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疑歧視同性戀,學生衛生手冊上寫:同性戀壽命比正常人短

2021-01-08 神鳥知訊民生匯

近日,江蘇高校下發給新生的一份衛生手冊引發爭議。手冊中認為,同性戀是不穩定因素、違背了自然法則,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學校作出回應表示會及時處理。

據媒體報導,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近日下發的教科書有"缺陷",新生人手一份的《衛生健康教育手冊》中,含有多處對同性戀的歧視內容和不科學描述。網友截圖爆料,書中有大部門關於"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壽命比正常人要短"、"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觀點,讓網友和媒體產生較大的爭議。

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因為沒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壽命長短和性取向有關。中國性學會的工作人員也提出反駁,表示該書對同性戀的觀點立足於同性戀有害論之上,作者對同性戀的態度是認為其有危險和不容於社會。

但是,同性戀不只是在人類中出現,兩千多年前的動物就有類似的同性行為,這指明書中"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的觀點並不科學。

事後,學校回應稱,會核實書中的內容,一旦如網友爆料所言,學校會給予相應的處理。9月23日,學校再次面對媒體表態,已核實網友爆料和截圖具有真實性,也認為其中對同性戀的觀點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昨天已經開始回收下發的書籍,後續也會刪改不恰當的內容。

其實,這類對同性戀有不恰當觀點的教材並不少,始於2016年5月的首例恐同教材案就是代表。廣州的一位大學生在暨南大學的教材中發現有歧視同性戀內容,這本作為公選課教材的2013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並描述其是紊亂和倒錯的表現。

只是,和淮陰師範學院決定刪改內容不同,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學生所寫的信件和建議並不認同,雙方最終在溝通無效後於2017年走上法庭。該案在延期三次後,才於今年的7月28日得出結果——這位大學生一審敗訴了。但失敗沒有打擊到他,相反,在律師和身邊朋友的支持下,他再次提出二審。

敗訴不意味著法院認同教材的觀點,事實上,暨南大學在一審後刪改了後續出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僅保留了"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的描述,此前疑有歧視態度的描述不復存在。而該描述也讓該案由是否歧視同性戀的爭議,變成對圖書質量即"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是否為知識性差錯上。

不論案例的結果如何,和爆料的網友一樣,該大學生只是想要一個去汙名化的態度,讓更多的出版商和教材編者能對同性戀有客觀評價,也讓更多的人對同性戀多一些包容。

這些想為同性戀群體去汙名化的人,多是一些大學生,一方面是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多,對國內外的觀點有更多的接觸,容易發現教材中的不恰當內容,另一方面是大學生的包容性較強,對新事物和新觀點的接受度較高。

與此同時,高校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值得深思。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高校作為一個思想開放、兼容並包的地方,主要目的是為了教書育人,更應該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而不是有歧視或偏見地看待人的性取向。

