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2021-01-11 洋洋帶你玩轉社會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

大學是三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是社會最強有力的力量,影響最大!如果他們被種植了這種理念,那以後這類人該如何在國內生存?自然選擇從未將同性行為擯棄,至今也有動物有同性行為,這證明他不違背自然,是可以存在的,只是比例少。存在即合理,各有各的接受程度,你不接受可以,但你不能因此進行不正當的行為,你也不可能消除這種存在,你不是神。

為什麼還有這種言論存在甚至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喜歡誰性別是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好吧,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得允許和尊重和你不一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生而平等,沒有人有資格和立場定義什麼是正常人,因為大多數人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你覺得這樣和你所謂的正常不一樣,說這是心理障礙不認同他,但是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同性戀不是心理疾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一些事有人認同,自然也有人反對!沒必要試圖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吵來吵去也沒什麼意思,也改變不了什麼!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尊重他人,這個世界幾十億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只是喜歡上的人是同性而已,這也是愛,你可以不認同,但請你尊重別人!無論在哪個方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你可以不理解不認同,但要給起碼的尊重不是嗎?還有那些在別人評論裡說「不支持就是有病嗎?那你跟說同性戀是病的人有什麼區別」的人。

在大眾的認知裡,性取向不是異性戀就是同性戀。其實性取向,是會流動的,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你喜歡男性還是女性?這是個簡單的問題,而一個人真正的性取向,可能也不是非男即女那麼簡單。同性戀作為本就存在的群體,在人格上必須予以尊重,絕不能歧視,但這不代表誰都能接受,更有人持極端看法。小編不是同性戀,一直支持同性戀平權是因為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有相愛和結婚的權利。同性戀者是這個社會的少數,所以想要平權很難,必須有更多的人支持,保護少數人合理的權利,推動法治健全,也是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小編是覺得如果你接受不了,也不要去詆毀,甚至羞辱這些獨特的人,情況好一點兒,他們可能不當回事坦然接受了,但是不乏有大多數人先質疑自己,然後隱藏自己的性向,他們生怕會被別人看不起,被別人嘲笑甚至羞辱,這個社會該是進步的,而喜歡誰,喜歡什麼事情也不該被人定義 「愛」,這件事在課本裡是學不到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告訴他你應該喜歡男生/女生,而是讓他/她學會如何去愛。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

恐同是什麼?不僅是不認同不理解,他是不尊重,是產生恐懼進而有了牴觸情緒,甚至對其發表一些不堪的言論,當同性戀婚姻逐漸得到不同國家的認可時,我們卻有教材對它進行定性?有的也許是,但這種一棒子打死一批人的蓋棺定性的做法,真的不認同!

有一個女孩有一天問「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喜歡女生了,你會不會討厭我」當時很心疼她,小編覺得這是一件不該被考慮的事兒,但大部分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社會輿論的大方向會讓這些獨特的人,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接受不了個體差異的人才有病。

結束語:小編認為愛沒有性別定義的好嗎,別拿自己狹隘的見識去定義它,同性戀只是一種人類社會存在的性取向,和異性戀雙性戀無性戀一樣的。可以不理解不認同不支持,但是生而為人,希望骨子裡有尊重,謝謝。

