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傳媒前線」是騰訊媒體研究院推出的一檔人物採訪欄目。每一期我們都將邀請到媒體業界資深從業者分享自身對行業的理解,幫助媒體人抓住不斷變革中的行業機遇。
本期我們邀請到津雲採訪中心主任白冬梅為我們講述媒體融合時代「津雲新聞」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的打法,分享「津雲新聞」在新聞同質化時代抓「第一落點」的經驗。
個人簡介
白冬梅,擁有2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2018年4月進入津雲新媒體集團,擔任採訪中心主任一職,高級記者。
01
媒體融合時代,
深度報導的挑戰與機遇
媒體融合是當前我國新媒體時代最具表象的一種傳播環境特點,也是傳媒呈現出的一種發展態勢。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電視、廣播、報紙、網際網路、手機等媒介全面融合發展,深度調查報導也趨於多樣化。
在紙媒時代,內容的呈現更多是一個完整的、有始有終的調查報導,很多時候一篇就足夠了。而新媒體環境下,直播、短視頻、圖片、文字甚至聲音可以交替或者配合使用,從而不定時地展現碎片化信息、事件階段性進展以及整個事件的深度調查,擴大了信息傳播的全面性,能夠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接收形式的不同要求。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深度調查報導面臨著三大挑戰:
一是信息源的不確定性加大。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一個新聞事件出來,就有各種聲音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有所謂爆料的,有猜測的,有虛假的,有當鍵盤俠的。這就考驗記者的鑑別力,把有用的信息篩選出來作為支撐調查性報導的證據;
二是選題和報導的同質化。媒體融合下,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官方媒體都有了自己的客戶端和公眾號,也組建了特稿團隊,一旦有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發生,各路媒體都會圍繞這件事進行報導,這很容易導致報導角度、深度的同質化,讓網友「審美疲勞」;
三是片面性報導增多。由於新媒體之間競爭激烈,記者們常常因為「搶時效」,而在沒有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搶發稿件,讓內容流於片面甚至失實。
但同時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也給機構媒體帶來了機遇,那就是在如今的媒體「戰國時代」,誰能保持專業主義,誰能跟上技術的革新,誰能保持新聞的獨立思考和縝密判斷力,誰就能夠搶佔先機站穩腳跟。
津雲特稿團隊因為媒體融合的緣故,在人員構成上包含10多人的採訪團隊(不包括部門主管、策劃人),由原天津日報社的新聞117、原北方網旗下前沿客戶端和原《每日新報》的記者構成。崗位職責分兩部分:既要負責全國各地特稿的採訪,還要兼顧天津市熱線新聞的採寫。
整個團隊成立於2018年4月,在成立之前多數記者沒有特稿採寫經驗,經過2年多的運轉,隨著內容生產的增多和影響力的提高,如今慢慢拓展和積累了律師、公安系統、媒體同行等採訪資源,並與騰訊新聞等平臺達成了深度合作。
02
選題兩面觀:
「必跟項」與「慎重項」
津雲新聞選題的篩選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必須要跟進的選題——
其一是重大突發事件。如普吉島沉船事件,如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如張家口爆炸案;
其二是抓到第一落點,預判有可能成為社會焦點的事件。如最先報導大連10歲女童在小區內被害案;
其三是已成的熱點,津雲會尋找自己的角度。如中國遊客被扔公墓事件,立即連線駐瑞使館採訪到最新進展,如杭州殺妻案,津雲第一個爆出在化糞池找到屍體;
其四是也許新聞是「冷點」,但具有調查和探討價值。如《6歲白血病男童之死——花費超400萬後離世,北京博仁醫院拿他當「小白鼠」?》《14歲河南籍上海初中生之死:咽下去的農藥,和咽不下去的「嘲笑」》。
