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兒童」問題值得關注

2021-01-08 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藍皮書中專章提出的「回流兒童」問題引發公眾關注。

何為「回流兒童」?這是指那些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報告顯示,與「非回流兒童」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在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無論是「回流兒童」還是「非回流兒童」,其抑鬱的風險都在60%左右,而其中「回流兒童」的抑鬱比例更高,達到了64.26%。總之,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

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說出乎許多人意料。按照一般的理解,曾經在城市裡學習生活過的兒童,較之農村本地兒童,擁有更「城市化」或者「現代化」的視野和經歷,在學業、綜合素養方面,要比農村兒童更有優勢才對。在教育領域中,同樣是另一種「回流兒童」——從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回流到特殊學校就讀的特殊兒童,比較而言,就可以較多地顯示出這種優勢,並且在特殊學校中過得更加自信開朗。而城市往農村回流的兒童境況卻恰恰相反。

「回流兒童」問題一方面折射出當前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已經很難讓有城市學習生活經歷的兒童,順利地發揮其直接經驗和遷移能力,讓他們在農村教育中彰顯價值和優勢。這也是一部分家長在無法繼續讓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情況下,儘可能地使他們往周邊小城市或者家鄉的縣城、城區「回流」,試圖儘量抹平這道鴻溝的原因。其實,所謂城鄉教育的差距,也可以說是城鄉生活方式的差異,包括飲食、方言、遊戲、社交等方方面面。

「回流兒童」問題也顯示出當前學校教育在學習進步和心理健康兩者天平上的某種失衡,應該努力給予後者更多的傾斜。青少年是極易受情緒和心理影響的群體,「回流兒童」所表現出的學業問題,多數是心理和情緒問題所引發。研究表明,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留守兒童」相比,更少被老師關注。另外,生活場景的突然轉換難免造成心理不適,心理一旦出現波動,學業和成長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所以,教書和育人,在「回流兒童」的需求次第表上,無疑是育人第一。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學校出於種種原因,還做不到把育人放在教學前面,這使得部分「回流兒童」不得不獨自面對變化和落差,效果如何,難以預料。

所以就「回流兒童」的教育而言,家人多加陪伴,學校多加關心,確保兒童心理健康,順利度過適應期和過渡期是第一要務。在父母因為謀生所需不得不讓兒童留守的情況下,學校應儘可能地承擔起育人的責任,確保留守兒童尤其是「回流兒童」心理健康,融入順利。

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應始終具有相應的穩定性,即使在不可避免的紛繁複雜和變幻無常面前,也要盡力引導師生追求一種意志的定力和內心的平靜。所以,對於「回流兒童」,既要學校家庭社會聯合起來,戰術上盡力應對、正確應對,更要戰略上改進和預防,做到「治未病」。

「治未病」,就要儘量減少人為地產生「回流兒童」。而目前大多數「回流兒童」正是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滯後、初高中入學制度門檻過高所造成。因此,要解決「回流兒童」的問題,教育改革很重要。有數據顯示,北上廣近年來每年初中招生人數都要比小學畢業生人數少兩萬人左右,這就造成在中西部各省努力控輟保學的同時,東部一線城市學生不斷流失:地方的主體責任履行,需要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調控。

學者蔡昉最近撰文指出,新型城鎮化,新在以人為核心,當前就是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鎮化,這是實現「雙循環」、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主要途徑,因此要把戶籍制度改革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推手,打通戶籍制度的改革阻點,讓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更合理地分擔改革成本,更合理地分享改革收益。而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就在於讓農民工的子女能夠在城市享受同等的教育條件,相信這正是讓農民工走出大山、背井離鄉所懷揣的最美好的願景和初心所在,也是讓「回流兒童」不再產生、農民工不再代際傳遞的關鍵所在。

(作者:肖 羅,系教育研究者)

