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主要是指適應媒體形式、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是實現資訊、運營的整合。全媒體主要包含了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媒體,其中全程媒體是指媒體報導時間的開端及結果;全息媒體是指信息的傳播形式更加立體化;全員媒體是指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全效媒體是指媒體內容更加精準高效的分類。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轉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和內容,還使得輿論生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一、堅持導向為魂
2017年5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支持傳統媒體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採編平臺等。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發表的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中,也提出了建設融合發展的全媒體是當下的緊迫課題。由此可見,各級媒體要想獲得深度融合和持續化發展,首先就應當將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貫穿於創新改革的全過程之中。基於我國法律法規之下,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主管部門要履行好監管職責,對線上、線下的媒體加強管理力度,促使整個媒體行業走向規範化、制度化,媒體空間更加清晰。與此同時,隨著媒體智能化速度的加快,各級媒體還應當切實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將人工智慧運用於新聞信息的採集、接收和反饋中,全面提升輿論導向能力。
二、堅持移動為先
各級媒體應當積極重視移動終端的使用,將發展眼光放長遠,打造移動新聞精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移動傳播先機。媒體企業要想獲得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須要增強新媒體本文意識,針對不同群體,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強化服務意識和融合意識,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當前,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各種各樣的信息來自四面八方,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級媒體應當堅持移動優先的戰略,在網際網路上積極搭建專屬信息化平臺,從而藉助移動傳播,佔據思想引領、文化傳承的制高點。
例如,山西媒體智慧雲平臺就於2019年第三季度末實現了各個縣級之間的融媒體互聯互通,且截至2019年年底,平臺註冊的融媒體採編人員有1140名,藉助雲平臺生產的融媒體產品約2.2萬條,發布約1.8萬條,素材總數約3.2萬條。
三、堅持內容為王
內容作為各級媒體應重視的主要板塊,其也是決定媒體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各級媒體應當在內容上追求專業權威,從以往的數量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不斷地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質的融媒體精品力作。事實證明,只有高質量的內容才能夠獲得受眾的認可,才能夠擴大媒體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各級媒體還應當增強目標受眾意識,例如藉助大數據技術收集分析群眾的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群眾實現精準化傳播,不僅增強了受眾的忠誠度,還使得媒體的影響力輻射至更細微的層面。
例如,山西省打造的「省級中央廚房」——山西雲媒體,就是整合了山西日報社和山西廣播電視臺的內外資源,採取了「傳統媒體+新媒體」「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積極打通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網絡通道,開起了融媒體發展新格局。
四、堅持創新為要
創新包含了創新管理機制、內部組織架構、人才培養機制等等,其能夠推動媒體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實現融媒體的深度改革。對於新聞輿論工作來說,其不僅需要通過轉變理念、豐富內容、創新形式等,還應當適應分眾化,把握市場動態發展和群眾實際需求,做好「守正」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係。尤其是基於信息技術的背景之下,將各種新技術和新模式進行有機融合,是媒體健康發展的著力點。採用該種創新模式,不僅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獲得豐富的傳播形式,還能夠促進主流思想的進一步形成,促進媒體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因此,要想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就必須要將創新作為公司運營的首要前提,不僅要以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滿足宣傳的需求,還需要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這樣才能夠貼合發展實際,獲得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生命力。
五、堅持服務為主
現代人對於信息方面的需求量不僅大,且差異化明顯,由於個體興趣愛好和年齡不同,對於新聞信息的需求也不一樣,主流媒體要想實現良好的融合發展,就必須依據用戶的需求提供精準化服務,不僅要遵循「以內容為王」的原則,還要遵循「以服務為主」的原則。作為全媒體時代下的媒體人,其必須要把握網絡發展趨勢,運用技術軟體掌握用戶信息,並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遞信息。
例如2019年,山西媒體智慧雲平臺緊緊圍繞省委關於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部署,與54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互聯互通;製作推出創意MV《山西範兒》等一批優秀融媒體產品,兩周時間全網點擊量達1億次,獲中宣部表揚。手繪版長圖《這枚勳章背後的7個瞬間》、線上線下互動體驗展《幸福照相館》等作品和活動,被主流媒體及自媒體廣泛傳播或報導。
結語:基於全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要想獲得融合發展,就必須要立足於技術、內容、運營方式等層面,堅持五個要求,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從而在全媒體市場競爭中獲得優質發展。(作者單位:山西新聞網)
董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