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2021-01-08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範思立)日前,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舉行。會議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制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研討。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立國表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流動兒童的教育愈發重要,期望進一步細化研究問題,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下的流動兒童教育提供合理性的對策與建議。

 

  會議舉行了《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新書發布會。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介紹,《藍皮書》是該領域領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學者的必讀書,它概括了流動兒童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生存狀況和教育狀況、入學和升學政策,這次的《藍皮書》著重關注回流兒童和和流留兒童(即流動的留守兒童)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況,並系統比較了不同城市對於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動兒童的指南性資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表示,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下,產生了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前者受限於升學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選擇離開大城市,返回家鄉讀書,而後者則選擇「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家鄉周邊的城鎮學校就讀。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須引起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馮思澈通過對16個城市或地區的入學政策文本進行了量化分析比較。他表示,積分入學制城市(地區)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杭州、深圳(南山區、坪山區)、中山、廣州、東莞、濟南(天橋區)、蘇州、成都、廈門、上海。材料準入制城市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西安、蘭州、武漢、南京、天津和北京。

 

  在主題演講環節,上海師範大學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表示,疫情對進城務工人員和流動兒童造成重大衝擊,需要引起重視。接下來應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訴求;以法治觀念和手段解決該群體的利益訴求;關注、關心、關愛流動兒童就讀學校,一校一策、精準施策。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表示,研究團隊2020年在上海小學做的調查發現疫情和網課背景下,女生的情緒焦慮問題相比於男生更為突出,她們更加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學習時間增加,但自信心下降。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唐曉傑介紹了上海隨遷子女教育現狀、教育政策以及產生的影響、未來教育路徑的選擇。其中,招生政策、課程教材政策、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規模的調控、縣域義務教育發展評估新要求等都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造成重要影響。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玉照表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能要求越來越大,這和農民工子弟的教育或者農民工技能養成之間有密切關係。大量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主體,新的農民工培養體系應該著重考慮高技能養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工作有保障,否則無論用人單位和工人都沒有積極性。

 

  關於留守兒童的新形勢與新挑戰,新公民計劃總幹事魏佳羽、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白鈺、廣東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魏東霞以及陳媛媛分別作主題為「安全、有意義的課外時光:流動兒童課外服務為什麼重要、如何做得更好」「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雲南農村地區數據初步分析結果」「天各一方:兒童留守和父母工作地空間分布」「疫情期間,須關注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基於上海流動兒童跟蹤調研數據」的主題演講。

