子返回老家時做出理性決策,至少應該在家長的陪伴之下返回老家就讀,以儘快適應老家學校和生活環境。

  藍皮書指出,相比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回流兒童返鄉後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水土不服」的問題突出,更值得關注。關注回流兒童,尤其是回流初期(第一學期)的生活、學業、心理狀況,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組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面對選擇隨遷還是回流這一現實困境,我們的政策設計任重道遠。

  再遷兒童成為新的流動群體

  藍皮書還提出了一種此背景下不同於從城市「回流」鄉村的流動新現象:部分家庭選擇讓子女「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市輾轉就讀,或是讓兒童回流到戶籍所在地的城鎮區接受教育。其中,選擇讓子女再遷去附近城市就讀的重要原因是便於流動家庭的團聚,而選擇讓子女回流但不返鄉,去往就近城鎮的學校就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教育質量。二者的共同特徵,是在城市與城市之間進行再次流動,這些家庭大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希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且不願與子女產生較遠的分離。

  藍皮書指出,子女再遷的教育抉擇促進了家庭的就近城鎮化,許多家庭在特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得以落戶。同時,再遷兒童現象也促進了「環特大城市」的教育市場化產業鏈,催生出了一批專門面向再次流動和回流兒童的民辦寄宿制學校,也帶動了相關的寄宿、餐飲、接送服務等產業。

  藍皮書指出,新的再遷兒童現象跳出了傳統「城市-鄉村」的鐘擺式流動模式,背後是不同流動家庭對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家庭選擇與父母期待。依靠就近城鎮化、教育市場化以及家庭內部再分工,農民工家庭子女在城市間的再次流動成為可能。《報告》認為,城市公共服務制度下塑造的「流動的家」,使得流動家庭為了改善家庭生存與發展,將家庭再次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場所,並犧牲了家庭成員的部分情感和社會需求,也使得原本在城市相對穩定「紮根」的流動人口又開始了新的流動,這種流動現象的特質、機制及影響需要特別關注和進一步考察。

  建議加強流動兒童融入社會的工作

  從國家政策方面上看,我國針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政策可概括為:明確保障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利,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而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各區域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因而流動兒童教育政策呈現出了較強的區域特徵。在差別化落戶的政策下,各地紛紛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並不斷「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彰顯了流入地政府為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務的擔當,但同時從現實層面也應看到,部分城市對常住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務仍有待加強。

  藍皮書為流動兒童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地方政府應加強落實中央要求,以常住人口為指標來制定公共服務和資源配置規劃。從基本公共服務普遍性原則出發,更關注社會底層群體。藍皮書還建議,流入地城市應擴大學位供給,簡化積分項目和入學程序,同時,加強信息公開與數據共享,以更精準地提升流動兒童的公共服務。

  隨著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城鄉二元體制的逐步破解,流動兒童平等地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政策性障礙將從根本上得到緩解,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將成為考驗全社會包容性的重要方面。社會融入不僅僅是流動兒童與家庭單方面地融入主流社會,更需要流入地社會對流動兒童的接納與包容。

  藍皮書倡導,本地家庭改變對流動兒童的刻板印象,鼓勵孩子與班級、學校中的流動兒童交往。學校應積極創造本地兒童與流動兒童溝通的機會,增進雙方的互相了解。同時,還應鼓勵與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本地兒童與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交融與學習。

  (王勇/整理)