搶救時的情況。
掃上圖中二維碼查看報導《14歲河南籍上海初中生之死:咽下去的農藥,和咽不下去的「嘲笑」》。
第二類是要慎重的選題——
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比如鮑毓明性侵案,津雲記者找到了鮑毓明的家,也從中了解到一些事情,但因涉及未成年人,且當事人李星星和其親屬沒有採訪到,就決定放棄。
部門一般每周一開例會,會上報備一周選題,記者先就選題拿出自己的可行性報導方案,大家參與討論。而日常操作更多是一題一議,因為記者去了一線,面對的情況會跟當初預判的不一樣,這時候前後方就要加強溝通,適時進行調整。
選題線索一方面通過採訪中積累的各種資源,如律師、公安、媒體同行等;另一方面,記者自己也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尋找,因為這個自媒體時代,很多人選擇社交平臺發聲。
選題除了從我們自身出發,也要從大眾視角去看他們更關心什麼議題。除了重大政治事件,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如今大眾較為關心的議題:
1、與他們利益相關的典型事件,這涉及到公正公平問題,這很容易讓讀者推人及己,比較典型的就是苟晶高考頂替事件,這種事情大家都有可能遇到,所以一旦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讀者的反響就會很強烈;
2、重大突發事件,如張家口爆炸案、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上海小學生被砍身亡等,因為事件本身的轟動效應,讓讀者也有尋求真相的欲望;
3、熱點事件,比如鮑毓明性侵案、比如杭州殺妻案;
4、有可挖掘價值的案件,最近的比如張玉環案;
5、有故事性的新聞人物。強調細節、人情味與精巧的敘述。
津雲評估一篇新聞報導是否值得去做,主要在於其獨特性、典型性和可挖掘性。一般會經歷的流程是:選題報備—討論關注側重點—記者採訪—審核把關—補充內容—再審核通過後刊發。
以2019年12月刊發的《被冒名頂替23年,男子接到電話「掏10萬,工作還你」》為例,記者是在河南採訪另一個案件時意外獲得這一信息,迅速報備選題,我們意識到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調查價值的線索。
對於這個選題,我們側重於:當事人怎麼發現被頂替的?被改變了怎樣的人生?頂替者是誰?如今在做什麼?這一系列事情的鏈條部門都有哪些?他們有什麼說法?等等。
記者發回稿件後,沒有急於刊發,而是要求記者再跟隨當事人一天,以便進一步了解對方,就是在這一天,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應該是記者的調查驚動了頂替者,頂替者託人給當事人打來電話說「掏10萬,工作還你」,這個電話,記者也是聽了一個滿耳。也正是這句話,為這篇報導「畫龍點睛」地呈現出了頂替者的「面目」。
所以我們認為,有時一則新聞報導不能太急,等一會兒、看一會兒,多問問多聊聊,總是會有「出其不意」的東西讓你的報導更出彩兒。
03
重大突發不缺位,
狠抓事件「第一落點」
重大突發事件上,記者一定不能缺位。特稿記者接下任務的一刻,其他記者就會成為採訪記者的輔助力量,大家會儘可能多地提供相關新聞連結、人脈幫助以及可以採訪的角度。對於我們這個團隊來說,就是快速反應、互相借力。
比如2018年7.5普吉島沉船,事件一發生,我們就迅速做出外派記者的決定。這對於剛剛經歷媒體融合,團隊也是各媒體人員整合而成的新部門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決定。
兩位記者轉天向現場出發,陸續用直播、短視頻和特寫、調查等多種形式快速發回現場報導。在前方記者去採訪的路上,後方有人脈的記者就把泰國當地可以對接的志願者信息發了過去。正是通過這一渠道,津雲記者到了當地後,沒有急於去做那些已經鋪天蓋地發布的常規新聞,而是從沉船所在公司和沉船底部到底有沒有違規裝載2噸水泥下手進行調查。
稿子刊發後,面臨不少質疑,當地有關部門也否認了這一說法,但經過了幾個月調查後,發布公告確定了我們調查的信息。
誠然,對於突發報導來說,如何更快到現場、更快聯繫到當事人是決定報導能否迅速發出的關鍵,津雲對於新媒體特稿記者的要求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