因為早有性別與教育研究專業的學者認為,高校教材中這類"恐同"性質的內容,不只是會讓學生有錯誤認知,還有可能造成針對同性戀的歧視和霸凌行為。

相關焦點

  • 拒絕偏見,同性戀不應是貶義詞
    (11月5日 澎湃新聞)雖然該校在輿論壓力下已刪除了不當言論,但這件事側面反映出了在如今這個看似進步和發展的社會中,仍然存在對於同性戀群體的歧視和誤解。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高校都存在這種觀念,更何況是廣大的普通大眾呢?我們應當清楚的一點是,個人的性取向應該是自由的,「同性戀」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 7月番《腐男子高校生活》 歧視「同性戀」?引熱議
    然而動畫播出之後,作品中的部分臺詞、描寫,以及其反映出的部分腐男/腐女對男同性戀一貫的態度,卻令一些關注同性戀的BL愛好者感受複雜,不吐不快。以下是日推觀點片中店員不僅對主角買BL反應誇張,之後還小聲對旁邊的店員說:「這個人是同性戀嗎?」 無禮也要有個限度吧?到這種程度已經明顯就是歧視了吧!如果作者是為了控訴這種情況而寫成書,那她能理解,但你把它當做笑料來寫?根本笑不出來好嗎!!       片中主角更有「我雖然是腐男,但腐男不意味著就喜歡男人!我是正常人!」這種發言,更令金田悲傷。
  • 高校同性戀排行榜,第一名竟然是...
    今天圈哥來和大家談一個敏感的話題:同性戀
  • 被無數人反對和歧視的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後來有個網友給我留言:「我高中時代就發現了自己是同性戀,但我一直不敢說出來。因為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的人,男人和女人會相愛、結婚、生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可是我發現我居然喜歡男人,內心羞愧又緊張,很怕被人發現,我怕被當成異類而被別人孤立,怕被歧視,怕被嘲笑,我怕別人罵我是變態,只敢把這個秘密埋在心裡。
  • 同性戀是病?濟南這場300多人參與的同性戀親友懇談會上發生了什麼
    一場有 300 多人參與的同性戀親友懇談會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對於阿強來說,這事做了十年。濟南懇談會現場今年 41 歲的安徽人阿強是同性戀親友會創始人。1995 年到江蘇打工時,他遇到了第一個心儀對象阿偉,那時同性戀還被劃歸為流氓罪。4 年後,阿強逃到離家更遠的廣州,花一萬多元買了臺電腦開始上網,才知道全世界並不只有自己喜歡同性。
  • 拉丁裔同性戀的故事:揭露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
    中國網5月20日訊 據英國《衛報》網站5月18日報導,在曼哈頓鬧市區,同性戀婚姻已不再稀奇。他們不會被視為異類,可以像任何普通情侶那樣舉辦自己期望的婚禮。然而,就在5至10英裡以外的紐約貧困區,人們對同性戀的看法卻大有不同。在這個社區裡,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更有甚者認為,與同性結婚不可思議。
  • 靠同志電影出道的甜茶 卻因黑歷史歧視同性戀 遭網友封殺!
    小編之前寫過,男主角Armie Hammer,讓孩子吃他腳趾頭,並大秀社交平臺又在節目中,直接用嘴吸動物的奶,引來網友一陣反胃...風水輪流轉,也許是美國網友們疫情時間太無聊,這次中招的就是另外一位男主角,甜茶Timothée Chalamet網友發現早在2016年的一次節目中,靠同志出道的甜茶就當眾口吐侮辱同性戀的詞彙"Dyke",在節目中他說到「I think you probably are a dyke」我覺得你就是一個該死的女同性戀!
  • 媒體報導同性戀議題的誤區
    點擊上方藍字,訂閱「傳媒1號」作者 | 阿強 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當前,我國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誤解、偏見、歧視報導屢見不鮮
  • 彩虹旗下的宣言-同性戀是病嗎?
    首先,我們要確立一個觀點,同性戀是分倆種的,一種是先天的,基因已經決定了的,他無法改變,源於人的DNA,一種是後天的受到一定的傷害,可能是身體上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使他對異性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至於原因我們也不去撕別人的傷疤。同性戀到底是什麼呢?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為同性戀的兩個類,是指個體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現象。
