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同教材案敗訴!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21-01-11 雲在線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儘管西西敗訴了,但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通過起訴,她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同性戀受歧視問題的關注,法院也指出「性心理障礙」這一表述的不妥,甚至有可能給出司法建議,從而起到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觀念的效果。

說起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可以用一段小對話來概括:A:你支持同性戀嗎?B:支持,真愛就應該在一起!年輕人要勇敢,加油,你們可以的!A:如果你家孩子是同性戀,你有什麼想法呢?B:這個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們家庭教育是非常健康的,不可能會有同性戀。A:萬一呢?B:我都說了,不可能的!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老年人、中年人,都是無法接受同性戀,尤其是自己的子女。

總結來看,人們對待同性戀有4種態度:第一種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第二種是「我不反對,不歧視,但我也不支持」的態度,這是如今社會的主流態度;第三種是支持同性戀,積極推進其合法化、社會認同化;第四種是強烈反對,本著消滅敵人的態度。個人看來,除第四類,不論哪種態度都沒有錯。

其實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它們都是戀愛,愛不分性別,同性的愛也一樣,況且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同性合法婚姻了,沒有什麼是錯誤的。柴靜在《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愛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社會不接受同性戀的原因,從文化、生理、思想、靈魂方面進行反擊,確實給抱極端態度的人當頭一棒。

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一些有關同性戀題材的影視作品被搬上了銀幕,這也讓很多人慢慢地去了解同性戀,去接受同性戀者。對於同性戀來說,他們也有思想,有七情六慾,懂得悲傷,懂得喜悅。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同性戀取向,他們只是站在一個人的立場上去追求愛。

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內心的各種鄙夷與厭惡,用一顆善意的、友愛的心去尊重他們,在很多西方國家,同性戀群體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著、歡迎著,甚至受到了法律的承認,同性戀的概念不只是同性別的在戀愛,更是「人」在戀愛,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生來具有的七情六慾,不同的只是恰巧愛上了與他們同性的人罷了。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存在即合理,同性戀者擁有和我們一樣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被社會接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所以即便不愛,但也不要傷害。#社會#

