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2020-12-20 騰訊網

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並不斷完善。他們開始強烈地關注自己的外貌風度,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這種狀態當然會讓家長們倍感欣慰。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所以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因此,他們煩惱日益增多,隨之而來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那麼,青春期哪些精神或心理疾病讓家長頭痛?

下面,【我不是精神病】來簡單分析一下最讓家長們頭痛的幾種青春期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一、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此時面對性別差異的突然出現,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對比,一旦出現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會產生體象煩惱。男孩更看重自己的身軀夠不夠高大,女生則擔心自己的形體不夠優美。進入初中的學生,隨著生理的變化,都漸漸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於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產生了嚴重的精神負擔,可以說體象煩惱在青少年各種心理煩惱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要告訴有體象煩惱的孩子,體象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訴他們氣質才是最重要的,要學會欣賞自己的才華或優勢。

二、性別角色模糊:是指個體對自己性別角色認同的錯位。一般來說,大約從3歲起,兒童開始逐步形成性別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女孩子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樣。

心理專家建議:為了改變性別角色模糊或性別偏差,可以請長輩或老師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強調或突出性別角色的遊戲或活動。

三、戀愛受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此時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像戀愛受挫、體象煩惱等屬此類。

專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這時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易出現心理疾病。因此對戀愛受挫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當及早發覺,給予正確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可以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並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人的事跡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四、考試焦慮症:是指由考試所引起的緊張——

1、在生理上的緊張,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腦一片混亂或空白等;

2、在心理上的緊張,大多以擔心的形態呈現,例如:擔心考試時自己有一大堆題目不會寫、擔心考壞了被家長責罵等。

專家指出,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長的耐心鼓勵很重要。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讓他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進而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

五、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成績不能滿足家長預期的現象。學習障礙是由若干不同類型所構成的,包括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又叫非語言學習障礙)。一般這類孩子的眼睛似乎與別人的不一樣,會漏掉許多明顯的信息,表現在學習時視而不見,可以把整個題丟掉,事後卻說自己沒看見這道題。這種孩子最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障礙。只有進行有關的視知覺訓練才能見成效。

因此,遇到孩子學習表現不佳時,家長和教師應當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從而為孩子設計一個個別化的教育方案,針對特殊的學習能力不足進行培訓。

六、社交恐怖症: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對不熟悉的人講話、在眾人注視下運動或與異性交往時,往往會出現顯著的、持續存在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將面臨窘境或恥辱,對所恐懼的環境一般採取迴避行為,即使堅持下來也十分痛苦,經常會出現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等症狀。

內向的孩子在青春期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調整心理狀態,就會懼怕與人交往,從而引發社交恐懼。因此作為父母應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儘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則要注意訓練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七、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於15歲到20歲。主要症狀包括思考、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先兆,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

由於這類疾病常有許多前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師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院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這類患者的挫折應對能力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惡化,不能承擔太大的學習任務。應儘量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要對他們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

八、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症狀包括:極度憂傷、絕望、疲勞、身體疾病。患有抑鬱症的人,其情緒低落的程度和性質都遠超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那樣容易逐漸地「雲消霧散」。

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心理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得充實一些,避免因過多的空想和胡思亂想而產生失落感,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自己心情舒暢起來。另外,還可以多與家長及親近同學談心交流,向他們傾吐心頭的積鬱,使自己心情愉快起來。

九、強迫症:是一種通過儀式化行為來減輕內心焦慮的精神疾病,會產生揮之不去的想法,出現不得不做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指反覆出現在患者腦海裡的某些想法、衝動、情緒等,患者能認識到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擺脫,但又擺脫不了,因而十分苦惱。

一般來說強迫症的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比如家長過分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發呆、做功課特別慢、咬指甲、聳肩膀等,就得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及早帶孩子去看醫生。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以上就是在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出現的心理障礙或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些都讓家長感到十分的頭痛。專家指出,只要家長們及早發現、提前預防和及時幹預,多多尋求學校、親友或心理諮詢、精神康復相關機構的幫助,相信孩子會有一個正常的表現,孩子的心理、精神、學習和行為不再讓家長頭痛。

