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並不斷完善。他們開始強烈地關注自己的外貌風度,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這種狀態當然會讓家長們倍感欣慰。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所以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因此,他們煩惱日益增多,隨之而來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那麼,青春期哪些精神或心理疾病讓家長頭痛?
下面,【我不是精神病】來簡單分析一下最讓家長們頭痛的幾種青春期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一、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此時面對性別差異的突然出現,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對比,一旦出現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會產生體象煩惱。男孩更看重自己的身軀夠不夠高大,女生則擔心自己的形體不夠優美。進入初中的學生,隨著生理的變化,都漸漸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於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產生了嚴重的精神負擔,可以說體象煩惱在青少年各種心理煩惱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要告訴有體象煩惱的孩子,體象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訴他們氣質才是最重要的,要學會欣賞自己的才華或優勢。
二、性別角色模糊:是指個體對自己性別角色認同的錯位。一般來說,大約從3歲起,兒童開始逐步形成性別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女孩子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樣。
心理專家建議:為了改變性別角色模糊或性別偏差,可以請長輩或老師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強調或突出性別角色的遊戲或活動。
三、戀愛受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此時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像戀愛受挫、體象煩惱等屬此類。
專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這時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易出現心理疾病。因此對戀愛受挫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當及早發覺,給予正確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可以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並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人的事跡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四、考試焦慮症:是指由考試所引起的緊張——
1、在生理上的緊張,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腦一片混亂或空白等;
2、在心理上的緊張,大多以擔心的形態呈現,例如:擔心考試時自己有一大堆題目不會寫、擔心考壞了被家長責罵等。
專家指出,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長的耐心鼓勵很重要。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讓他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進而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
五、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成績不能滿足家長預期的現象。學習障礙是由若干不同類型所構成的,包括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又叫非語言學習障礙)。一般這類孩子的眼睛似乎與別人的不一樣,會漏掉許多明顯的信息,表現在學習時視而不見,可以把整個題丟掉,事後卻說自己沒看見這道題。這種孩子最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障礙。只有進行有關的視知覺訓練才能見成效。
因此,遇到孩子學習表現不佳時,家長和教師應當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從而為孩子設計一個個別化的教育方案,針對特殊的學習能力不足進行培訓。
六、社交恐怖症: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對不熟悉的人講話、在眾人注視下運動或與異性交往時,往往會出現顯著的、持續存在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將面臨窘境或恥辱,對所恐懼的環境一般採取迴避行為,即使堅持下來也十分痛苦,經常會出現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等症狀。
內向的孩子在青春期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調整心理狀態,就會懼怕與人交往,從而引發社交恐懼。因此作為父母應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儘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則要注意訓練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七、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於15歲到20歲。主要症狀包括思考、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先兆,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
由於這類疾病常有許多前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師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院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這類患者的挫折應對能力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惡化,不能承擔太大的學習任務。應儘量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要對他們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
八、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症狀包括:極度憂傷、絕望、疲勞、身體疾病。患有抑鬱症的人,其情緒低落的程度和性質都遠超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那樣容易逐漸地「雲消霧散」。
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心理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得充實一些,避免因過多的空想和胡思亂想而產生失落感,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自己心情舒暢起來。另外,還可以多與家長及親近同學談心交流,向他們傾吐心頭的積鬱,使自己心情愉快起來。
九、強迫症:是一種通過儀式化行為來減輕內心焦慮的精神疾病,會產生揮之不去的想法,出現不得不做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指反覆出現在患者腦海裡的某些想法、衝動、情緒等,患者能認識到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擺脫,但又擺脫不了,因而十分苦惱。
一般來說強迫症的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比如家長過分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發呆、做功課特別慢、咬指甲、聳肩膀等,就得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及早帶孩子去看醫生。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以上就是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出現的心理障礙或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些都讓家長感到十分的頭痛。專家指出,只要家長們及早發現、提前預防和及時幹預,多多尋求學校、親友或心理諮詢、精神康復相關機構的幫助,相信孩子會有一個正常的表現,孩子的心理、精神、學習和行為不再讓家長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