相關焦點

  • 恐同教材案原告敗訴背後,同性戀真正去病化仍面臨哪些障礙?
    雖然訴訟的案由系圖書產品質量問題,但無論是西西的出發點,還是媒體對此案的關注點,都落在同性戀群體的反歧視上,因此此案也被稱為「恐同教材案」。西西目前已決定上訴。  恐同教材案敗訴背後,實際上也反映出在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上,在國內的語境下,同性戀去病化之路尚未完全走完。  大學生教材如何描述同性戀?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恐同教材,只是中國高校制度性恐同的冰山一角
    9月初,莓辣關注的#暨南大學恐同教材案#的審判結果出來了,結果是敗訴。(你可以點此連結,或在今天的副推找到莓辣曾寫過的一篇記錄起訴前後的文章。)判決書中給出了一個令所有支持訴訟的人擔心的結果:「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
  • 江蘇高校疑歧視同性戀,學生衛生手冊上寫:同性戀壽命比正常人短
    事後,學校回應稱,會核實書中的內容,一旦如網友爆料所言,學校會給予相應的處理。9月23日,學校再次面對媒體表態,已核實網友爆料和截圖具有真實性,也認為其中對同性戀的觀點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昨天已經開始回收下發的書籍,後續也會刪改不恰當的內容。其實,這類對同性戀有不恰當觀點的教材並不少,始於2016年5月的首例恐同教材案就是代表。
  • 暨南大學恐同教材敗訴:世界多一些接納和包容
    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以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
  • 大學教材說「同性戀是病」,她與出版社打了3年的官司
    2016年,西西最初發現這本教材的問題是來自於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張將星、曾慶主編)中,「常見的性心理障礙」下赫然寫著「同性戀」,並定義道:「與人類絕大多數性愛方式相比,可以認為同性戀是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暨南大學出版社的教材並不是唯一一本這麼寫的書。
  •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高校教材應該如何定義同性戀?9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布了《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一文引發公眾關注,有關「同性戀是否屬於性心理障礙」的爭辯此起彼伏。
  • 教材定義同性戀是病,大學生起訴失敗:不一樣就是罪孽?
    就像教材《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歸結為性心理障礙中,遭到了一名大學生的起訴,事件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敗訴,但是,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是沒有對錯優劣之分的。同性戀遭受到排斥的原因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不一樣就是原罪嗎?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大學是三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是社會最強有力的力量,影響最大!
  • 女生秋白再磕教育部:舉報教材同性戀問題沒回復,提行政複議
    5月16日,在國際「不再恐同日」前夕,她再次向教育部申請行政複議,並表示不排除再次起訴教育部的可能性。提出行政複議,「為了和教育部對話」秋白稱,2015年,在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她試圖從書本上尋找答案,在教材中看到的卻是「異裝癖」、「性變態」、「精神疾病」等對同性戀帶有歧視的描述。
  •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為什麼我國騙婚的男同性戀那麼多?該不該結婚
    核心提示: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性愛、心理和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都是同樣性別的人,而且這種興趣並沒有從明顯的行為中表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跟同性產生愛情、戀慕、性慾的人稱為同性戀者。2016年一名叫西西的大學生,發現在自己的教科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中,將同性戀列入「心理障礙」中的一項,和窺陰癖成了並列關係,甚至有汙名化的病態定義表述。
  • 被無數人反對和歧視的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1前不久,一個提倡性別多元公益機構的朋友在群裡吐槽,說他們最近做活動的時候,總是被一個恐同的大媽舉報,帶來了許多的阻礙與困擾。2我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熱門話題,叫做「我兒子得了同性戀這種心理疾病,怎麼才能治癒嗎?」居然有幾十萬人觀看,還有人建言獻策,這其實反映出一個現狀:在不少人的認知裡,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
  • 中國同性戀結婚登記「第一案」:辭職上訴,將公開舉行婚禮!
    來源:澎湃新聞   記者 李坤同性戀婚姻登記第一案當事人細說心路歷程。
  • CCTV同性戀新聞大盤點
    請問,你在CCTV上看到過關於同性戀的新聞嗎?看到這裡,許多人或許想都不想:「沒有,CCTV上從沒有報導過同性戀」。實際上,這個回答對中央電視臺有點不公平:誠然,鑑於中國官方對於同性戀的態度「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因此CCTV往往在敏感的同性戀新聞上戰戰兢兢,欲言又止。
  • 校園同性戀群體多遭攻擊 中國人為何「恐同」
    她也曾想和家人心平氣和地溝通,但並未成功,更讓小胖崩潰的是,有一天,媽媽帶她去精神病醫院看心理醫生。「那個醫生是我媽的同事,她說同性戀是病,還給我開藥,說如果長期服用可以改變我的性取向。」最終,她的拼命反抗讓自己擺脫了所謂的「同性戀治療」。後來,小胖就一直生活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監視之下,學校裡也有了傳言。老師們不再喜歡她,同學們也總是議論紛紛。
  • 香港同性戀婚姻立法,也許將從這裡開始!
    可是高等法院指出,在婚姻制度(一夫一妻)未改變前,受養人籤證制度不構成歧視,判QT敗訴……這個月4號,最終裁決出爐,入境處終極敗訴,換句話說,QT可以以受養人(SS配偶)身份留港了!法庭認為QT和SS是獲合法登記的伴侶,當然不應有差別對待。
  • 娛樂圈的同性戀其實也並不好過
    早些年,黃耀明與男友行街的照片就已不具神秘感,2010年他還自稱屬於「同性戀這個圈子中的一分子」。可這樣一件早就盡人皆知的事,以「首度公開」登上頭條,攪動了當月的娛樂版。因為,娛樂圈內真真假假的同性戀藝人為數不少,但凜然承認的微乎其微。 香港多同志,算是基佬天堂。
  • 加拿大同性戀電影《小小巨人》
    青春期的殘酷就在於盲目隨大流,打擊異己,並對於自我,認識不清,也無法控制。發生性關係的兩個男孩,自此以後的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緊張。性會讓人緊張,並通過心理暗示,去改變你的人生軌跡。Franky開始關注身邊那些不入流、不合群的學生,比方說很可能經歷過性侵的Ballas的妹妹;或者一個喜歡帶著假雞雞、並好奇於男性生殖器的女孩,等等。
  • 清華學霸公開歧視同性戀:他們真的很奇葩!
    之後又向同性戀群體鄭重道歉。是不是真心道歉的,咱也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性戀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即便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理解這個群體,但社會現狀依然是不理解的人居多。在他們眼裡,同性戀如同洪水猛獸,是一種「心理變態。」我認為沒有必要去摁頭每個人認同這種感情,但是同樣的,對其進行人身攻擊也不可取。
  • 專家解釋:同性戀≠性變態
    本報訊(記者劉瑤)4月15日,新華社報導了在即將出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第三版中,同性戀將不再劃歸到性變態的範疇。日前,全程參與《標準》討論與修訂的兩位專家——華西醫大附一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劉協和教授和精神科主任孫學禮教授接受了記者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