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同性戀議題的誤區

2021-02-25 傳媒1號

點擊上方藍字,訂閱「傳媒1號」

作者 | 阿強 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

當前,我國媒體對同性戀群體的誤解、偏見、歧視報導屢見不鮮。幾天前,廣州一家同性戀會所被查,《中國青年報》以「廣州查獲大型同性戀淫亂會所,多是白領教師」為題報導。今年1月,南方衛視的《城事特搜》節目連續三晚對同性戀議題進行報導,該節目製作方利用交友軟體,謊稱與一位男同「約會」,騙取對方赴約後,南方衛視未經當事人同意,對「約會」對象進行偷拍,稍做處理即作為報導內容在公共電視臺播出。節目組還在網上約一名男性性工作者(Money boy ),謊稱要向其購性服務,對方赴約後,記者對其進行偷拍,並製作成內容播出。報導引發一些同性戀者的極度不滿。

在美國,對同性戀者的歧視也往往引起社會公眾的批評反擊。 Dr. Laura Show 的主播蘿拉曾因發表反對同性戀的廣播談話,引起網民發起了名為禁止蘿拉(stopdrlaura.com)的在線活動,說服派拉蒙電視臺放棄與蘿拉博士籤訂的節目轉播權,同時,同性戀者給數百家贊助商打電話,要求他們不要贊助拉勞的節目。

筆者利用搜尋引擎統計了2013年3月有關「同性戀」關鍵詞的報導,其中境外報導57條,高頻詞是:「同志平權」、「同性婚姻」、「美高院審理同性戀法律」,國內有關同性戀的報導25條,高頻詞是:「同性戀犯罪」、「愛滋病」等。目前,國內媒體在同性戀議題的報導中,常常存在以下誤區:

一、用獵奇手段對同性戀議題進行渲染報導

同性戀作為少數人群,由於長期遭受偏見和歧視,大多數不願表明身份。這使得人們對同性戀的了解有限,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開始對同性戀者的私生活進行暗訪,在報導中也極力呈現出同性戀者生活多麼不堪。現代社會,利用交友軟體交友或約會,在異性戀群體比比皆是。但《城事特搜》節目以同性戀使用交友軟體為切入點並得出結論,稱交友軟體讓同性戀感染愛滋病上升,節目中主持人多次使用「濫交」等帶有主觀道德評判的詞彙描述同性戀者,該節目在渲染男同是愛滋病高危人群的氣氛下,讓人很容易把採訪對象與某種疾病、「個人生活混亂」等產生聯想。這樣的報導加深公眾對同性戀群體的偏見。

二、個人行為群體擔責

媒體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常會在標題中加上「同性戀」一詞,如一位男子敲詐錢財,如果該男子性傾向剛好是同性戀,編輯常把標題起為「一名同性戀男子敲詐」,廣州的一家媒體,幾年前有一條新聞標題是:「兩名同性戀男子街頭打架」。個體行為不端,被冠上了特定的群體,讓人覺得所有同性戀者都品行不正。一個同性戀者的個人行為,常常需要整個群體為其「買單」。讀者因為不了解同性戀,看完這樣的新聞,常會得出「同性戀都這德行」的結論。你從不會看到兩個異性戀打架,會出現「兩個異性戀男子街頭打架」這樣的新聞標題,公眾更不會看到異性戀男子打架,得出「異性戀都不是好東西」的結論。

三、對同性戀進行汙名化報導

日前廣州一家同性戀會所被查,中國青年報直接在標題中加上「淫亂」一詞,實際上該會所就是會員制的交友場所,不排除有會員在會所裡發生性行為。這樣的場所,在異性戀群體並不少見。筆者查詢了關於東莞掃黃的新聞,即便異性性服務做成了產業,標題裡也沒有「淫亂」二字,而到了同性戀的會所,就毫不客氣的加上「淫亂」一詞,這強化人們對同性戀的想像,認為同性戀者就是放縱的,不檢點的。