相關焦點

  • 18歲學霸患上精神心理疾病,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18歲學霸患上精神心理疾病,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注意什麼文/寶寶像洋娃娃學霸小瑞是一名高中生,每門功課成績都非常優秀,名列前茅。從小到大,他都是別人眼中、口中的好孩子。自從上了高中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 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
    核心提示: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青春期心理問題疏導不及時易引發精神問題,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精神心理科,北京去醫院治療的話,選擇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心理科,單純的心理疏導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檢查病因,對症治療,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
  • 精神障礙是什麼病?有哪些症狀表現?
    精神障礙是一組以認知、情感、意志行為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統稱,可以影響人們的思維、情感、行為,大多數不經過治療症狀不會改善或者不會自愈。幾種精神障礙類型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智能障礙、情感障礙、意志行為障礙、意識障礙、自知力障礙等。
  • 面對青春期孩子, 家長必做哪些心理準備?
    這個誤會的錯誤之處,在於認為「家庭矛盾是從孩子的青春期開始的」。仔細想想,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戰爭,其實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在之前的戰爭中,孩子總是那個輸的人。 那麼,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做哪些心理準備,才能引導孩子找到屬於他們的路,並且我們也能找到屬於我們的人生呢?我們先看看,這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特徵。
  • 青少年會出現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家長不要煩惱,看這裡!
    疫情原因孩子們大半年都沒上學,現在疫情好點了,孩子們又放暑假了,大半年沒去上學,很多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尤其是青少年,讓家長們很頭疼,卻又沒有辦法,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度指責,甚至辱罵,這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 孟喬森症候群,一種病因不明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自殘行為
    導語:孟喬森症候群這是一種病因不明且比較少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可能和早期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患者經常因為軀體不適或者是一些疾病去醫院就診,並且還會反覆的去醫院就診,其主要的表現為假裝生病,反覆的去求醫,從而獲得醫生的同情。
  • 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礙,但不肯服藥,我能偷偷給藥嗎?
    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但死活不肯吃藥,家長急得團團轉:「醫生,孩子不肯吃藥,怎麼辦?」「醫生,我偷偷把藥加到孩子的飯菜、飲料裡,行嗎?」「醫生,怎麼能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把藥吃下去?」圖片來源於網絡第一種,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有一些現實的難題和困惑,而不是所謂的精神心理疾病。「我沒病,我為什麼要吃藥?」當然,也有可能是病恥感作怪,孩子意識到自己可能罹患了疾病,但不願意面對和承認。
  •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會引發各種問題,需要對症治療
    導語:厭食症就是因為患者有怕胖、心情低落的想法,然後出現過分節食、拒食的情況,從而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症狀,甚至會拒絕維持最低體重,這其實就是屬於一種心理障礙疾病,大概有95%的患者是女性,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
  • 抽動症患兒為什麼到青春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心理問題?
    英國韓海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慧心來源許多家長來到慧心來源,就兒童青春期圖雷特病的一系列問題給出反饋,其中有些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交流,說什麼聽不見,抽搐症狀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關於精神心理疾病的11個常見誤解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世界上每4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受到精神或神經疾病的影響」。目前,有4.5億人正在經歷這樣的狀況。正如WHO解釋的那樣,精神障礙是「全球健康不良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見的心理健康障礙之一是抑鬱症,2017年全球有超過2.64億人受到影響。
