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但死活不肯吃藥,家長急得團團轉:
「醫生,孩子不肯吃藥,怎麼辦?」
「醫生,我偷偷把藥加到孩子的飯菜、飲料裡,行嗎?」
「醫生,怎麼能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把藥吃下去?」
……
這些都是精神科臨床中非常常見的家屬困惑。
這些孩子一般都是已經看過醫生的,醫生已經對他們下診斷並開藥。有少部分可能沒上過醫院,而是他們的父母向醫生轉述孩子的病情,醫生開了些藥讓家長帶回去。當然,這裡指的主要是精神科藥物。
但孩子可能以前吃過藥,覺得效果不佳,副作用還大;要麼就是根本不相信藥物,甚至不認為自己有精神心理問題。總而言之,他們死活不肯吃藥,一說吃藥他們就發脾氣。
而且,這些孩子往往與父母的關係不良,父母說的話基本聽不進去。所以父母也不敢明著硬逼孩子吃藥,更不敢強制送院治療。
可是,醫生開的藥,患者能說不吃就不吃嗎?不吃不會更嚴重嗎?很多父母真是進退兩難,傷透了腦筋。
其實,偷偷給藥不是不行,但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具體分析。有些時候,家長瞞著孩子偷偷給藥是比較理性的決定;但有的時候,這是一個弊大於利的,有可能引發可怕後果的決定。
下文就來詳細談一談這個話題,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希望可以解答這部分家長的困惑。
給出具體建議之前,先來簡單分析一下孩子不願吃藥的原因,以及談幾個解決問題所必備的大前提。
孩子不肯吃藥的原因主要有3種。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種,他們認為自己只是有一些現實的難題和困惑,而不是所謂的精神心理疾病。「我沒病,我為什麼要吃藥?」當然,也有可能是病恥感作怪,孩子意識到自己可能罹患了疾病,但不願意面對和承認。
第二種,他們承認自己罹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但他們希望先自我調整,或者尋求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方面的資源。
而且,現在網絡信息非常發達,有的孩子自己會去查,發現精神科藥物原來有很多副作用,有的孩子甚至以為吃藥會把腦子吃傻掉。他們自然更不願吃藥了。
第三種,他們曾懷著希望服用過藥物,但藥物療效不理想,而且副作用非常明顯,比如體型迅速發胖、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嗜睡、頭暈和噁心等等。
尤其是發胖和記憶力、注意力下降,這是很多青少年患者非常介意的。這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情緒波動,惡化病情。所以,他們從此非常排斥藥物,甚至仇恨給他們開藥的醫生。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精神科藥物客觀存在的副作用固然是原因之一,但還有很大的因素是家長和孩子都缺乏心理準備和應對,尤其是家長,總是帶著孩子盲目求醫。
有一些孩子隨父母來找我們面診的時候,一開始表現出來的態度非常不信任。我問他們,為什麼?
他們也很坦然,說只要父母說要帶他們看很厲害的專家、醫生,他們就很反感。因為他們發現父母每一次都是這麼說的,但每一次診療的效果都令人失望,尤其是一些醫生開的藥,吃了反而更嚴重了,「感覺吃了藥,人都廢掉了」。
當然,孩子的話有點誇張了,也不太客觀。但在精神科臨床上,有些用藥經驗非常豐富的大夫、專家,他們的用藥風格確實比較「猛」,會在較短時間內把藥量加到較高劑量。有可能藥效還沒出來,但副作用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這些醫生的用藥風格不一定是不科學的,主要來自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確實,這很可能會令部分患者、家屬猝不及防。
如果患者能堅持,扛過了副作用最大的階段,後續獲得了期待的藥效,自然是最好。但有的患者覺得副作用困擾太大了,難以堅持。當然,就算堅持下來了,藥物也不是對每一個患者都有效的。
所以,父母帶孩子就醫時不要一味盲目隨大流,一定要提前了解就診的醫生、專家的用藥風格,選擇適合青少年患者的醫生。至於什麼醫生比較合適?本文後面也會提供一些選擇的技巧。
那麼寫到這裡,可能有些家長就明白了。如果想要解決孩子不願吃藥這個問題,就要找到孩子不願吃藥的具體原因,然後針對他們對精神心理障礙、精神科藥物和診療模式上的認知偏差,進行耐心的解釋。
要做到這一步,家長必須具體以下前提:
第一,父母必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儘量讓孩子願意和自己溝通;
第二,父母必須積極、努力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包括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的心理根源和本質,基本的精神科診斷和治療模式,主要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和應對辦法等等。
如果沒有這些前提,想讓孩子乖乖吃藥、加快康復,這幾乎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