相關焦點

  • 《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
    這些選擇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需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2019年以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的人口政策的提出,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表現出了新特徵和新趨勢。藍皮書力圖呈現中國流動兒童教育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下所面對的挑戰和可行的解決路徑。
  • 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不到80家社會組織參與流動兒童教育服務 2016-08-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 近日,新公民計劃研究部發布第一期《流動兒童教育研究簡報》,重新梳理並更新了流動兒童數據、2016非京籍兒童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流動兒童公益組織圖譜等內容。勾勒出我國流動兒童工作的基本現狀。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流動、留守兒童是與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相伴而生的兩大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則是更特殊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整體看來,在學業、心理發展方面,回流兒童面臨的挑戰更大,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和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
  • 李秋代表:切實保障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程宏毅)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重慶市委副主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李秋建議,應當打破障礙,建立完善制度,切實保障流動兒童接受平等公平教育的權利。 李秋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成為我國普及與落實義務教育的新難點。
  • 探訪流動兒童:受教育條件差 超八成存健康問題
    中國每100名兒童中,就有13名流動兒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17歲以下流動少年兒童規模達到3581萬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半月談記者近日走訪生活境遇不盡相同的流動兒童發現,他們處在高低不同的「夾心層」裡,即生活在不城不村的地域環境中,面臨著難留難歸的現實困境。資料圖:西寧流動兒童,正在社工和教師的幫助指導下進行綁腿走,分組對抗。
  • 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計算系統論壇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12月19日-20日,以"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2020)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該論壇將圍繞計算系統的前沿核心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教學實踐效果、產教融合方式、未來發展趨勢,共同討論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困境流動兒童問題主因是家庭
    報告認為困境流動兒童的問題主要是其家庭問題直接導致的。相對應的需求,則包括兒童教育、穩定的工作和勞動權益不受侵害、居住環境、醫療、城市融入等。 從2006年起,「協作者」正式啟動了困境流動兒童救助計劃,救助對象多為因家庭經濟困難或家庭功能缺失而面臨失學風險、並且缺少社會交往和社會支持的小學生及初中生。
  • 留守兒童大家都很熟悉,流動兒童你有關注過嗎?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先生指出了中國教育新問題:中國目前出現了兩大教育邊緣群體: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什麼是流動兒童呢?專業的講,就是指6至14周歲(或者7至15周歲),跟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進入流入地暫時居住達半年1年上,且具備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通俗來說就是跟隨進城務工父母的學齡兒童。他們是有父母在身邊,可父母能給他們什麼?
  • 面對數千萬流動兒童,公益組織能做什麼?
    據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千禾社區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上海聯勸)、新公民計劃以及資助者圓桌論壇等多家關注流動兒童議題的公益機構研究發現,流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本文圖均為 公益時報微信公眾號 圖父母工作較忙,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流動兒童缺乏有效陪伴;由於戶籍制度或積分落戶政策
  • 「新時期家庭教育的挑戰與機遇」直播落幕
    10月31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主辦的「新時期家庭教育的挑戰與機遇」論壇,整合多學科的交叉資源,通過線上直播的新動作,呈現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親子秘籍」,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的觀看流量突破百萬。本次直播由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知名教育學、心理學的領域大咖,以及幼、小、中名園名校的掌門人們共同打開話題。
  • 王川蘭:流動兒童的多重弱勢與社會融合
    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過程中,0-17歲流動兒童規模呈現出數量持續和快速增長的特點。這部分數量龐大的流動兒童在城市中居住生活,面臨著學習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消費娛樂等各方面的現實需求,也面臨著城市融入方面的實際問題,亟需我們加以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介入,以防形成更大的城市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團結與和諧。
  • 北京皮村流動兒童的困境 被「邊緣化」的他們該何去何從?
    13年前,朱秋燕舉家來到北京務工,丈夫在新工人藝術團工作,自己在同心實驗學校當舞蹈老師,兩個兒子自然也一直在這個學校上學。如今即將小升初,但孩子的學籍還留在河北老家,這意味著他們不符合北京公立學校的入學條件。  這就是姜泊庭如今陷入的困境,這個爸爸媽媽陪伴他長大的地方,這個承載了他所有童年被當作「家」的地方,已經不再那麼輕易地容納他。
  • 把流動兒童服務帶進工業園
    流動兒童圍坐在社工周圍參加「寶貝故事會」 在今年年初的一份名為《他們也是父母》、針對子女對中國流動工人影響的調查報告中,我們看到,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面臨困境的同時,他們的父母也比普通父母承擔著更多現實和精神負擔,這是一個雙面的問題。
  • 解決流動兒童教育難題 一名前記者的公益探索
    受訪者供圖 3年多來,歐陽豔琴一直嘗試著,為解決流動兒童教育難題貢獻自己的努力。她在廣東省東莞市創辦科蚪社區兒童空間,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推廣科技課程。如今,她又變成了一名「銷售員」,銷售對象是帶著孩子在北京打工的青年民工,而產品則是一所學堂——科蚪實務學堂。
  • 愛的相伴 解流動兒童成長困境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隨遷的流動兒童漸漸成為一個龐大群體,他們的成長狀況引人關注。激發流動兒童的自信心,讓他們儘快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流動兒童 面臨融入之困  11月23日早上,與父母一起租住在合肥市丁香花園小區的小軍鬧著不去上學。
  • EarlyBird愛彼寶獲中國教育產業年度知名兒童教育品牌
    12月2日,以「共迎挑戰,共贏明天」為主題的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年度盛典在京舉行,本次盛典邀請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專業研究機構、教育媒體和跨界專家齊聚一堂,回顧過去一年來教育行業的重大變化,交流新形勢下應對
  • 流動兒童無學上、民工學校招不到人:「教育趕人」是個昏招
    政策效果很快顯現,隨著流動兒童入學門檻的提高,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開始出現空轉,招不到學生,直接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什麼要調整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海市政府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是為了應對資源環境和公共服務的巨大壓力,根本「不存在教育控人」。如此冠冕堂皇的說辭自然無法讓人信服。
  • 不可一蹴而就,公益機構如何幫助流動兒童?
    不可一蹴而就,公益機構如何幫助流動兒童?作為一個服務於流動兒童的公益機構工作者,描述這一服務對象其實很難,因為他們的身份在不斷轉換,今天在「流動」,明天在「留守」,說他們是「弱勢兒童」吧,範圍太大,說他們是「困境兒童」,定義又不清楚。我覺得自己的境況比環保領域的勇士們好一些,但也有限。雖然我們可以在自己服務的對象身上看到明顯的改變,但是讓人沮喪的部分在於流動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多年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 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與對策
    2016年7月30日,上海市青浦區兩所民辦小學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與父母一起參加由上海科普APP、澎湃新聞和上海新聞廣播合辦的「樂享·樂趣——流動花朵科普家庭日」活動。早報記者 賈茹 圖  陸建非 許蘇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明確提出:「要特別關心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和貧困兒童,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以城鄉兒童活動場所為載體,廣泛開展適合困境兒童特點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關愛幫扶。」
  • 莊燦霞: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
    人民網福州1月14日電(鄭窈、詹偉業、實習生陳連利)13日,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市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莊燦霞走進人民網福建演播室,分享她在福建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困境兒童亟待精細化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