相關焦點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在《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的發布會上,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韓嘉玲說。尤其在特大城市,受限於戶籍制度和緊缺的公辦教育資源,一些流動人口的隨遷子女不得不返回戶籍地接受教育,但又可能因為撤點並校等原因,他們轉而在城鎮寄宿制學校上學,韓嘉玲稱其為回流不返鄉的「回流兒童」。
  • 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範思立)日前,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舉行。會議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制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研討。
  • 中國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
    12月21日,中國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數據顯示,中國流動人口總數2.445億,其中廣州流動人口就有967.33萬人,隨著近年來流動兒童人數逐年遞增,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伴陪伴、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和福利、特別是0-3歲流動兒童提供早期發展等方面問題日益受到廣泛關注。
  • 探訪流動兒童:受教育條件差 超八成存健康問題
    中國每100名兒童中,就有13名流動兒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17歲以下流動少年兒童規模達到3581萬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半月談記者近日走訪生活境遇不盡相同的流動兒童發現,他們處在高低不同的「夾心層」裡,即生活在不城不村的地域環境中,面臨著難留難歸的現實困境。資料圖:西寧流動兒童,正在社工和教師的幫助指導下進行綁腿走,分組對抗。
  • 面對數千萬流動兒童,公益組織能做什麼?
    據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共同發布的《2015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03億兒童受到人口流動影響,每10名兒童中約有4人直接受到人口流動影響;自2000年至2015年,全國流動兒童數量從1982萬增至3426萬,流動兒童佔兒童總數的比例達13%。
  • 困境流動兒童問題主因是家庭
    困境流動兒童問題主因是家庭 2016-01-1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 「協作者」總結十年經驗 1月9日,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發布了《社會支持系統下困境兒童救助服務中的專業社會力量參與研究——以「協作者」為例的行動研究報告》,總結了「協作者」10年間困境流動兒童救助服務的經驗
  • 把流動兒童服務帶進工業園
    流動兒童圍坐在社工周圍參加「寶貝故事會」 在今年年初的一份名為《他們也是父母》、針對子女對中國流動工人影響的調查報告中,我們看到,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面臨困境的同時,他們的父母也比普通父母承擔著更多現實和精神負擔,這是一個雙面的問題。
  • 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2016-08-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 近日,新公民計劃研究部發布第一期《流動兒童教育研究簡報》,重新梳理並更新了流動兒童數據、2016非京籍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流動兒童公益組織圖譜等內容。勾勒出我國流動兒童工作的基本現狀。
  • 不可一蹴而就,公益機構如何幫助流動兒童?
    作為一個服務於流動兒童的公益機構工作者,描述這一服務對象其實很難,因為他們的身份在不斷轉換,今天在「流動」,明天在「留守」,說他們是「弱勢兒童」吧,範圍太大,說他們是「困境兒童」,定義又不清楚。我覺得自己的境況比環保領域的勇士們好一些,但也有限。雖然我們可以在自己服務的對象身上看到明顯的改變,但是讓人沮喪的部分在於流動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多年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 李秋代表:切實保障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程宏毅)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重慶市委副主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李秋建議,應當打破障礙,建立完善制度,切實保障流動兒童接受平等公平教育的權利。 李秋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成為我國普及與落實義務教育的新難點。
  • 王川蘭:流動兒童的多重弱勢與社會融合
    王川蘭:流動兒童的多重弱勢與社會融合 王川蘭/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2017-11-06 14:53 來源:澎湃新聞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中國兒童發展指標圖集(2014)》
    北京2015年1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兒童發展指標圖集(2014)》顯示,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已在多項與兒童有關的發展指標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並已提前實現多項千年發展目標,但是顯著的地區間差異和日益加劇的人口流動給農村及弱勢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帶來了較大挑戰。
  • 「回流兒童」的現實困難不容忽視
    近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其中包含了一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莊燦霞: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
    人民網福州1月14日電(鄭窈、詹偉業、實習生陳連利)13日,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市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莊燦霞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分享她在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的提案》。
  • 「回流兒童」問題值得關注
    【光明時評】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藍皮書中專章提出的「回流兒童」問題引發公眾關注。何為「回流兒童」?這是指那些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報告顯示,與「非回流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
  • 解決流動兒童教育難題 一名前記者的公益探索
    受訪者供圖 3年多來,歐陽豔琴一直嘗試著,為解決流動兒童教育難題貢獻自己的努力。她在廣東省東莞市創辦科蚪社區兒童空間,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推廣科技課程。如今,她又變成了一名「銷售員」,銷售對象是帶著孩子在北京打工的青年民工,而產品則是一所學堂——科蚪實務學堂。
  • 回流兒童心理學業易受影響 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流動兒童藍皮書》)發布,其中就用專章關注了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  藍皮書主編、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韓嘉玲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這類群體在2014年國務院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後出現了新的趨勢。
  •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回流兒童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相關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流動兒童藍皮書》)發布,其中就用專章關注了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  藍皮書主編、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韓嘉玲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這類群體在2014年國務院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後出現了新的趨勢。
  • 《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
    2020年1月5日《慈善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慈善熱點事件發布會暨慈善藍沙龍第11期在北京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慈善藍皮書》主編楊團,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慈善藍皮書》副主編朱健剛,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等專家參與了活動,並結合熱點事件就2019年度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做了回顧與點評,內容涉及慈善發展掃描與展望、社會組織國際化亮點與發展趨勢、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情況變化與發展趨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