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2021-01-08 公益時報網
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2016-08-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

近日,新公民計劃研究部發布第一期《流動兒童教育研究簡報》,重新梳理並更新了流動兒童數據、2016非京籍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流動兒童公益組織圖譜等內容。勾勒出我國流動兒童工作的基本現狀。

中國有1億兒童受父母遷徙影響,成為留守或流動兒童,這類群體的受教育情況常常被問題化,而公眾對其認知模糊,隨之而來的是參與度較低。

根據新公民計劃2015年搜集到的信息,目前全國有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到具體的流動兒童教育服務中,由於各個組織地域性和服務內容的差異,他們對彼此之間項目開展情況等了解甚少,無法借鑑和交流經驗。

3581萬流動兒童

中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蘇州、重慶、成都、溫州、佛山,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流動人口數達到961萬人。其中的流動兒童(0~17周歲)數量,在21世紀的前十年,翻倍增長,2000年是1982萬人,2010年達到3581萬人。以上數據來自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兒童發展指標圖集》。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相信數字已不止如此。

流動兒童在當代中國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浪潮中出生和成長起來,城市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了他們的觀念、氣質和認同,相當一部分流動兒童已經隨父母在城市定居,在事實上構成了城市的第二代移民,但因為政策界定,仍被官方定義為「流動人口」。新公民計劃曾聯合8個城市的10家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的公益機構撰寫的《流動兒童社區教育需求調查》顯示: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孩子,總計有超過70%的打工子女在學齡前來到城市;有超過50%的孩子明確表示喜歡在城市生活。

「流動人口」背後,是無法正常獲得包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尷尬現實,而對於其中的流動兒童和家長來說,更麻煩的是無法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

地方政策可能趕不上變化

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2016年,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亦多次表示:「要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的流程、證明的要求。」但在各地制定具體政策時,仍面臨著許多非常具體的問題。

以北京和廣州為例。4月15日,北京市公布了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相關政策,各區縣也陸續公布了相關政策及「非本地戶籍適齡兒童的五證審核細則」。五證的要求延續了過去兩年的審核標準,整體難度與2015年相當,但其中7個區縣要求提前在網上提交五證審核資料(錯過日期將無法在街道辦理)。

廣州於2014年制訂的異地中考政策有3年過渡期,2017年將全面實施。這一政策取消了以往非戶籍生入讀公辦高中需要交納的幾萬元擇校費,另一方面則新設置了針對非戶籍升公辦高中的門檻及招生限額,「公辦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照顧借讀生不超過學校所在批次招生計劃的8%」,將一部分非戶籍考生拒之門外。研究顯示,2012~2015年,成績排名前10%~25%的考生讀公辦高中的空間均有不同程度壓縮,排名25%以外的依然不能被錄取。在非戶籍考生人數持續增加、本地戶籍考生逐年減少的趨勢下,2017年異地中考政策全面實施,將很可能在中高分數段的非戶籍考生中帶來更激烈的競爭。

4年前,報名參加廣州市中考的非廣州戶籍考生約佔總數的20%,4年後這個比例超過了32%。作為重要的人口流入城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及升學出路已經不是影響「少數」孩子和家庭的公共議題。如何在「同一藍天下」更充分利用以及更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資源,仍然是流動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所要面臨的政策挑戰和關乎民生的重要選擇。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相關焦點