  • 全球近10億人有精神健康問題?患上心理疾病,或有2個方法應對
    儘管全球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數這麼多,但是卻只有少數人能享受高質量的諮詢和治療,甚至在一些中低收入的國家,有75%以上的人不能享受任何治療,並且這些國家的患者濫用藥物的情況非常嚴重。 近些年,心理健康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從相關媒體我們也能了解到很多人都因為心理疾病而飽受折磨,甚至很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 暗戀單相思更容易引起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這點真的不容忽視
    諮詢中遇到幾個案例,都非常的相似性,喜歡某個人,追求某個人,或者失戀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心理疾病。暗戀或者單相思更容易造成一個人的精神疾病,嚴重的還會出現鍾情妄想。多數都在青春期發病,需要引起談戀愛中的男女注意。英國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託裡斯博士認為:相思病與精神病存在共性——可以導致癲狂、抑鬱、迷茫、狂躁、妄想等症狀,嚴重者可致命。
  • 孩子經常自卑、內疚,很可能是得了這3類疾病,家長才是誘因!
    哈羅德說:「希望這只是階段性的,希望該孩子長大後不再這樣,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所有這些疾病都會引起痛苦和功能障礙,這讓人感到絕望,絕望是人們想要傷害自己的原因,這不是抑鬱,而是絕望。」 三、哪些現象表明孩子出現抑鬱?
  • 醫院院長談丨黃慶軍: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可防可治」
    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院長黃慶軍表示,即使心理健康知識已經科普多年,民眾依然諱疾忌醫,談「精神科」色變。他強調,轉變公眾對於精神專科醫院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接受心身醫學,才能使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可防可治」。而這正是近年來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一直奮力尋求由醫治重性精神障礙,向診治更多輕型精神疾病患者的有效機制,以及探索轉型發展之路的關鍵一環。
  • 學做智慧家長,破解青春期煩惱——2020十幾歲家長課堂·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最寶貴的年華,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最後一年恰逢青春期萌芽階段,家長們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和引導青春期出現的問題?為引導家長更好的對待孩子到來的青春期,1月10日晚,近百名國防科大附小的家長如約而至,一場別開生面的青春期主題活動在此展開。
  • 家長注意!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
    審閱者: 周伯榮(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根據美國總醫官的說法,在一年內約有20%的美國兒童罹患可診斷的精神疾病。 此外,近500萬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罹患嚴重精神疾病(一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疾病)。
  • 令人頭痛的「頭痛」-頭痛原因解析!
    頭痛病因眾多,多以病因結合發病機制來分類,診斷時首要根據臨床特點來決定的(一)原發性頭痛1.偏頭痛青年女性多見,多有家族史,特徵為突然發作性頭部劇烈疼痛,可自行或藥物緩解,間歇期無症狀,易復發(1)有先兆的偏頭痛:臨床較少見,多有家族史,常在青春期發病
  • 厭食症:死亡率很高的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對食物有強烈恐懼感
    高中三年,因為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運動量就非常小,再加上青春期發育,陳瑤的體重增加了不少,看起肉肉的。進入大學以後,時間變得充裕了一些,陳瑤嚮往甜美的愛情,想要談戀愛。但是她發現自己太胖了,追求完美的她覺得自己應該減肥,這樣自己喜歡的男生才可能喜歡自己。
  • 被忽視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
    那麼這種情況可能產生的表現症狀還有就是疑病症或者體相障礙,懷疑自己的身體不夠完美,懷疑自己有愛滋病,自己的身體有問題啊,也有一些人可能出現性心理的障礙。這一類的人我們多見於性癮者,性癮者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極度的空虛,而這種極度的空虛和孤獨轉化為一種身體上的亢奮,亢奮聚焦到生殖系統上,一天手淫很多次,經常去找應召女郎進行性行為,去緩解自己心理的空虛,或是通過一夜情,用性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空虛感和孤獨感,而沒有用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的方式來緩解。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今天寒石冷月將和家長朋友們一起來解讀青春期孩子心理變化現象,重點放在心理偏執這個主題上面,通過解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世界,以增強你對孩子的了解,便於你實施合理的管教。在進入正式學習之前,需要重點提醒的是,請家長們一定要排除雜念,放下你對孩子的成見,才能專注於學習,從而認真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