相關焦點

  • 回流兒童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相關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回流兒童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回流兒童經歷流動又留守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  □本報見習記者張守坤  □本報記者 王陽  小美今年15歲,目前在戶口所在地某縣城一所私立中學讀書。
  • 回流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和學業問題,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像小美這種,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被稱作回流兒童。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流動兒童藍皮書》)發布,其中就用專章關注了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
  • 「回流兒童」群體存在嚴重心理和學業問題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回流兒童」的煩惱
    「回流兒童」的煩惱 2021-01-07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回流兒童心理學業易受影響 權利保障值得重視
    像小美這種,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被稱作回流兒童。  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流動兒童藍皮書》)發布,其中就用專章關注了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
  • 「回流兒童」的現實困難不容忽視
    近日,《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正式發布,其中包含了一項名為「關於回流兒童學業與心理發展的實證研究」的項目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直面回流兒童的困境
    來源:南方日報一提到「兒童」,大家第一反應是「無憂無慮」。但在「兒童」前加上「留守」「流動」等前綴,顯然就沉重了。近日備受關注的「回流兒童」,便是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一個詞。回流兒童,指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於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
  • 光明時評:讓「回流兒童」不再制度性發生
    作者:肖羅  日前,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藍皮書中專章提出的「回流兒童」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
    「『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經濟學,他同時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發現與人口流動相伴而生的「回流兒童」群體,特徵更為複雜,他們面臨比較嚴重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
  • 學習的榜樣,深圳的公寓消除「回流兒童」現象
    留守兒童我們都知道怎麼回事,就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家鄉由家人或親友撫養。那麼您聽說過回流兒童嗎?然而實際上很多兒童回流家鄉的原因卻並非父母想回去務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在北上廣深打工了、戀愛了、結婚生娃了,卻因為無房子,導致孩子沒能讀上公辦學校,因此痛下決心趕緊帶娃回家鄉。很多家庭是父母帶孩子一起回去,但考慮到依然是大城市的收入較豐厚,於是父母又重新出去或者留下夫妻其中一個留在家鄉陪伴孩子,結果就是和留守兒童的境況一樣了。一個叫留守一個叫回流,但根本性質還是沒變。
  • 城市的未來|穿越30年的兩代回流兒童故事
    澎湃新聞 王煜 製圖「回流兒童」是指跟著爸爸媽媽到城市生活,但由於某些原因,又回到了戶籍地生活學習的兒童。部分回流兒童,是從「流動兒童」變成了「留守兒童」。我先生的大家庭更是回流兒童的聚集地。我先生,以及他的堂弟、堂妹曾經都是回流兒童;現在我的兩個女兒和她的堂兄弟姐妹們依然還是回流兒童。上世紀90年代初,公公婆婆從老家重慶來到上海打工,主要工作是在建築工地上拆房子。他們在上海穩定後,將我先生接到上海,讓我先生和同齡的親戚孩子一起在一所安徽人辦的學校讀小學。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回流兒童」面臨更大的挑戰張文玉等人基於河北、四川5個市縣中的137所學校的調研發現,兒童回流的主要原因是在流出地無法上公辦學校(佔29.25%),此外還因為父母返鄉、在外地生活壓力太大、不適應外地學校生活、打工子弟學校關閉等。在回流兒童中,雙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的佔比達65.51%,遠高於非回流兒童群的44.87%的比例。
  • 《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發布...
    近日發布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對回流兒童和再遷兒童進行了重點關注。  藍皮書指出,兩類兒童流動的現象之下還伴隨而生了『隨遷父母』,即家庭為了子女教育選擇讓一方父母進行陪讀,照料其子女生活,為了教育而再次流動。
  • 探訪流動兒童:受教育條件差 超八成存健康問題
    「這兩件事對我觸動特別大,開始關心流動兒童健康問題。」李濤說,他到打工子弟學校調查,問是否做過體檢,結果孩子們反問,什麼叫體檢?  城裡孩子定期進行的體檢對很多流動兒童來說竟是奢侈品。於是,北京協作者於2007年啟動了針對困境流動兒童健康問題的「助康計劃」,截至2016年,已為29400名流動兒童提供了免費健康普查。
  • 「楊盼盼」美國製造業回流:怎樣回流?效果如何?
    從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政策演進來看,近年政策思路變化很大。從製造業回流的總體情況來看,包含所有貿易夥伴國的回流強度並不高。從產出結構來看,在實施製造業回流政策期間,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總體在低位保持穩定,並未出現上升態勢。總體來看,歐巴馬政府時期的製造業回流政策效果未達其政策目標,但這一情況在川普時期有所改變。
  • 回流焊的日常保養細節
    眾所周知,在回流焊過程中,回流焊的日常維護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與它的工作性能有關,還與回流焊的使用壽命有關。回流焊修復內容回流焊機殼保養:用軟布擦拭機殼表面回流焊軌道維護:目視檢查鏈條晃動和變形回流焊風機的維護:用吸塵器清理外殼各出風口的灰塵回位螺杆檢修:檢查調寬螺杆上有無雜物,並清理乾淨
  • 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陳媛媛介紹,《藍皮書》是該領域領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學者的必讀書,它概括了流動兒童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生存狀況和教育狀況、入學和升學政策,這次的《藍皮書》著重關注回流兒童和和流留兒童(即流動的留守兒童)兩類新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況,並系統比較了不同城市對於流動兒童入學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動兒童的指南性資料。
  • 人大代表關注「流動兒童」
    這些孩子跟著父母顛沛流離,候鳥般不停地遷徙,如何保證這個群體的受教育權得到保障,是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應該時刻關注、關心的問題。  朱海燕說,這些「流動兒童」在人生觀、世界觀尚未成熟的時候,無法經歷正常、完整的童年生活體驗,無法體驗正常的友情交往,更無法得到城市兒童的歸宿感和安全感,也無法真實地進入自己周遍的環境,從而造成從小對世界的偏見,對生活的不信任;由於不停地變換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導致大部分學習成績不好、出現與人溝通障礙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處方外流還是處方回流?
    處方外流一直是市場持續關注的焦點,但長期以來並沒有產生明確的市場趨勢。雖然集採之後,落選藥品需要尋找新銷售渠道帶動了院外市場的熱度,但並未產生規模化的發展。而且,從2018年底開始集採以來,處方回流的趨勢益發明顯,這是由於集採藥品導致院內外價格明顯倒掛,病人持續流入院內。
  • 關注閱讀障礙兒童,及早幹預治療
    近日,關注閱讀障礙兒童成長的系列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視熱播。紀錄片通過對3個閱讀障礙兒童家庭長達3年的系統追蹤跟拍,真實反映了閱讀障礙兒童的生存困境和成長變化。該片在講述主人公生命故事的同時,也引導公眾關注閱讀障礙症兒童這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