在關於同性戀新聞再現時,「同性戀」中的「戀」字,常常被忽略,這群人的情感生活部分被拿掉,只呈現性的部分,好像同性戀就是一群性愛機器,以符合公眾對同性戀「性亂」的刻板想像,而這一刻板印象本身也是媒體長期建構出來的。有些媒體甚至把同性戀等同於愛滋病呈現。


四、媒體報導應避免異性戀中心主義

同性戀者只是性傾向與大多數人不同,並非道德不端,更不是個人選擇(性傾向是無法選擇的)。大眾媒體應當多傳播常識,減少公眾的偏見和歧視,而非建構偏見。

在美國,因抗議「紐約郵報」對HIV/AIDS的偏見報導而成立的GLAAD(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中文譯作: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1985年正式成立,這是美國知名的全國性反歧視組織。近30年來,GLAAD一直致力於促進媒體和影視行業對同性戀者及相關事件的公正、包容和客觀的報導。2011年,筆者有幸到GLAAD參觀學習,GLAAD專門製作了同性戀議題報導手冊,供媒體參考,現在很多電影公司會把涉及到同性戀內容的文本送給GLAAD提意見,以免犯錯誤。

媒體在報導同性戀議題時應當看到,同性戀者是一個立體的人,除了關注這一群體的健康問題,還應當關注同性戀者的尊嚴,家庭和社會接納,平等權益等,報導用詞應避免異性戀中心主義,用異性戀的模式來套同性戀的生活。

結語

媒體在報導同性戀新聞時,常常戴著有色眼鏡,很多媒體人本身就對同性戀不了解,甚至有偏見,媒體又喜歡把自己比作公器,在同性戀的報導中,一些媒體人常常夾帶私貨,把個人想像和偏見放在報導內容中,其實是另一種「以權謀私」。

對同性戀議題報導所存在的問題,既是我國媒體倫理問題、還涉及到受訪者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也是傳播中缺乏健康知識和醫療專業知識問題。媒體人只有做到更加專業,才能少犯錯誤。要想更客觀地報導同性戀內容,媒體人還需要放下偏見和傲慢,學會平視和尊重,回到人性、理性的層面看待報導對象。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學院立場。)

