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高校下發給新生的一份衛生手冊引發爭議。手冊中認為,同性戀是不穩定因素、違背了自然法則,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學校作出回應表示會及時處理。
據媒體報導,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近日下發的教科書有"缺陷",新生人手一份的《衛生健康教育手冊》中,含有多處對同性戀的歧視內容和不科學描述。網友截圖爆料,書中有大部門關於"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壽命比正常人要短"、"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觀點,讓網友和媒體產生較大的爭議。
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因為沒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壽命長短和性取向有關。中國性學會的工作人員也提出反駁,表示該書對同性戀的觀點立足於同性戀有害論之上,作者對同性戀的態度是認為其有危險和不容於社會。
但是,同性戀不只是在人類中出現,兩千多年前的動物就有類似的同性行為,這指明書中"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的觀點並不科學。
事後,學校回應稱,會核實書中的內容,一旦如網友爆料所言,學校會給予相應的處理。9月23日,學校再次面對媒體表態,已核實網友爆料和截圖具有真實性,也認為其中對同性戀的觀點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昨天已經開始回收下發的書籍,後續也會刪改不恰當的內容。
其實,這類對同性戀有不恰當觀點的教材並不少,始於2016年5月的首例恐同教材案就是代表。廣州的一位大學生在暨南大學的教材中發現有歧視同性戀內容,這本作為公選課教材的2013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並描述其是紊亂和倒錯的表現。
只是,和淮陰師範學院決定刪改內容不同,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學生所寫的信件和建議並不認同,雙方最終在溝通無效後於2017年走上法庭。該案在延期三次後,才於今年的7月28日得出結果——這位大學生一審敗訴了。但失敗沒有打擊到他,相反,在律師和身邊朋友的支持下,他再次提出二審。
敗訴不意味著法院認同教材的觀點,事實上,暨南大學在一審後刪改了後續出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僅保留了"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的描述,此前疑有歧視態度的描述不復存在。而該描述也讓該案由是否歧視同性戀的爭議,變成對圖書質量即"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是否為知識性差錯上。
不論案例的結果如何,和爆料的網友一樣,該大學生只是想要一個去汙名化的態度,讓更多的出版商和教材編者能對同性戀有客觀評價,也讓更多的人對同性戀多一些包容。
這些想為同性戀群體去汙名化的人,多是一些大學生,一方面是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多,對國內外的觀點有更多的接觸,容易發現教材中的不恰當內容,另一方面是大學生的包容性較強,對新事物和新觀點的接受度較高。
與此同時,高校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值得深思。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高校作為一個思想開放、兼容並包的地方,主要目的是為了教書育人,更應該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而不是有歧視或偏見地看待人的性取向。
因為早有性別與教育研究專業的學者認為,高校教材中這類"恐同"性質的內容,不只是會讓學生有錯誤認知,還有可能造成針對同性戀的歧視和霸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