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
大學是三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是社會最強有力的力量,影響最大!如果他們被種植了這種理念,那以後這類人該如何在國內生存?自然選擇從未將同性行為擯棄,至今也有動物有同性行為,這證明他不違背自然,是可以存在的,只是比例少。存在即合理,各有各的接受程度,你不接受可以,但你不能因此進行不正當的行為,你也不可能消除這種存在,你不是神。
為什麼還有這種言論存在甚至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喜歡誰性別是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好吧,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得允許和尊重和你不一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生而平等,沒有人有資格和立場定義什麼是正常人,因為大多數人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你覺得這樣和你所謂的正常不一樣,說這是心理障礙不認同他,但是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同性戀不是心理疾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一些事有人認同,自然也有人反對!沒必要試圖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吵來吵去也沒什麼意思,也改變不了什麼!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尊重他人,這個世界幾十億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只是喜歡上的人是同性而已,這也是愛,你可以不認同,但請你尊重別人!無論在哪個方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你可以不理解不認同,但要給起碼的尊重不是嗎?還有那些在別人評論裡說「不支持就是有病嗎?那你跟說同性戀是病的人有什麼區別」的人。
在大眾的認知裡,性取向不是異性戀就是同性戀。其實性取向,是會流動的,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你喜歡男性還是女性?這是個簡單的問題,而一個人真正的性取向,可能也不是非男即女那麼簡單。同性戀作為本就存在的群體,在人格上必須予以尊重,絕不能歧視,但這不代表誰都能接受,更有人持極端看法。小編不是同性戀,一直支持同性戀平權是因為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有相愛和結婚的權利。同性戀者是這個社會的少數,所以想要平權很難,必須有更多的人支持,保護少數人合理的權利,推動法治健全,也是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小編是覺得如果你接受不了,也不要去詆毀,甚至羞辱這些獨特的人,情況好一點兒,他們可能不當回事坦然接受了,但是不乏有大多數人先質疑自己,然後隱藏自己的性向,他們生怕會被別人看不起,被別人嘲笑甚至羞辱,這個社會該是進步的,而喜歡誰,喜歡什麼事情也不該被人定義 「愛」,這件事在課本裡是學不到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告訴他你應該喜歡男生/女生,而是讓他/她學會如何去愛。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
恐同是什麼?不僅是不認同不理解,他是不尊重,是產生恐懼進而有了牴觸情緒,甚至對其發表一些不堪的言論,當同性戀婚姻逐漸得到不同國家的認可時,我們卻有教材對它進行定性?有的也許是,但這種一棒子打死一批人的蓋棺定性的做法,真的不認同!
有一個女孩有一天問「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喜歡女生了,你會不會討厭我」當時很心疼她,小編覺得這是一件不該被考慮的事兒,但大部分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社會輿論的大方向會讓這些獨特的人,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接受不了個體差異的人才有病。
結束語:小編認為愛沒有性別定義的好嗎,別拿自己狹隘的見識去定義它,同性戀只是一種人類社會存在的性取向,和異性戀雙性戀無性戀一樣的。可以不理解不認同不支持,但是生而為人,希望骨子裡有尊重,謝謝。
(本圖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