相關焦點

  • 曹淳鎧 | 臺灣的同性戀議題:年輕世代與社會共識
    這意味著不晚於2019年5月24日,同性戀婚姻將在臺合法化,臺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 作為同婚議題在臺灣政壇一直以來的主要推手,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當局是否可以藉由在任內推動同婚議題挽回執政以來的民調頹勢?其與20—29歲年齡層的臺灣年輕選民在同婚議題中的關係如何?
  • 媒介融合背景下扶貧議題報導的三個特點
    從「傳者中心」到「受者中心」,尊重傳播規律,把握受眾需求,適應新技術發展成為優化重大議題報導的必然要求。本文選擇以媒介融合為觀察角度,分析扶貧議題報導呈現出的三個特點,以期對做好主流媒體重大議題報導提供一些思考。
  • 從《少年的你》看媒體如何報導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發,引發了政府、社會、公眾等層面的高度重視,校園霸凌議題相關報導更是頻頻見諸報端。如何報導校園霸凌事件,也成為了媒體從業者當下的一門必修課。校園霸凌事件報導議題多圍繞事件發生過程、如何應對校園霸凌等方面展開,而對校園霸凌事件產生的原因、危害等相關議題報導明顯不足,這不利於受眾形成對校園霸凌整體性的合理認識。
  • 大陸2000人參加臺灣同性戀遊行 蔡英文表態支持
    蔡英文支持婚姻平權  10月31日,「亞洲最大的同性戀遊行」第十三屆臺灣同性戀遊行在臺北舉行。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共吸引來自全球近8萬人參加,而來自大陸的同性戀接近 2000人。今年遊行主題為「年齡不設限---解放暗櫃 青春自主 No Age Limit」。不少臺灣年輕人走上街頭,呼籲人人生而平等,為同性愛發聲。  目前臺灣「大選」正打得火熱,各「總統」候選人對同性戀婚姻、多元成家等議題的看法也格外引人關注。
  • 專題|新冠疫情期間媒體對醫療物資難題的報導——對19篇媒體作品的...
    同時,公眾的注意力也因為疫情的危害性高度聚焦,對於公共議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這使得媒體的存在感進一步提升。(二)分析目的通過資料搜集,我們組獲得了部分重要媒體對於疫情的報導文章(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在這些疫情報導作品中,我們對有關醫護人員所面臨的物資緊缺問題發生了興趣,我們也想到疫情嚴重的2、3月份,許多人在微博上自發進行的各種物資捐助活動。
  • 病態,次等,正常:一位精神病學家與同性戀的30年
    這一次是美國90年代興起的 「走出同性戀運動」 (ex-gay movement) ,這場運動出現在政治與科學的交匯合謀處。一方面,同性戀議題在80年代已經有了全國性的能見度,宗教右翼勢力將同性戀議題捲入更大的黨派政治當中。
  • 「為妮寫詩」刷屏引兩極化評論,品牌如何把握同性議題營銷尺度?
    行走邊緣的同性戀,「粉紅經濟」在中國行得通嗎?隨著近年國際上同性戀群體權利意識的不斷壯大,在經濟學領域出現了一種新勢力——粉紅經濟。福布斯網站一篇數據報導顯示,2015年全球酷兒(queer)群體的購買力達3.7萬億美元,62%的人看到同性戀主題廣告會直接回訪商品頁面,17%的觀眾有下單衝動,而看到普通廣告,只有13%的人想要購買。
  • 陌陌對「招嫖」報導默不作聲 同性戀仙人跳沒人管
    原標題:陌陌明碼標價「招嫖」報導引發熱議 陌陌方面默不作聲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報導的題為《「我們這都是通過陌陌招攬生意」 在陌陌「招嫖」明碼標價》一文引發熱議。記者通過多方渠道聯繫到陌陌方面,但截至發稿陌陌沒有給出明確回復。
  • 印度實現同性戀非罪化:右翼保守派為何支持同性戀平權?
    尤其是更偏向年輕人的右翼網絡媒體更建構了一整套新論述,將同性戀平權和印度教民族主義結合起來。比如,多年來以莫迪支持者身份活躍在網絡上的一份稱為Swarajya的右翼網絡雜誌,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批判印度國內反對同性戀平權的「保守」力量。這裡的保守力量,並不是左翼口中的印度教保守主義,而是右翼常年的政治對手——穆斯林群體、基督教團體。
  • 媒體融合時代,深度調查報導如何破局?
    本期我們邀請到津雲採訪中心主任白冬梅為我們講述媒體融合時代「津雲新聞」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的打法,分享「津雲新聞」在新聞同質化時代抓「第一落點」的經驗。 01 媒體融合時代, 深度報導的挑戰與機遇 媒體融合是當前我國新媒體時代最具表象的一種傳播環境特點,也是傳媒呈現出的一種發展態勢。
