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鄭永年教授領導的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2017年5月24日,臺灣「司法院」大法官通過釋法判決《民法》中排除同性的婚姻規定,與《憲法》中保障的人民婚姻自由及人民平等權相違背。該判決做出的兩年內,立法機關將依照釋法進一步完成相關法律修訂。這意味著不晚於2019年5月24日,同性戀婚姻將在臺合法化,臺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
作為同婚議題在臺灣政壇一直以來的主要推手,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當局是否可以藉由在任內推動同婚議題挽回執政以來的民調頹勢?其與20—29歲年齡層的臺灣年輕選民在同婚議題中的關係如何?以及在缺乏社會共識的情況下推動同婚合法化對臺灣會產生怎樣的的影響?這些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早在2001年民進黨陳水扁當局執政時期,「中華民國法務部」曾提出的《人權保障基本法》草案中,明確支持同性伴侶在婚姻與收養子女上的平等權利,雖然草案因部分內閣成員的反對無法進入立法程序,但這確是臺灣第一次試圖在法律上保障同性伴侶的婚姻和收養權的嘗試。2006年,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首次提出《同性婚姻法》草案提交立法院。馬英九時期,由民間支持同婚團體最先提出的《多元成家立法草案》的第一部分婚姻平權草案,在不少民進黨立委竭力推動通過立法院一讀後,因在司法委員會遭法務部的反對而未能通過。馬英九亦在2008與2013年的兩次採訪中,對修改傳統婚姻制度持保留意見。蔡英文早在競選期間,就公開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2016年末,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的同婚提案中,議案將「平等適用」直接加至《民法》第971條姻親通則中,以期一步到位將原本只屬於異性伴侶的婚姻權、繼承權等平等地給同性伴侶所享有。
過半數的20—29歲臺灣年輕選民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選擇了蔡英文,年輕世代也成為了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的重要票源。然而,據《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蔡當局上臺執政後的一周年時,20—29歲的臺灣年輕人對其信任度與滿意度均大幅下降,分別跌至36%和21%。民進黨引以為傲且甚為依靠的年輕票倉衰退,似乎與蔡當局從作為在野黨時期的社運領袖到行使政府職能的執政者的轉變是同一個步調。
不同於馬英九時期作為活躍的在野黨,成為執政者的民進黨毫無疑問將面臨相同而持續的、來自民主臺灣的對於政府職能的質詢。婚姻平權議題,相較於其他更為棘手的經濟、社會議題(如一例一休改革、核電問題、廢除死刑等),更具對立場偏左、更認同多元文化價值、具有後現代性的年輕選民的吸引力。據調查,臺灣超過8成年輕人支持實現同性婚姻平權。2016年總統大選時,首次擁有投票權的20歲及以上的「首投族」多達129萬,佔總投票人數的6.9%。「首投族」與其他年輕選民一樣普遍具有厭倦「藍綠」之爭、政黨意識較弱、政治光譜上偏左等特點。據臺灣智庫民調顯示,2016年總統大選中20—29歲年輕選民中有高達75%的投票率,其中54%的人選擇支持蔡英文。這部分選票是蔡在總統大選中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若能成功實現在臺同性婚姻合法化,民進黨無疑給自己在「兵家必爭」的年輕世代中更添競爭力。
無疑支持同性婚姻平權,以及形塑臺灣多元文化價值都是民進黨和蔡英文本人一以貫之的觀點和政策選擇。然而現實是,2017年年底20—29歲受訪者對民進黨當局的信任度與滿意度兩項指標進一步跌至26%和22%,數據顯示同婚合法化議題並沒有給蔡當局帶來支持率回溫,遑論為接下來的2018「九合一」選舉爭取更多的年輕選票。
究其根本,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的年輕選票減退,筆者認為與蔡當局下的年輕世代的特點與境遇有關。臺灣年輕人在就業上普遍面臨低薪、就業困難、工作成就低、本土機會少的現實經濟困境,加之以臺北、新北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最高的城市以房價為首的生活水平居高不下,使得年輕選民對於臺當局的經濟發展與就業政策滿意度低。據近年來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顯示,20—24歲臺灣年輕人的薪資中位數22,000新臺幣僅為全臺平均薪資的約52%,遠低於新加坡的87%、日韓兩國的70%。這一年齡層的失業率高達11.89%,遠超總體平均水平3.70%,臺灣的大學升學率常年在80%以上,遠高於英法日三國平均60%的水平。超過60%的年輕人因為臺灣薪資低、工作機會少而願意遠走國外工作。2015年統計顯示,一般人要平均不吃不喝15年才能在臺北買得起房子,臺北、新北兩市的貸款負擔率分別高達62%和52%,臺北已然成為全世界住房負擔最大的城市之一。