  • 你為什麼排斥甚至噁心同性戀?-同性戀,恐同,生科醫學,戀愛,心理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同性戀早已洗清了「精神疾病」的汙名(1973年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被刪除),人們也開始真正地了解、研究並慢慢肯定了同性戀者的存在。然而,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的群體——恐同者——依然沒有消失。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
  • 你為什麼排斥甚至噁心同性戀?
    反對同性戀歧視的人們常會義憤填膺地駁斥恐同者的觀點,但卻很少會關注「恐同」現象產生的原因。  恐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學又能給我們怎樣的答案呢?  恐同,不只是否定同性戀  否定同性戀的常見理由可能會是認為他們「不自然」或者「不合理」,而恐同者對同性戀的態度還包含著更多的情緒反應。
  • 清華學霸公開歧視同性戀:他們真的很奇葩!
    其實同性戀跟異性戀沒什麼不同,同樣都是戀愛,難道因為愛的人是跟自己同一個性別,而同性戀在這個社會佔有少數,就得被歧視嗎?早在2001年的時候,《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診斷標準》中就已經明確表示:同性戀已經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刪除。也就是說,同性戀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療,也不是心理疾病。但是很多人向家裡出櫃之後,面臨的是被囚禁,被逼婚,被送去精神治療中心。
  • 專欄 中國人真的「接受」同性戀嗎?
    ●從罪行到平等,同性戀平權道路走得並不容易 作為美國人的庫克,如今能公開宣布「出櫃」,與之前幾代美國同性戀者的抗爭密不可分。從美國獨立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因為宗教和政治原因,同性戀一直被認定為一項罪名,同性戀活動只能暗藏於地下。  警察騷擾、擇業歧視,反同性戀意識瀰漫於當時的美國社會。
  • 摩洛哥 | 在rabat我認識了三個同性戀朋友
    長得很中性,臉型方正,戴著一副黑框眼鏡,頭髮就幾釐米短。      我在上一個國家突尼西亞時,就在cs上看到她,沒想到我在摩洛哥玩了快2個月,她還在這裡。      總感覺,我和她應該會有很多話題,我在cs上給她私信,留了我的微信號。     她也爽快,立馬加了我,第一句話就是,「你好,我是拉拉。」
  • 大學教材說「同性戀是病」,她與出版社打了3年的官司
    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張將星、曾慶主編)中,「常見的性心理障礙」下赫然寫著「同性戀」,並定義道:「與人類絕大多數性愛方式相比,可以認為同性戀是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暨南大學出版社的教材並不是唯一一本這麼寫的書。
  • 同運星期 美研究:同性戀雷達不存在 呂頌賢:我一直想演同性角色
    前不久普京曾發表言論稱同性戀對國家的嬰兒出生率會造成威脅,該言論一出即遭到評論家和激進人士的批評,也讓英國歌手艾爾頓·約翰頗為不滿,上周他在烏克蘭猛烈譴責了普京在同性戀問題上的觀點,俄羅斯於2013年頒布的禁止在未成年中「宣傳同性戀」的法律也一直讓艾爾頓·約翰不滿。
  • CCTV同性戀新聞大盤點
    請問,你在CCTV上看到過關於同性戀的新聞嗎?看到這裡,許多人或許想都不想:「沒有,CCTV上從沒有報導過同性戀」。實際上,這個回答對中央電視臺有點不公平:誠然,鑑於中國官方對於同性戀的態度「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因此CCTV往往在敏感的同性戀新聞上戰戰兢兢,欲言又止。
  • 恐同教材,只是中國高校制度性恐同的冰山一角
    (你可以點此連結,或在今天的副推找到莓辣曾寫過的一篇記錄起訴前後的文章。)判決書中給出了一個令所有支持訴訟的人擔心的結果:「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今天我們想從「教材對同性戀的病理化「這一現象入手,和大家聊聊高校存在的制度性恐同,以及其給LGBTQ群體帶來的困境。
  • 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
  • 基督徒如何看待同性戀的問題?
    其實德國早在2007年已經通過了同性戀婚姻,但每年仍然越有2千宗(性傾向轉化治療),主要是針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對於同性戀治療的看法其他的國家都有不一樣的態度,比如說瑞士、美國部分州以及大部分的南美洲國家禁止性傾向轉化治療,也就是禁止同性戀進行治療的,當然性傾向轉化治療主要是借著輔導、祈禱等方式協助同性戀或跨性別者改變為正常的性傾向,經過幹預治療可以恢復成為異性戀或者撇棄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