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訂閱「傳媒1號」
作者 | 阿強 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
當前,我國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誤解、偏見、歧視報導屢見不鮮。幾天前,廣州一家同性戀會所被查,《中國青年報》以「廣州查獲大型同性戀淫亂會所,多是白領教師」為題報導。今年1月,南方衛視的《城事特搜》節目連續三晚對同性戀議題進行報導,該節目製作方利用交友軟體,謊稱與一位男同「約會」,騙取對方赴約後,南方衛視未經當事人同意,對「約會」對象進行偷拍,稍做處理即作為報導內容在公共電視臺播出。節目組還在網上約一名男性性工作者(Money boy ),謊稱要向其購性服務,對方赴約後,記者對其進行偷拍,並製作成內容播出。報導引發一些同性戀者的極度不滿。
在美國,對同性戀者的歧視也往往引起社會公眾的批評反擊。 Dr. Laura Show 的主播蘿拉曾因發表反對同性戀的廣播談話,引起網民發起了名為禁止蘿拉(stopdrlaura.com)的在線活動,說服派拉蒙電視臺放棄與蘿拉博士籤訂的節目轉播權,同時,同性戀者給數百家贊助商打電話,要求他們不要贊助拉勞的節目。
筆者利用搜尋引擎統計了2013年3月有關「同性戀」關鍵詞的報導,其中境外報導57條,高頻詞是:「同志平權」、「同性婚姻」、「美高院審理同性戀法律」,國內有關同性戀的報導25條,高頻詞是:「同性戀犯罪」、「愛滋病」等。目前,國內媒體在同性戀議題的報導中,常常存在以下誤區:
一、用獵奇手段對同性戀議題進行渲染報導同性戀作為少數人群,由於長期遭受偏見和歧視,大多數不願表明身份。這使得人們對同性戀的了解有限,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開始對同性戀者的私生活進行暗訪,在報導中也極力呈現出同性戀者生活多麼不堪。現代社會,利用交友軟體交友或約會,在異性戀群體比比皆是。但《城事特搜》節目以同性戀使用交友軟體為切入點並得出結論,稱交友軟體讓同性戀感染愛滋病上升,節目中主持人多次使用「濫交」等帶有主觀道德評判的詞彙描述同性戀者,該節目在渲染男同是愛滋病高危人群的氣氛下,讓人很容易把採訪對象與某種疾病、「個人生活混亂」等產生聯想。這樣的報導加深公眾對同性戀群體的偏見。
二、個人行為群體擔責媒體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常會在標題中加上「同性戀」一詞,如一位男子敲詐錢財,如果該男子性傾向剛好是同性戀,編輯常把標題起為「一名同性戀男子敲詐」,廣州的一家媒體,幾年前有一條新聞標題是:「兩名同性戀男子街頭打架」。個體行為不端,被冠上了特定的群體,讓人覺得所有同性戀者都品行不正。一個同性戀者的個人行為,常常需要整個群體為其「買單」。讀者因為不了解同性戀,看完這樣的新聞,常會得出「同性戀都這德行」的結論。你從不會看到兩個異性戀打架,會出現「兩個異性戀男子街頭打架」這樣的新聞標題,公眾更不會看到異性戀男子打架,得出「異性戀都不是好東西」的結論。
三、對同性戀進行汙名化報導日前廣州一家同性戀會所被查,中國青年報直接在標題中加上「淫亂」一詞,實際上該會所就是會員制的交友場所,不排除有會員在會所裡發生性行為。這樣的場所,在異性戀群體並不少見。筆者查詢了關於東莞掃黃的新聞,即便異性性服務做成了產業,標題裡也沒有「淫亂」二字,而到了同性戀的會所,就毫不客氣的加上「淫亂」一詞,這強化人們對同性戀的想像,認為同性戀者就是放縱的,不檢點的。
在關於同性戀新聞再現時,「同性戀」中的「戀」字,常常被忽略,這群人的情感生活部分被拿掉,只呈現性的部分,好像同性戀就是一群性愛機器,以符合公眾對同性戀「性亂」的刻板想像,而這一刻板印象本身也是媒體長期建構出來的。有些媒體甚至把同性戀等同於愛滋病呈現。
同性戀者只是性傾向與大多數人不同,並非道德不端,更不是個人選擇(性傾向是無法選擇的)。大眾媒體應當多傳播常識,減少公眾的偏見和歧視,而非建構偏見。
在美國,因抗議「紐約郵報」對HIV/AIDS的偏見報導而成立的GLAAD(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中文譯作: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1985年正式成立,這是美國知名的全國性反歧視組織。近30年來,GLAAD一直致力於促進媒體和影視行業對同性戀者及相關事件的公正、包容和客觀的報導。2011年,筆者有幸到GLAAD參觀學習,GLAAD專門製作了同性戀議題報導手冊,供媒體參考,現在很多電影公司會把涉及到同性戀內容的文本送給GLAAD提意見,以免犯錯誤。
媒體在報導同性戀議題時應當看到,同性戀者是一個立體的人,除了關注這一群體的健康問題,還應當關注同性戀者的尊嚴,家庭和社會接納,平等權益等,報導用詞應避免異性戀中心主義,用異性戀的模式來套同性戀的生活。
結語媒體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常常戴著有色眼鏡,很多媒體人本身就對同性戀不了解,甚至有偏見,媒體又喜歡把自己比作公器,在同性戀的報導中,一些媒體人常常夾帶私貨,把個人想像和偏見放在報導內容中,其實是另一種「以權謀私」。
對同性戀議題報導所存在的問題,既是我國媒體倫理問題、還涉及到受訪者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也是傳播中缺乏健康知識和醫療專業知識問題。媒體人只有做到更加專業,才能少犯錯誤。要想更客觀地報導同性戀內容,媒體人還需要放下偏見和傲慢,學會平視和尊重,回到人性、理性的層面看待報導對象。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學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