(本圖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
  •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高校教材應該如何定義同性戀?9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布了《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一文引發公眾關注,有關「同性戀是否屬於性心理障礙」的爭辯此起彼伏。
  • 被無數人反對和歧視的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而舉報的理由並不是因為這個朋友他們機構做的活動有什麼過分的內容、行為,而僅僅可能是因為她認為同性戀是不道德的、違法的、見不得人、是可怕的。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我發了一條關於#517不再恐同日#的微博,在這條微博之下,不少人在支持同性戀,也有不少人在對同性戀破口大罵。
  • 恐同即深櫃是什麼意思 恐同即深櫃有沒有科學心理依據
    恐同即深櫃意思介紹  恐同就是討厭排斥同性戀,深櫃就是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某種意義上恐同=深櫃  「恐同皆深櫃」這種說法的觀點認為:「雖然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恐懼症常見於異性戀,實際上同性戀恐懼症更多見於那些有潛在同性戀傾向,卻自視為異性戀,從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偏見、歧視、迴避甚至暴力反對的現象。」
  • 恐同教材案原告敗訴背後,同性戀真正去病化仍面臨哪些障礙?
    報告還稱,「關於列舉《國際疾病分類ICD-10》等國際條例來說明同性戀不是性心理障礙的問題。CCMD-3已明確指出,其編寫的原則就是,既要注意與國際接軌,也要符合中國國情。並且在引言裡明確寫道:『某些精神障礙或亞型在國內有繼續保留或增添的必要。如神經症、復發性躁狂症、同性戀等。』」
  • 【思想界】國際不再恐同日:同性戀不是病,恐同才是
    她對於女性性別優勢的不斷強調,又有何種危害?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ICD)大會決定將同性戀從疾病列表刪除,聯合國就此將每年5月17日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如今,這個日期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權利紀念日。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下面,【我不是精神病】來簡單分析一下最讓家長們頭痛的幾種青春期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一、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
  • 克服「恐老」心理,每個年齡段都很精彩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本期心理諮詢師楊明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催眠治療師、NLP執行師、家庭系統排列師、啟正教育平臺講師、濟南緣啟心理諮詢發起人、正覺心理特邀首席導師個案風格:謙卑、嚴謹,對個案有著獨到的感知和洞見,擅長家族系統創傷、疾病及健康、親子及伴侶關係等問題的處理。
  • 被忽視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
    就是以上的控制。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與人的相處時象八爪魚一樣的抓住你不放,他周圍的人甚至會感受到愛如潮水一樣,就是愛如潮水一樣把你淹死,他是對你好,打著對你好的旗,但是你是那麼的不舒服和充滿壓抑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對自我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個性穩定性的特徵,我們知道一個人最穩定的部分就是個性,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對生活、對人生、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那麼輕易就轉變的,所以有的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川普的8項心理疾病
    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不合理地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或獲得他人無條件順從。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長期無視或侵犯他人權利,常表現為道德意識或良心低落。寫在最後:不要為別人的「神經質」買單心理疾病並非一個遙遠的疾患,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只是出於哺乳動物的本能,我們善於掩藏內心中的陰暗面,能夠通過自我克制按照社會規範和文化修養的標準偽裝自己見不得光的心理和思想。
  • CCTV同性戀新聞大盤點
    2001年4月,我國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也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中剔除,這就意味著,同性戀不再是一種疾病。科學研究還發現,同性戀現象不僅僅存在於人類中。」這次訪談節目中,採訪的主線人物是同性戀愛滋感染者大瑋,與其他幾名同志小楊,小江,小劉與翼飛,還有一名同性戀人的妻子小雯。訪談過程中,穿插出現了張北川、崔子恩這些知名的學者,而主持人是柴靜。
  • 同志驕傲月:他們為什麼恐同
    與一般反感同性戀的人們不同,恐同者對同性戀群體的態度相當激烈,有些還會做出極端行為,如殺傷同性戀者、極度支持歧視性政策、叫囂剝奪人權等等。除了受到宗教或社會文化影響外,恐同的背後也有個人因素:a. 「恐同實深櫃」,不是無稽之談提起恐同,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恐同即深櫃」。
  • 經典的美劇,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請多一些體察和接納
    經典的美劇,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請多一些體察和接納!終於看完了《拉契特》。這齣戲從音調、妝到每個人的表演,甚至小配角都值得回味。美恐班底,不出所料這也是一出多元化的美劇。每場演出都有驚喜和刺激。但是必須說的是,感覺有些線不對勁,很奇怪。好啦誒,和美恐一樣,光看劇情真的只能給3星,但是氣氛的營造,演員的演技,以及單憑香蕉姐,就可以把整部劇的質感提升起來。
  • 這是知乎點讚10W+文章:心理障礙大全解析
    同一當事人,一個醫院診斷為抑鬱症重度,一個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另一個醫院又診斷為雙相I型,過段時間,再去一個醫院,被診斷為持續性抑鬱障礙(惡劣心境)。 很多人對心理疾病非常陌生,也非常糾結,看到五花八門的診斷,還沒治療前,自己先把自己嚇得半死。 抑鬱症是不是很嚴重啊? 抑鬱症能治好嗎?
  • 恐同即深櫃?
    (網友對此類事件的評論)除了網友評論提到的,他們心中對其他同類能和真正愛的人在一起,存在「我不能,你憑什麼可以」的隱秘的不甘之外,恐同的同性戀群體之所以積極且極端的對同性傾向表示鄙視、抵制和反對,還有其他幾種類型的原因。在同性戀恐同群體中,心理防禦機制是最基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跟異性恐同群體最大的不同。
  • 你為什麼排斥甚至噁心同性戀?-同性戀,恐同,生科醫學,戀愛,心理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同性戀早已洗清了「精神疾病」的汙名(1973年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被刪除),人們也開始真正地了解、研究並慢慢肯定了同性戀者的存在。然而,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的群體——恐同者——依然沒有消失。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
  • 5.17不再恐同日:不是為了鼓勵,而是為了包容
    今天是5.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同性戀剔除出「精神疾病」分類。2001年4月,中華精神科學會常委會及重新修改的《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三版》將同性戀從「病態」中劃除。同性戀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存在。《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昭公之子公叔務人有一個寵愛的孌童(嬖僮),叫做汪錡。汪錡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壯烈犧牲。
  • 南京有看心理障礙醫院?
    南京有看心理障礙醫院?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關於心理波動,那麼有的人因為環境或者是性格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出現了心理障礙,那麼對於以後的生活以及自身的健康來說都是很不利的。心理障礙本質上也是一種疾病和,如果自己發現了的話,那麼建議要及時去正規的醫院診治才行。
  • 大學教材說「同性戀是病」,她與出版社打了3年的官司
    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張將星、曾慶主編)中,「常見的性心理障礙」下赫然寫著「同性戀」,並定義道:「與人類絕大多數性愛方式相比,可以認為同性戀是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暨南大學出版社的教材並不是唯一一本這麼寫的書。
  •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會引發各種問題,需要對症治療
    導語:厭食症就是因為患者有怕胖、心情低落的想法,然後出現過分節食、拒食的情況,從而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症狀,甚至會拒絕維持最低體重,這其實就是屬於一種心理障礙疾病,大概有95%的患者是女性,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