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全面執政兩年來,20—29歲年輕群體對經濟與產業、勞工權益兩項政策的滿意度僅有16.3%和18.4%,高達86%的人認為現在臺灣的整體經濟狀況難以令人滿意。年輕人就業困難、世代不正義、勞資關係緊張、貧富差距拉大、產業升級乏力、島內發展機會受限等等執政業績上的問題,歸根到底,才是蔡英文當局與民進黨支持率在20—29歲群體中持續低迷的原因,試圖政治化操作已成為青年人共識中的多元文化價值的一部分的婚姻性別同權議題,並不能帶來支持率的回溫。
經濟困境置於一邊,臺灣年輕人卻在公共政治參與以及多元文化價值上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後現代性特點。後現代性一般建基於經濟發展帶來的良好物質基礎,主要體現為將個人權利與自由、公眾事務參與優先於物質改善的價值選擇。在政治上,後現代性大致表現為反抗壓迫自由的威權與官僚機構,和捍衛自由民主價值。在社會文化層面,後現代性是從以種族或族群平等為核心的政策層面,轉向關注超越種族邊界、為全社會所共同認可的性別、人權、環境等議題的多元文化價值。
後現代性亦與臺灣身份認同相關。具有後現代性的臺灣青年,普遍認為自由民主與多元文化價值,是構成有別於中國大陸、具有獨立主體性的「臺灣人」身份認同的核心元素。20—29歲的臺灣年輕人普遍出生於1990年解嚴後的臺灣,經歷過3次民主選舉,學生群體主導以及參與過「太陽花學運」、「反課綱微調」、「同志大遊行」等包含政治改革、勞工權益、環境問題、性別平權等廣泛議題的社會運動。年輕世代可以說是推動臺灣民主價值與制度從建立不斷走向鞏固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他們的舞臺更多是在不為政府與政黨主導的公民社會之中。
他們經歷的歷史教育與認知歷史的方式從大中華史觀轉變為以臺灣為中心、更具國際視野的方式。婚姻性別平權,從一種來自西方的「舶來品」,經過民進黨當局一直以來的多元文化政策推動、2004年開始的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以及每年高舉彩虹旗的同性大遊行,已然演變成臺灣年輕人身份認同與價值取向中多元文化的重要一環。當更多的臺灣年輕人從小接受在公民社會中參與政治與公共話題的訓練時,他們對於政黨和政府的評價與支持亦更為獨立客觀。可以說參與同志大遊行、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不過是臺灣年輕世代通過公民社會參與政治、形塑公眾議題的又一個範例而已。政治化操作同婚議題,對於這一代具有公民意識和能力出色的臺灣年輕人來說,註定難以收穫預期的效果。
婚姻性別平權,支持更為多元的婚戀成家選擇和價值觀,已然成為多數臺灣年輕人的共識,然而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否已經成為整個臺灣的大多數共識,卻並未見得。2016年末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56%的民眾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僅有35%表示支持;而在是否為同性戀婚姻設立專法上,各有44%的民眾表示支持和反對;以及71%的民眾認為不急於馬上通過立法。立法院門前揮舞的彩虹旗的另一面,捍衛傳統家庭形式和價值的反同婚陣營亦在抗議遊行。不僅僅是同性婚姻,意在增進青少年對LGBTQ群體的平等意識的多元性別教育亦遭到反對。
婚姻性別平權對於傳統儒家觀念下一夫一妻制的異性婚姻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對此,年輕人以外的中老年群體,以及集中在臺灣中南部的較為保守的群體尤其需要較長的消化和接受時間。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李敏儀(Dr. Karen Lee)曾提出,LGBTQ群體在社會中的平權過程,往往要經歷以下過程:(1)去除同性戀犯罪化的法律身份;(2)社會對進行同性或異性活動自主決定的年齡進行廣泛討論;(3)同性戀反歧視立法;(4)立法允許結成同性戀公民群體或伴侶;(5)討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總體而言,臺灣社會現在仍然僅處於第三階段,社會仍未對反對歧視同性戀的立法達成共識,遑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同婚釋法通過時,正是蔡英文執政以及民進黨在立法會佔據大多數的狀況。
在未能取得社會總體大多數共識的情況下通過民法的修訂,未免有政黨操作、操縱性別平權作為政治正確、違反三權分立,以及司法能動性(Judicial Activism)抬頭之嫌。臺灣在同婚議題上走在亞洲甚至世界前列之餘,亦不應忘記民主化的議事和決策方式,不能讓來自西方、所謂更加自由進步的性別多元議題反而成為壓制其他群體價值的「威權」。
本文作者:曹淳鎧,香港大學學生,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實習生;文章首發於《聯合早報》2018年8月15日。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擁有一支以鄭永年教授為領軍的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購買鄭永年教授全套叢書,請掃二維碼進微店