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以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
從小到大,我們從未在教育中正視過「同性戀」,對於許多人而言,同性戀可能意味著「奇怪」「娘炮」等一些不好的詞彙,但是事實上同性戀只不過一些普通人,也許他們的性取向和我們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本質上並沒有差別,我們更不應該因為別人的性取向對他們產生一些不好的看法。
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大品質:
01尊重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東西都關係到他們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功課就是——學會尊重。
尊重在孩子的成長中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在我們身邊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我們都不難發現一些校園霸凌和暴力的現象,這些事情之所以總是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就是因為有很多人不懂得尊重別人:尊重不同的興趣愛好、尊重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背景、尊重不同的穿衣打扮和長相風格、以及尊重不同的性取向.......
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教會孩子成為一個尊重別人、也可以贏得別人尊重的人。
在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中,太多人把孩子往最優秀的頂峰逼,大家給孩子的教育模式似乎都變成了:你要和有錢人家的孩子相處,你要和會讀書的孩子成為朋友,你要怎麼怎麼樣,但是卻很少有人強調——你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是你贏得別人尊重最重要的武器。
02包容
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孩子身邊,也許總會存在一些與絕大多數人不同的人,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因為這些而戴上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與眾不同並不是錯。」
我們的社會包容性實在是太差了:
(1)身材歧視
我們沒辦法包容那些身材並不好的女性,似乎減肥成了所有女人必須的出路,對食慾的抑制是每個女人的必修功課,我們用一些很惡毒的詞語去描述這些女孩子:「坦克」「肥宅」「矮搓肥」.......
肥胖是錯嗎?肥胖只是並沒有迎合當下亞洲「白瘦幼」的審美,這也可以成為一個女孩子被攻擊、被嘲諷的事情嗎?
男生有自己的擇偶標準,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心目中喜歡的女孩,但並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審美或者觀點去攻擊那些和自己無關的女性,無論是身材還是膚色,都不應該成為影響女孩自信的一部分。
(2)家庭歧視
多年倡導的「職業平等」在今天依舊沒有做到,家庭歧視並不只是針對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而是對於父母工作的一種歧視,例如「幼師」「護士」「DJ」「美容師」這類職業都成為了家庭歧視的一部分,大家似乎覺得「美容師」和「賣保險」就是騙子、「DJ」代表著不正經、「護士」意味著眼高手低拜金女,但是這些等式真的是成立的嗎?
我們不應該因為職業去歧視他人,更沒有必要讓職業成為一整個家庭的標籤,這樣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有的選擇,大家當然都願意從事一些光鮮亮麗的行業,但也許出於愛好,也許出於生活,從事了一個職業,如果可以做好,那也是一個人的勳章,而不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
(3)性取向歧視
總有些人認為男孩子就應該是陽剛硬漢,但其實我們的社會存在一些天生敏感的男孩子,甚至有一些生理上是男孩子但是心理上屬於女孩子的人群(跨性別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醫學界也經常使用性別焦慮、性別認同障礙或性別認知障礙來解釋跨性別者。);
也有一些男孩子並不是娘炮,但只是喜歡自己的同性,這些難道就是錯嗎?
我們的社會似乎不包容這些人,只是因為這些人是少數嗎?還是因為這些人沒有辦法傳宗接代?
法律上,我們國家不允許同性結婚,法案提交了多年,但是依舊沒有改變這樣的現狀;法律上不承認意味著什麼呢?這並不只是一紙婚約的事情,法律上不認可意味著你和你的愛人沒有法律的聯結,當你病危的時候,你的愛人甚至沒有在病危通知書上簽字的權利;也正是法律的不允許,讓許多人沒有辦法鼓起勇氣和愛人攜手一生。
尊重和包容始終是孩子們需要學會的東西,這樣的品質可以幫助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更加堅定地往前走,作為家長,我們 應該告訴孩子:學會尊重和包容,我們因你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