  • 從水軍到營銷號、娛樂媒體,張丹峰出軌門中議題如何變化?
    在此期間,先後有哪些人參與傳播,議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018年:長達一月的吃瓜大戲雖然張丹峰與畢瀅兩個人的「親密舉動」,早在2017、乃至2016年就略有苗頭,但真正引起質疑,還是因為2018年7月的一張多人合影。
  • 美國FOX新聞網與CNN就利比亞報導展開媒體戰
    FOX不遺餘力地為新保守主義搖旗吶喊,渲染反恐議題和愛國主義。秉持傳統新聞價值,報導相對冷靜的CNN在這一仗中已經吃了虧  利比亞戰事未平,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了中東瀰漫的硝煙,卻不會看到這一幕幕畫面背後,除了交火的盟軍與利比亞外,還有一場電視媒體間的惡戰。前幾天,福克斯新聞網(FOX)與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也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推進了觀眾視線。
  • 義大利黑手黨變「軟」:成員喜歡泡同性戀酒吧 老大兒子是變裝皇后
    義大利黑手黨 (圖源:網絡)一直以來,黑手黨都以「硬漢」的形象存在,不管是坊間的流言,還是影視劇片段裡的塑造,黑手黨似乎不太容易能與「同性戀」一詞掛鈎。即使團隊成員間出現了一點點關於同性戀的跡象,這些人都會面臨被謀殺的危險。
  • 快訊:一年一度的臺灣基督教「國家祈禱早餐會」因為蔡英文挺同性戀被取消
    根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第20屆「國家祈禱早餐會」原訂今(30)日舉行,因近日蔡英文挺同性戀大遊行,籌備會要求蔡改派代表出席而引發爭議
  • 德國開放同性戀合法結婚,第一對同性伴侶爭取了 25 年
    10 月 1 日對德國的同性戀伴侶是相當重要的一天,因為這天是德國《婚姻平權法案》正式生效的日子。過去只能透過 「專法」 進行民事結合的德國同性戀伴侶,總算可以合法結婚,並獲得與異性戀婚姻相同的合法地位。
  • 君不見,麥當勞廣告外的同性戀
    對一個主打同志議題的廣告,或許值得嘉許,但依然有人質疑:在這些友善同志的畫面,被不斷地重播與按贊之後,會不會只淪於另一種對同志族群的消費?企業要同志買單,但卻又不肯為實質改變付帳?畢竟現在隨著同志熱浪的日漸高漲,面對前景看好的「粉紅經濟(Pink Money)」,人人都想要加點一份政治正確。
  • 融媒體時代如何讓新聞報導更出彩
    近年來,郴州日報緊扣強責、提質、增效主題,全面改革,走創新、轉型之路,促進媒體融合發展。尤其在主題報導創新上,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先後推出了與新華社現場雲合作的「再走長徵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縣市區委書記直播訪談、京廣線T179次列車側翻事故報導、「我與河流的故事」等重大主題融媒體報導,探索出一條獨具郴州日報特色的融媒體轉型創新之路。
  • 可口可樂同性戀廣告為何會遭受強烈抵制?
    下午17點35分,@梨視頻 在微博上發文報導了此次新聞,並配上視頻。兩性問題,尤其是同性戀這樣的話題,立刻引發了網友興趣,輿情直線上漲。8日,經過7日晚的發酵,新聞迅速在網絡上拓展開來,網友紛紛表述自己意見,輿情熱度雖然沒有比得上7日晚,但總體還是持續、平穩的發酵。那麼網友怎麼看待呢?在國內文化越來越包容的今日,同性戀是否會得到大眾的認可?
  • 摩克瑞曾偷偷將黛安娜,帶入一家同性戀俱樂部,卻沒被媒體發現
    很明顯,公主會玩得很開心,他們也都喜歡和她一起出去玩,但是這三個朋友發現,他們計劃去皇家沃克斯豪爾酒館(倫敦標誌性的同性戀俱樂部)跳舞的計劃,對公主殿下來說可能不會那麼有趣。但黛安娜要求跟她一起去俱樂部,這讓大家都吃了一驚。在瘋狂的20世紀80年代,將當時的英國王妃帶到一個喧鬧的同性戀酒吧的潛在後果將嚇壞了Rocos。
  • 十年教師因同性戀遭解僱,連反同人士都看不下去了
    有關性取向的議題,每次發生,都是扔給社會的一個重磅炸彈。最近,有媒體報導31歲的山東青島教師明珏因同性戀身份在家長前曝光,被校方決定開除。19日,明珏向青島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庭遞交申請書。他在庭外無奈地手舉標牌:「我教導孩子要誠實,所以我無法說謊。我是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