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範思立)日前,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舉行。會議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制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研討。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立國表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流動兒童的教育愈發重要,期望進一步細化研究問題,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下的流動兒童教育提供合理性的對策與建議。
會議舉行了《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新書發布會。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介紹,《藍皮書》是該領域領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學者的必讀書,它概括了流動兒童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生存狀況和教育狀況、入學和升學政策,這次的《藍皮書》著重關注回流兒童和和流留兒童(即流動的留守兒童)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況,並系統比較了不同城市對於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動兒童的指南性資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表示,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下,產生了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前者受限於升學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選擇離開大城市,返回家鄉讀書,而後者則選擇「離城不返鄉」,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家鄉周邊的城鎮學校就讀。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及生存處境的新問題,如學校適應性低、心理問題嚴重等,亟須引起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馮思澈通過對16個城市或地區的入學政策文本進行了量化分析比較。他表示,積分入學制城市(地區)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杭州、深圳(南山區、坪山區)、中山、廣州、東莞、濟南(天橋區)、蘇州、成都、廈門、上海。材料準入制城市入學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西安、蘭州、武漢、南京、天津和北京。
在主題演講環節,上海師範大學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表示,疫情對進城務工人員和流動兒童造成重大衝擊,需要引起重視。接下來應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訴求;以法治觀念和手段解決該群體的利益訴求;關注、關心、關愛流動兒童就讀學校,一校一策、精準施策。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表示,研究團隊2020年在上海小學做的調查發現疫情和網課背景下,女生的情緒焦慮問題相比於男生更為突出,她們更加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學習時間增加,但自信心下降。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唐曉傑介紹了上海隨遷子女教育現狀、教育政策以及產生的影響、未來教育路徑的選擇。其中,招生政策、課程教材政策、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規模的調控、縣域義務教育發展評估新要求等都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造成重要影響。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玉照表示,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能要求越來越大,這和農民工子弟的教育或者農民工技能養成之間有密切關係。大量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主體,新的農民工培養體系應該著重考慮高技能養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工作有保障,否則無論用人單位和工人都沒有積極性。
關於留守兒童的新形勢與新挑戰,新公民計劃總幹事魏佳羽、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白鈺、廣東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魏東霞以及陳媛媛分別作主題為「安全、有意義的課外時光:流動兒童課外服務為什麼重要、如何做得更好」「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雲南農村地區數據初步分析結果」「天各一方:兒童留守和父母工作地空間分布」「疫情期間,須關注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基於上海流動兒童跟蹤調研數據」的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