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蔚霞 發布時間: 2017-10-13 07:00
作者:侯蔚霞 發布時間: 2017-10-13 07:00
從事與公益相關的工作近10年,我最敬佩的始終是在環保領域奮鬥的勇士們。因為工作環境艱苦,投入成本高,結果卻很慘澹:縱觀環境改善的每一個領域,上天入地下海,好像整體情況始終在惡化。但是,這些人依然不屈不撓地奮鬥在各個戰場,越挫越勇,越陷越深。我很感恩這批勇士的存在,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情況可能會更糟。
作為一個服務於流動兒童的公益機構工作者,描述這一服務對象其實很難,因為他們的身份在不斷轉換,今天在「流動」,明天在「留守」,說他們是「弱勢兒童」吧,範圍太大,說他們是「困境兒童」,定義又不清楚。我覺得自己的境況比環保領域的勇士們好一些,但也有限。雖然我們可以在自己服務的對象身上看到明顯的改變,但是讓人沮喪的部分在於流動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多年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所以,對於「公益機構如何幫助流動兒童」這個題目,我們既可以用結果導向的視角,來看公益項目是否能夠幫助解決流動兒童面臨的核心問題;也可以用過程導向的視角,來探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是否仍有其意義所在。
先來看看流動兒童面臨的核心問題。「流動兒童」的特殊性在「流動」二字,如果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高中階段,都可以在他(她)生活的地方穩定就學的話,他(她)就不叫「流動兒童」了。所以,每一個關注流動兒童發展的人,首先會關注的一定是各個城市的就學政策。這個問題,只看結果的話,成功的標誌只有一個:孩子能在所在地就學。
解決的途徑可以有種:1. 政府部門的政策改變,即非本地戶籍的兒童只要符合年齡要求,就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就讀當地的公立學校;2. 非政府部門的服務提供,即在第一條不成立的情況下,有足夠的私立(營利或非營利)學校補充這一需求,非本地戶籍兒童可以選擇與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相匹配的本地學校就學。
針對這個核心問題,我們看到有很多公益組織在做著積極的努力,他們與專家學者合作,收集第一線信息,撰寫各類報告提交給決策部門。更有一些公益組織,直接開辦學校,給孩子們提供讀書機會。即便是以經營的名義在運作的私立學校,有不少校長、老師也是抱著公益的初心在做事,目的是讓孩子們上學而非營利。所以,我看到很多學校實在是慘澹經營,認識的幾個校長,都過著清湯寡水的賠錢日子。這是一條看似目標明確,實現起來過程卻無比漫長且成果不可預知的道路,因為中間的幹擾因素太多,哪一個都可以把這艘小船掀翻。
於是很多公益組織選擇了重視過程的視角, 把目標指向了流動兒童未來發展潛能的提高(或者說保護)上來。由於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發展的主體,所以與其說有一個叫作「促進發展」的目標,不如說它其實是千百萬個散漫的目標,歸根到底是能不能解決「流動兒童」的問題。
因為目標是個體的發展,所以方法就各式各樣,總的來說不超出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四大類:生存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發展權。同時,因為目標是個體,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公益機構做的事好像不過是商業公司的翻版,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產品和服務往往還不如商業好,運營效率也比商業低,大家心裡可能會嘀咕:有必要嗎?
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原因很簡單,因為商業機構不會把這些孩子作為目標用戶。芥末堆報導過的這麼多家專業教育機構,我想每一家機構做的第一個分析就是用戶分析,明確哪類人群「有需求又可以消費」,哪類人群「有需求但是不太可能產生消費」。很多時候後者儘管是比例大的一塊,但卻是被放棄的一群人。
公益組織選擇的恰恰是被放棄的這一群。所以儘管從結果看,教育領域的公益項目或產品,其單位成本未必低,整體效果也不一定好,但正如環保領域的勇士們一樣,如果他們不存在,情況可能會更糟。下面說的這種案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我相信也是無數公益組織選擇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北京參加了某公益項目後,回到老家的福豆媽給項目方打來電話說,「回老家,聽別人一誇才猛然覺得,哎呀,這種培訓對孩子的改變真大啊!」
老家親戚1:北京回來的孩子就是不一樣啊!
老家親戚2:大城市的教育就是好!
福豆媽:咋個不一樣法兒?
老家親戚(三姐):你瞅你家福豆,見生人她不怵頭,敢打招呼!咱這兒的孩子沒幾個這麼大不怕生的,男孩平時鬧,一見生人就蔫兒了。就是家裡橫!以前我都不信,這麼大孩子就能自己看書了?我家那倆天天跟我、跟他爸搶手機,給我煩的!
福豆媽:不是北京的教育好,北京那好的教育輪不上我們,是親子園幫我帶好了福豆。我特別想跟家長們說,想要孩子成長,自己必須要學習、成長,就像老師們常說的,教育這件事就像是埋下一顆種子,用心呵護,一天天的,總會有收穫。
福豆媽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很多,這很讓人欣慰,因為只要有一個願意「自己學習、成長」的媽媽,無論福豆「流動」的性質是否能夠徹底轉變,我們相信他的未來已經有了更多的可能。但是,將一個個被商業教育機構放棄的福豆媽培養成現在的樣子,其中艱辛,只有公益機構自己能夠體會。
幫助流動兒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但是容不得我們等,因為孩子們很快就長大了。所以不論是攻打山頭的「作戰部隊」,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後勤軍」,無數公益機構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為解決流動兒童的問題努力奮鬥著。但是,這種力量還是很弱,需要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進來,一起播種,用心呵護,才可以對未來有所期待。
(作者侯蔚霞,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並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取得了社會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在豐田汽車公司負責社會公益項目——活力社區。)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