  • 把流動兒童服務帶進工業園
    此前本報介紹過廣州的公益組織前往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提供社工服務,為他們與父母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在城市中,上述調查報告的參與方之一,珠海市協作者社會工作教育推廣中心進行了另一種嘗試,將留守兒童活動中心開到了孩子父母工作的企業。
  • 面對數千萬流動兒童,公益組織能做什麼?
    很多公益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由資助者圓桌論壇、新公民計劃及千禾社區基金會聯合發布的《2018流動兒童教育領域掃描報告》提到,通過開辦社區中心、將教育產品或服務遞送到學校及社區等方式切入,一些公益組織嘗試投入資源,以期改善流動兒童安全及教育狀況。
  • 《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
    圍繞流動兒童群體生存現狀、發展特徵、入學政策、升學政策等問題,呈現了流動兒童教育的現狀,比較了各地政策的友好程度差異,分析了流動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特別關注了回流兒童、再遷兒童等兒童群體的教育,並通過對地方案例和社會力量的教育實踐的梳理,展現了我國流動兒童教育的新動態。
  • 王川蘭:流動兒童的多重弱勢與社會融合
    然而,無論是全國性普查數據,還是散落於各省市人口普查資料年鑑、各地方教育部門發布的教育統計數據以及研究文獻之中的關於流動兒童的相關數據,都僅僅只是反映了流動兒童的數量規模、區域分布、年齡、性別結構、流動特徵和受教育情況等最基礎信息。從目前這些關於流動兒童數據的數量、質量和可行性的檢查來看,要全面了解城市流動兒童的困境或弱勢等現象是非常困難的。
  • 探訪流動兒童:受教育條件差 超八成存健康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在城市公辦學校就讀比例,2009年為78.2%,2011年為79.2%,2014年為79.5%。  「可見,仍有兩成多超過200萬的流動兒童未能進入公辦學校,只能在民辦學校或條件簡陋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長期關注流動兒童教育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秦紅宇告訴記者。資料圖:心理老師在給城市中的流動兒童進行流動兒童融入社會心理課的輔導。
  • 中國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
    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蔡建華,北京師範大學大學教授陶傳進,中山大學金宇副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張博副教授等從事兒童早期發展的專家學者、公益基金會代表、社會組織代表和來自社區兒童早期發展中心的一線老師代表共200餘人參加,探討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問題。
  • 不可一蹴而就,公益機構如何幫助流動兒童?
    作為一個服務於流動兒童的公益機構工作者,描述這一服務對象其實很難,因為他們的身份在不斷轉換,今天在「流動」,明天在「留守」,說他們是「弱勢兒童」吧,範圍太大,說他們是「困境兒童」,定義又不清楚。我覺得自己的境況比環保領域的勇士們好一些,但也有限。雖然我們可以在自己服務的對象身上看到明顯的改變,但是讓人沮喪的部分在於流動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多年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 困境流動兒童問題主因是家庭
    困境流動兒童問題主因是家庭 2016-01-12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 「協作者」總結十年經驗 1月9日,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發布了《社會支持系統下困境兒童救助服務中的專業社會力量參與研究——以「協作者」為例的行動研究報告》,總結了「協作者」10年間困境流動兒童救助服務的經驗
  • 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範思立)日前,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舉行。會議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制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研討。
  • 流動兒童無學上、民工學校招不到人:「教育趕人」是個昏招
    政策效果很快顯現,隨著流動兒童入學門檻的提高,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開始出現空轉,招不到學生,直接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什麼要調整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海市政府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是為了應對資源環境和公共服務的巨大壓力,根本「不存在教育控人」。如此冠冕堂皇的說辭自然無法讓人信服。
  • 「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點亮流動兒童心中的「燈」
    這個叫做「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的項目,正是針對這些隨外出務工的家長來到城市的流動兒童。曉楠家的「圖書館」是該項目資助的第16個。曉楠和奶奶給圖書上架。北京協作者供圖  經過北京協作者的志願者精心設計和打造,曉楠家的「圖書館」因地制宜地掛在牆上。由原色木板構成的書架簡潔、實用,成為這個有些窘迫的家中最醒目的裝飾。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流動、留守兒童是與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相伴而生的兩大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則是更特殊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整體看來,在學業、心理發展方面,回流兒童面臨的挑戰更大,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和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
  • 為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婦女兒童保護
    近日,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進一步引導和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婦女兒童保護工作,我省授予30家單位為「全省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稱號,授予30名個人為「全省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稱號。  這些先進代表主要來自基層公、檢、法、司、教育等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他們講奉獻、肯擔當、有作為,全心全意為婦女兒童服務,為促進男女平等、婦女全面發展、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作出了突出貢獻。
  • 愛的相伴 解流動兒童成長困境
    「帶孩子搞課外活動,我們家沒那空閒。 」在合肥市當瓦工的老李一口回絕了兒子班主任「參加周末文藝活動」的邀請。班主任老師在電話裡說,班級周末組織文藝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娛樂,家長之間還可以交流家庭教育經驗。掛掉電話,老李不住嘀咕:「農民工的孩子好好學習最重要,搞啥文藝活動,耽誤學習,還要花錢。
  • 湖州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召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主題座談會
    >begin--> 11月4日, 湖州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召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主題座談會。湖州市民政局和湖州市各社會組織的相關負責人參加本次會議。會上針對社會組織如何更加高效規範地參與社區治理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尤其是針對「幸福鄰裡中心」如何有效地發揮服務居民、協商議事、社會組織培育這三大功能進行了闡述與分享。此外,會議還就第六屆公益創投項目籌劃工作做出了部署。
  • 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與對策
    早報記者 賈茹 圖  陸建非 許蘇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明確提出:「要特別關心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和貧困兒童,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以城鄉兒童活動場所為載體,廣泛開展適合困境兒童特點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關愛幫扶。」
  • 「組織建設「細胞工程」」東營區:建「流動婦女微家」 打通聯繫...
    2020年,東營市各級婦聯組織按照全國、省婦聯關於深化婦聯組織建設改革「破難行動」的工作要求,瞄準覆蓋盲區,加強油田移交社區、「兩新」組織等婦女組織建設,不斷延伸基層婦聯組織覆蓋範圍。建立執委履職「閉環」管理模式,豐富執委履職形式,促執委長效履職。
  • 莊燦霞: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
    人民網福州1月14日電(鄭窈、詹偉業、實習生陳連利)13日,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市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莊燦霞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分享她在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的提案》。
  • 建好小家,服務大家——黃石市調研兒童之家建設
    黃石女性陪伴在你身邊為深入推進示範兒童之家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兒童之家的服務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兒童之家服務兒童、家長、社區的作用。廣泛參與、互相結合兒童之家充分整合社區志願者資源,通過公開招募的方式,吸引了來自社區和共駐共建單位兩支志願者隊伍,建立了強大的服務團隊。由社區居委會負總責、社區婦聯幹部負主責、社區專業機構廣泛參與,確保兒童之家既能按時開放,孩子們可以隨時來玩;也能針對孩子們的發展需求,開展一些有價值的主題活動。
  • ——上海市楊浦區社會組織多形式參與社會治理
    近年來,楊浦區注重推進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區治理,發揮他們在改善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對全區798家社會組織強化黨建覆蓋,創新服務百姓新路徑,激發了社會活力,受到百姓好評。集聚人財物資源服務基層治理楊浦區的高校和科技創新企業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